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一、教學理念每節課都有自己的靈魂,把這個靈魂變成一根線,通過這根線來引領學生,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開始,精心設計思考問題,積極創設教學情境,以符合青少年的認知邏輯水平。同時通過不同歷史概念間的異同比較,在對比中產生沖擊,在沖擊中引發思考,在思考中聯結知識的紐帶,從而積極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精神;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合作學習中,分享學習的快樂,體會歷史的智慧,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八專題《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的第四課。課程標準要求為:通過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在世界現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從國際政治格局變動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開辟以來延續四百多年的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徹底終結,也是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序曲。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各國的綜合國力對比,美國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蘇聯的軍事力量空前壯大,成為唯一能夠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兩個超級大國在將近半個世紀中的斗爭與妥協,直接影響著整個世界的緊張與緩和。同時,在美蘇冷戰的兩極格局中,也孕育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并隨著蘇聯最終的自行坍塌,兩極格局崩潰,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從當今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來看,冷戰格局也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重要背景。在兩極對峙的大環境下,美蘇雙方勢均力敵,在較長的時間段內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從對方身上借鑒了經驗,吸取了教訓,并用于內部的調整和改革,從而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從整體上來看,二戰以來,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在加速推進,世界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程度在日益加深,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和平和發展逐漸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主題。于此同時,冷戰使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也在增長,人類面臨許多共同的挑戰,需要各國加強國際合作,因此當前中國倡導并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案更加顯得及時而有力量。史學界對冷戰和國際格局的演變的研究成果頗豐,文字、圖片、視頻資料都很多。許多歷史學家的著述多有提及,不少文學作品也多有反映,網站上的資料更是多如牛毛。這些都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便于學生進行自主地學習和探究。三、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思想活躍,對多姿多彩、內容豐富的歷史知識十分感興趣,尤其是即將推行的新教材圖文并茂,更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一學生相對初中學生,理性思維的能力有較大提高,但他們還不善于主動構建學科的知識體系;對歷史現象的認識也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深度,大多數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也還很有限,因此對冷戰和國際格局的演變這段歷史還不能形成理性認識,很多同學還只是停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感性認知階段,只知道杜魯門主義、古巴導彈危機、多極化趨勢等零星幾個歷史概念,卻不能準確解釋它們的內涵,更勿論闡明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高中階段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深刻理解不同階段冷戰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并進而分析、探討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所以,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教學。可以提供大量的圖片、文字或視頻等材料,創設適宜的歷史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使所學知識能夠遷移和深化,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思維。四、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通過對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華約的形成等典型事件的學習,能夠描述二戰后冷戰對峙格局的形成過程。2.說出歐共體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中國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3.闡明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的基本史實,認識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的趨勢。【過程與方法】1.圍繞“冰與火的交織”這一主題,以古巴導彈危機這一事件為切入口,引發開去,學習和探究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不同時期世界格局的特點。2.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解讀得出結論,做到論從史出。3.對系列問題進行討論、合作、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美蘇由戰時盟友到戰后對峙的原因的學習,體會“國與國之間只有永恒的國家利益”這一道理;2.通過美蘇冷戰導致德國分裂、朝鮮戰爭等史實的學習,認識到單個國家的命運與世界大勢聯系在一起;3.通過對美蘇冷戰的評價,客觀全面地認識其對國際關系格局的影響,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一定的科學精神,提升人文素養。五、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教學難點: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六、教學設計思路首先,從學生已知的、感興趣的古巴導彈危機入手,適當重組教材,拉出一條主線:“通過講清古巴導彈危機這件事,明白美蘇冷戰這段歷史”,幫助學生化繁為簡、理清思路。其次,突出史料教學、問題導學和合作學習,以“問題一:昔日盟友為何反目成仇?”引出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以“問題二:美蘇爭鋒還有哪些表現?”闡述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以“問題三:美蘇會如何面對危機?”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以“問題四:冷戰下的世界還有哪些新勢力在發展?”和“問題五:冷戰給世界帶來了什么?”展開課堂爭鳴,在爭鳴中提升認識,辯證看待冷戰的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七、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課前渲染】 展示漫畫:《古巴導彈危機》,請同學簡單介紹一下這幅漫畫的故事。 要點提示:古巴導彈危機,又稱加勒比海導彈危機,是1962年10月在美國、蘇聯與古巴之間爆發的一場極其嚴重的政治、軍事危機。事件爆發的直接原因是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這個事件被看作是冷戰的頂峰和轉折點。在世界史中人類從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場核戰爭的邊緣。 簡評導入:古巴導彈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3天,但美蘇雙方始終在核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世界處于千鈞一發之際。時至今日,美蘇冷戰雖然已成過去,但它對于當今世界格局的影響,如同這場古巴導彈危機一樣,始終縈繞在人們心頭。今天,咱們不妨以這場危機為橫切面,重溫美蘇之間,這場將近半個世紀的冰與火的交織。 【新課教學】 問題一、昔日盟友為何反目成仇 情境創設:數據引入——戰后初期,美蘇綜合國力對比: 材料一:美國:工業生產量占世界2/3 ,黃金儲備量占世界3/4,49年前壟斷了原子彈,擁有1200多萬軍隊,30艘航空母艦,近500個軍事基地。 材料二:蘇聯:經濟總量排世界第二,相當于美國的30%,蘇軍總數達1140萬,擴展了60萬平方公里疆土,49年試驗原子彈成功,53年試驗氫彈成功。 教師設問:隨著二戰的結束,法西斯被消滅以后,一個嶄新的歷史命題擺在人類面前,二戰后的新世界,誰主沉浮?請看以上兩組數據,并談談你的感受 要點提示:二戰后初期,美國的軍事力量、經濟力量,以及它的政治影響力,都急劇膨脹,在資本主義世界已經是獨占鰲頭。世界范圍內,唯一可以和美國相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只有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實際上,從二戰后期開始,在以雅爾塔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會議上,美國和蘇聯,就已經根據各自的戰略需要,對戰后的世界勢力范圍進行劃分,歷史上把它稱作雅爾塔體系,這已經勾畫出兩極格局的基本輪廓。 繼續深化:史料引入——戰后初期,美蘇雙方領導人的想法: 材料一:美國是“經濟世界的巨人,全世界應該采取美國制度”。 ——杜魯門 材料二:“誰占領了地盤,誰就能把他的那套社會制度推行到他的軍隊所能到達的地方去。” —— 斯大林 教師設問:結合上述材料綜合思考,為何曾是盟友的美蘇兩國,在戰后初期會反目成仇? 要點提示:戰后初期的美國和蘇聯,實際在最終目標上是一致的,雙方都想領導世界,可問題是世界只有一個,一山不容二虎,雙方都想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領導世界,也都把對方看作是自己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正如那句名言說的,“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有的只是永恒的國家利益。”國家利益的沖突是美蘇反目成仇的根本原因。 承接設疑:既然雙方都因為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矛盾,把對方看作是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何不干脆打一場? 要點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給人類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大戰導致的政治經濟危機,引發了世界人民要求和平,反對戰爭的呼聲日益高漲。再加上戰后初期美蘇的綜合國力總體上是旗鼓相當的,因此一旦開戰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這是美蘇都不愿意看到的。 階段性小結:我們在探討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時候,大抵有三個變量——國家利益、意識形態和國家力量。戰后的美蘇,在雅爾塔體制勾勒出兩級格局基本輪廓的前提下,一方面,因為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矛盾,產生尖銳沖突,又因為兩國力量的旗鼓相當,不敢貿然開戰,再加上戰后的大環境是人們渴望和平,不希望戰爭,于是出現了一個極為特殊的局面,叫做冷戰。 回踩漫畫:古巴導彈危機,就是冷戰的一個典型體現,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幅漫畫的哪些細節可以體現出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較量? 引導學生從漫畫中抓取關鍵信息,強調冷戰的兩大特征:1.全面對抗;2.沒有直接開戰。 問題二:除了古巴導彈危機,美蘇冷戰還有哪些表現? 教師設問:既然冷戰指的是美蘇之間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全方位對抗,那么除了古巴導彈危機以外,美蘇冷戰還有哪些表現? 要求學生自主閱讀課本相關內容,根據老師提供的這幅美蘇爭鋒的熱點地區示意圖,掌握美蘇冷戰的主要表現? 翻轉課堂:把課堂交給學生,請學生結合熱點示意圖,介紹美蘇爭鋒的重大事件(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等),在學生介紹到位的地方,及時肯定,并加以強調;在學生介紹不到位的地方,通過材料追問,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三個追加材料如下: 1.杜魯門主義: 1947年,杜魯門向國會提出咨文的原話: I believe that it must be the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support free peoples who are resisting attempted subjugation by armed minorities or by outside pressures. 追問一:Free peoples,在美國眼中,怎樣的制度才是free自由的? 追問二: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就必須要防止outside pressures,外來的壓力,實際上也就把矛頭對準了哪個國家? 追問三:除了遏制蘇聯以外,美國還用了must和support這兩個詞,必須支持,理所應當,不容置疑,這說明美國有怎樣的野心? 要點提示:杜魯門主義是二戰以后,美國首次公開地表明自己反對蘇聯,稱霸世界的立場,因此,我們把它稱作是美蘇冷戰正式開始的重要標志。 2.馬歇爾計劃: 情境創設:通過馬歇爾計劃,美國給歐洲的具體援助金額是130億美元,這130億放到今天相當于2000億美元,英國前首先丘吉爾情不自禁地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一項援助!”那是不是真的如此呢?通過以下兩幅漫畫,請你談談對馬歇爾計劃的理解。 追問一: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那美國安的是什么心? 追問二:愿者上鉤這幅漫畫里,通過馬歇爾計劃,美國把受到援助的國家綁在了自己這架戰車上,戰車前面掛著一個誘餌,上面寫著“貸款”兩個字,這有什么寓意? 追問三:通過馬歇爾計劃,西方國家也確實獲得了美國的大量援助,那么這些援助對于西方國家而言,又有什么客觀的好處呢? 要點提示:馬歇爾計劃一方面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復興了西歐的經濟,從而穩定了資本主義秩序,另一方面,也為美國在政治上控制西歐鋪平了道路,所以美國實行馬歇爾計劃,是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維護美國自身的利益。 3.北約:1949年,美國等12個西方國家在華盛頓集會,簽訂《北大西洋公約》,成立北約組織。美國建立北約又有什么意圖?這里有一幅當時的宣傳畫,大家一起來解讀一下。 追問一:一群西方國家,組成了一個人,拿著一面盾牌,抵御著來自紅色東方的箭頭,這有什么寓意? 追問二:在這樣一個集體防御體系中,美國和其他成員國的地位是否平等? 要點提示:北約是美國控制下的軍事政治集團,通過北約,大家相當于一條繩上的螞蚱,在美國的主導下,共同遏制蘇聯。這一點,北約其他國家心知肚明,不管愿不愿意,都只能接受。其實這幅宣傳畫實際上還有一處細節,“the price of liberty”,即自由的代價:戰后的西歐各國,普遍衰落,經濟凋敝,社會動蕩,政局不穩,共產主義運動此起彼伏。為了確保他們口中所謂的自由,也就是資本主義制度,他們寧愿依靠美國,成為美國遏制蘇聯的橋頭堡,也不愿意投向蘇聯,說明杜魯門主義也好,馬歇爾計劃也好,北約也好,都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的色彩。 繼續深化:史料引入——北約、華約建立以后歐洲的局勢圖 教師提問:為什么北約和華約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 要點提示:隨著北約和華約的相繼建立,除了少數幾個中立國家之外,整個歐洲,已經成為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對峙的最前沿,而這也就標志著兩極格局的最終形成。 承接過渡:在歐洲這個美蘇爭奪的核心利益地帶,雙方可以說是你來我往,互不相讓,也直接造成了德國的分裂,產生了一堵分割德意志民族的柏林墻。而這并非是美蘇爭鋒下的唯一悲劇,讓我們把目光從歐洲擴展到全球,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是美蘇全球冷戰的局面下,第一次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 階段小結: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冷戰局面的出現,引發了美蘇之間螺旋式上升的軍備競賽,兩強相爭使世界長期不得安寧,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相交織,造成國際局勢一次又一次的緊張,而其中最緊張的一次,莫過于古巴導彈危機。 回踩漫畫:為什么說古巴導彈危機是美蘇冷戰最激烈的一次對抗?大家有沒有發現,導彈上有一個H字母?這個字母代表的意思是H-bomb,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核武器——1億噸TNT當量的氫彈。1億噸TNT什么概念?舉個例子,廣島原子彈,15萬人死亡,一座城市化為灰燼,不過2萬噸TNT當量,從2萬到1億,短短17年間,翻了整整5000倍,說明美蘇戰后在瘋狂的軍備競賽! 問題三:美蘇會如何面對危機? 情境創設:史料引入——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美蘇的對話 材料一:肯尼迪:“禁止向古巴運送進攻性武器······非到必要時不使用武力!” 寫于1961.10.16 材料二:赫魯曉夫:“如美國取消封鎖,并從土耳其撤走導彈,蘇聯愿撤出導彈!”寫于1961. 10.23 材料三:肯尼迪:“可以取消封鎖,并保證不進攻古巴,但不撤出土耳其!”寫于1961.10.25 材料四:赫魯曉夫:“接受美國人的所有要求!” 寫于1961.10.28 教師提問:值得一提的是,古巴導彈危機期間,肯尼迪和赫魯曉夫始終都在以寫信的方式在溝通,從字里行間找出美蘇的態度逐漸發生了怎樣的轉化? 要點提示:古巴導彈危機是緊張和緩和并存,緊張到足以讓世界毀滅,但哪怕在最緊張的時候,雙方都能保持相對的克制。而這種緊張和緩和并存的局面,便是冷戰對整個國際格局的雙重影響。 問題四:冷戰下的世界還有哪些新勢力在發展? 情境創設:史料引入——冷戰下的國際社會呼聲 西歐: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 日本:讓騰飛的經濟撐起政治大國的脊梁! 中國:堅持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發展中國家:每一個國家都有自由、獨立的權力! 教師提問:這些國際力量的崛起會給兩極格局帶來怎樣的沖擊呢?請結合以下時間數軸進行分析思考。 要點提示: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也有激烈的冷戰對抗。與此同時,隨著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世界的政治形勢也在發生深刻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逐漸分化,西歐、日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逐漸瓦解,隨著新中國的和平崛起和第三世界的興起,這些勢力日益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以上國際關系的變化,都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然而,這一階段,美蘇兩強爭霸仍然是這一時期國際關系的主導,多極化趨勢是兩極格局下的多極化趨勢。 問題五:冷戰給世界帶來了什么? 活動設計: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最終崩潰,這場持續半個世紀的冷戰也隨之結束。在評價美蘇兩極格局這一問題上,人們褒貶不一,有人說:“美蘇冷戰的歷史,是以錯誤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來處理國家國際間的關系的歷史,是使人類長期處于核大戰陰影威脅之下的歷史。”不少讀者紛紛跟貼反駁。請大家對這一言論予以充分交流討論,并發表你或你們小組的帖子,闡明你們的看法。 情境創設:史料引入——冷戰給人類帶來了什么 學生活動:(以前后同學為學習小組,結合以上圖片和所學知識進行討論,爾后派代表發言。) 要點提示:美蘇冷戰到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什么?就如剛才本節課的標題一樣——冰與火的交織,一方面,兩強對峙,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水火不容,整個世界也如同在冰火兩重天下戰戰兢兢,無法安寧,如同頭上懸了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 但另一方面,在兩強對峙的基礎上,都知道對方有滅掉自己乃至世界的實力,所以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因此緊張的同時,又有克制的一面,就如同冰與火在交織時,也會有一部分變成水這樣一種比較正常的狀態,讓世界能夠保持一種相對的和平。正是在這種相對平和的狀態下,促進了世界整體的發展,事實證明,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課堂小結】 本節課以古巴導彈危機為橫切面,了解了美蘇爭鋒的前因和后果,通過學習,我們明白,二戰后的美蘇爭鋒,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國家利益、意識形態和國家力量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美蘇之間以歐洲為中心,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全方位的對抗,無所不用其極,可以說是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相交織,造成國際局勢一次又一次的緊張,如同一個“火”,但同時,由于軍備競賽的不斷升級,導致雙方力量達成了一種恐怖下的相互制衡,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客觀上使世界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同時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新興力量在逐漸興起和發展,如同一個“冰”,這就是冰與火交織的那個年代。 1.以漫畫的方式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習興趣,渲染課堂氛圍。 2.培養學生從漫畫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通過這幅漫畫使學生認識到冷戰中美蘇的針鋒相對,初步感知冷戰對國際格局的影響。并利用教師簡評中的最后一句話“美蘇冷戰,半個世紀的冰與火的交織”來點題,引出本課的課題。 有關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教材已經簡明扼要地交代了,但是高一學生沒有二戰的知識儲備,容易造成部分學生的認知困難。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二戰后初期美蘇綜合國力對比的解讀,結合層層遞進式的三重追問:“美蘇之間到底有何矛盾?”“既然矛盾難以化解,何不干脆打一場?”以及“《古巴導彈危機》這幅漫畫的哪些細節可以體現出這是冷戰的典型表現?”幫助學生理順要點,并啟發學生去一步步地深入思考,最終得出,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并非憑空而來,而是一系列歷史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檢查學生預習的效果,落實基礎知識,并為后面深入理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華約等知識點做鋪墊。 1.翻轉課堂,體現課堂的流動性和生命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陳述觀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批判能力和發散思維。 2.利用精選的史料,創設情境,營造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和主動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把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過程直接呈現在世界地圖上,有助于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 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材料,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借以引導學生從典型事件上來理解美蘇冷戰的基本特征 有關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的過程,是本課的重點所在。為了突出重點,首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帶著明確的學習任務閱讀教材,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接著,讓學生來介紹,這些事情是什么,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筆者覺得在課堂上,有時候敢說比說得對更加重要;然后,教師通過材料追問這是為什么,從“是什么”到“為什么”,實現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最后師生一起完成“美蘇爭鋒的熱點表現示意圖”,一方面直觀生動,幫助學生形成歷史空間概念,另一方面,也為后面難點的突破打下基礎 1.新課程強調貼近學生生活。把歷史教學和學生現實生活經歷及經驗有機結合起來,可極大地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 2.開展互動教學,構建和諧課堂。這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平等、民主、互助的交流平臺,有助于實現生生、師生互動,發揮了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雙主地位。 創建時間數軸,按時間順序羅列美蘇冷戰下多極化趨勢興起的重大歷史事件,引導學生確立時間導向意識。“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這一框架涉及的時間點較多。而新教材在呈現這些史實的時候,并不是嚴格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編排的,這樣就容易造成部分學生的認知困難。利用時間數軸對相近時間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思考,發現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進而強化學生的時間意識 如何理解冷戰的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為了突破難點,在前面基礎知識鋪墊的前提下,首先,通過簡述古巴導彈危機的解決,初步得出“緊張與緩和并存”的感性認識;其次,通過時間軸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兩極格局下,多極化趨勢的興起與發展,探討多極化與兩極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再次,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激活學生思維,在討論的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在思考的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在爭辯的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思變意識;在用史實來論證自己觀點的過程當中,初步體會論從史出的原則;最后教師總結歸納,在突破難點的同時,初步教會學生從辯證的角度去全面地看待問題。八、教學評價設計1. 二戰期間美蘇建立的同盟關系在戰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A .美蘇爭霸必然導致雙方對立 B .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沖突C .兩極格局間關系的實質是兩強爭霸 D .反法西斯斗爭取得勝利2. 美蘇冷戰的核心地帶是A .亞洲 B .非洲 C .西歐和東歐 D .美洲3. 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體對峙局面形成的標志是A.雅爾塔會議召開 B.杜魯門主義出臺 C. “鐵幕演說” D.北約和華約的出現4. 二戰后,美國對歐洲實施“馬歇爾計劃”的根本目的是A.幫助歐洲各國恢復社會經濟 B.實現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 C.穩定資本主義,抵制共產主義 D.排擠英法勢力,控制整個歐洲5.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時人評論說不結盟的“發起我們運動的由來,應追溯到萬隆會議。”萬隆會議和不結盟運動反映了A.殖民主義體系日益瓦解 B.亞非國家一體化進程加快C.東西方關系進一步緩和 D.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明顯6.下圖分別為1956年和1970年歐洲冷戰示意圖,左圖到右圖的變化反映了A.美國喪失在西方世界的領導地位 B.世界發展呈現多極化趨勢C.大國放松了對陣營內小國的控制 D.蘇聯在對峙中的優勢地位7.1970年代開始,西歐不顧美國反對,開始加強同東歐的經濟關系,希望能緩解東西方緊張氣氛、減少東歐對蘇聯的依賴、更多輸出西方的價值觀,并試圖以經濟的讓步換取蘇聯在其它方面的讓步。這表明A.西歐積極推進經濟一體化發展 B.歐洲的經濟聯系政治色彩濃厚C.緩解危機成為西方的迫切需求 D.蘇聯改革優化了外商投資環境8.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說:“美國政府在過去幾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國存在的問題日益惡化。與此同時,中國卻沒有等待,實施經濟改革。德國、印度也沒有等待。這些國家沒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為次要國家。……我無法接受美國成為二等國家。”這表明A.多極化趨勢正在加強 B.美國已經被中國趕超C.新的國際格局已經建立 D.“一超多強”格局被打破9.《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寫到正在形成的全球政治中,主要文明的核心國家正取代冷戰期間的兩個超級大國,成為吸引和排斥其他國家的幾個基本的極。”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A.國家實力的對比發生變化 B.蘇聯解體,東歐巨變C.原先的超級大國已經衰落 D.形成“一超多強”局面10.(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45年9月,美、英、蘇、法外交部部長在倫敦會晤,法國正式提出自己的對德方案。方案內容包括:第一,不允許重建中央集權的德意志國家,反對德國建立全國性的政黨和中央行政機構。第二,萊茵蘭即萊茵河左岸地區脫離德國。科隆以南是入侵法國的通道,應該由法國永久占領……法國還要求大量賠款和拆遷德國工廠,以補償法國的戰爭損失。這些主張形成法國戰后對德政策的“法國方案”。 ……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否決了把魯爾和萊茵蘭從德國分離的提議……美英代表比蘇聯的態度稍微緩和一些……但是,對于肢解德國的方案卻堅決反對。——摘自姜南《法德英關系與歐洲一體化(1945—1993)》材料二 下表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20世紀50—70年代西歐國家的對外政策。20世紀50年代 西歐出于經濟上和軍事上對羌國的依賴,在外交上亦步亦趨,追隨美國20世紀60年代 1964年,法國主動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成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大國。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體系,提出對蘇聯、東歐國家“緩和、諒解、合作”的原則。1969年,聯邦德國勃朗特政府提出“新東方政策”,實現了同蘇聯、東歐國家的關系正常化。20世紀70年代 改善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關系。在中東、中美洲和南部非洲許多問題上,違背美國的旨意,支持第三世界的立場——據張春山《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整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法國提出“法國方案”的根本意圖。指出20世紀50年代初法德關系發生的變化,并分析促成其變化的時代背景。(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國家對外政策特點的變化及其原因。(4分)參考答案:1-9 BCDBABBAA10.(8分)(1)意圖:肢解、削弱德國。(1分)變化:法德關系由對立走向和解。(1分)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國家普遍哀落;美蘇“冷戰”開始后,西歐國家認識到必須走聯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并獲得發展。(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2)變化:從追隨美國到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分)原因:戰后西歐聯合趨勢不斷加強,經濟實力增長;第三世界力量的興起;在美蘇兩極格局中維護自身獨立與發展。(2分,答到其中兩點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