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教學理念】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滲透并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遵循,構建以生為本、多維互促的共生和諧的生態課堂。把蘇聯、東歐及中國的改革作為重要學習資源和案例,立足于開發并利用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與變化相關史實及其結果在引導學生學習體驗對比分析方法、史論結合與論從史出,培養學生以人民為中心、梳理執政為民的政治意識和奉獻擔當的公民意識、培育家國情懷并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念等方面的獨特育人價值,讓學生在獲取顯性的知識的過程中,能基于對知識的邏輯處理和價值判斷,收獲一份歷史學習的方法以及內在態度與價值觀的提升。【教材分析】20世界下半期的世界出現許多新變化,不僅有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第三世界國家的新變化,也有社會主義國家的新變化。從此角度看,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是整個世界急劇變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及其變化的理解是形成對整個世界總體變化情況的認識的必要途徑,此其一。其二,社會主義作為這個世界上的新生事物,自身處在這個世界之中,必然要面對與資本主義的競爭,面對自身的發展完善問題,改革在所難免。改革既要回應時代性問題、也要回應社會主義自身發展問題、還要回應人民需求和期盼問題,因此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有風險,有失敗也有成功。教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精心挑選了蘇聯的改革及其結局、東歐各國的改革及其結局以及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具有明顯的在比較中加深理解和認識、在比較中吸取經驗教訓的意圖,即通過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活動進行深度比較學習,進一步明確社會主義的改革應該改什么、不該改什么,應該堅持怎樣的原則和思路,應該本著怎樣的初心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和理解,進一步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制度、文化、道路自信,樹立家國情懷。【學情分析】由于是新教材試教,新入學不久的高一學生對高中歷史學習在習慣、方法和基本能力、素養要求等方面的體驗和訓練不足,加之我校學生入學成績較低,整體上的學習習慣如預習、主動思考等都比較欠缺,學習的惰性強而創造性不足。“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本應該在高一下學期后半程學習的,提前到高一上學期開學階段,學生缺乏相應的背景知識的支撐。從另一方面看,缺乏相應的基本儲備也意味著沒有相關定勢思維的束縛和掣肘,學生更有可能依據課堂體驗吸收領悟情況進行創造性學習。這些不利因素決定了,組織本節課教學應該堅持低起點、低知識密度的策略,相應地放慢課堂學習節奏,但同時要突出重點細品味、深挖掘,以小見大,化不利為有利,推動教學目標的落實和達成。【教學目標分析】以史為鑒,通過對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所經歷的改革與變化有關史實的分析,深層成因的理解與判斷,樹立起執政為民的政治意識和愛國奉獻的公民意識;把握歷史發展規律,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繼承和發揚光大社會主義事業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培育家國情懷并堅定對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念。1.學生能夠通過教材的梳理,分析蘇聯改革取得的成績,歸納蘇聯改革改革了什么又沒有改什么;結合教材并根據教師提供的典型材料,通過討論分析歸納導致蘇聯解體的原因2-3條。2.學生能夠通過教材及教師提供的典型材料,理解東歐各國改革的意愿、障礙及問題,進而分析東歐劇變發生的原因2-3條。3.學生能夠結合對蘇聯改革及結局、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及結局的分析和認識,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取得的成就及其內在原因。4.學生能夠基于對蘇聯解體原因、東歐各國改革存在的問題及結局、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新”成就的綜合分析感悟,萌發并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教學重難點】重點:蘇聯、東歐改革存在的問題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原因難點: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經驗教訓及其啟示【教學方法】在多媒體輔助教學背景下,以問題式教學為核心,采用自主學習、教師講述、互動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材有關內容的梳理、拓展材料的研讀采用自主學習方法進行;相關背景性知識或場景、以及總結過渡等采用教師講述方法;改革的目的與代價、解體和劇變的歸因分析、蘇聯與東歐改革的教訓等采用師生、生生互動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思路】本節課設計基于SOLO分類評價理論,堅持“了解-理解-見解”層級式基本思路。“了解”層級以學生自學為主,獲取基本信息、落實基礎知識。“理解”是在占有信息和掌握知識基礎上對諸如蘇聯何以要改革、蘇聯解體原因、當時情境下東歐國家是否能走通獨立發展之路等問題的分析與評判認定。“見解”層次中在“理解”層次上所形成的關于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的基本態度與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將歷史與現實和未來相融通,能尊重歷史、立足現實、放眼未來,較有創建地自主闡發諸如蘇聯解體的啟示、如何正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等話題的獨特看法。通過這樣的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均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與成長,真正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社會主義是新生事物,又是發展中的事務,它要與已經出現了幾百年的成熟的資本主義制度抗衡,必然要遭到強大對手的“剿殺”。在發展過程中,社會主義在許許多多方面勢必要反資本主義之道而行之。因此,凡是資本主義時代所有的東西,常被社會主義當作資本主義的東西拋棄,包括人類幾千年歷史發展的文明積累,人類社會和經濟前進的自然過程和必然過程,有時也被誤當作資本主義的東西,這種認識增加了社會主義事業的曲折性。因此,社會主義需要在實踐中、在斗爭中不斷完善,不斷前進,也就需要不斷改革。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社會主義各國的改革也就呈現出多樣性,有失敗也有成功。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教授新課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一)介紹前蘇聯(俄)最高領導人教師講述:PPT給大家呈現了從列寧開始直到戈爾巴喬夫為止的全部前蘇聯(俄)最高領導人。其中列寧領導了十月革命帶領俄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而斯大林則通過斯大林模式在蘇聯建立起一套政治上高度集權、經濟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且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方式。二戰后,赫魯曉夫等人前后陸續對斯大林體制進行改革,其中馬林科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在位時間非常短,可忽略不計,除此之外,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均對蘇聯產生較大影響,最終蘇聯在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解體。(二)赫魯曉夫與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自主學習:教師:布置自學任務:閱讀、梳理教材,并以表格的形式分析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改變了什么?未能改變什么?學生:通過自學和教材梳理,補充完整表格中各項內容。教師過渡:如果我們把斯大林執政時期的政治經濟體制看作是極端型的蘇聯模式的話,那么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等人的執政時期可看作是改良型的蘇聯模式,原有的框架和精神實質基本上都保留了下來,改革并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2.課堂討論:于是,我們不禁要問:二戰后蘇聯長達幾十年的改革,到底為什么改?為誰改以及應該怎么改?教師引導:請同學們聚焦“為什么改”、“為誰改”、“該怎么改”三個問題進行充分討論。學生:進行討論,并在教師的幫助下生成認識:教師過渡:然而歷史事實告訴我們,蘇聯的改革不是這個樣子的。這樣一來,到20世紀80年代,蘇聯社會已經處于嚴重的經濟、社會、精神道德和政治危機之中。政權的威信下降,越來越多的居民階層以及相當一部分精英對政府表示不滿。恰在此時,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先后去世,戈爾巴喬夫接管政權。接下來我們看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蘇聯解體1.自主學習:教師:布置自學任務:(1)梳理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措施,體會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特點。(2)知道蘇聯解體的時間,明確蘇聯解體的實質。學生:先自主學習,后進行同桌交流,完成學習任務:措施:經濟改革+政治改革;特點:做法激進+理想主義;實質:聯盟離散+制度質變2.課堂討論:教師:布置討論任務:是什么原因導致蘇聯解體?學生:進行討論,在相互提醒、相互補充中深化對問題的認識:高度集權、個人專權-管理階層的官僚化、經濟運行模式的僵化、忽視社會主義的目的、民族問題-大俄羅斯主義、奉行大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教師總結: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說到底,重視國力而輕視民生,忽視、忘記、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背離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三)學習延伸:蘇聯解體的反思與啟示教師出示材料:材料一:1939年3月,赫魯曉夫在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20分鐘的發言中把斯大林恭維了32次,在1952年召開的蘇共十九大上同樣大肆吹捧斯大林,1954年他還下令刊登斯大林逝世一周年的歌功頌德的社論。他經常肉麻地說斯大林是“人類偉大的天才、導師和領袖”,“偉大的常勝將軍”,“自己生身的父母”。但到蘇共二十大卻咒罵斯大林是“兇手”、“強盜”、“賭棍”、“俄國大的獨裁者”、“混蛋”、“白癡”等,把一切丑惡、骯臟的語言加在斯大林頭上。同時誣蔑斯大林在衛國戰爭前“喪失警惕”,戰爭爆發后“驚慌失措”,戰爭中“靠地球儀指揮。”[0]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有一次到阿塞拜疆訪問,該共和國共產黨第一書記阿利耶夫送給他一座用純金制作的、價值連城的半身像。而阿利耶夫很快被調到莫斯科任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并成為政治局委員。戈爾巴喬夫時期莫斯科的特供商店就達100多處,在這里各種進口的生活用品應有盡有,供高級干部享用,嚴重地脫離了群眾[1]。師問:這樣的人有理想、有信仰、有情懷、有敬畏嗎?這樣的領導人心中有人民嗎?學生:閱讀材料,并依據材料信息得出結論——心中沒有人民,這樣的領導人理想信仰缺失,為民服務意識淡漠。師問:是人天性就喜歡這樣嗎?如果不是,是什么讓人變成這樣的?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并在教師的幫助下得出結論——是這種制度缺乏對人民的真誠和尊重,是制度對人性的扭曲和尊嚴的踐踏,出于生存和自保的需要,人變得趨炎附勢。由此,包括各級領導人在內的很多人都缺乏對制度的真誠,也缺乏對信仰的忠誠,制度失去了它的粘性和吸附力。教師總結并過渡:是啊,基于這樣的歷史教訓,我們就能明白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希望 國家有力量”。這表明,當一種制度背離了對人的尊重和保全,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最根本的依據,終結是遲早的事情。沒有對人民的尊重、沒有對生命的敬畏,指望這樣一個政權去尊重他國主權、尊重他國國格,不是幼稚就是弱智。接下來我們看看蘇聯與東歐的關系。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1.自主學習教師:布置自主學習任務——閱讀并梳理教材,舉例說明東歐建設了怎樣的社會主義?試圖進行怎樣的改革?結果怎樣?學生:先進行自主學習,然后同桌交流完成學習任務:教師過渡:在蘇聯影響下,東歐各國普遍進行了土地改革,實行銀行和工業國有化,按蘇聯模式制定統一的經濟發展五年計劃,高速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農業集體化運動。既然實行的是蘇聯模式,那么蘇聯模式的弊端在東歐各國同樣存在,因此也造成了東歐各國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國民收入下降(比如波蘭1988年的國民收入水平只及1978年,人均分配收入還要更低。)。一些東歐國家的領導人希望通過改革,走獨立發展道路。但這樣的路走得通嗎?2.課堂討論:教師:布置課堂討論任務——以捷克斯洛伐克為例,結合所提供的材料和教材有關內容,深度探討東歐國家是否能走得通獨立發展之路?危機解除的代價是什么?該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材料三:“蘇聯過分地考慮了自己的安全和民族利益,犯有嚴重的大國沙文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錯誤。……1948年把南斯拉夫開除出‘情報局’就是典型例證。此外,蘇聯以保證‘西界安全’為由,通過簽訂邊界條約,割占了東歐國家大片領土。如1945年6月將捷克斯洛伐克的外喀爾巴阡烏克蘭,1945年8月將波蘭的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劃入蘇聯。此外,還在1944年9月羅馬尼亞就把比薩拉比亞和北布哥維納‘讓’給了蘇聯。蘇聯的這些做法嚴重損害了社會主義制度和蘇聯本身的威信,造成了嚴重的后果。”[2]材料四:“1945年8月16日的波蘇協定規定,為補償蘇聯放棄劃給波蘭的德國領土上的財產,將其移交給波蘭,波蘭應按特種價格供給蘇聯一定數量的煤。1953年11月,雙方協議終止了這種煤的供應。由于這一段時間特價煤的供應,波蘭損失約5億美元。又如波蘭當時賣給蘇聯的糖、火車頭和車廂的價格,也遠低于國際市場的價格。而蘇聯向波蘭新建鋼廠出售的鐵礦石,卻遠遠高于國際市場價格。”[3]材料五: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全會通過了推行政治經濟體制全面改革的《行動綱領》,宣布將“創立一個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國情的、富有人情味兒的社會主義社會”,此即被歷史成為“布拉格之春”的新局面。行動綱領的主要內容有:領域 內容政治 領域 改革黨的領導體制,實行黨政分離加強民族陣線作用,廣泛發揚民主;以法律保障公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遷徙和出國的自由執行獨立的對外政策經濟 領域 改革國家計劃體制,實行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工商企業和農業合作社完全獨立經營取消外貿國家壟斷注:以上內容見吳于廑 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頁。教師補充講述:對此,蘇聯、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民主德國5國提出應對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強硬措施,雖然后來經過協商6國發表聯合聲明強調:“不允許任何人離間社會主義國家、破壞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保衛蘇聯和東歐各國的成果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主義義務”,但蘇聯仍然不滿意,積極準備武裝干涉。8月20日深夜,一架飛臨布拉格上空的蘇聯運輸機突然向布拉格機場發出信號,說飛機路過發生故障,要求準許緊急降落。機場指揮部按國際慣例準其著陸。豈料當機艙門打開以后,幾十名全副武裝的蘇聯空降兵直奔指揮塔。緊接著,巨型蘇聯運輸機一架接一架在機場降落,送來了配備輕型坦克、裝甲車和反坦克炮的蘇軍空降部隊,并立即開進布拉格控制了全市個戰略要地。同時,蘇聯、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民主德國5國部隊共約50萬人從北部、東部和南部強行越過捷境,分別奔向各自預定位置。不到24小時,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已被外國部隊占領。這一軍事行動遭到國際輿論強烈譴責,中國、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等國以及亞洲13個共產黨對此都提出了嚴正抗議。聯合國安理會還召集緊急會議,討論捷局勢和譴責軍事干涉的問題。后在捷克斯洛伐克更換領導人、停止“布拉格之春”的許多改革措施的前提下,除一部分蘇軍暫駐捷境內以外,其他四國軍隊撤離,危機解除。學生:圍繞核心問題進行討論,并對問題作出獨立回答。危機解除的代價:(1)對捷而言-放棄全面改革和獨立自主道路,沿襲蘇聯模式;國家尊嚴不復存在。(2)對蘇聯-維持了強權下的一致,然社會主義制度的國際聲譽受損、東歐各國離心離德暗流涌動。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應該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以大欺小、恃強凌弱?還是無論大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教師講述:由此,更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期的中非論壇北京峰會上講到的“中國愿同世界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拓展友好合作,走出一條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國與國交往新路,讓世界更加和平安寧,讓人類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是多么地重要,是意義非凡的。回到東歐各國,正是在內部改革未有實質性突破導致政治、經濟困境,以及西方“和平演變”戰略影響下,1989-1992年東歐各國執政的共產黨或工人黨紛紛實行政治多元化,東歐各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急劇變化。教師過渡:事實上,與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同時的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國也處在重要的歷史抉擇風口上。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談話及同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此中國的改革開放迎來了又一個春天。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1.自主學習:教師:布置自學學習任務——閱讀材料,概括所謂新發展“新”在哪里?學生:閱讀并梳理教材內容,完成學習任務2.課堂討論:教師:布置討論話題: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是否意味著社會主義的失敗?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分析判斷,得出結論——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就像不能希臘債務危機視為是資本主義危機一樣。【教學評價設計】堅持多次與多元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把學習結果的反饋融入到學習過程之中,通過設計符合階段學情又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的方式,分階段、分環節,由自我、教師和同伴時時對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注重評價的過程性、生成性、激勵性、及時性,讓評價猶如海浪一樣一波又一波地推動學生向教學目標的彼岸靠近。【課堂小結】本節課學習中,我們基于史料研讀、了解蘇聯及東歐各國改革與發展演變歷程、理解其改革結局及其成因和教訓中,增長了知識、豐富了歷史經驗與教訓,在強烈的對比中體驗了因中國改革的巨大成功油然而生的自信與自豪。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美國政客高調斷言“共產主義不可逆轉地在歷史上衰亡”,弗朗西斯·福山也提出了“歷史的終結”的論斷。中國用自己堅定不移的改革開放和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告訴世界,社會主義沒有衰亡、歷史也沒有在資本主義這里終結,因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釋放和體現。作為新生事物的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制度不可能只有一種模式、一種道路,只要心中有人民,只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社會主義事業完全可以在和國情充分結合并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在人民的擁護下全面發展,人民也將不斷享受社會主義建設所釋放的紅利,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板書設計】第19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一、蘇聯發展與改革(一)赫魯曉夫與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為什么改-為誰改-該怎樣改(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蘇聯解體改革的措施、特點、實質(三)蘇聯解體的反思與啟示缺對信仰的忠誠、對制度的真誠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建設怎樣的社會主義試圖進行怎樣的改革東歐各國結局如何【教學反思】從教學立意看,以增進家國情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念為靈魂,體現了基于教學內容的梳理、挖掘與整合升華學科育人價值的內在追求。從教學過程看,在尊重教材編寫順序的基礎上,將歷史邏輯與學生認知邏輯相結合,以若干主干問題統領教學進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理解到解釋,通過階梯式教學促進學生歷史認識和感悟節節攀升。從教學策略看,堅持“小切口 深挖掘”與“縱梳理 橫對比”相結合,以小見大的同時,使橫向對比建立在縱向挖掘的堅實基礎上,避免空洞、教條比較而使比較研究法真正有內涵、有品質,使學生在分析中真正加深理解、提升認識、生成正確價值觀。本節課教學中還有許多需要推敲和改進的地方。一是教學重心較高,在面向全體和關注差異方面略顯不足,在下一步的改進中應在重心下移、調動全員參與以釋放學生個性與活力上下功夫;二是文字的生動和語言形象,以及情緒的調動與活躍還不夠,整體上看學生課堂學習壓力較大,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這要求我應在活躍課堂氣氛、舒緩學生壓力,從而解放學生思維上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0] 張全景:《蘇工失敗、蘇聯解體的慘痛教訓及借鑒意義》,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2期。[1] 張全景:《蘇工失敗、蘇聯解體的慘痛教訓及借鑒意義》,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2期。[2] 吳于廑 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49頁。[3] 吳于廑 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80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