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杯酒釋兵權劇本第一幕時間:宋朝初期地點:寢宮人物:宋太祖、趙普、公公、宮女(旁白)趙匡胤用計奪得了周朝江山,自己做了宋朝開國皇帝,自稱是宋太祖,此時的他正在睡覺,這時候公公來了。公公:皇上,請更衣。宋太祖:(揉揉眼睛)哦。(旁白)等宋太祖穿完衣服后。公公:皇上,趙普求見。宋太祖:見。……宋太祖說:自從唐朝末年以來,幾十年來,帝王換了8姓、12人,戰(zhàn)亂不止,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么道理?趙普: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zhèn)權力大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宋太祖:(連連點頭)說得好。趙普: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宋太祖說: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 趙普說:我并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鬧起事來,只怕他們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角)虧得你提醒一下。趙普:那臣先告退。(旁白)等趙普走了以后,宋太祖開始憂郁起來。宋太祖:(轉來轉去)對了。公公:皇上,您想到什么了宋太祖:(拍了一下公公的肩膀)對了,我的早餐牛腩面在哪?公公:我這就去。第二幕時間:宋朝初期地點:便殿人物:宋太祖)、石守信)、王審琦、張令鐸、高懷德(旁白)過了幾天,宋太祖在便殿設宴,款待石守信、王審琦、張令鐸等幾位結拜兄弟喝酒。在宴會上,宋太祖一直擺著‘哭臉’,石守信等覺得很奇怪。張令鐸說:陛下,如今是天下太平,您為何還愁眉苦臉呢?宋太祖知道他們覺察到了,假惺惺的笑了起來,說:沒事,兄弟,來,干。齊聲說:干/喝。(旁白)酒宴氣氛開始融洽起來,逐漸地達到高潮。大家開始醉了,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宮女退下。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干了杯。宋太祖: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jié)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wěn)覺。(旁白)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石守信:陛下,您現在還顧慮什么呢?宋太祖: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旁白)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連忙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么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我知道你們不會有二心?可擔保你們的手下無異心,如果他們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干,能行嗎?(旁白)石守信等聽到這里,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yè),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王審琦: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旁白)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fā)他們到各地去做節(jié)度使。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共29張PPT)第6課 北宋的政治第二單元“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第6課 北宋的政治學習目標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舉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2.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3.了解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和影響新課探究目標導學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北宋的建立閱讀教材“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一目,了解宋朝建立的基本情況。時間、地點、人物、結果2.北宋的統一宋太祖、宋太宗960年—979年“先南后北”“先易后難”時間:人物:統一方針:五代十國時期,政局動蕩不止表演歷史故事——杯酒釋兵權。說說宋太祖為什么要這樣做?1.唐末藩鎮(zhèn)割據的教訓2.趙匡胤建北宋的方式3.建國時分裂割據的現狀3.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原因4.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影響(1)集中軍權解除高級將領兵權分割禁軍統領權設立樞密院實行更戍法充實禁軍力量,實行“強干弱枝”“內外相制”政策影 響:可以防止武將專權,消除了分裂割據的軍事基礎,有利于鞏固統一。但軍隊開支日益膨脹,守內虛外造成邊防力量削弱。“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于三衙,而不得專其制”。“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976年997年1021年1048年人數(單位:萬)北宋禁軍激增(2)集中行政權中 央設參知政事——行政權設樞密使——軍權設三司使——財政權分化事權,削弱相權地 方文官任知州,通判監(jiān)督“三歲一易”影 響: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但官僚機構龐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雖然鏟除了藩鎮(zhèn)割據的基礎,但卻導致官僚機構的迅速膨脹。到北宋中期,各級官僚達到17000多人。這比實際所需人數多出兩倍。龐大的官僚機構中,有時三五個人擔任同一項官職,互相推卸責任,不干實事,行政效率很低。北宋官僚綾銅錢金銀祿米絹綿官多奉高(3)集中財政權——設轉運使影 響: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但地方經費減少,不能調動地方積極性,造成地方貧困。“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作用:宋朝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結合五代十國的歷史,說說在宋代,節(jié)度使的權力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項目 軍權 財權 民政 人事調度五代十國 有大軍指揮調度權 擁有轄區(qū)的民政處理權力北宋擁有轄區(qū)的財政權力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員有握兵之重,無發(fā)兵之權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力,設置轉運使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司法人事調度權全部歸屬中央歸納宋朝政治的特點:(1)重文輕武,文人治國。這是宋朝統治制度最明顯的特點。(2)分化事權,內外相制。“分權”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之一,不僅分武將的權,也分文官的權,避免任何一個官職、官員權力過重。(3)強干弱枝,守內虛外。這有利于鎮(zhèn)壓地方和農民反抗,但造成邊防空虛,成為宋朝在對遼、西夏等戰(zhàn)爭中屢敗的原因之一。目標導學二:重文輕武的政策1.文臣統兵格局形成目的: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統兵格局逐漸形成文官擔任要職,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武將受牽制,統軍的指揮權被嚴重束縛2.科舉制改革和發(fā)展(1)概況: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科舉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2)影響:①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②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范仲淹包 拯歐陽修宋朝名臣材料展示關于宋朝GDP的統計: 一是香港科技大學的劉光臨先生,據他的統計與推算,宋朝的人均國民收入位于歷代最高峰,為7.5兩白銀,遠遠高于晚明2.88兩,要到19世紀的晚清,才追的上宋代的水平。二是英國的經濟史學家安格斯 麥迪森,他認為:“在960—1280年間,盡管中國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著此水平。歐洲在960—1280年間,人口增加了70%,人均國內總值則從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說,宋代的經濟與生活水平,不但在縱向上優(yōu)于其他時代,而且在橫向上遙遙領先于同時代的歐洲。(1)根據材料,說說宋朝經濟發(fā)展狀況如何。宋朝經濟發(fā)展迅速,水平較高。宋太宗(2)宋朝在歷史上是一個軍事積貧積弱的朝代,結合材料,說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宋朝重文輕武,導致國家軍隊戰(zhàn)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弊端)。(3)啟發(fā):鑒于此,你認為國家在實施大政方針時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①政策的傾向一定不能走極端;②要綜合、全盤考慮戰(zhàn)略問題;③要結合國情,實事求是、合理地實施各種政策;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現代民族國家林立,但恐怖主義、霸權主義仍然存在的時代,適度的強軍政策是絕對需要的。3.作 用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宋朝科舉考試圖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陳寅恪一.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天變不足懼,人言不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一三探究點:王安石變法1、背景:2、目的:內憂: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農民起義。外患:邊疆戰(zhàn)事屢戰(zhàn)屢敗,契丹和黨項族侵擾。3、措施: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宋神宗一一三探究點:王安石變法經濟、軍事和教育領域4、結果:變法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但是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一一三探究點:王安石變法政府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興修水利工程10000多處,但宋神宗死后,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5、影響:課堂小結 北宋的政治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登基稱帝,定都東京(開封)。建立強化集權(1)政治:①削弱相權;②地方官一律用文官;③設立轉運使。(2)軍事:①解除禁軍將領兵權;②將領有擁兵之權,而無調兵之權;③定期換防。(3)科舉:文舉興盛,武舉廢弛。(1)利: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穩(wěn)固和社會安定。(2)弊:軍隊戰(zhàn)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重文輕武。(3)北宋出現財政和統治危機,為擺脫危機,實現富國強兵,進行王安石變法(新法觸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結果不理想)結果隨堂訓練1.宋朝采取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是( )A.防止武將專政弊端B.統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視文臣C.文臣才能突出,堪當大任D.武將無能A2.下列與科舉有關的措施,出現在宋朝的是( )A.創(chuàng)立考試辦法選拔官員B.開創(chuàng)進士科C.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D.增加科舉考試科目C隨堂訓練8.王安石變法前,某地主只需向政府交納379緡的地稅。王安石變法時,他卻要向政府繳納1553緡的地稅。這主要是因為( )A.王安石提高了賦稅征收的標準B.方田均稅法清查出了原先隱瞞的地產C.北宋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D.王安石把政府土地分配給地主耕種隨堂訓練第6課 北宋的政治1 教學分析【教學目標】知識與 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舉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過程與 方法 通過閱讀課本及有關史料,列舉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認識北宋政治重文輕武特點的形成及其影響;通過講述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等歷史故事或表演課堂劇等形式再現歷史,多渠道感悟歷史情感態(tài)度 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重點難點】教學重點:趙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輕武政策的后果教學難點: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影響2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宋朝兒童念的《神童詩》,一開頭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民間流行的俗話則是:“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為什么兩宋時期重文輕武的風氣如此突出呢?我們首先來了解北宋的建立概況。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一目,了解宋朝建立的基本情況。2.結合《北宋形勢圖(1111年)》,教師簡略地介紹,宋太祖和他的后繼者,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3.表演歷史故事——杯酒釋兵權。說說宋太祖為什么要這樣做。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來武將專權的積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4.史料解讀材料一:軍權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統轄禁軍,收回禁軍兵權;設立樞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于三衙,而不得專其制”。二者互相牽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權;利用更戍法,使“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以此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即兵將分離局面;實行“守內虛外”“內外相維”政策,使全國軍隊屯駐兩半,一半京師,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駐軍與外地駐軍的兵力配置。材料二:行政權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打破宰相“事無不統”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擔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從而削減地方權力。材料三:財權和司法權的集中。主要是將各路所屬州縣財賦,“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以消除地方對抗中央的物質基礎;同時規(guī)定死刑須報請中央復審、核準,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5.閱讀教材并結合材料,概括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影響。項目 目的 措施 影響軍事方面 消除武將專權的積弊 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禁軍分內外駐屯,將領經常調換,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在中央設樞密院掌握軍隊的調動權 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但是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在中央 削弱宰相的權力 由政事堂、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民政、軍政和財政大權 實現了民、軍、財權的分立,加強了皇權,但也造成了官僚機構的臃腫在地方 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分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并實行輪換制;設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權力;設轉運使收繳地方官的財稅權 加強了中央集權,也造成了地方官僚機構的臃腫 教師歸納宋朝政治的特點:(1)重文輕武,文人治國。這是宋朝統治制度最明顯的特點。(2)分化事權,內外相制。“分權”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之一,不僅分武將的權,也分文官的權,避免任何一個官職、官員權力過重。(3)強干弱枝,守內虛外。這有利于鎮(zhèn)壓地方和農民反抗,但造成邊防空虛,成為宋朝在對遼、西夏等戰(zhàn)爭中多次失敗的原因之一。目標導學二:重文輕武的時代1.史料解讀宋朝重文輕武,重內輕外。所以,今天看宋朝歷史,就會覺得奇怪。宋朝文化興盛,經濟繁榮,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可實際上,宋王朝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卻是其統治者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tài)。2.根據材料和課本知識,討論宋朝重文輕武的表現。提示:(1)經濟文化興盛,但軍事上卻軟弱至極。(2)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3)遇有戰(zhàn)事,也由文官掛帥出征。(4)科舉考試,文舉興盛,武舉錄取人數少。3.宋太祖重文輕武的目的是什么?提示: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4.宋代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說說由此帶來了哪些影響。提示:科舉制的發(fā)展,對宋朝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5.重文輕武政策給宋朝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提示:(1)積極影響: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2)消極影響:軍隊戰(zhàn)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6.史料解讀據統計與推算,宋朝的人均國民收入位于歷代最高峰,為7.5兩白銀,遠遠高于晚明的2.88兩,要到19世紀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水平。英國的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認為:“在960—1280年間,盡管中國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著此水平。歐洲在960—1280年間,人口增加了70%,人均國內總值則從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說,宋代的經濟與生活水平,不但在縱向上優(yōu)于其他時代,而且在橫向上也遙遙領先于同時代的歐洲。——關于宋朝GDP的統計7.讀材料,說說宋朝經濟發(fā)展狀況如何。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有利有弊,這啟發(fā)我們國家在實施大政方針時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提示:(1)狀況:宋朝經濟發(fā)展較好,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2)原則:①政策的傾向一定不能走極端。②要綜合、全盤考慮戰(zhàn)略問題。③要結合國情,實事求是、合理地實施各種政策,現階段的改革開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現代民族國家林立、局部地區(qū)戰(zhàn)火不斷的時代,適度的強軍政策是絕對需要的。目標導學三: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天變不足懼,人言不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三不足精神是王安石變法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國思想史上一筆永恒的光輝。教師:北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帶來了什么影響?哪位同學愿意站起來和大家分享下你的看法?學生甲回答:措施:軍事上,將兵權收歸中央;政治上:由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經濟上:地方稅收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收歸中央。學生乙回答影響: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也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社會局面。教師總結:北宋立國后,為了防止地方割據,便收歸行政權、財權、軍權,并采用分化事權的方式,維護中央集權。政治上,實行文人治國,實行一職多官,大興科舉、采用恩蔭制,導致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形成冗官;軍事上,奉行守內虛外,實行“養(yǎng)兵”之策,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體系,形成冗兵;軍隊、官員的激增,導致財政開支的增加形成冗費。三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最終形成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看課本學生歸納出王安石變法的背景、目的、內容、影響。背景:內憂: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農民起義。外患:契丹和黨項族的侵擾。目的:富國強兵,挽救政治危機。內容:見課本表格影響:變法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但是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三、課堂總結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代。宋朝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經濟文化,從太祖立國,到逐步加強君主權力,重文輕武,開創(chuàng)了繁盛的經濟文化時代,但也因為重文輕武,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社會狀態(tài),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3 板書設計4 教學反思本課主要再現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以及造成的社會影響,重點是識記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得出正確的歷史啟示。在本課中,以材料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權措施所帶來的正面和負面效果,讓學生在閱讀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和啟示。因為本課采用了強烈的材料對比,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可思考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宋朝強與弱的反差,使其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歷史發(fā)展的誤區(qū),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杯酒釋兵權劇本.docx 6.第6課 北宋的政治.pptx 教學視頻:北宋重文輕武政策.mp4 教學視頻:宋太祖加強軍權措施.mp4 教學視頻:杯酒釋兵權.mp4 第六課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