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第6課 北宋的政治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陳橋驛兵變與北宋的建立,北宋結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過程與方法:通過多種史料的研讀,學會運用史料分析和理解;宋加強中央集權、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內容以及帶來的影響。在研讀史料的過程中,學生能理解歷史評價會受到角度、立場等影響,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通過王安石等北宋士人的事跡,學習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通過北宋改革失敗的學習,體會改革的重要性和艱巨性。二、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宋初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影響。難點:正確認識北宋重文輕武的影響。三、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講授法、小組合作學習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名將咸聚,卻無法抵擋西陲小國的進攻;經濟富裕,卻用于購買和平;賢相輩出,卻無力改變官場的腐敗昏庸;文化昌盛,卻不能扭轉頹敗的國運。這個朝代就是宋朝。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在我們要講的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里,宋是最貧最弱的一環。轉從政治制度上看來,也是最沒有建樹的一環。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什么對宋朝的評價截然不同?(二)、講授新課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他的部下擁立他當皇帝。趙匡胤隨即回師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以開封為都城,史稱北宋。 趙匡胤就是宋太祖。陳橋驛兵變: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死,七歲的恭帝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義兄弟掌握了軍權。翌年正月初,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趙匡胤之弟)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后,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后,改國號宋,仍定都開封。史稱這一事件為“陳橋兵變”。相關史事:趙匡胤是后周禁軍的統帥,負責防守京師。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遼軍。軍隊行至開封以北的陳橋驛時,謀士和諸將拿出預備好的黃龍跑披到趙匡胤的身上,叩頭便拜,口稱“萬歲”,趙匡胤就這樣當上了皇帝。2、北宋的統一宋朝建立時,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已出現統一的趨勢。宋太祖和他的后繼者依照向南后北的方針,陸續消滅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的局面。趙匡胤相繼滅亡后蜀、南漢及南唐,其弟宋太宗繼位后滅吳越、閩南、北漢。北宋統一戰爭結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南北方主要地區的統一,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思考:北宋的統一有何特點?局部統一北宋的統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狀態,未能實現全國的統一。北宋的統治區域只是原來五代十國的范圍,在北宋的北方有遼,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這時的中國處于多個民族政權并立的狀態。3、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宋太祖在進行統一的同時,加強中央集權。(1)、首先: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 牢牢地控制了軍隊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與石守信等大將飲酒,酒興正濃時,宋太祖說:“我當上皇帝全靠你們,可現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寧。”眾將忙問其故:“皇上你為何睡不安寧呢?”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們也被部下黃袍加身,你們也會身不由己啊。”眾將知道受到猜疑,便請宋太祖指明一條生路。宋太祖讓他們回家置產,享受清福。第二天,這些大將紛紛稱病辭職,交出兵權。這就是“杯酒釋兵權”故事的來歷。思考:為什么宋太祖要這么做?宋太祖擔心大將擁有兵權會危及他的統治。材料:“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于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無兵變也。”——范祖禹《范太史集》材料: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有的則要到產糧的地方就糧,這種輪流駐防的辦法稱為“更戍法”。這種方法名義上是鍛煉士兵吃苦耐勞,實際上是借著士兵的經常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結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聲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對抗了宋太祖還控制對軍隊的調度,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還經常調動軍隊,定期換防,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分化事權,削弱相權:在中央,削弱宰相權力,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 財政大權;在地方:文臣任州縣長官(即知州)三年一換、頻繁調動;各州設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利。《宋史·職官志》記載,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根據材料,說說通判的職權和作用。職權: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等,同時必須和知州、知府等地方長官同時簽署文書才能實行;作用:加強了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職權過重。轉運使:北宋前期轉運使職掌擴大實際上已成為一路之最高行政長官,掌管一路的財賦、監察,簡稱為"漕",有諸路轉運使、都轉運使、行在轉運使、隨軍轉運使等。后陸續設立了提點刑獄司、安撫司等機構分割轉運使的權力。宋太祖下令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 后來又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通過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二、重文輕武的政策:材料:勸學詩(宋真宗)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材料說明宋朝采取重文輕武政策,此政策出臺的原因是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這種政策的正面影響是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轉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目的: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表現:宋太祖(趙匡胤):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趙光義):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統兵格局逐漸形成。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 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天圣八年進士。以翰林學士修《新唐書》。宋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兵權)、參知政事(行政權)。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武將帶兵打仗要按照“陣圖”行軍布陣,這嚴重束縛了統軍的指揮權。相關史事:宋朝重文輕武,主要是為了壓抑武將,防止武將跋扈,但不是輕視武備乃至軍隊。事實上,宋朝對軍隊是極為重視的,每年的軍費開支約占財政支出的七八成,軍隊最多時達到120多萬。重文輕武對政權的穩固有積極作用,但也造成了負面的影響。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而將不專兵,并無常帥,導致軍隊的戰斗力減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漸形成以士大夫為主體的官僚集團。但是由于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員,人浮于事,有時三五個人擔任同一官職。官員相互推卸責任,大多不干實事,既導致辦事效率低下,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材料: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諸科最多是96人;宋太宗:977年,進士109人,諸科200人,又賜進士180多人,總錄500多人宋真宗:(繼續增加),如在1000年錄取進士409人,諸科更高達1129人。材料: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宋)汪洙《神童詩》材料:宋朝宰相133名,科舉出身的123名。——《宋史宰輔表》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的名額,提高進士的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3、影響:科舉制度的發展,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消極影響:①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②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多辦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三、王安石變法:1、背景:宋初太祖時,取士較嚴,進士人數最多也沒超過31人,宋太宗即位后,開始突破100大關,有時一科競達300多人…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數約為唐代的5倍,約為元代的30倍,約為明代的4倍,約為清朝的3.4倍。——《宋代擴大科舉取士與冗官問題》(1)北宋政治風氣因循守舊,行政效率低下;在邊疆戰事中,北宋屢戰屢敗,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錢物。(2)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不斷膨脹,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軍費開支,財政入不敷出。(3)土地兼并劇烈,農民起義此起彼伏。2、時間: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王安石變法涉及經濟、軍事和教育領域。3、目的: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4、內容:經濟方面:募役法 :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目的:限制官僚等的特權,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稅法: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征稅。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隱瞞土地,逃避賦稅目的: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隱瞞土地、逃避賦稅,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目的:促進農業發展軍事方面:保甲法 :把農村人戶編制起來,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戶,出一人為保丁;保丁平時種田,農閑練兵目的:加強對人民的控制,穩定統治秩序,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5、作用:變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興修水利工程10000多處。5、結果: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宋神宗死后,司馬光任宰相,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三)、課堂小結:北宋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據維護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和人民的愿望。但是,政權過于集中造成官僚機構臃腫龐大,人浮于事,互相推諉,效率低下;財權過分集中,地方經費減少,不能調動地方積極性,地方官吏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與搜刮;王安石變法雖然去的一些成效,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沒有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情況。(四)、課堂練習:1、北宋建立后,為根除唐末以來藩鎮割據、武將專權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其中,與“杯酒釋兵權”這一典故對應的是(B )A.經常調換軍隊的將領 B.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C.分化事權以削弱相權 D.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2、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是( D )A. 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 B. 將地方財政權收歸中央C. 用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 D. 在地方上設節度使,掌握經濟和軍事大權3、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這反映出北宋治國的特點是( C ) A.休養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輕武 D.外重內輕4、北宋時期的一首詩寫道:“萬里耕桑富,中原氣象豪。河淤開億頃,海貢集千艘。”這主要稱贊王安石變法中的( A )A. 農田水利法 B. 青苗法 C. 方田均稅法 D. 募役法(五)、板書設計:第6課 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北宋的建立2、北宋的統一3、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二、重文輕武的政策:1、表現:2、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3、影響:三、王安石變法:1、背景:2、時間:3、目的:4、內容:5、結果:(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