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兩漢的科技與文化教材分析《歷史課程標準》要求: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對傳播文化的作用;知道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知道司馬遷和《史記》;講述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本課是部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最后一課,主要介紹兩漢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內容: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歷史巨著《史記》、道教和佛教。兩漢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同時這些科技成就運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又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學習本課有助于理解我國統一國家政權建立的歷史意義。教學目標1.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通過比較“蔡侯紙”和以前的書寫材料,了解造紙術對文化傳播的作用。2.知道張仲景和華佗的主要成就。3.知道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4.知道司馬遷和《史記》。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學成就。【教學難點】科技與文化的興盛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繁榮的基礎上的。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圖片:教師:隨著文化的發展,讀書寫字對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在今天看來大量生產紙張不是什么難事,但是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人們用什么寫字呢?埃及用紙草的內皮壓成“紙草紙”寫字,歐洲用羊皮來寫字。據說當時歐洲寫一部《圣經》,要用300張羊皮。那么,中國以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它又是如何發明的呢?讓我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來尋找答案吧!(設計意圖)通過對世界上其他文明中早期紙的發明,進行對比,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中國紙的出現,以問題的形式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順利進入本課。【講授新課】一、造紙術的發明1.紙發明前的書寫材料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造紙術發明以前的書寫材料是什么嗎?展示圖片:教師: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先民就在陶器上刻畫符號。殷商時期,我國使用的書寫材料主要就是龜甲和獸骨,甲骨文由此形成。西周時期,文字主要是鑄刻在銅器上。到了春秋時期,竹簡木牘盛行,并開始使用絲帛書寫,直到東漢,竹簡木牘和絲帛仍然是重要的書寫材料。那么這些書寫材料各自有什么優缺點呢?學生回答略。教師:紙普遍使用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人就把竹木簡當作書寫材料。現在我們還把書按照“冊”計算,這個“冊”字就是個象形字,很多竹木簡用繩子串在一起,就成“冊”了。但竹木簡太重了,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書。而帛又很貴,不能大量使用。隨著文化的發展,需要有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書寫材料,這就推動了人們對造紙術的研究。2.紙的發明與改進展示圖片:教師:這是甘肅天水出土的紙,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已經可以用于書寫文字和繪圖,但是麻紙比較粗糙,不便書寫。直到東漢時,宦官蔡倫研究了前人造紙的經驗,于105年改進了造紙術。教師:那么,造紙術是如何改進的呢?展示圖片:教師: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他用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制成了紙,這些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質量高。展示圖片:教師:造紙術的發明既擴大了原料來源,又降低了制造成本。還提高了紙的質量和產量,紙的使用也逐漸普遍起來了。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作“蔡侯紙”。3.造紙術的傳播展示圖片:教師:紙最初傳入朝鮮、日本,后來又向西傳入阿拉伯,并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和非洲。與竹木簡和帛相比,紙不僅攜帶方便,而且造價低廉。紙的發明,大大方便了人們的書寫和人類文化的傳播。所以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設計意圖)通過造紙術發明以前,中國古代的書寫材料的不便,引出造紙術的有點及其工藝歷程,使學生對本目的知識點有個基本的掌握。其次通過造紙術的傳播使學生明晰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過渡:造紙術的發明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而中國的醫術同樣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張仲景和華佗1.醫圣——張仲景展示圖片和材料:張仲景,東漢南陽人,著名醫學家。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于是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后,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也為他后來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基礎。漢靈帝時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教師:《傷寒雜病論》把霍亂、痢疾、流行性感冒等急性傳染病稱為傷寒諸癥,創造性地提出了辨證施治的原則,奠定了后世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被后世醫學家譽為“萬世寶典”。張仲景還提出了“治未病”理論,提出預防疾病。展示材料:張仲景做了長沙太守后,堅持為百姓治病。按當時規定,他這一級別的官,不能隨意接近百姓。他想出一個辦法,每月初一、十五兩天大開衙門,坐在大堂上接診。為了紀念張仲景,后人把坐在藥鋪里給人看病的醫圣稱為“坐堂先生”。教師:張仲景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被后世稱為“醫圣”。2.神醫——華佗展示圖片:教師:華佗是東漢末年的民間“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鉆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一生行醫各地,聲譽頗著。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于手術,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我們經常用“華佗再世”來形容一個人醫術的高超,那么華佗在醫學上的成就是什么?展示材料和圖片:《后漢書·華佗傳》載:“若疾發結于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麻沸散”是全身麻醉藥劑,用于外科手術,這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2)華佗還創制了一套醫療保健體操,因為這套體操模仿鹿、虎、熊、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所以叫做“五禽戲”。(設計意圖)本目講解了兩漢時期的醫學成就,主要講解了張仲景和華佗兩位醫學家。通過對他們的醫學著作和醫學成就進行闡述,使他們全面了解張仲景和華佗。過渡:張仲景與華佗的身影,后世之人很可能在一本史書中搜尋到蹤跡,它就是《史記》三、歷史巨著《史記》1.司馬遷其人展示圖片:教師:司馬遷的父親是史官,司馬遷受到家庭的熏陶,從小就愛好文史。司馬遷年輕時到各地尋訪了許多名勝古跡,開闊了視野。父親死后,他繼承父業做了史官,利用國家藏書處,閱讀了大量的書籍。這些都為他日后編寫《史記》積累了重要素材。2.《史記》展示圖片:教師:《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全書52萬多字。《史記》的記事,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敘述了我國上古至西漢中期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全書共130篇,包括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以及79列傳。其中,本紀和列傳是全書的中心,在書中所占篇幅最大,所以《史記》被稱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展示圖片:展示材料:材料一: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材料二: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教師:司馬遷公正記事,愛憎分明,秉筆直書,深遠影響史學發展。《史記》既是史學巨著,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設計意圖)本目主要講解了司馬遷的《史記》。通過教師講解和部分史料展示使學生了解《史記》的體例、內容和意義。過渡:兩漢時期,科技發明、醫藥成就、史書著作層出不窮。同時也衍生出宗教文化,比如我們常在影視劇中常見到的佛教與道教。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展示圖片: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道教什么時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是誰?道教的基本主張是什么?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東漢末年,戰亂頻繁,人民生活困苦需要精神寄托。張角創立了太平道。他的信徒主要來自下層的貧苦百姓。當時在漢中、巴蜀地區還有張陵創立的五斗米道,人們只要出五斗米就能入道治病。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別,在教義和傳播方式上類似,都受到底層百姓的支持。教師:那么道教與道家是一樣的嗎?為什么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道家是哲學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道家創始人是老子,道教創始人是張陵。道教是以道家思想為基礎,都講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尊老子為“太上老君”是為了提高道教地位。2.佛教教師: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產生了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世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又稱釋迦摩尼。那么,佛教的基本主張是什么?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難,虔誠地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佛教主張眾生平等,迎合貧苦民眾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教師:張騫通西域后,佛教經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展示圖片:展示圖片和材料:白馬寺位于今天河南省洛陽市境內,是我國最早的佛教寺院,被譽為“中國第一古剎”。東漢明帝時,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回來時請了兩位西域的高僧,并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到洛陽。明帝令人建寺存放,請兩位高僧也住在里面,取名白馬寺。教師:佛教對我國有什么影響?教師: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設計意圖)通過對道教興起和佛教傳入的講解,使學生了解這兩大宗教的傳入過程以及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本課小結】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的加強是兩漢時期科技與文化昌盛的原因,無論是科技還是醫學、文化,都遙遙領先于世界。當代的吾輩更應奮發圖強,繼承先輩遺澤,壯大當代中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