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百家爭鳴教材分析:《歷史課程標準要求》: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深遠影響。本課是部編版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中的第5課。主要介紹了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屬于思想文化史,在歷史發展中,春秋戰國時期正是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的大動蕩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正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到大變革時代的表現,同時百家爭鳴也為統治者選擇治國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礎。教學目標1.知道老子和孔子及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深遠影響。2.通過創設情境、自主學習、合作討論、總結歸納等方法,加深學生對各派學說的理解和應用,掌握各派學說的觀點,能夠學為所用。3.學習孔子和諸子百家獨立思考、探索創新、變革實踐的勇氣和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形成良好的個人素質。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孔子和儒家學說、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教學難點】理解百家爭鳴的深遠影響,體會思想家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圖片:教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春秋戰國以來我國社會政治、經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當時社會動蕩不安,各國紛紛變法圖強、網羅人才;文化教育擴展出現文史階層,文士們對社會問題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國主張。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學習第8課《百家爭鳴》。(設計意圖)通過填寫表格的形式,幫助學生一起回顧舊知識,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在經濟、政治上面變化,承上啟下,溫故知新。【講授新課】一、老子1.老子其人展示圖片:教師:老子,姓李名耳,楚國人。他做過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藏書,知識非常淵博。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很多問題,而且對他評價很高。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有著作《道德經》(又名《老子》)留世。展示圖片:教師:《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道德經》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2.老子的思想教師:哪位同學來講“塞翁失馬”的故事。學生講述:教師: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展示材料: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教師:世間萬物都有自然規律。世間萬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對應的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張是無為而治。展示材料:相傳老子晚年曾經張開嘴讓弟子們看,然后對弟子說:“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是我柔軟的舌頭還在。”教師:這個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呢?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是的,柔能克剛,這一點再次印證了老子觀點。(設計意圖)通過幾個小故事引導學生對老子思想的理解,既便于學生接受,又使課堂教學不再枯燥。過渡:春秋時期,與老子同時代的還有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那么,孔子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我們應該如何認識他、評價他?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二、孔子和儒家學說1.孔子其人展示圖片:教師: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2.孔子的思想展示材料:樊遲(孔子弟子)問仁。子曰:“愛人”。子曰:“已所不欲,務施于人。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論語》教師:從上述材料,請同學們說說孔子提出的為人處世的準則是什么?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具有愛心和同情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能夠換位思考。展示材料:材料一: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有一個在墳墓前哭的婦人看上去十分憂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子路問道說:“你哭得那么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那個婦人說:“沒錯,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說:“學生們記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材料二: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極星),居其所而眾星共(圍繞)之。——《論語·為政》材料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教師:從上面材料中,我們能得出哪些啟示呢?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是的孔子政治思想是:仁政,以德治國、以禮治國。展示材料:教師:從這個表格中我們能得出哪些信息呢?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弟子中既有魯國貴族,也有富商和卑賤之人,春秋以前的教育狀況是“學在官府”,即由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孔子創辦的學校,面向社會廣泛招收學生,不論社會地位高低,也不論貧富貴賤,想來學習的都不加拒絕。他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擴大了教育的對象。教師: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教育對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對于學生向他提問的問題,他往往是根據不同的對象給以不同的回答。展示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為政》教師:孔子在教育上的貢獻還包括提出教學原則和學習方法。孔子在教學中比較注重啟發式,他認為:教育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在學習態度上,孔子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只有這樣,才算作真正的聰明人。在學習方法上,他主張學習要經常復習,只有掌握了舊的知識,才能掌握新的知識,新知識的獲取是建立在擁有舊知識的基礎上的。即“溫故而知新”。教師:孔子在當今社會仍有較大影響力。展示圖片:(設計意圖)通過對孔子思想的講解使學生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同時對與孔子相關材料的展示,使學生深刻生動的掌握孔子的思想及影響。最后通過今天孔子學院的建立,使學生感受孔子影響的深遠。過渡: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上思想界比較活躍的第一個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些學派紛紛著書言說,發表自己的簡介。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當屬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三、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的背景展示圖片:展示材料:今天下諸侯方欲力爭,竟招英雄以自輔翼,此乃得士則昌,失士則亡之秋也。——《孔從子卷二·居衛第七》教師:春秋戰國時期為什么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生產力發展,舊的社會制度崩潰,新的社會制度確立。2.百家爭鳴概況展示圖片:《稷下學宮論戰想象圖》教師:戰國時期,各國競相改革,社會急劇變化。擁有文化知識的人到處游說講學,針對各種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不同的學派,而且,各學派之間還互相辯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說一說當時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墨家: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戰國時魯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墨子主張 “兼愛”“非攻”要求人們互愛互利,反對各國互伐兼并、殘害生命。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批判貴族的奢侈生活,提倡節儉。儒家: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不要過分盤剝人民,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荀子名況,號卿。戰國時趙國人。戰國末期儒家學派中的大師,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道家: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的宋國人。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莊子發展了老子思想,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認為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獨立的人格。法家: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創始人,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散文家。韓非子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展示圖片:3.百家爭鳴的影響教師:百家爭鳴在當時、對后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深遠的影響。(設計意圖)本目主要講解了百家爭鳴的背景、概況和影響。通過圖片和材料的形式來分析百家爭鳴的背景,提高學生分析運用史料的能力。通過對各學派思想的講述,使學生熟練掌握各學派的思想,能夠區別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主張。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諸子百家辯論會”活動。通過本活動,提升學生對諸子百家及其主張的理解。【本課小結】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它的出現反映了戰國時代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特征,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生動寫照,彰顯了當時中國人的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