資源簡介 (共48張PPT)智慧分享寧可千日慎重,不可一時大意。第三章作品設計與制作案頭小品書案案頭小品古雅別致情盎然案頭小品最能表現主人的個性與品位,文具盒,筆架、課程表、書檔、CD盤架,報架,閱讀架等都是學習空間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觀察與思考觀察下面圖片,將這些小物品歸納分類。材料不同-----制作方式不同-----風格不同---- 與文人朝夕相伴的文房用具,除了筆、墨、紙、硯之外,還有水盂、筆筒、臂擱、鎮紙、硯屏、筆格、墨床、印盒之類的案頭小品。這些小擺設大都古雅別致,多彩多姿,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氛,既可供使用,又可作觀賞,既是文玩器物,又是藝術珍品,它們能給主人的案頭及書齋平添一種不可言喻的高雅之氣,其風姿綽約的氣韻尤其迎合了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格調。水盂主要用于給硯池添水,多指敞口器具。另又有硯滴、書滴、水注、水丞、筆洗等名目,其作用與水盂大致相同,只是在形態上有腹大與腹小,有嘴與無嘴之分。水盂作為文房用具,是隨著筆墨的廣泛使用而發展起來的,開始的形制只不過是小型的三系、四系陶罐,漢魏時由罐向盂演變;東晉時期的盂明顯地形成自己的特色,出現了蛙形盂、兔形盂、蒜頭盂、瓜棱盂、圓盂、方盂、扁盂、深腹盂等等。東晉葛洪《西京雜記》說,晉靈公的墓被掘開,多數器物已朽爛,只玉蟾蜍完好,“王取以為水滴”;唐宋時代,水盂、硯滴之類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唐以前的材質青瓷居多,唐以后有唐三彩、宋哥窯、汝窯等瓷,遼代黑白釉瓷以及元明以后的青花、五彩等瓷。除瓷制水盂外,還有銅質、玉質和石質等。如宋杜綰《云林石譜》載:“鼎州祈山出石,石中有黃土,目之為太乙余糧。色紫黑,大小圓扁,外多沾綴碎石,滌盡黃土,即空虛。間有小如拳者,可貯水為研滴。”這里提到的硯滴就是石質的。宋龍大淵《古玉圖譜》還載有古代古玉臥瓜水注。《春渚紀聞》載:“古銅蟾蜍,章申公研滴也。每注水滿中,置蜍研仄,不假人力而蜍口出泡,泡殞則滴水入研,已而復吐,腹空而止。米元章見而甚異之,求以古書博易,申公不許,后失之。”這里提到的蟾蜍形硯滴為銅質,注水后可自動滴水,點點滴滴注入硯池,堪稱奇寶。筆筒是插筆的器具,按照專家較為普遍的觀點,真正意義上的筆筒當出現在明代。明中晚以后,筆筒廣泛置于書桌案頭,成為與讀書人朝夕相伴的寵物。筆筒多用竹、木、陶瓷制成,也有用玉石、樹根、象牙等制成的。其造型多數為圓筒形,也有器口為梅花、葵花、云頭、卷書、八方、六方、四方、不規則等不同形態的。木制筆筒以那些珍貴硬木且帶雕刻的筆筒更是受到書畫家和收藏家的鐘愛,木筆筒講究通體由一塊整木挖雕而成,若是拼裝、修補或底是后配補而堵上去的,就會降低其價值。其次還要求筒大幫厚,直徑與筒高比例適當。對雕花的筆筒,要講究紋飾、布局和雕工。明代木雕大都簡樸大方、花紋疏密有致,刀法也有神韻;清代則紋飾繁縟,追求精細,在厚重和意趣上不如明代。象牙、玉、石等雕刻筆筒亦不乏精絕之品。 中國文人大多崇尚使用竹制筆筒,這可能與國人崇竹風尚有緊密關聯。宋代蘇軾喻竹為君子曰“壁上墨君不解語,見之當可消百憂。”文同則稱竹“心虛異眾草,節勁逾凡木”。竹在我國自古就是純正、正直、謙虛的象征,于是竹制筆筒在文人中頗為時興。竹制筆筒盛于明清時代,流行至今。竹筆筒一般有三種雕作方式:一是用竹筒直接雕成,二是利用竹根做文章,三是用竹材拼制而成。另外還有翻簧、百寶嵌等更為復雜的工藝。臂擱主要為作書繪畫的枕臂之用,也叫擱臂、腕枕。我國以前的書寫格式,是自右而左,為了防止手臂沾墨,就產生了這種枕臂之具。臂擱,原先都稱“秘閣”。在古代,秘閣本是對禁中藏圖書秘記之所的稱呼,指的是內府的一個圖書檔案機構,漢以后都由秘書監掌管。秘閣一名后來又成為尚書省的別稱,尚書省在漢魏時是皇帝的秘書機關。大概在紙張沒有大量使用以前,皇家所藏秘記大都只是一些刻寫有文字的竹片,而這種藏在秘閣中的竹片后來也被代稱為“秘閣”。故明代竹刻家刻制了文飾、用來枕臂的竹片也沿稱了“秘閣”一名。明清以來大量刻制出來竹秘閣,因其基本用途是擱臂,而不再是記事存作檔案。另外“秘閣”與“臂擱”音相似,故現在只稱“臂擱”不再叫它“秘閣”。但這一改名始于何時何人,都難于細加考證了。臂擱在明代已為讀書人偏愛,除以玉、檀木、竹質制作,還有象牙、瓷等,上面多有淺刻平雕,以刻制書畫為主。或鐫座右銘以為警策,或刻所喜之詩畫以作賞,或刊摯友親人之贈言以為留念。臂擱的書卷氣濃郁,它不光是實用,而且早已是書案的飾物、讀書人的藏品。竹臂擱也是竹刻藝術的主要代表品種之一,一般是用去節之竹筒分劈成三塊,在凸起的竹面上進行鐫刻。明清之際,很多竹刻藝人以高超的技藝,精心巧刻,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臂擱作品。竹制臂擱也是文人雅士常置手邊的玩物,日夕摩挲,愈摸愈潤,久摸似得人之靈氣,更具神采。又因竹子性涼,古人即用“竹夫人”祛暑,每當心情煩躁或精神疲倦之際,獨坐書齋,而手撫竹臂擱閉目養神,可令人獨慮忘世,得一時之清凈。蓋手掌有勞宮穴,觸竹有涼侵肺腑之感,猶似佛門僧人坐禪以竹“性板”置膝上撫手靜心。這一妙用大概也是古人所謂的修心養性。烏木鎮紙也叫紙鎮、文鎮,為鎮壓紙張之用,以銅、鐵、玉、石、瓷、木、竹等質材制成,以長方形居多,上雕刻有各種圖案和詩詞名句等內容,也有雕成動物、人物的產體形象的。民間鎮紙常以黃、白銅或竹、木所制,成對或不成對。銅鎮紙還有圓形和四邊形的,也有折疊式的。成對的,或為上下兩聯,或為一字一畫,也有的合是一整幅畫,分開則獨立成幅,其中有些還出自名人、畫家之手。這類銅、木鎮紙,清末和民國年間的制作較多。鎮紙也有用雅石一類代替的。硯屏是放在硯端以擋風塵的用具,形狀如立于案頭的小插屏,為玉石、陶瓷、象牙、澄泥、漆木等原料制成。其首創于宋代,流傳至今的硯屏,則以觀賞用的居多。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載:“古無硯屏,或銘研,多鐫于研之底與側。自東坡、山谷始作硯屏,既勒銘于研,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其后制作工藝更加嚴格,而且雕刻精湛,書畫銘文,無不古意盎然,極富詩情畫意。如一件象牙金剛一切經硯屏,在寬9厘米的象牙板上刻著5300字的經文,堪為工藝制作之一寶。筆格俗稱筆架,是架置毛筆的一種器具,有玉、銅、瓷、木、石各種質地制作,有圓形、方形、長方形,每種式樣花色繁多。南朝梁簡帝《詠筆格》詩云:“仰出寫含花,橫手學仙掌,行因提拾用,遂廁旋臺賞。”梁吳筠在《筆格賦》贊詠筆格:“永臨窗而儲筆。”嘗見清中期白玉筆架一件,為新疆和田玉琢成。呈拱形,橋面橫向陰刻木紋,其下豎向陰刻木紋,似以兩層木頭疊成。橋身下作兩排木樁支撐,旁為小舟,乘二人,橋側為濃密的松樹、花木,橋上行人有騎驢、挑擔、負載者,一人獨坐歇息,觀賞風景,樹空間可以架筆。像這類設計精巧、雕琢精細的筆格,今已十分罕見。今之筆格多為黃銅和陶瓷制作,其形狀有山形、龍形等。筆床是擱放毛筆的器具。南朝陳時即有制作,陳徐陵《玉臺新詠序》載:“翡翠筆床,無時離手。”《搜神記》中又稱:“南朝呼筆四管為一床。”其形制,《考余事》有言:“筆床之制,行世甚少,有古鎏金者,長六七寸,高寸二分,闊二寸余,如一架然,上可臥筆四矢,以此為式,用紫檀烏木為之,亦佳。”筆掛為掛筆的器具,古為橫長式,現座底以稍重的木、石、金屬等制作,中有一柱桿,上端用與底座相同質地材料制作而成,重量稍輕, 多為圓形、半圓形、菱形、多邊形等狀,上布有均勻對稱的小鉤,以利于掛筆。 墨床為放墨之器具,即磨完墨后用來擱墨的臺架,主要以玉、銅、鐵等制成,大多做成小桌形,下有四足。墨盒用來盛裝多余的墨汁。有人認為,墨盒大約始于清嘉慶、道光之際。墨盒多為銅制,而少有銀質,方形、圓形、橢圓形都有,其蓋上多雕刻字畫。印泥也是文人不可缺少的文具。印泥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及秦漢時代。那時均在封發簡牘的泥塊上鈐印,以作憑證,由此而稱印泥,但還不是當今意義上的印泥。到了隋唐以后,公私書信一律改用紙帛,印章的使用方法也隨之改變,多以有色顏料鈐于紙帛,這類鈐印用的涂料制品稱之為“印色”。元代又出現油泥,主要用朱砂、艾絨、蓖麻油、麝香、冰片等原料調制而成。后人又稱印色或油泥為印泥。這種印泥以厚亮細膩、色彩蒼老鮮明為上品,其中以紫紅砂所制印泥最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