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地理期末復習教案一、復習目標1.學生能夠掌握并熟記地理基礎知識。2.初步理解一些地理基本概念和培養學生讀圖能力。3.初步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二、復習措施1、復習課本,夯實基礎。往年的考試題告訴我們學好課本的重要性:在復習時必須深鉆教材,復習時要做到細、廣、不留下任何知識死角。2、復習新課堂。這一階段,重點是進行強化練習,結合課本中的圖來完成,我主要用2節課左右的時間來完成。3、綜合訓練,講、練、評結合,提高能力。4、回味練習。針對在練習中存在的問題,掃清盲點,強化知識點。5、以學生自己復習為主,針對學生年齡特征,加強抽查力度。三、復習方法讀書指導法、歸納法復習教具PPT課件、復習提綱、課本五、復習過程一、中國的疆域(一)疆域1.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請對照中國的疆域及鄰國圖)(1)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東半球。(2)緯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屬北溫帶,少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熱量充足,利于我國多種農業經濟的發展。(3)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東部,東臨太平洋。海陸兼備,利于對外交往與合作,利于發展海洋事業,利于我國夏季風深入東部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2.我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海省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端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上;最東端在黑龍江省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匯合處3.中國陸地面積約 960 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4.我國陸上鄰國有 14 個,主要有: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緬甸、老撾、越南(逆時針方向記憶);海上鄰國 6 個: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落實位置);我國與朝鮮、越南既陸上相鄰,又隔海相望。5.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渤海和瓊州海峽為內海,臺灣東岸瀕臨太平洋(《必填地圖》九-1)。6.中國東西端的時間差異是經度因素造成的,越靠東越早見到日出;南北端的季節差異是緯度因素造成的,越往北越氣溫越低,越往南氣溫越高7.我國行政區域分為省、縣、鄉三級。目前我國共有 34 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 23 個省、5個自治區、4 個直轄市和 2 個特別行政區。(請對照中國等省級行政區域圖<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及位置要訓練、記憶)(二)人口1.2010 年我國總人口為 13.40 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人口特點:人口基數大,增長快。3.人口政策:我國把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為了促進人口均衡發展,防止人口老齡化,2016 年起全面實施“二孩”政策4.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不均。黑河(黑龍江)—騰沖(云南)一線為界,人口東多西少。(三)民族1.我國共有 56 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壯族。2.漢族分布遍及全國各地,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西南。云南省是民族數目最多的省區。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特點3.藏族、蒙古族信仰佛教;回族、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4.民族風情:藏族有雪頓節和《格薩爾》史詩;傣族有潑水節;侗族有侗族大歌;回族和維 吾爾族有開齋節;維吾爾族有木卡姆藝術;高山族有豐收節;蒙古族有那達慕節和呼麥。二、中國的自然環境(一)地形和地勢1.地形特點:地形類型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2.我國地形的分布:東部以平原、丘陵為主;西部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3.我國主要地形區:(請對照中國地形的分布圖)(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最高、雪山連綿)、內蒙古高原(地形坦蕩)、黃土高原(溝壑縱 橫、水土流失嚴重)、云貴高原(地形崎嶇)。(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準葛爾盆地(第二大)、柴達木盆地(最高)、四川盆地(位于季風區)。三大平原:東北平原(黑土廣布)、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魚米之鄉)。三大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4.山區面積約占 2/3。山區開發利弊:劣勢: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于發展耕作業;易發生地質災害優勢: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可因地制宜,發展多種農業經營、生態旅游開發等5.地勢總特征: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請對照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分布示意圖)(1)地勢一、二級階梯分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一線;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一線。(2)對生產生活的影響:①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有利于農業生產;②使得大江大河向東流,溝通了東西,加強了沿海與內地的聯系;③河流階梯交界處,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二)氣候1.氣溫(1)冬季氣溫分布特點:南北溫差大。(一月 0°C 等溫線大致沿秦嶺一淮河一線分布)。影響因素:緯度因素和冬季風。(2)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全國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影響因素:地形因素(3)溫度帶:從南到北劃分為:熱帯、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請對照中國溫度帶等劃分圖)2.降水(1)空間分布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800mm 年等降水量線的分布:秦嶺一淮河一線(2)時間分配不均勻。多集中在夏秋季節,南方雨季長北方短。降水年際變化大。(3)干濕地區(請對照中國干濕地區的劃分圖):濕潤地區—森林—水田;半濕潤地區—草原—旱地;半干旱地區—溫帶草原—牧區;干旱地區—荒漠。分界線(等降水量線)800mm、400mm、200mm。我國東南部以濕潤、半濕潤區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區為主3.氣候(1)我國氣候特征: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請對照中國氣候類型的分布圖)①氣候復雜多樣(因此世界上大多數動植物都能在我國找到適合生長的地區)。a.東部以季風氣候為主。從南到北分布著: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b.西北地區分布著溫帶大陸性氣侯。c.青藏高原地區分布著高原山地氣侯。d.一些高大的山地,氣候呈明顯垂直變化。(請對照橫斷山區氣候和植被的垂直變化示意圖)②季風氣候顯著a.冬季盛行從亞歐大陸內部吹來的偏北風,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從太平洋吹來的東南風和從印度洋吹來的西南風,溫暖濕潤。b.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脈-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c.影響:雨熱同期利于農作物生長;季風氣候易發生災害:旱澇災害、寒潮和臺風。(2)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三)河流1.外流區和內流區,外流河和內流河水文特征差異: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結冰期。2.長江: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呈 V+W 型。(請對照長江流域水系圖)(1)概況: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注入東海;上、中游分界—宜昌(湖北),中、下游 分界—湖口(江西);自西往東依次經過青、藏、川、云、渝、鄂、湘、贛、皖、蘇、滬 11 個省區,經過的地形區:青藏高原、橫斷山脈、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2)開發:①水能資源豐富被稱為“水能寶庫”,主要水電站三峽和葛洲壩(知道位置)②長江航運價值高,有“黃金水道”之稱,干流橫貫東西,宜賓以下四季通航,沿江有四個城市重慶、武漢、南京、上海;(3)治理:川江(灘多流急—三峽工程)和荊江(九曲回腸—裁彎取直)。2.黃河:我國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呈“幾”字型。(請對照黃河流域水系圖)(1)概況:發源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點—河口(內蒙古),中、下游分界點—桃花峪(河南),自西向東依次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陜、豫、魯 9 個省區,經過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2)開發:利用黃河水修渠灌溉,使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成為“塞上江南”;主要水電站:三門峽、小浪底。(3)憂患與治理:上游荒漠化嚴重、凌汛,中游水土流失嚴重,下游“地上河”、凌汛;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根本,下游加固堤壩。(四)自然災害1.我國的自然災害有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其中氣象災害包括干旱、洪澇、臺風和寒潮;地質災害包括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發生頻繁而且危害嚴重。2.我國自然災害的分布:臺風多發于東南沿海,干旱分布在華北地區,洪澇分布南方地區,滑坡、泥石流分布在中西部山區,以西南山區最為集中。3.災害自救:地震時撤離到安全空曠地帶或躲在小開間的墻角;泥石流時應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動方向的山坡上跑,等等。三、 中國的自然資源(一)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1.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2.我國自然資源總特征(基本國情):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二)土地資源1.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類型為:農業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林地),建設用地和難以利用的土地。不利條件:耕地、林地少,難以利用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不足。2.地區分布:耕地和林地集中分布在東部濕潤、半濕潤區,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和低緩的丘陵地區,南方耕地以水田為主,北方耕地以旱地為主;林地則主要分布在山區;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 400 毫米的西部內陸干旱、半干旱區;沙漠、戈壁、永久積雪等難利用土地也主要分布在西部內陸。3.問題:水土流失、亂占耕地、土地荒漠化。我國土地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三)水資源1.人類可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我國的水資源現狀: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費嚴重——水資源短缺。解決途徑: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2.水資源分布特征:①時間分布:夏秋多,春冬少;解決方式:興修水庫。②空間分布:東多西少,南豐北缺(華北、西北缺水最為嚴重),解決方式: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工程(《必填地圖》十一-2)3.南水北調工程(請對照南水北調工程線路示意圖):(1)西線解決西北缺水問題。東線從長江下游引長江水,經京杭運河北上,至天津、北京;(2)中線從漢江上游丹江口水庫引水,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經鄭州、石家莊等城市流向北京、天津。東、中線工程主要解決華北地區缺水問題。四、中國的經濟的發展(一)交通運輸1.現代交通方式: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管道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等。比較不同運輸方式的特點(從速度、運量、價格方面比較)。最重要方式是鐵路運輸。2.我國鐵路運輸網特點:分布不均,東密西疏。鐵路干線:熟記“三橫五縱”。(請對照中國鐵路干線分布示意圖)重要鐵路樞紐:北京、上海、鄭州(京廣-隴海樞紐)、徐州(京滬-隴海樞紐)等。(二)農業1.農業部門: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等。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的基礎。2.農業地區分布(請對照中國主要等畜牧業區和種植業區圖):①東西差異,以 400mm 年降水量線為界,以西主要為蓄牧業,以東種植業;②南北差異,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以北多為旱地,種植小麥;以南多為水田,種植水稻。3.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既要考慮自然條件,如光照、熱量、水源、土壤、地形等;還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如市場、政策、交通、技術等。(三)工業1.工業分布(請對照中國主要工業中心和工業基地圖):東部沿海工業中心密集,集中主要工業基地;中部工業中心較多;西部較少,分布稀疏。總體呈現出沿海、沿江河、沿鐵路線分布的特點。2.四大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基地(重工業)、京津唐工業基地(綜合性)、長江三角洲(滬寧杭)工業基地(最大綜合性)、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輕工業)。3.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依靠科技和 人才,多依附于大中城市,集中分布在東部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如北京中關村。五、中國的地理差異(一)四大地理差區域1.劃分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請對照我國等四大地理區域圖)2.劃分的界線和主導因素①西北地區與北方地區界線:大致與季風區、非季風區界線(400 mm 年等降水量線)一致,主導因素是夏季風。②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界線:秦嶺—淮河一線(大致與 1 月 0℃等溫線和 800 mm 年等降水量線一致,主導因素是氣候(氣溫和降水)。③青藏地區與其他三大區域的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與地勢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界線基本吻合,主導因素是地形因素(或海拔)。(二)“秦嶺—淮河”一線1.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的地理差異2.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1 月 0℃等溫線;②800mm 年等降水量線;③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④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⑤水田與旱地的分界線;⑥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⑦河流有無結冰的分界線;⑧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地理分界線;⑨秦嶺是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