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全書》等科技著作和《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牡丹亭》等文學藝術作品。了解明長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點。2,過程與方法: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明朝我國包括建筑在內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進水平,是人類科技百花園中的瑰寶。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選取對本課涉及的三位科學家事跡的介紹,探究他們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刻苦學習、勤于思索、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品質。二、教學重難點:重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明長城、北京城、明代小說。難點:長城的評價。三、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四、教學過程導入: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一、科技名著 作者 著作 價值李時珍 《本草綱目》 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被譯為多國文字,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宋應星 《天工開物》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 《農政全書》 農業百科全書,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教師:同學們,通過以上三本科學巨著的特點,想一想明朝科技發展的特點有哪些?學生:特點:全面,具體,翔實;總結性,實用性。明朝科技既有中國傳統科技實用性特點,又集歷代之大成,具有總結性特點,從價值和影響看,雖無突破和創新,但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二、明長城和北京城1.明長城(1)目的:為了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2)起止地點: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教師:明長城只有城墻嗎?它由哪些部分構成?相傳當年建造嘉峪關時,匠師們計算用料十分精確,竣工后只剩一塊磚。從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由城墻、城臺、關城、烽火臺等構成;城墻是主體;城臺是突出于墻外的臺子,可多面攻擊來敵;關城是重要的駐兵和防御據點、關卡;烽火臺傳遞敵情。勞動人民的智慧,建筑水平的高超。教師:明長城有哪些特點?學生:建筑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布局更合理,技術更先進,設施更完善,工程質量更優異教師:明長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學生:防止北方蒙古族南擾的軍事防御工程,它同沿線的道路、屯田、駐軍、衛所形成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作用軍事上:抵御了北方民族的侵擾。經濟上:促進了北疆經濟的發展 。政治上: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教師:長城在歷史上的影響:學生:長城處于北方游牧地區與農耕地區的連接線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區,使長城同時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教師:萬里長城常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學生:長城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奮智慧、堅韌剛毅、充滿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教師: 長城,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艱苦勤奮、堅韌剛毅和充滿凝聚力的象征,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北京城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經過大規模的擴建和改造發展起來的。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取得帝位以后,選定北京為都城,從1406年開始對北京城進行大規模的的營建,歷時15年,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遷都北京。構成: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特點:整個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個中軸線縱貫南北,從宮城到外城都以這條中軸線對稱展開,均衡布局,造型雄偉;布局嚴整;形成了完整而和諧的巨大建筑群。三、小說和戲劇 學生概括古典小說的成就,并通過這些古典小說概括明清文化的時代特征。年代 著作 作者 題材 價值元末明初 《三國演義》 羅貫中 三國時期歷史記載 我國最早的一部和民間傳說 長篇歷史小說。元末明初 《水滸傳》 施耐庵 北宋末年宋江 第一部以農民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 的長篇小說。起義為題材明朝中期 《西游記》 吳承恩 唐僧取經的故事 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教師:三部小說的共同特點及影響:特點:規模宏大,結構嚴整,情節曲折,想象豐富,語言生動影響:對以后的小說、戲劇等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教師:明朝小說創作處于黃金期的原因?學生:1,經濟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2,廣大市民階層對大眾化文學藝術的愛好和需求不斷增長,使文學藝術的發展與市民文化結合起來。3,通俗文化的商業化。4,文人認識到小說在針砭時弊,宣泄不滿方面的優勢5,中國史籍豐富,也為小說發展提供了素材四、戲劇 明朝后期最負成名的戲劇家:湯顯祖,其代表作為《牡丹亭》。五、課堂小結 1、科技名著作者 著作 價值李時珍 《本草綱目》 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被譯為多國文字,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宋應星 《天工開物》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 《農政全書》 農業百科全書,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 2、小說年代 著作 作者 題材 價值元末明初 《三國演義》 羅貫中 三國時期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 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元末明初 《水滸傳》 施耐庵 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 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明朝中期 《西游記》 吳承恩 唐僧取經的故事 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六、板書設計第16課 明朝的科技與文化一、科技巨著二、明長城和北京城三、小說和戲劇七、教學反思本節課較多,但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只是由于學生閱讀能力較弱,不能講的太快,因此分成兩節課,不過這兩節課學生掌握比較好,只需要注意一些錯別字就好。另外需要重點強調科技名著及其對應的作者,以及繪畫和戲曲名家的代表作,考試多考選擇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