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備課建議單元概述 本單元是統編歷史八下教材第二單元,主題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處于新中國社會主義的建立和探索時期。前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主義即新民主主義國家。之后,新中國經歷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鞏固了新生政權,同時進入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本單元從政治、經濟兩條線索講述了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探索建設之路。政治上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的大會,頒布了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奠定了我國民主法治政治制度的基礎。經濟上嘗試調整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先后進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等正確的經濟調整,但由于對社會主義認識不足,對建設社會主義缺少經驗,又急于求成,出現了生產關系嚴重高于生產力發展的失誤,造成了“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甚至十年文革的政治動亂。 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之處就是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始終起著領導作用并能不斷進行自我革新,帶領中國人民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經過了社會主義探索的曲折后,黨召開了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帶領全國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康莊大路。這也是本書第三單元內容。 綜上可知,本單元在全書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是學生學好中國現代史的關鍵一環。 本單元教學分三課時。第4課《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第5課《三大改造》,第6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教學中可提煉出核心主題是“探索”。圍繞著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形成了一條主線,可以歸納為“工業起步—憲法保障—制度確立—全面建設—工作失誤”;涉及的主要史實有“一五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及“文化大革命”。通過學習,使學生對本單元形成初步整體認知,即認識到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道路之艱辛,成果之重要,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誤,但整體趨勢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總體目標 1. 設置教學情境,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適當補充史料,使學生了解本單元中重大歷史事件。如通過分類總結的方式歸納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建設成就;通過材料閱讀分析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和農業合作化實施的背景;通過閱讀教材內容,勾畫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共八大召開的時間、內容和影響等等。 2. 通過本單元學習,使學生對本單元內容形成整體認識,構建知識間的聯系。如在《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一課,能從經濟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兩方面展開學習。在《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一課,能理清探索歷程,并通過學習明白新中國社會主義探索之路既有失誤又有成就,總趨勢是在曲折中前進發展。每節課學習之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自主梳理出本課的知識脈絡。在整個單元學習完,通過制作思維導圖,構建單元體系。 3.學生通過搜集相關歷史資料,如圖片、視頻或者老一輩的口述歷史,調動學習歷史的興趣。如關注“十四五規劃”、最新“兩會”的信息,對課本知識進行延伸學習。從親歷三大改造、“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等歷史時期的老人口中了解歷史,培養學生搜集歷史資料的能力。通過對本單元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的學習感悟中,體會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性,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激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的熱情,感悟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嘗試反思歷史,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教學模式: 通過復習或情境導入、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師生共建知識結構、達標檢測當堂鞏固等方式達到課堂教學的“教學評一致性”。 二、教學方法: 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可采取情景創設、史料實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分類歸納、知識遷移、易錯點區分、圖片視頻觀看等多種方法。活動建議 1.設計單元思維導圖。 2.關注最新“兩會”,談談“兩會”有哪些熱點議題與主要活動。 3.采訪身邊的老人,了解三大改造,“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等時期的歷史。 4.閱讀有關王進喜、焦裕祿、雷鋒、鄧稼先、袁隆平等模范人物的事跡,感受他們身上的時代精神。 5.搜集觀看反映社會主義探索時期和文革時期的影視作品,做觀影感悟交流。評價檢測 要點 1.課堂檢測題體現課標要求,學生當堂完成并能正確解答。 2.學生能從教材內容和教師出示的圖片、視頻、史料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煉歸納關鍵詞句回答問題。能按照教師設計思路積極參與到教學各環節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思考,能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3.會制作單元思維導圖,體現單元結構與主線,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備注課時教學設計學段:初中學科:歷史章節名稱 第4課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學時 1課時課標要求 了解“一五計劃”。 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內容與學情分析 內容分析 本課包括兩個子目;第一個五年計劃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兩個子目為并列關系。1953年,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新中國政權得到鞏固的基礎上,我國開始了工業化建設,為我國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奠定了經濟基礎。與此同時,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奠定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學習重點 “一五計劃”的成就和作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的意義和1954年憲法的頒布。學習難點 “一五計劃”的背景;“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的意義。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比較活躍,經過一年多歷史學科的學習,已經基本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但學生對于經濟方面問題不易理解,因此在本課教學中,要通過補充一些數據資料,比較直觀的引導學生去探究理解。 本節課講授時正值兩會召開之際,學生對人民代表大會有一定了解。但學生對人民代表大會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并沒有切身感受,這就需要在授課中結合生活實際,向學生說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對我國政治形態和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學習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了解和掌握第一個五年計劃制定的背景、目的和基本任務。分類歸納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結合圖表材料說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結果和意義。通過對第一個五年計劃成就的學習,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2.通過“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學習,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結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結合最新“兩會”,談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通過對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學習,樹立民主法制意識。 3.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兩方面對本課進行總結,通過師生共建結構化板書對本課內容進行梳理,形成知識框架圖。學生課前需要做的準備工作 通讀本課內容,自主預習教材,將預習中不明白的問題記錄下來。上網查閱信息,了解“十四五規劃”。關注最近一次“兩會”有哪些熱點議題和主要活動。學習策略 自主閱讀,合作探究、材料分析,讀圖識圖、歸納總結等。學習 環節 學習任務設計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設計(自主學習、小組活動、課堂展示) 設計意圖 落實目標導入 新課 讓學生知道要到哪里去 播放視頻“一分鐘看中國70年來GDP增速”,設問“這奇跡般的中國速度是從何時起步的?”導入新課。 學生觀看視頻,對比1952年和2020年中國GDP的數值差距,感受“中國速度”,提升自豪感,明確中國工業化的起步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 1.通過視頻形式,使學生直觀的感受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之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通過設問調動學生學習探索的欲望。活動一 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結合教師補充的史料,分析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的背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 2.教師通過展示圖片和文字材料,引導學生分類說出“一五計劃”的主要成就。 3.指導學生通過讀圖并結合教材內容,說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完成有何歷史意義。 1.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小組合作探究弄清楚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的背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 2.以工業成就和交通成就分類歸納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成就。然后以“一橋”、“二鐵”、“三工”、“四廠”的方式快速識記成就名稱。 3.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回答“一五計劃”完成的時間和意義。 1.以圖片和文字材料的形式使學生了解“一五計劃”的成就,并分類記憶。通過地圖形式展示,培養學生的歷史空間觀念。 2.通過問題設置,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活動二 政治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1.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建設過渡到政治建設,指導學生按照“三個一”(一次會議,一部憲法,一個制度)的框架建構本目內容。 2快速閱讀課本內容,找出“一次會議”的名稱、召開時間地點及主要內容。 3.教師對人民代表大會的組織結構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分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重要意義。此外拓展“兩會”知識。 4.通過“易錯點”,知識拓展的設置,幫助學生區分全國人大會議和政治協商會議,加深理解“兩會”“憲法”等名詞。 1.學生閱讀課本,找出“三個一”分別指代的事件。 2.在課本上找到并勾畫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相關知識點。 3.學生觀察人民代表大會組織結構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意義。 對“兩會”,憲法的修訂等知識進行延伸學習。 通過“三個一”的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對零散的知識體系,化繁為簡,快速記憶。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對教材的熟悉,學會快速勾畫有效信息的方法。 提升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將文字內容轉化為圖表,便于學生理解,突破難點。 通過比較區分使學生對兩個知識點有更準確的了解,提升學生歷史分析能力和對知識的聯系能力。 通過拓展延伸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寬知識面,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樹立民主法治意識,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活動三 師生共建知識框圖 教師以提問的方式請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梳理總結,并形成結構化板書。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按照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兩條線索對本課知識進行回憶總結,形成知識結構。 通過師生共建知識框圖的方式,帶動學生積極回憶本課所學內容,并在教師指導下逐步形成全課知識框架,培養學生整理。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培養歷史學科學習方法。達標 檢測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經濟篇】 材料— 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美國政府即宣布“美國不應給共產黨中國以官方的經濟援助,也不應鼓勵私人在共產黨中國投資”。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操縱聯合國,進一步全面升級對華經濟封鎖。為了不再重演國家和民族落后挨打的慘痛歷史,中國借鑒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的成功經驗,在編制“一五”計劃時,進一步明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 材料二 2020年初,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1月23日10時起離漢通道暫時關閉,武漢進入“戰時”狀態,這座英雄的城市被按下“暫停鍵”。城市交通網的靜止并不能阻礙這個九州通衢之地續寫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輝煌。 (2)材料二中的英雄城市在“一五”計劃期間在交通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 【法制篇】 材料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3)材料三所反映的憲法的性質是怎樣的? 材料四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節選) (4)根據材料四,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頒布有何現實意義。板書 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