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北魏政治與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材分析《歷史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本課是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四課,北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并完成北方統一的政權。孝文帝,順民族交融之勢,選擇用先進的漢文化改變鮮卑族的落后,而此過程中,漢族也吸收鮮卑族的精華。讓學生明白,民族交融是各民族間相互影響的古代歷史上一種進步的歷史現象。教學目標1.了解淝水之戰和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實,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交融的措施。2.通過學生閱讀理解教材,概括歸納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3.通過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影響的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凡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的民族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學難點】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展示圖片:教師: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山西大同云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習總書記指出,云岡石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同是北魏時期的石窟,為什么會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出現以上的不同和變化呢?(設計意圖)通過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岡石窟考察工作,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會發生變化,調動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進入順利進入本課的學習。【講授新課】淝水之戰1.概況教師:西晉滅亡后,北方再次陷入混亂,各族人民紛紛建立政權,歷史上把這些主要的政權成為“十六國”。其中,匈奴人建立了前趙,羯人建立了后趙,鮮卑人建立了前燕……最終,由氐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大起來,統一了黃河流域。秦王苻堅統一北方后,決定大舉南下,蕩平江南,消滅東晉,統一中國。展示圖片: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說一說淝水之戰的時間、地點、交戰雙方及其主要兵力。展示圖片: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時間:383年;(2)地點:淝水;(3)交戰雙方:東晉與前秦;(4)雙方兵力:前秦80多萬、東晉8萬多。教師:383年,面對前秦的強大攻勢,東晉內部矛盾暫時緩和,一致對敵。晉以劣勢兵力首戰告捷,士氣大振,直逼淝水東岸。苻堅登壽陽城,見晉軍嚴整,又望八公山(在今安徽淮南西)上草木,以為皆是晉兵,始有懼色。東晉遣使要求秦軍略向后撤,以便晉軍渡河決戰。苻堅則想待晉軍半渡時用騎兵沖殺,于是下令稍退。然而秦軍一退而不可復止,加以在襄陽被俘的晉將朱序趁機大喊秦兵敗了,致秦軍大亂。晉軍乘機搶渡淝水猛烈進攻,大敗秦軍。謝玄乘勝收復洛陽、彭城等地。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教師: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同學們,你們知道與淝水之戰有關的哪些成語?展示圖片:2.影響教師:淝水之戰之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鮮卑族迅速崛起。展示地圖:【想一想】教師:淝水之戰,苻堅擁兵80萬,而東晉僅8萬,這十比一的兵力,應該是一邊倒,但前秦卻兵敗如山倒,這是為什么呢?。展示材料:這不是民族,而是偶然湊合起來的、內部缺少聯系的集團的混合物,其分合是分合是依某一征服者的勝敗為轉移的。”——《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2頁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前秦:驕傲輕敵;軍隊內部有很多其它少數民族的人,不夠團結,軍心不齊;前秦軍指揮不當,戰線過長。(2)東晉: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戰略得當;內部團結,軍隊士氣高漲。(設計意圖)通過對淝水之戰的講解,使學生掌握淝水之戰的歷史背景和影響,同時簡單說一下淝水之戰中出現的成語小故事,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最后再以想一想的形式思考淝水之戰,前秦失敗的原因。過渡:鮮卑族在北方分裂后崛起,給中國帶來了哪些變化呢?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興起教師:4世紀后期,游牧在陰山地區的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展示圖片:教師:當時北方各族人民長期雜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見。內遷的各族在生產、生活和習俗上,與漢族已無明顯的區別。展示材料:北魏前期,吏治混亂,各級官吏貪污現象相當嚴重,北魏統治者和漢族人民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北魏的統治舉步維艱。教師:假如你是北魏統治者,面對這些困難,你會怎樣解決?2.遷都洛陽展示圖片和材料:孝文帝,鮮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漢姓元,故又稱元宏。自幼接受漢學教育,是北魏第一個系統接受漢文化儒學教育的皇帝。(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意,覽之便講……詩歌銘頌,任興而作……——《魏書·高祖紀下》展示地圖和材料:(孝文帝曰)今日之行,誠知不易,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書》卷十九中《任城王云傳附澄傳》教師:在學習漢族先進文化方面,洛陽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優勢?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平城氣候環境惡劣,不利于經濟發展;(2)舊都平城地處偏遠,不利于統治中原;(3)北方柔然逐漸強大,威脅平城的安全;(4)舊都保守勢力強大,不利于推進改革;(5)遷都洛陽有利于吸收漢文化,推進改革。3.漢化措施展示材料:(孝文帝曰)今欲斷諸北語(即鮮卑語),一從正音(指漢語)。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各宜深戒。——《魏書》卷二十一上《獻文六王·咸陽王禧傳》教師:材料反映了孝文帝要求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展示材料和圖片:(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十二月)甲子,引見群臣于光極堂,班辭冠服。——《魏書》卷七《高祖紀下》教師:孝文帝要求改革服制,以漢服代替鮮卑服。圖片中左側為鮮卑服樣式,右側為漢服樣式,由此可見孝文帝改革以漢服取代鮮卑服的效果。展示材料:教師:從表格中可以得出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學生回答:改鮮卑姓為漢姓。展示材料:詔曰:“……將以此年為六弟聘室。長弟咸陽王禧可聘故潁川太守隴西李輔女,次弟河南王干可聘故中散代郡穆明樂女,次弟廣陵王羽可聘驃騎咨議參軍滎陽鄭平城女,次弟潁川王雍可聘故中書博士范陽盧神寶女,次弟始平王勰可聘廷尉卿隴西李沖女,季弟北海王詳可聘吏部郎中滎陽鄭懿女。”——《魏書》卷二十一上《獻文六王·咸陽王禧傳》教師:除了上面的措施,孝文帝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4.影響教師: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影響?展示材料:南朝官員陳慶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陽的風貌,感慨地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洛陽迦南記》學生回答略。教師這:孝文帝遷都洛陽,促進了洛陽的繁榮,洛陽成為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孝文帝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文化的認同,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減少了民族隔閡,促進了民族交融。(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史料的展示,使學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通過對史料的分析,明確孝文帝改革的影響。過渡: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北方實現了怎樣的民族大交融。三、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1.民族交融的表現教師: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互相影響,趨向一致。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種進步的歷史現象。展示表格:展示圖片:2.意義教師: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有什么影響?展示材料:這一民族大交融,固然經歷了長期的痛苦歷程,但是……中華文明比之以前更加興盛起來。中國歷史上空前強盛的隋唐封建國家,就是在這種民族大交融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著名史學家王仲犖先生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史料展示,使學生感受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明確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魅力。【本課小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分裂、政權分立、民族大交融。在長期的社會動亂中,各族人民雜居相處,相互影響,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斷融合在先進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