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2022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四:第3課第3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2022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四:第3課第3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教案

資源簡介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一單元“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中的第三課“把握世界的規律”第三框的內容。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內容:
第一目“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矛盾即對立統一及矛盾的屬性,闡明了矛盾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第二目“矛盾問題的精髓”。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內容,闡明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或者說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是矛盾問題的精髓。
第三目“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闡明了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教學目標
1.知道矛盾的同一性、斗爭性的含義,了解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含義,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懂得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
2.能夠運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具體問題,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
3.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學會用對立統一觀點看問題,堅持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用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認識事物,學會用全面的、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教學難點:主次矛盾與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教學過程
課程導入:
前兩節課,我們以《詩經》中的《蒹葭》開頭,探究甘肅,學習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以《詩經》中的《無衣》開頭,探究西安,學習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那么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什么呢?今天的課,我們從《詩經》中的《伐檀》講起,來研究這一內容。
(一)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學生探究活動:品讀《詩經·魏風·伐檀》,研讀黃河的生態變化及歷史影響的資料,引出黃河變遷、中國歷史變遷。進而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社會歷史的發展角度分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詩經·魏風·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黃河的生態變化與歷史影響: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石器時代,就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藍田
文明、半坡文明出現在黃河支流渭河;龍山文明出現在山東半島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黃帝統一華夏,從此華夏兒女稱為炎黃子孫。
先秦時代,河水清澈,黃河還稱為“河”,比如《伐檀》以及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從西周至唐朝,歷經將近兩千年,砍伐森林營建城市、農業開墾,使得森林資源破
壞加劇、水土流失嚴重,泥沙裹挾,此時的河,已稱為黃河。如李白在《將進酒》中所寫:“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北宋末年,金兵大舉南下,岳飛抗金,時任東京留守的杜充不敢與金人交鋒,決黃
河,以水為兵,阻擋身后金兵,百姓死傷無數,黃河自此經淮河入海。
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入渤海,村落被沖,瞬成澤國,人口死者不可勝計。
這次改道,開啟了山東農民“闖關東”的歷史。
1938年,日本全面入侵中華,節節敗退的國民黨軍在花園口決堤以擋日軍,洪水
漫流,災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復花園口后,黃河才回歸北道,自山東墾利縣入渤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自上游至下游,一道道水利工程建了起來:龍羊峽、李家
峽、三門峽、小浪底,它們就像黃河的籠頭,卡住奔騰的黃河之水。70年來黃河伏秋大汛沒有發生洪水決溢,黃河歲歲安瀾。但是水土流失、水質污染、生態退化以及灌溉水重金屬超標等問題都在進一步威脅來之不易的治黃成果。
2019年9月,習近平在黃河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為重大國家
戰略,提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這就要處理好保護黃河和利用黃河的關系。保護黃河重在生態,利用黃河重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除此之外,傳承與創新黃河文化,則是推動黃河戰略的最深沉力量。
過渡:《詩經》產生于黃河流域,文中的“河”字特指黃河。黃河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成就了中華文明,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黃河流過的千古歲月,從清且漣猗、清且直猗、清且淪猗的“河”到濁浪滔天、泛濫決溢的“黃河”,到干涸斷流的黃河,再到環境怡人的黃河,反映著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發展變化。《伐檀》反映了勞動人民對上層統治者的不滿,是《詩經》中反剝削反壓迫最有代表性的詩篇之一。勞動人民從被剝削被壓迫到翻身做主人,反映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們要探究的是這些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什么。
1.矛盾的含義:矛盾即對立統一
總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就是對立統一。上述材料中,黃河的利與害、黃河治理中的疏與堵、森林資源利用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都是對立統一等等。
2.矛盾的基本屬性
(1)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相互依賴,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比如因禍得福、樂極生悲、變廢為寶、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等等,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斗爭性
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3)二者關系:
矛盾雙方既有斗爭性又有同一性。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學生探究活動:學生根據矛盾的含義和兩種基本屬性分析材料中的內容,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可以選擇如下角度之一進一步闡釋,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比如,森林資源利用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是對立統一的,斗爭性表現在先秦到唐
朝只顧眼前利益濫砍濫伐,就會損害長遠利益,使得到唐朝營建宮室時陜西境內已無巨木可采,只能到臨近的山西和河南采伐。意同《呂氏春秋》里所講:“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同一性表現在適度限制眼前利益而減少砍伐,就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河變為黃河就會晚,泥沙量就會少,從長遠來看,河床就不會越來越高,決溢也會減少,會更多地惠及沿岸百姓。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立統一關系也是如此。
再如岳飛,宋朝時候的民族英雄,力主抗金,卻被主和的宋高宗和秦檜十二道金牌
從前線催令班師,后被秦檜等奸臣陷害至死。有人說,岳飛明知回去之后兇多吉少,完全可以不回去,就能逃過此劫。實際上,在岳飛的思想中,力抗金兵的想法和不能違背皇帝命令的想法就是對立統一的,民族英雄的事業和統治階級一份子的階級地位是對立統一的,矛盾的這兩個方面相互斗爭,又統一于岳飛一身。岳飛遇害,皇帝昏庸、奸臣當道是直接原因,岳飛自己的階級所具有的本來的弱點使他不能不服從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的調動,也是重要原因。如果不能正確認識矛盾的這兩個方面,就不能全面認識岳飛的悲劇。
又如,在八年抗戰中,中方和日方雙方存在尖銳的矛盾,是你死我活的斗爭,體現
了矛盾的斗爭性。矛盾的同一性體現在雙方相互依存才能形成矛盾的雙方;矛盾雙方相互滲透,日方在中方培植漢奸,中方在日方尋找友人;矛盾雙方相互轉化,體現在先是日本侵華,燒殺搶掠,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后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奮起反擊,日本投降。
還有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人與自然是統一性的存在,人的生存發展離不
開自然,自然界的豐富多彩也離不開人的存在。人與自然是對立性的存在,自然界先于人類而存在,人類受制于自然;伴隨著人們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人類開始控制征服自然。
黑格爾說:“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
恩格斯說:“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重要思想,以及后來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為重大國家戰略,都是從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角度來分析問題。
關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可以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或者中俄關系來說明: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產黨和國民黨是矛盾雙方,矛盾的斗爭性是指雙方立場
不同,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統一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同一性是相對的,以共同抗日為前提。斗爭性是絕對的,兩個黨派的斗爭從根本上是必然存在的。斗爭性制約同一性,是指斗爭性使共產黨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同一性制約斗爭性,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軍民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維護了統一戰線的存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中國和俄羅斯是鄰國,在歷史上兩國關系錯綜復雜,既有斗爭也有合作,比如俄國
曾與列強一起瓜分中國,前蘇聯專家曾援建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第一、矛盾雙方既有斗爭性又有同一性。中俄雙方經濟上互補,政治上合作,文化上交融,具有同一性:中俄雙方作為主權獨立的大國,有各自的國家利益,具有斗爭性。第二,同一性以斗爭性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中俄兩國政治、經濟、文化上合作是以各自的差異和對立為前提,沒有差異和對立就沒有合作:中俄兩國在合作中又要維護各自的利益。第三,矛盾雙方既對立又有同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中俄之間既競爭又合作,共同推動中俄關系發展。
總結:列寧說:“發展就是互相對立方面的斗爭。”發展的過程,就其根本內容來說,就是事物內部矛盾的暴露和解決的過程。事物內部的矛盾,是事物自己發展的根本的原因。所以,對立統一的規律,是事物發展規律中最根本的規律,是辯證法的核心,不了解對立統一規律,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事物的發展。
(二)矛盾問題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比如,現實生活中,自由與規則、理想與現實、個人與社會、同學之間關系、個人的內在與外在、固定的時間內學習與休閑、是與非、黑與白、善與惡、成與敗等等之間都存在著矛盾。材料所反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與黃河利用保護的矛盾貫穿始終,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矛盾貫穿階級社會始終,以及水流機械運動的矛盾、森林生長過程中化學作用的矛盾、生物個體之間和個體縱向生長過程中遺傳與變異的矛盾、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中正確與錯誤的矛盾等等。
2.矛盾的特殊性
學生探究活動:結合黃河的生態變化與歷史影響的材料,從黃河奔流到海、森林生長、蕓蕓眾生、社會進程四個角度分析矛盾特殊性的三種情形。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梳理歸納。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主要有三種情形:
(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比如,黃河奔流到海,包含著機械運動中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矛盾;森林生長,包含著光合作用中化合與分解的矛盾;蕓蕓眾生,包含著遺傳與變異的矛盾,長相不同,個性不同;社會進程中包含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2)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比如,黃河在源頭部分水流清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矛盾并不尖銳,到中下游時,泥沙增多,水土流失嚴重,水流切割平原、山地時相互作用力的矛盾突出;
森林生長過程中,幼齡階段矛盾側重于與野生灌木叢爭資源,直生長階段側重于與同類爭空間,長直徑階段側重于爭陽光等等;
蕓蕓眾生中,李白、岳飛、秦檜等中國人、俄羅斯人、日本人,各有特點,每一個人在生老病死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學業、入仕、立業、家庭、疾病、衰亡等不同的矛盾;
社會進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推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逐漸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 所以才會出現藍田文明、半坡文明,才會出現《伐檀》中野蠻的剝削制度——奴隸制,進而出現農民租種地主土地,在封建社會忍受著地主階級的剝削,才會有視百姓生命如草芥的以水代兵。當如今的中國面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時,保護黃河和利用黃河,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也就成為必然。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各有其特殊性:比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既有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有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比如,封建剝削壓迫的矛盾的雙方,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各有其特殊性,地主階級占有土地,農民租種地主土地;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雙方,帝國主義瓜分侵略中國,中華民族被奴役;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帝國主義的國民政府與勞苦大眾的矛盾中,國民政府以苛捐雜稅、抓壯丁、與民爭利等方式置民眾于水火之中,民眾于黑暗腐敗統治中艱難討生活。
3.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分析:黃河水患與決溢、改道、斷流、懸河、水污染的關系;黃河水患與災害的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與節約資源、防污治污、藍天保衛戰、涵養水源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與五位一體建設的關系。
總結:材料中體現的都是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也是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是矛盾問題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相互轉化。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矛盾的普通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通性,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另一方面,任何矛盾的特殊性中又必然包含著矛盾的普遍性,個性中必然包含著共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共性和個性的統一,脫離個性的共性和脫離共性的個性都是不存在的,二者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
黃河水患這個普遍概念就存在于決溢、改道、斷流、懸河、水污染等特殊性之中,而每一個特殊性之中,都包含著黃河水患這個共性。生態文明建設這個普遍概念則存在于節約資源、防污治污、藍天保衛戰、涵養水源等特殊性之中,離開這些特殊性,生態文明建設這個普遍性就不存在了。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決溢離不開黃河水患這個普遍性,藍天保衛戰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這個普遍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轉化。毛澤東說:“由于事物范圍的極其廣大,發展的無限性,所以,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而在另一一定場合則變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場合為特殊性的東西,而在另一一定場合則變為普遍性。”如黃河水患與決溢等對比是矛盾的普遍性,與災害相比則是矛盾的特殊性;生態文明建設與涵養水源等相比是矛盾的普遍性,與五位一體建設相比則是矛盾的特殊性。
(三)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1.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1)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學生探究活動:分析材料中蘊含的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近代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當外國列強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時,階級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當外國侵略者同中國封建政權相勾結,共同鎮壓中國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特別殘酷時,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書中指出,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而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的第一個和最兇惡的敵人;中國革命的敵人,不但有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在一定時期還有勾結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資產階級反動派。
總結:主要矛盾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其他矛盾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學生探究活動:分析材料中蘊含的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帝國主義利益的國民黨反動派,是與勞動人民的矛盾中的主要方面,長期進行反攻內戰,置人民于黑暗統治之中。1938年6月9日,蔣介石下令扒開黃河渡口——花園口,阻止日軍西進。泛濫的黃河水導致1200萬人受災、390萬人無家可歸、89萬人直接和間接死亡。黃河改道南下,形成了長達九年、跨越豫皖蘇三省44縣(市)的黃泛區,為勞苦人民帶來了更為深重的災難。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民黨反動派敗退臺灣,人民當家做主人,矛盾的主次方面發生了轉化。
總結: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相互依賴、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3)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學生探究活動:分析材料中蘊含的哲學道理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黃河治理保護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當前黃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充分考慮上中下游的差異。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設旱作梯田、淤地壩等,有的地方則要以自然恢復為主,減少人為干擾,對污染嚴重的支流,要下大氣力推進治理。下游的黃河三角洲要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在重大國家戰路思想的統一指導下,結合黃河流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指導治理保護工作。
總結: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是一分為二的,有高必有低,有大必有小,有優必有劣,禍福相依,難易同生。或者說,世界上每一事物的內部和過程都包含著兩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獨立的方面,即兩點。這就要求我們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堅持兩點論,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仍存在的一些困難和問題,兩個方面都要看到。
矛盾有主有次,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必須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有效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看到成績與問題且成績占主流從而對黃河流域的治理持堅定信心,知道主次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會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所以居安思危,不忽視支流,把問題作為黃河流域治理的重點考慮因素去謀劃,突出抓好重點地區、重點問題。
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治理黃河流域生活環境,要充分考慮上中下游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內容,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含義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教學提示:教師可以繼續結合前面的文字材料進一步舉例說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含義。
比如,在黃河利用和保護工作中,黃河上游和中下游因黃河流經情況不同,沿黃各省所呈現出的矛盾就不同。上游,四川、青海、甘肅、寧夏等著重涵養生態、保持水土,如四川要擔負起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的政治責任,青海則保護好“中華水塔”,甘肅提出全面打好水源涵養等五大戰役,寧夏開展黃河支流源頭水源涵養區的保護、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中下游地區則把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涵養進一步融合,如山西在筑牢筑好京津冀的重要生態屏障同時,依靠黃河大力發展旅游,加快打造黃河、長城、太行“新三板”。
(2)意義
學生探究活動:結合中國當前實際,談談對李世民提出的這道歷史思考題的認識。
《資治通鑒·唐紀》載,公元638年(貞觀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向群臣提出了一道歷史思考題:“創業與守成孰難?”尚書左仆射房玄齡因為曾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出生入死,故而認為:“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業難矣!”而侍中魏征卻有不同見解,他說:“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李世民則說:“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
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改革發展正處在克難攻堅、闖關奪隘的重要階段,面對當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要戰勝前所未有的挑戰,必須堅持把改革進行到底,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開新路、譜新篇。“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不少新問題新情況,要從各種亂象中看清實質,從歷史的維度中把握規律,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改革,用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改革,永遠保持深化改革的奮斗精神,堅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政治自覺,弘揚實事求是、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遵循內涵科學、執行有力的組織路線,無論外部環境如何波云詭譎,都要把改革這條主線貫穿下去,化危為機、危中尋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更大成就。
總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李世民對歷史與現實進行了具體分析,得出了正確的結論,也為后來解決守成之難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歷史可鑒,中華人民共和國歷經70年的建設,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但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和全面深化改革各個領域面臨的矛盾,敦促我們不可懈怠,還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斷解決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課堂練習與鞏固:
(1)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說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東西是美的,丑就產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東西是善的,惡就產生了。這說明(B)
A.普和惡不是客觀的,是人們頭腦里主觀自生的東西
B.美與丑、善與惡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C.在美丑、善惡的矛盾中,美與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美與丑、善與惡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2)下列包含矛盾觀點的有(D)
①失敗是成功之母
②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③刻舟求劍
④居安思危
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體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成語或俗語有( A )
①因人而異
②因材施教
③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④一刀切
⑤東施效顰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提出“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體現了什么哲學觀點?
分析: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千頭萬緒,紛繁復雜。當時的形勢,湖北和武漢是全國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決勝之地。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體現了堅持抓主要矛盾的觀點,切實把解決突出問題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工作方法。
課程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波县| 云龙县| 石台县| 永善县| 布尔津县| 剑阁县| 铁岭市| 铜鼓县| 三台县| 嘉义县| 保亭| 南江县| 临桂县| 宁乡县| 泸定县| 巴林右旗| 灵石县| 剑阁县| 大连市| 连平县| 大同市| 开封县| 海南省| 巩留县| 忻州市| 凌源市| 海林市| 象山县| 罗源县| 庆元县| 玉环县| 舒城县| 海盐县| 景谷| 榆林市| 五华县| 山阴县| 南阳市| 温宿县| 兴隆县| 闵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