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材分析《歷史課程標準》要求:通過“絲綢之路”的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本課是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6課,內容分為三塊: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對西域的管理。秦漢時期是漢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關系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朝對內加強民族之間的交往,解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脅,派張騫出使西域,開創了漢朝與西域各國友好交往的局面。秦漢時期也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時期,漢朝對外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打破了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隔絕狀態,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經濟文化交流。本課涉及中國的邊疆問題。歷史證明,新疆和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都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絲綢之路如今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教學目標1.掌握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結果、意義。2.識記絲綢之路的路線和意義。3.理解張騫出使西域對民族交往和絲綢之路開通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學難點】絲稠之路的開通和重要意義。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展示圖片和材料:“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帶一路”和古代的絲綢之路息息相關。那么絲綢之路的路線是怎樣的?它對當時的中西方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學習今天的新課。(設計意圖)通過“一帶一路”的相關介紹作為導入,由此使學生將“一帶一路”與絲綢之路相聯系,拉近教材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進而順利進入本課的學習。【講授新課】一、張騫通西域1.背景展示圖片:教師:張騫通西域。那么西域到底在什么位置呢?學生回答: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為西域。教師:西漢初年,西域小國林立,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冒頓單于的兒子曾把大月氏的國王殺掉,并割下首級,把他的頭蓋骨拿來作杯使用。月氏人為此深恨匈奴,但苦于沒有力量支援。展示圖片和材料:教師:漢初,為滅匈奴,漢高祖遭受“白登之圍”,而后,呂后受到侮辱,漢朝被迫與匈奴“和親” ,每年還送給匈奴大量糧食和布帛。2.經過教師:到漢武帝時期,匈奴和漢朝的矛盾更加激化。漢武帝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決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展示圖片和材料:張騫(約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西漢漢中郡成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旅行家、外交家、探險家。奉漢武帝之命,從長安出發出使西域,兩次被匈奴軍隊俘虜囚禁,歷時13年終于逃回長安復命,從而成功開拓了絲綢之路。教師:張騫于公元前138至126年和前119年至115年兩次率領使團出使西域等地。第一次到達了中亞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處,第二次到達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同時派遣副使出使周邊其他國家。展示圖片:教師: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有什么不同呢?3.意義展示材料:材料一:“他是一個冒險家,又是一個天才的外交家,同時又是一員戰將,真可謂中國歷史上出類拔萃之人物也?!?br/>——翦伯贊材料二: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未達到聯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國建立了聯系,知道了許多西域地區的山川、地形、物產、人口、風俗等,此后,漢朝與西域諸國互派使節,互通商旅。——《秦漢,一個民族強盛的起點》教師:請同學們結合材料,說一說張騫通西域的影響。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張騫通西域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2)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為開辟“絲綢之路”奠定基礎。【想一想】張騫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為國家利益,不顧個人安危。(設計意圖)通過對張騫通西域的背景、概況和意義進行分析,使學生遂張騫通西域有一個完整、深刻的認識。最后再通過想一想的形式,使學生感悟張騫通西域的艱辛,升華學生的情感。過渡:張騫的兩次西域之行不僅加強了千年前漢朝與西域的交流,也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那么,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絲綢之路。二、絲綢之路1.陸上絲綢之路教師:請同學們結合地圖,說一說陸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展示圖片: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從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通往中亞、西亞,更遠到達歐洲。【知識拓展】“絲綢之路”名稱由來陸上絲綢之路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舴以谄渲鳌吨袊芬粫?,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并正式運用。教師:絲綢之路開通以后方便了東西方的貿易往來。【合作探究】一支長安商隊帶領著駝隊去西域做生意,需備點點什么貨品呢?他們從西域回來,又將帶點什么回長安呢?展示圖片:教師: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陶器、瓷器、絲綢、鋤頭、胡蘿卜、水稻、鑿井技術西傳;西域的苜蓿、葡萄、舞蹈、核桃、石榴、佛教、胡琴開始傳入中國。2.海上絲綢之路教師:上面講的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展示圖片:教師:漢朝先后開辟了多條海上航線。其中,從山東沿岸出發的船只穿過黃海,可達朝鮮、日本。更重要的一條航線是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即今天的斯里蘭卡)。3.絲綢之路的意義展示圖片:教師:絲綢之路最初只是在經濟上互通有無,作為商品交換,后來突破了經濟范疇,在政治、外交、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文化交流,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交流與開放的精神,至今仍然存在。(設計意圖)結合歷史地圖對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全面講解,使學生全面掌握絲綢之路的路線和影響。其中再以知識拓展的形式講述“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拓展學生的視野。過渡:絲綢之路的形成帶來了東西方的交流與繁榮,同時也讓西漢政府意識到必須加強管理,為經濟文化的繁榮保駕護航。三、對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護的設置教師:西域和漢朝之間的政治交往是如何呢?展示圖片:教師: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管轄西域36個地方政權,都護府設在烏壘城。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2.班超經營西域展示圖片:教師:西漢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漢朝與西域往來中斷。東漢明帝時,派兵出擊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知識拓展】班超,字仲升,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公元32年(東漢建武八年)生。他的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他能言善辯,閱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固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么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教師:班超克服重重困難,使西域各國重新與漢朝建立聯系。班超在西域期間,還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雖到達安息后受阻,但此行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班超去世后,他的兒子班勇繼承父業,再次出使西域。展示圖片:(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史料的展示,講述了西域都護的設置和班超經營西域,使學生明白西域對西漢的重大意義。【本課小結】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進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很好地加以利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