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7課?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7課?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教案

資源簡介

第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教學設計
【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目標中這樣講“在樹立正確歷史觀的基礎上,能夠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是歷史教學塑造健全人格的首要的、核心的任務。
學生具備了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自然能夠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發現歷史的真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總結經驗、順應趨勢,也才能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洞悉社會發展的規律,梳理唯物史觀,涵養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
基于以上,我在本課的備課和授課過程中的基本理念就是“教會學生獨立思考與判斷”,用思想點燃課堂,從“基于唯物史觀之詮釋、基于時空觀念之同情、基于史料實證之體驗、基于家國情懷之熔鑄”四個維度融合本課核心素養,引導學生認識和感知歷史。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教材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戰爭經過以及對二戰對國際秩序的影響三個方面作了闡述。它上承一戰后構建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接二戰后世界格局的變化,兩種社會制度的競爭與合作。本課分析了二戰爆發的原因,揭示法西斯主義反和平、反人類的本質,警告后人要時刻警惕法西斯主義的死灰復燃,戰后構建的雅爾塔體系一方面體現了以維護和平為出發點,提倡兩種社會制度的競爭與合作;另一方面帶有大國強權色彩。
第一目“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是二戰爆發的原因分析。通過教材正文和引言以及史料閱讀、學習聚焦等相關資源,能夠多角度探究二戰的爆發,并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在史料解讀的基礎上揭示法西斯主義的本質。
第二目“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是戰爭的進程。通過教材自主梳理進程中的重要節點,并嘗試用時間軸或者歷史年表和地圖相結合的方式架設時空。教師適當補充資料,完成對教學重點之一“二戰啟示”的突破,學生能夠對二戰進程中的史實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合理的解釋。
第三目“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主要講述了雅爾塔體系的相關知識。首先了解雅爾塔體系的建立過程和主要內容;其次教師根據教材資源以及適當補充資料重點突破對雅爾塔體系的評價,學生能夠恰當地運用資料做出自己對于所探究問題的論述。
通過思考“什么是英雄主義?”、“20世紀的歷史帶給我們的智慧”進行小結和升華,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洞悉社會發展的規律,順應趨勢,更全面、更客觀地認識領悟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擔當。
【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勇于發表自己觀點,對事物的認知處于由感性到理性的成長階段,同時經過初中學習,除了知識上的儲備,也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學科素養,史料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自學能力等有較大的提高,這就為本課的學習做了鋪墊。本課涉及到對二戰爆發原因以及戰后雅爾塔體系的理性分析,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深層思考和理性探求,這就為本課的學習增加了難度。
同時,初中歷史課程標準(部編版)對這一部分歷史的要求是:“了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納粹德國對外擴張;知道德國、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團是策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進程、《聯合國家宣言》和雅爾塔會議等國際會議,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艱巨性和勝利原因”。怎樣設計和實施才不致重復初中的學習,也是本課設計中思考的問題之一。
【重難點】
1.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多方面原因分析。
2.二戰對人類歷史的警示。
3.能夠從當時的情境和歷史的角度評述二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
【教學目標】
1.綜合分析各種歷史信息的基礎上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多方面原因。
2.自主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能夠運用歷史地圖找出階段性的時間節點;通過圖文感知二戰的慘烈和法西斯主義反和平反人類的本質,體會重建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3.能夠從當時的情境、歷史以及現實的角度評述二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感受在二戰后復雜的國際關系中大國的理性與強權;樹立和平發展的價值觀,領悟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擔當。
【教學設計思路與方法】
歷史是什么?在說文解字中“歴,即走遍千山萬水”,所以歷史是對人類足跡的記錄,英國詩人雪萊如是說“歷史是一首用時間寫在人類記憶上的回旋詩歌”。往事如煙,但歷史的記憶并不如煙,歷史教育就是從歷史的記憶中獲得智慧與真諦。
基于以上的認知,我嘗試著用“一點個性、一點體悟、一點激情”去創設課堂,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與思考的欲望,“在傾聽歷史的回聲中,撥動學生的心弦”。設計如下環節:
(1)設計一個感性到理性的導入,通過學生的感性認知到教師引發的理性思考,抓住學生的內心與情感,從而激發思維的延展。
(2)通過一系列材料和細節的展示,讓學生在分析、求證、理解的前提下,通過三大環節“這一切怎樣發生的——世界大戰爆發了——該怎樣避免這一切”,使歷史學習因生成新知更深刻、更理性、更完整,讓學生反思歷史、感悟歷史,從而體悟“歷史關系現實、服務人生”的意義。
(3)教學方式上,依托教材,優化學生知識結構;解放思想,豐富學生學習內容;評價引領,鼓勵學生個性表述;優化氛圍,促進學生智慧碰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自由發言談談你所了解的二戰。
學生:發言。
教師(總結):大家注重的大多是戰爭的過程,比如著名的戰役、武器、著名的軍事將領等,今天我們從不同的視角再度回首這一段血與火的歷史,硝煙雖逝,記憶不滅,請看這三幅照片。
當世界沉浸在喜悅與悲傷,希望與絕望,激情與冷漠之中時,一個巨大的歷史命題重新擺在人類面前:這一切是怎樣發生的?怎樣才能避免這一切的重演?
【設計意圖】
自由暢談,活躍課堂氛圍,通過三幅圖片,撥動學生心弦,為家國情懷的情感升華埋下伏筆,同時導入新課。
學習環節一 這一切是怎樣發生的:幻想與現實的鴻溝
(一)殘酷的現實——“火山”終將爆發
(在思考回答的基礎上展示小標題,作為總結,操作見PPT)
1. 凡爾賽會議上的殺機
資料一:
資料二:“它是一個高利貸者的和約,劊子手的和約,屠夫的和約,他們把德、奧搶劫一空,弄得四分五裂,他們剝奪了這兩個國家的全部生活資料,使孩子們挨餓、甚至俄死。這真是駭人聽聞的、掠奪性的和約。” ——列寧
學生:回顧一戰后的凡爾賽體系,分析舊的國際政治秩序與二戰爆發的聯系。
2. “生存空間”里的野心
史料:
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塊面包!而是一個生存空間!一個民族的生存空間!這生存空間,不是靠乞求和抗議來實現的,而是靠鐵和血來實現的!
德意志帝國1914年時的邊界根本不符合邏輯的。因為實際上,這些邊界從包括日耳曼民族的人民的意義上說,是不完整的……
因此,我們國社黨人自覺地……關注我們600年前放棄的領土。我們不允許德國人繼續不斷地向南方和西方遷移,要把注意力轉向東方領土。如果我們今天談到歐洲領土,我們首先能想到的只是俄國及其邊境上的仆從國……新德意志帝國必須再次使自己沿著過去條頓騎士團的道路前進,用德意志的劍為日耳曼人獲得耕地,為這個民族獲得每日食糧。
——摘自《全球通史》中希特勒《我的奮斗》
學生:你如何理解希特勒口中的“生存空間”,并結合一戰后德國的相關知識嘗試分析它與希特勒建立法西斯專政的聯系?
3. 經濟危機中潛藏的矛盾
資料一:
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危機,圍繞爭奪市場展開激烈的斗爭,大大激化了相互之間的矛盾。經濟實力雄厚、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廣大的美、英等國,利用自己的優勢,建立起來美元集團、英鎊集團等排他性的經濟集團。德國受到危機打擊最為沉重,然而沒有殖民地;日本經濟實力相對較弱,殖民地較少,在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摘自岳麓版選修三《20世紀戰爭與和平》
資料二:
近衛文磨宣稱,日本為了自己的生存也應該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那樣,要求打破現狀,并且“從我們自己的前途出發建立新的國際和平秩序”。
——[日]矢部貞治《近衛文磨》(教材P105的史料閱讀)
學生:根據以上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還有哪些?
(二)美麗幻想——“體面和平”下的陰謀
教師(過渡):
《慕尼黑協定》簽訂后,張伯倫儼然凱旋的英雄。他對前來歡迎的群眾說:“在我國歷史上,這是第二次把體面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到唐寧街來……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體面的和平下又有著怎樣的交易?和平真的換來了嗎?
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慕尼黑陰謀和綏靖政策,并分析英法目的以及影響。
教師:在學生思考分析的基礎上,利用地圖展示綏靖政策
(最后歸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有哪些?
(過渡)
德國入侵波蘭是對綏靖政策的致命打擊,隨即而來的西線進攻則宣告了綏靖政策的完全破產。還是在貢比涅森林這個一戰德國簽訂投降書的地方,法國投降了,英國張伯倫在一片譴責聲中黯然下臺,英國在丘吉爾的領導下走上了堅決抗擊法西斯的道路。“體面的和平”被德國的進攻擊得粉碎,人類歷史上殘酷無極化的世界大戰這樣爆發了。
【設計意圖】
在情景——對話中完成對二戰爆發背景的學習,充分利用原始資料,從細節入手,讓學生觸摸觸摸歷史,在分析思考中,提升歷史素養。
學習環節二 世界大戰爆發:正義與邪惡的戰爭
(一)學生閱讀課本P106——107,完成二戰進程的知識梳理。
教師利用幻燈片,通過時空梳理二戰經過
(二)體會戰爭的殘酷,認知戰后重建和平的重要。
1.死亡與悲傷:30萬哭泣的靈魂、悲傷的幼兒
2.屠殺與冷漠:走過滿是尸體的德國兒童、成堆尸體旁正在午餐的德國軍官,戰爭又給他們的心靈帶來什么?
3.1941年底,希特勒下達了“最后解決猶太人”的命令,德國法西斯開始對歐洲占領區1100萬猶太人進行有計劃的種族滅絕性大屠殺。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趕進刑場和毒氣室,共有600萬猶太人慘遭殺害。
原德國駐波蘭總督漢斯·弗朗克于紐倫堡就刑前說“千年易過,罪孽難消!”
(三)突破重點——二戰的警示
1.英國的轉變
史料一 納粹制度同共產主義最壞的特征相比較,并沒有什么區別……在過去25年中,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始終一貫地反對共產主義。我并不想收回我說過的話。但是,這一切,正在我們眼前情景對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俄國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難……我們將要對俄國和俄國人民給予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
——丘吉爾(1941年6月22日)
(1)丘吉爾所說的“眼前展現的情景”指的是什么 曾經作為“反共戰士”的丘吉爾為何把俄國的危難當做自己的危難并開始援助蘇聯 應該怎樣評價他的這種轉變
2.正義的力量
史料二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證對與各該政府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仆從者使用其全部資源,不論軍事的或經濟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證與本宣言簽字國合作,并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線協定或和約。
——《聯合國家宣言》
(2)材料二的內容說明了什么問題 這對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什么作用
3.基于理性
史料三 (本宣言簽字國政府)深信完全戰勝它們的敵國對于保衛生命、自由、獨立和宗教自由并對于保全其本國和其他各國的人權和正義非常重要。
——《聯合國家宜言》
史料四 羅斯福在一次演說中說道:“我們惟一能接受的世界是尊重言論自由,人人能夠信奉自己的宗教免于匱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懼的自由。”
(3)根據材料三和材料四,試說明反法西斯戰爭的進步性是什么?
4.指向未來的審判
史料五 對全世界來說,紐倫堡法庭判決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怎樣忠實地解釋過去,它的價值在于怎樣認真地警戒未來。
——羅伯特·杰克遜(紐倫堡法庭美方首席起訴人)
(4)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紐倫堡審判的價值”?
學生活動設計:
(1)閱讀教材,自主梳理大戰經過。
(2)根據資料,找到二戰經過中幾個重要的歷史節點,認知二戰是由亞洲到歐洲,由北非到地中海再到太平洋,由局部戰爭再到全球戰爭的過程。
(3)通過時空再次回顧經過,樹立時空觀;并根據老師的講解和幻燈展示體會重建和平的重要性。
(4)通過合作交流,對世界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合作以及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和啟示形成正確認知。
(過渡)
1941年希特勒下達了“最后解決猶太人”的命令,歐洲1100萬猶太人,共有600萬慘遭殺害。二戰波及到了全球60多個國家,軍民傷亡人數在1億以上,麥克阿瑟在日本投降之后,面向全球這樣講“我們體驗了失敗的痛苦和勝利的喜悅,從中領悟到決不能走回頭路。 我們必須前進,在和平中維護在戰爭中贏得的東西……”
那么怎樣才能“不走回頭路,維護我們贏得的東西”呢?
【設計意圖】
以開展學生歷史閱讀為主,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考求證的學習品質。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梳理的基礎上,樹立時空觀念,通過圖文感知二戰的慘烈和法西斯主義反和平反人類的本質,體會重建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學習環節三 這一切該怎樣避免重演:理性和利益的權衡
(一)引導學生回顧凡爾賽體系構建過程,教師演示雅爾塔體系的構建過程,在比較中得出“雅爾塔體系在構建中更謹慎、更理性”的結論。
(二)雅爾塔體系的內容以及評價
1.根據以下內容,自主梳理教材P108的內容。
四大部分 具體內容
戰敗國的處理
殖民地問題
維和機構
美蘇政治勢力劃分
2.評價雅爾塔體系——突破重難點
(1)如何處置德國?
史料一 關于德國的經濟和賠償。德國關稅不得高于他國;戰勝國對德國輸入貨物不受限制;……在1921年5月1日以前,德國應付清總值200億金馬克的賠償,外加每年5億美元的利息,可用黃金、商品、船只、有價證券及其他物資支付;出口產品被征收26%的額外費用;德國應負擔其境內外國占領軍的維持費用。德國作為戰敗國喪13%的領土,喪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陸軍只能保留10萬人,海軍主力戰艦不得超過6艘,不得擁有潛艇、飛機、坦克或重炮等攻擊性武器。
——1919.6《凡爾賽和約》
解除德國全部武裝,廢除一切軍事機構,解散一切納粹組織,廢止一切納粹法律,逮捕并審判戰爭罪犯,永遠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及納粹主義的復活或改組。德國一切民主黨派應準許成立并恢復自由活動權利。司法制度、教育及整個政治生活都在民主基礎上重新建立以實現政治民主化。
處理德國的經濟原則是:消滅德國作戰潛力,禁止軍事生產,鏟除或控制可用作軍事生產的一切工業。消滅壟斷造成的過分集中,發展和平經濟,并把德國視為一個經濟單位。
——1945.8《波茨坦公告》
學生:在比較中思考,在對德國的處置問題上,凡爾賽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
(2)如何處置殖民地?
史料二 國際托管制度,是指依《聯合國憲章》建立的將有關非自治領土置于聯合國管理和監督之下的制度。
學生:閱讀教材P109 歷史縱橫 ,回答托管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3)如何制約戰爭維護和平?
史料三 聯合國安理會表決實行每一理事國一票。對于稱實質性事項的決議表決,要求包括常任理事國(當時為美中英法蘇五大國擔任)在內的全體同意票,又稱大國一致原則,即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都享有否決權。
國聯“全體一致”原則,即一戰后成立的國際組織國聯所做決議需由全體成員(當時有44個成員國)一致同意方可生效,若有任何成員否決則決議無效。
學生:與一戰后建立的國聯“全體一致”原則相比,聯合國確立“大國一致”原則的意義是什么?綜上所述,你認為雅爾塔體系建立的出發點是什么?
(4)利益的爭奪
史料四 遠東問題,蘇聯承諾在歐洲戰爭結束后2—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其條件是:維持外蒙古的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美國則在太平洋、中國、日本獲得了優勢和支配權。
——雅爾塔會議
史料五 誰解放的領土,誰就把自己的社會制度推行到他們的軍隊所到之處。
——斯大林
學生:雅爾塔體系建立的過程中體現了什么?
閱讀P109——110,雅爾塔體系建立后對世界格局帶來了什么?
學生活動:
(1)通過地圖認知雅爾塔體系的建構過程。
(2)自主梳理。
(3)討論、交流,構建對雅爾塔體系的認知。
(過渡)
戰爭的硝煙漸行漸遠,雅爾塔體系隨著蘇聯的解體也隨風逝去。往事如煙,但歷史的記憶并不如煙,人類要從這些記憶中解讀真諦和智慧,文明將會因此而進步。
【設計意圖】
利用歷史時間軸展示雅爾塔體系的形成過程,強化對歷史的時空意識;通過自主梳理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對戰后雅爾塔體系的認知。
小結和升華
(一)我們的思考:什么是英雄主義?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
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這樣概括英雄主義:“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
德國作家雷馬克《西線無戰事》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天,雙方停戰了,西線異常平靜。守候在戰壕里的德國士兵保爾,發現一只美麗的蝴蝶,當他爬出戰壕捕捉蝴蝶時,突然一聲槍響,保爾被法國兵的流彈擊中而倒下。但是,在這天德軍前線司令部的戰報上,還清楚地寫著‘西線無戰事’”。一個年輕的生命在在戰爭面前顯得這樣的微不足道……
(二)20世紀的歷史帶給我們的智慧(幻燈演示下面歷史的發展演進的片段)。
20世紀的世界跌宕起伏,兩次世界大戰帶給人類的教訓和思考,如何制約戰爭、維護和平?“1919年那位曾經被人嘲笑的政治家威爾遜和他所倡導的世界主義盡管失敗了,但是我們絕不應該用今天更加理性和成熟的思想去丈量。因為有了20年代的那些維護和平的政治智慧,才有了40年代一批新的政治巨人來到了德黑蘭、來到雅爾塔、來到波茨坦、并終于來到哈德遜河畔的紐約聯合國大廈!”[引自李惠軍老師《靈魂的追問(1)》,略有改動]
歷史屬于過去,但未來可以塑造。歷史和現實給我們的啟迪是:溝通協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鑄劍為犁,永不再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這是人類社會走向文明與成熟的標志,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的思考,更是人類社會發展演進中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理性選擇!
【設計意圖】
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發現歷史的真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總結經驗、順應趨勢,也才能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洞悉社會發展的規律,梳理唯物史觀,涵養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
【教學評價設計】
(一)拓展性資源以及問題設計。
(2017·上海高考·23)世界大戰與中國國際地位。中國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但結果迥異,發人深省。(25分)
材料一 一戰期間,歐洲協約國勞工短缺,從中國招募了14萬勞工。梁啟超曾說:“在法國之華工,在美國之華僑,多有與其職務之外,實力以裨助戰事者。國內各埠之華商,以種種方便為物產上之協助,皆其顯著者也。然則,我友邦似不能以政府一二人一二事之怠慢,而抹煞我全國人多數之熱誠。”
材料二 據顧維鈞回憶,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僅獲兩個席位,而巴西由兩席增至三席。法國外交部解釋說:“一個國家在和會上的地位是要由該國在戰爭中威脅與俄國所做過的努力來確定的……中國對協約國方面實際幫助甚少,而巴西海軍曾巡弋南大西洋,保護了協約國運軍火的船只,對協約國貢獻甚大。”
材料三 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對日抗戰。當西方國家實行綏靖政策時,中國戰場如火如荼,爆發了平型關、臺兒莊等一系列戰事。據統計,二戰傷亡人數在9000萬人以上,其中中國軍民傷亡人數為3500多萬人。羅斯福曾對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日本可以馬上打下澳洲、印度,一直沖向中東,聯合德國夾攻,在近東會師,隔離俄國,吞并埃及,切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
材料四
(1)根據材料一、二,你認為中國在一戰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在巴黎和會上受到了怎樣的待遇?(4分)
(2)根據材料三、四及所學知識,你認為中國在二戰結束前后國際地位提高的表現和原因是什么?(6分)
(3)你怎樣看待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和和國際地位的變化?(15分)
答案:
(1)作用:一戰:中國雖然未出兵,但中國民眾對協約國戰事不乏助力,包括勞務輸出、國內華商、外國華僑贊助;
待遇:一戰后巴黎和會受到不公正待遇,作為戰勝國僅獲兩個席位,國際地位較低。
(2)表現:在改訂新約運動基礎上,進一步取消列強在華特權;躋身大國會議;成為聯合國四大發起國之一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原因:參戰時間長;犧牲人數多;貢獻大。
(3)最高層次:能夠辯證綜合分析:
雖然,弱國無外交,但是,一個國家若能抓住歷史機遇,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為正義事業做貢獻,仍然能夠憑借努力提高自身的國際地位。
一般層面: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和中國在戰爭中所做的貢獻相關。
【設計意圖】
選用的學習資源盡管是高考題,但是它與本課內容有著內在聯系,同時也是對教材中P109歷史縱橫“中國派團參加舊金山會議”的補充與深化;同時該資源在歷史比較中考查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所以作為對學生在該課的學習中的評價性作業比較恰當。
(二)以學業質量為目標,結合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設計的過程性評價如下(從低到高四個等級),主要目的在于強化學生實際獲得,從而呈現教學如何發展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水平1 (1)能夠利用示意圖和材料對二戰爆發的原因進行描述。 (2)能夠辨識二戰三大戰場的示意圖,并能夠運用恰當的時間和空間表達方式處理二戰的進程。 (3)在解答問題時,能夠依據史料嘗試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 (4)能夠形成對戰爭與和平的正確認知,認識本課學習價值。
水平2 (1)能夠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結果。 (2)能夠認識示意圖和文獻資料所具有的不同價值。 (3)在論述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嘗試運用材料作為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并能夠在敘述中將史實陳述與歷史解釋結合起來。比如對紐倫堡審判價值的理解,對雅爾塔體系的評價。 (4)能夠判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價值取向,正確認知二戰對人類歷史的啟迪。
水平3 (1)能夠從多個角度來理解二戰爆發的原因,并分析根本原因。 (2)能夠把握歷史事件時間、空間聯系,并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術語對二戰的史實加以描述和概括。 (3)能夠利用不同類型的史料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該問題更全面、豐富的解釋。 (4)能夠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建立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認同感,促進正確的價值觀形成。
水平4 (1)能夠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來分析二戰爆發的深層次原因。 (2)能夠選擇恰當的時空尺度對二戰進程中歷史史實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合理的解釋。 (3)在對本課重難點進行獨立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運用資料做出自己對于所探究問題的論述,并且能夠辨識歷史文本的作者的原意,并且能夠將這種理解在歷史敘述中表現出來。 (4)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思,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更全面、更客觀地認識領悟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擔當。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竹县| 海兴县| 柞水县| 左权县| 潜江市| 宁南县| 永宁县| 镇康县| 东兰县| 德清县| 长治县| 醴陵市| 清徐县| 揭东县| 苏尼特右旗| 太湖县| 吉隆县| 朝阳县| 牟定县| 藁城市| 上犹县| 应城市| 红河县| 亚东县| 治多县| 余庆县| 民乐县| 大田县| 道孚县| 邛崃市| 平远县| 西华县| 常山县| 区。| 项城市| 佛教| 贵定县| 江山市| 石门县| 荔波县| 平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