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上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一、文藝復興——“人被發現”的時代(14世紀中葉起——16世紀達到高潮)1、代表人物及其作品:①文藝復興的先驅:但丁(意大利,被譽為舊時代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代表作:長詩《神曲》;②藝術家:達·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③戲劇家莎士比亞(英國),代表作:《羅密歐與與朱麗葉》、《哈姆雷特》二、新航路的開辟1、原因:(1)根本原因: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2)社會原因:西歐國家對東方財富和黃金的渴望;(3)客觀原因:商路受阻、造船技術進步、地圓學說流行、指南針得到廣泛應用。3、過程:(1)迪亞士:發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2)達伽馬:繞過非洲,到達印度;(3)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當地居民稱印第安人;(4)麥哲倫:其船隊首次實現環球航行。影響:(1)積極影響:①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②大西洋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歐洲的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2)消極影響:為西歐國家的殖民掠奪開辟了道路,造成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貧窮和落后。三、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比較:文藝復興 啟蒙運動開始地點 意大利 法國背景(根本) 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沒落性質(實質) 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開始時間 14世紀中葉 18世紀指導思想 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反對封建神學) 理性主義人物 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英) 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影響 促進了人們思想解放,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比如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打下了理論基礎) 為法國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大革命爆發后,啟蒙思想影響整個歐洲。四、英法美革命文獻對比項目 文獻文獻 《權利法案》 《人權宣言》 《獨立宣言》 《拿破侖法典》基礎理論 文藝復興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革命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法國大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法拿破侖改革頒布階級利益 資產階級、新貴族 資產階級 資產階級 資產階級主要內容 未經議會批準國王不能征稅、廢除法力規定的 人們生來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核心內容是人權與法治) 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們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權利;宣告北美脫離英國獨立。時間 1689年議會制定 1789年制憲議會頒布。 1776年大陸會議頒布。目的 限制國王的權力 針對國王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提出 爭取國家獨立和維護人權相結合 鞏固資產階級統治意義 確立了議會高于王權的原則,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 ①進步性: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的思想;②局限性:“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 宣告美國獨立,體現了“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權宣言。 確立了資本主義的立法規范。五、英、法、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比較名稱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起止時間 1640—1688 1775—1783 1789—1794根本原因 封建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 法國封建統治、等級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克倫威爾) 資產階級(華盛頓) 資產階級(羅伯斯庇爾)革命任務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發展資本主義。 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發展資本主義。導火線 蘇格蘭人民起義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 1789年,三級會議的召開。開始標志 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 1775年,來克星頓槍聲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經過 ①開始標志: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 ②轉折點:1645年,納西比戰役克倫威爾打敗王軍; ③建立共和國:1649年,處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國。 ④獨裁和復辟:克倫威爾獨裁;1660年,封建王朝(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結束的標志:1688年,宮廷政變(又叫光榮革命),推翻了專制統治。 ①開始:萊克星頓槍聲; ②建軍: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 ③建國: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標志美國誕生; ④轉折: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 ⑤勝利:約克鎮戰役英投降; 結束標志: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鞏固獨立:1787年,制定憲法——1787年憲法(確立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 ①開始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 ②制憲:頒布《人權宣言》; ③發展: 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處死國王路易十六; 高潮:雅各賓派羅伯斯庇爾掌權。 ⑤結束:羅伯斯庇爾等人被推上斷頭臺, 1799年 拿破侖發動政變奪取權; 1804年 拿破侖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對內頒布《拿破侖法典》,對外多次打敗歐洲反法同盟的軍隊,并向外侵略。) 1814年 拿破侖被歐洲反法聯軍趕下臺結果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 美國獲得獨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 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制度 君主立憲制 聯邦制 民主共和制重要文件 《權利法案》 ①《獨立宣言》②1787年憲法 ①《人權宣言》②《拿破侖法典》文件意義 標志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①標志美國誕生了②是美國第一部憲法 ①反對封建專制和建等級制度;②確立了資本主義的立法規范。性質 資產階級革命 即是民族解放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規模最大最徹底的一場資產階級革命意義 ①國內意義: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加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 ②國際意義:揭開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進程,是世界近代史開始的標志。 ①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 ②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為后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①國內: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 ②國外: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統治。1、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原因:(1)正義的戰爭;(2)人民群眾的積極參加,英勇作戰;(3)華盛頓的英明領導;(4)法國等國家援助。2、評價華盛頓:華盛頓是美國的開國元勛和政治家。他領導美國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3、內容:憲法確立美國國體:聯邦制國家,政治體制:三權分立,華盛頓美國第一任總統。 三權分立:(1)總統享有行政權;(2)國會掌握立法權;(3)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5、評價拿破侖的對外戰爭:(1)戰爭初期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鞏固了法國大革命勝利的成果,維護了資產階級的利益;戰爭后期損害了被侵略國利益,具有掠奪和侵略性質。六、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異同。(1)相同點:①根本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英法受到封建專制統治的阻礙,美國受到英國殖民統治的阻礙。②性質相同:都屬于資產階級革命。③都由資產階級領導。④法律文獻:都頒布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法律文獻。⑤結果相同:都取得了勝利,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⑥影響相同: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2)不同點:①原因不相同:英國、法國革命為了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美國革命為了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④政權形式不同:英國建立君主立憲制;美國建立聯邦制;法國確立民主共和制。2、《獨立宣言》《人權宣言》《權利法案》的異同點:(1)《獨立宣言》《人權宣言》的共同思想是:自由、平等、民主。(2)不同點:《權利法案》側重于限制國王的權力;《獨立宣言》側重于美國獨立;《人權宣言》側重于闡述“自由”“平等”“法治”的民主原則。(3)三個法律文獻共同之處: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有助于資本主義法治社會的建立(4)三個法律文獻的影響:都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文獻;開啟了現代法治社會的先河;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七、第一次工業革命 →特點:“蒸汽時代”1、時間: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的含義: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重大變革。3、工業革命的原因:(1)政治上:資本主義制度最早在英國確立(前提);(2)經濟上:市場擴大,需求增加。4、重要成就:(1)開始的標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 “珍妮紡紗機”;(工業革命最早開始于棉紡織業);(2)最重要的發明(工業革命的標志):瓦特改良蒸汽機。(標志人類進入“蒸汽時代”);(4)英國史蒂芬孫發明火車機車;火車、輪船都是用蒸汽機作動力。5、工業革命的影響:經濟: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政治:確立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的統治。社會生活:火車、輪船的發明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極大便利,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6、工業革命對世界產生的影響,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主要動力,要國家富強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八、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主要原因:階級基礎:工人運動的發展和工人隊伍的壯大;2、《共產黨宣言》發表時間:1848年,人物:馬克思、恩格斯;影響:《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工人運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具體表現: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和第一國際(國際工人運動)3、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九、美國南北戰爭1、根本原因: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阻礙了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廢存。 導火線:林肯就任美國總統;主要任務:廢除黑人奴隸制,維護國家統一。2、戰爭經過:(1)戰爭開始: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內戰;(2)初期南方勝利,北方大敗;(3)戰爭轉折: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作用:激發了黑人奴隸的革命熱情,加人北方軍隊,扭轉了戰局。(4)戰爭結束:1865年,北方勝利,林肯被刺殺身亡。3、性質: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4、美國內戰的意義(美國南北戰爭的意義):廢除了奴隸制度,維護了國家統一,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5、評價林肯:領導了美國南北戰爭,廢除了奴隸制度,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經濟迅速發展掃清障礙。6、“裂開的房子”指美國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矛盾激化,美國面臨分裂。7、“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分別指南北方哪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兩種經濟形式:半奴隸: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制度;半自由:北方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8、比較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南北戰爭的異同點:相同點:都是美國歷史上的資產階級革命;都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同點:①原因不同:獨立戰爭是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南北戰爭是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阻礙了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③革命任務不同:獨立戰爭推翻的是英國的殖民統治;美國內戰廢除的是黑人奴隸制度。方式不同:獨立戰爭采取民族解放戰爭的方式;南北戰爭是以內戰的方式進行。十、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根本原因 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時間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法令廢除農奴制目的 擺脫農奴制危機,維護地主階級利益內容 (1)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它們的生活;(2)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實質 是對農奴的一次更大的掠奪性質 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結果 俄國通過改革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影響 (1)進步性:有利于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2)局限性: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掠奪性:被解放的“農奴”需付出高額的贖金。農奴為了獲得人生自由和土地使用權背負上了更為沉重的經濟包袱。十一、日本明治維新背景 幕府統治出現危機;西方列強入侵,使日本面臨嚴重民族危機時間 1868年 明治天皇內容 (1)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2)經濟方面: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 (3)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教育、文化、生活方式;(4)在軍事方面:實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軍隊。性質 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結果 日本通過改革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影響 評價 (1)進步性: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2)局限性: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日本強大后,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啟示 要堅持改革開放;(2)改革要順應歷史潮流,符合國情;(3)重視發展教育,大力培養人才;(4)要向先進國家學習,積極引進先進科學技術。1、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方式:①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②資產階級改革(俄日);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從根本上說是由該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水平所決定的。2、歸納總結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1861年改革有何異同。(一)相同點:性質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作用相同: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此后都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局限性: 改革不徹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二)不同點:①背景不同:俄國改革前面臨著嚴重的農奴制危機,沒有民族危機;日本則不僅有國內危機,而且面臨著外國侵略的民族危機。②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國內發生了倒幕運動,為維新改革掃清了障礙;俄國在改革前沒有發生內戰。③內容不同:俄國改革以廢除農奴制為主;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以學習西方為主。十二章節小結 科學技術(一)對科學技術的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應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科技。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二)認識啟示篇1.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是強國之路。學習世界先進文化精髓,善于吸收他國的科技成果,才能促進國家的進步和繁榮,才能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改革應注意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實事求是;改革必須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才能獲得成功,才能進一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3.對我們中國的啟示:我國要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大力進行改革開放。我國要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知識技術,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十二、兩次工業革命的對比項目 開始時間(開始標志) 標志 主要成就 影響 易錯提示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60年代(1765年珍妮機的發明標志工業革命開始) 瓦特改良的蒸汽機 哈格里夫斯-珍妮機、 瓦特-改良蒸汽機、 史蒂芬森-蒸汽機車(火車) 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促進了生產力發展,提高了人們生活水平; 消極:造成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 人類從手工生產進入機器生產的新時代。(工廠替代手工工場)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內燃機、電動機的發明 愛迪生-白熾燈泡、德國人發明內燃機、本茨-汽車(內燃機為動力)、諾貝爾-炸藥、萊特兄弟-飛機 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出現了壟斷組織;促進城市化進程和教育事業發展。 消極:造成環境污染和貧富差距加劇。 特點:科學技術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 飛機:20世紀初才出現兩次世界大戰對比項目 時間及雙方 導火線 開始標志 轉折點 主要戰役 主要會議 戰爭結果 性質 戰爭原因 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1918年(協約國VS同盟國) 薩拉熱窩事件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凡爾登戰役(凡爾登絞肉機) 凡爾登戰役(凡爾登地獄、屠場、絞肉機) 索姆河戰役(規模最大,首次英國使用坦克)、 日德蘭海戰等。 巴黎和會——對德簽訂《凡爾賽條約》,英法控制會議 華盛頓會議——美等九國與中國簽訂《九國公約》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結束 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三國協約(英法俄)和三國同盟(德意奧)兩大軍事集團形成 帝國主義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給人類社會造成嚴重的損失 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地位 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促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覺醒。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二戰全面爆發(軸心國/法西斯同盟VS反法西斯聯盟) 慕尼黑陰謀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1、1941年10月,莫斯科保衛戰——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2、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二戰到達最大規模(信號虎虎虎) 斯大林格勒戰役——二戰轉折點 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聯合國家宣言》的簽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成立 雅爾塔會議——1945年英美蘇三巨頭(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召開對德的處分,決定成立聯合國 波茨坦會議——頒布了督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開羅會議——針對日本提出了《開羅宣言》,規定歸還中國的東北、臺灣等領土。 1、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事結束) 2、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標志二戰結束。 正義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 歷史原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造成的后果 地位: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 二戰的勝利,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稱霸世界的野心 結束了對殖民地的掠奪,瓦解了殖民體系 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一戰之后的世界格局1、一戰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格局項目 時間及地點 會議主導者 主要內容 性質 主要解決的矛盾 影響 形成的體系 中心議題 對我國而言巴黎和會 1919年法國巴黎 英法美三巨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美國總統威爾遜) 肢解瓜分德國,針對德國簽訂《凡爾賽條約》,在中國山東問題處理,損害了中國利益。會后成立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 帝國主義之間瓜分世界的會議(或者是分贓的會議) 歐洲地區的矛盾(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 暫時協調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獲得一時的和平 為二戰爆發埋下了火種。 形成了新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凡爾賽體系 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 將中國山東轉讓給日本,損害了我國主權問題華盛頓會議 1921年美國華盛頓 美國 會議針對中國問題簽訂《九國公約》,損害中國利益,美國實現了“門戶開放”的目的。 亞太地區戰勝國的主要矛盾(美日兩國的矛盾為主) 華盛頓體系 中國問題 華盛頓會議使中國回到了幾個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2、二戰后形成的世界格局:美蘇冷戰的兩極格局項目(美蘇冷戰) 背景 導火線 開始標志 表現 產物 結果美國(資本主義陣營) 二戰后,美國成為經濟、軍事最強,欲想稱霸世界。 二戰后,蘇聯也打成了一個軍事強國,成為美國稱霸的阻礙。 美蘇兩國社會制度差距大,國家戰略對立 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杜魯門主義的出臺(美蘇關系正式破裂) 政治:杜魯門主義 經濟:馬歇爾計劃 軍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組織) 德國的分裂(東德即民主德國、西德即聯邦德國)、修筑柏林墻 華約和北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標志世界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1991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 馬歇爾計劃給歐洲經濟復興起到了一定作用 美國的援助,日本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聯(社會主義陣營) 經濟:經濟互助委員會 軍事:華沙條約組織(華約)冷戰結束后世界呈現多極化趨勢發展項目 經濟發展因素 表現 意義 福利國家(社會保障)歐盟 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50年代初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1958年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歐共體成立,1993年歐盟成立 促進了西歐經濟發展,提高了西歐的國際地位 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進程,促進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形成 西歐英國最早宣布“福利國家”,即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緩和階級矛盾,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基本矛盾重視科技和教育 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日本 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提高了日本國際地位,促進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形成。1、美國的扶持美國 重視科學教育,積極拓展市場 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 20世紀90年代,美國出現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 羅斯福新政時期提出了《社會保障法》,最早的保障制度5、經濟危機及走出危機的道路項目 原因 爆發 特點 影響1929-1933年經濟危機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生產過剩 美國 破壞大、涉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 導致德國、日本等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法西斯道路;美國推行民主改革的羅斯福新政 使資本主義國家受到嚴重打擊,成為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項目 人物及時間 特點 目的 實質 內容(措施) 結果、影響、啟示羅斯福新政 1933年羅斯福 國家干預經濟 為了應對經濟危機 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調整 首先:整頓金融體系 中心措施/環節: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了《全國工業復興法》) 調整農業政策(通過《農業調整法》) 推行“以工代賑”(建設公共設施,提供就業機會) 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通過《社會保障法》) 結果:美國經濟出現復蘇,緩減了危機 積極影響:恢復了人民信心,增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消極影響: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 啟示:改革要立足國情,實事求是,制定恰當經濟政策項目 原因(背景) 標志、時間、人物 統治措施 核心、頭目、政黨(主力) 結果德國法西斯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 1933年希特勒上臺 對內:實行獨裁(屠殺猶太人,愛因斯坦猶太人)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 頭目:希特勒 核心、政黨、主力:納粹黨 1933年希特勒上臺,二戰歐洲策源地形成日本法西斯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 1936年廣田弘毅組閣 對內獨裁,對外擴張(發動侵華戰爭) 核心:軍部 頭目:東條英機 1936年廣田弘毅組閣,二戰亞洲策源地形成意大利法西斯 一戰后,經濟衰退,政治混亂 1922年墨索里尼法西斯黨進軍羅馬 對內獨裁,對外擴張 頭目:墨索里尼 政黨、主力:法西斯黨 太弱了(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政權/國家)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新時代、政治格局多極化的世界。項目 背景、時間、總部 地位 宗旨 內容 作用聯合國 1945年雅爾塔會議召開,決定成立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影響力最大的國際組織 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聯合國大會:簡稱“聯大”,全部會員每年召開一次。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擔任著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責任。(5大常任理事國有否決權,非常任沒有) 聯合國秘書處:最高行政長官:聯合國秘書長。 附加:安理會或者聯大的決議通過,聯合國可以出兵維護世界和平。 積極: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世界貿易組織(WTO) 背景: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 時間:1995.1.1日內瓦。 影響力最大的國際組織之一 以非歧視性、開放、公開原則,促進全球貿易和全球經濟發展 職能:制定和規范多邊貿易協定、組織貿易談判、解決貿易爭端等 表現: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跨國公司等 WTO與聯合國成為支撐和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 促進全球經濟和貿易的發展一超多強:一超:指美國,多強: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時代主題:和平與發展威脅世界安全的要素: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恐怖主義。20世紀90年代,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二戰后,人類面臨嚴重的問題是環境問題。當今世界決定國家影響力的是:以經濟為核心的綜合國力世界格局: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格局;二戰后:美蘇冷戰的兩極格局;1991年蘇聯解體后:多極化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