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隋朝的統一與滅亡》教案單元概述: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從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時期,史稱“隋唐盛世”,這一時期的中國在當時世界上是具有影響力的強大國家。教材地位隋朝上承政權分立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下啟繁盛的唐朝,在歷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朝代。隋的統一,結束長期的分裂局面,成為隨后持續300多年統一局面的起點,具有劃時代意義,為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整個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這一時期無疑是重中之重。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明確隋朝建立和統一、大運河的開通及作用、科舉制的創建和隋朝的滅亡等史實。思考和認識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運河示意圖和相關歷史材料,正確評價大運河在歷史上的作用;梳理、比較古代選官制度,理解科舉制創立的進步意義。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國家統一的重大意義,珍惜統一安定、團結的環境;認識隋朝大運河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又ー重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教學重點:隋的統一和滅亡;科舉制度;大運河的開通。補充史料,設置幾個可操作性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從書中獲取信息,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適當的進行詳細講解,使這些問題得以突破。教學難點:1、科舉制的意義; 隋朝短暫而亡的原因。七年級的學生對這些問題要進行辯證全面的分析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引導學生借助史料等途徑來突破這個難點,“論從史出”,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教材整合:梳理教材,整合為四目內容:一 有一項大業再造一統 、二 有一種智慧開創治世、 三 有一條運河留存千古、 四 有一場敗亡警世恒久。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采用“溫故而知新 ”,結合七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思維導圖引入。二、講授新課(一) 有一項大業再造一統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說說隋的建立和統一的史實: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都城長安,楊堅就是隋文帝。簡單介紹楊堅如何“外戚奪權”,增加授課的趣味性,2.講述“隋朝的統一”,教師可結合一幅地圖,展示“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3、結合兩則材料分析隋統一天下的原因?1、隋文帝勵精圖治,準備充足。2、陳后主沉迷享樂,統治腐朽。再加上長期的分裂混戰,人民渴盼統一,可見隋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4、出示自東漢到隋唐朝代更替時間軸,讓同學們算一算自東漢滅亡到隋統一全國相隔多少年?強調長達369年。觀看隋朝建立和統一動態示意圖,易于學生把握隋朝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二)、有一種智慧開創治世1、隋文帝的統治措施及影響先出示閱讀卡,讓學生閱讀回答:隋文帝是一位怎樣的皇帝?他統治時期隋朝社會狀況如何?讓學生勾畫其中文字來初步認識隋文帝和隋朝的盛況。然后閱讀表格填寫結論,了解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的三個表現。在此基礎上,學生就比較容易在教材上標注出隋文帝采取哪些措施產生了這樣繁盛的局面以及影響如何,培養學生閱讀、標注教材的能力。科舉制的創立我打破教材順序,把“科舉制”作為國家強盛的另一個原因提到前面。先解釋了科舉制是古代通過分科考試來選撥人才的制度;然后梳理科舉制的誕生過程,強調隋煬帝時期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正式確立。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補充了前朝的選官制度列表,對比科舉制與九品中正制,分析其選官依據和影響的不同,從而總結出科舉制的深遠影響。、有一條運河留存千古我出示了大運河的三幅圖片,點出大運河是隋朝留給后世的重要遺產,有1400多年的歷史來進行過渡。大運河的開通我讓同學們閱讀教材和示意圖、找出大運河開通的目的、時間 、皇帝、概況、 長度、地位和作用。解說大運河是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隋煬帝征發幾百萬人,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運河的基礎上開通的,它貫通南北,有利于隋朝統治者加強對東北地區、關東地區和江南地區的有效控制,所以大大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對維護國家統一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大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保證了兩岸農田的穩產豐收,還是一條旅游路線,具有重要的旅游價值,還將是我國南水北調工程的一段重要輸水線路。2、結合示意圖強調記憶口訣:一二三四五。一是: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二是:二千多千米;三是:三個城市:中心是洛陽;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南達余杭(在今杭州)。四段是:從北往南依次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五是連接五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評價大運河:指導學生閱讀胡曾和皮日休的詩,來評判誰說的更有道理,引導學生看問題要一分為二、客觀、全面:既要看到其積極性,大運河開通后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也有利于國家的統一;也要看到其消極性:開通大運河,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隋朝的社會矛盾。、有一場敗亡警世恒久隋煬帝的暴政導致短暫而亡用史料說話,論從史出:補充五則史料說明隋煬帝的暴政:沉重的徭役、兵役、賦稅,他縱情享樂、奢侈無度,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爆發,導致隋朝的敗亡。強調:農民起義是瓦解了隋朝的統治;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標志隋朝滅亡。2、隋朝短暫而亡的原因和深刻啟示結合所學,讓學生明確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直接原因是農民起義。隋朝的興亡給了我們深刻啟示:隋的繁盛是隋文帝勵精圖治的結果;隋的滅亡是隋煬帝殘暴統治的后果。由此可見,統治者個人的素質、才能對國家的興衰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結論:成由勤儉敗由奢;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課堂小結總結四目內容,音樂和流動圖片的展示相結合,營造氛圍,老師結合一只大船的動態展示,聲情并茂的吟誦將本課推向高潮。學習隋朝的歷史,要引以為鑒:如果把國家比喻成一艘大船,那么統一和安定就是助他啟航的風帆,而人民是水,只有順應民心,在人民的支持和推動下,國家這艘大船才會揚帆遠航,才會得到大發展!四、作業布置1、比較學習:對比秦朝和隋朝相似點。引導學生從四個方面比較學習,培養學生注意知識的前后貫穿聯系,也加深了對隋朝的進一步認識和了解。2、評價人物:結合材料和本課的學習“你覺得隋煬帝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指出隋煬帝有功有過,培養學生全面、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3、隨堂小練習:單項選擇題1、隋朝建立于( ) A.581年 B.582年 C.589年 D.907年2.在重大工程建設上,隋朝的歷史貢獻類似于下列哪個朝代( )A.東漢 B.西漢 C.秦朝 D.西晉3、隋場帝開鑿運河的根本目的是( )A.為了加強南北交通 B.巡游江都 C.搜刮各地財賦 D.鞏固統治4、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其主要作用( )A.鞏固隋朝的統一 B.方便隋煬帝南巡 C.促進南北經濟交流 D.加強北方的邊防設計意圖:通過四道有梯度的問題來突出本課重點,突破本課難點,通過堂練習,不僅現固了所學基礎知識,而且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以及時反饋,為教師制定下節課的教學計劃提供依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