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課標要求】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領會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意義,弘揚民族精神。【教學目標】1、 闡釋中華民族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文化,了解中華文化的產生、發展,闡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2、 理解中華文化的特征,懂得中華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化,明確中華文化的影響,增強政治認同,建設文化強國。3、 明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培養科學精神,運用辯證思維看待傳統文化,積極參與、主動擔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素養目標】1、政治認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科學精神:通過對傳統文化特點和當代價值的分析,辯證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3、公共參與:在辯證看待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自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教學重難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要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方法】議題式教學法、合作探究法【教學過程】一、課前準備1、學生小組合作搜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學藝術、哲學思想、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制作PPT2、課前播放MV:《禮儀之邦》二、導入新課: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創造了浩若煙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儀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華傳統文化,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體味其時代價值。三、課堂探究:總議題: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議題一:穿越歷史,尋找文化之根環節一:播放視頻:《中華文明》探究中華傳統文化是怎樣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學生活動:結合視頻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教師總結:①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創造得來的;②我國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③中華文化是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自古以來中農化民族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強包容性,促進自身的發展環節二:分組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學藝術、哲學思想、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認同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教師評價總結:中華優秀文化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內涵豐富廣博,感謝各小組的的精彩分享,讓我們感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習語感悟:中華民族文藝創造力是如此強大、創造的成就是如此輝煌,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我們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豪,也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信——習近平探究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呈現出什么特點?教師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理念,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啟迪,為治國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道德規范,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滋養了中華民族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響。展示兩組材料,請同學們思考中華文化的特點?教師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化。中華文化很長時間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對周邊國家和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議題二:著眼時代,感悟文化價值探究活動:播放視頻《抗擊疫情,與愛同行》,感悟疫情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探究問題:抗疫過程中,彰顯出那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們發揮了怎么樣的作用?學生活動:小組討論交流,代表發言。教師總結:1、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我們當前所倡導的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頻中提到的團結、奉獻、敬業、愛國等精神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能夠使我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的諸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如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就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不斷繼承發展和合思想,在疫情之下能夠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共同促進人類社會的繁榮發展。議題三:立足實踐,承續傳統文化探究活動:傳統孝道的是與非孝是中華傳統道德觀念之一。傳統孝道的豐富內涵產生于古代宗法社會,它是維系古代家庭、宗族與社會和諧的重要道德規范,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在生活方式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今天,傳統孝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社會作用。2012年12月28日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附則9章85條,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子女們“常回家看看”正式寫入法律。受古代專制等級制度的長期影響,傳統孝道被融入了大量維護專制、壓抑人性的腐朽因素。隨著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傳統孝道的有些內容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如《二十四孝》中《埋兒奉母》載:郭巨,晉代人,對母極孝。后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對于現代民眾來說,無疑是與人性人情悖逆。探究問題:1、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而言是包袱還是財富?試結合材料說明2、當今時代,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學生活動: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中華傳統文化受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的制約,不可避免地存在陳舊糟粕的東西。傳統文化是包袱還是財富不能一概而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滿足人的需要,就起促進作用,就是我們當代社會的寶貴財富,反之一成不變,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就是包袱。傳統孝道中的敬親、敬親、奉養、侍疾等依然需要我們傳承,但材料中的愚孝違背社會倫理,泯滅人性,應當摒棄。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發展先進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的創新,希望我們每個同學都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習語感悟:“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習近平四、課堂小結:構建知識體系五、板書設計7.2 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二、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特點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四、如何對待中華傳統文化六、課后提升:1、查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結合自身專業,設計一個體現中國風元素的文化創意作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