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教材分析《歷史課程標準》要求:了解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知道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本課是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教材第三單元第一課,共有兩個子目,即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同盟會與三民主義。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尤其是早期思想的轉變,即從“醫(yī)人”到“醫(yī)國”,促使他朝著民主革命的方向努力。孫中山的革命實踐包括:組建革命團體興中會,策劃反清起義,成立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tǒng)治,廢除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教學目標1.了解孫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歷程及早年的革命活動,學習孫中山先生不屈不撓的革命奮斗精神。2.理解中國同盟會成立的過程和作用。3.分析理解三民主義的內容和含義,認識到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中國同盟會成立的過程和作用,三民主義的提出。【教學難點】三民主義的內涵和作用。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圖片:教師: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了解孫中山的革命人生。(設計意圖)本課采用直接導入的方法,教師直接講授孫中山的相關評價,一方面展示孫中山先生的歷史地位,另一方面使學生對孫中山產生好奇,進而順利進入本課。【講授新課】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1.“醫(yī)人”到“醫(yī)國”教師:孫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早年學習于香港西醫(yī)學院,在澳門、廣州一帶行醫(yī),后棄醫(yī)從事政治斗爭。曾化名中山樵,以后逐以“中山”名世。展示圖片:教師:孫中山為什么會從“醫(yī)人”轉變?yōu)椤搬t(yī)國”?展示材料:幼年的孫中山很聰慧,博聞強識。崇拜英雄,四處學習。后來在哥哥的幫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廣東等地學習,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教育。在校學習期間,萌發(fā)了“改良祖國,拯救同群”的愿望。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孫中山認為“醫(yī)國”比“醫(yī)人”更重要,便“借醫(yī)術為入世之媒”尋求救國途徑。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受西方思想的影響、愛國心的驅使已經當時民族危機的加重,孫中山從“醫(yī)人”轉變?yōu)椤搬t(yī)國”。2.“改良”到“革命”教師:孫中山是如何“醫(yī)國”的?展示材料:材料一: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試觀日本一國,與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維新之政為日幾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觀。——孫中山《上李鴻章書》,1894年6月教師:從材料中,我們看出1894年6月孫中山上書李鴻章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勸告清政府學習日實行改革。展示材料:材料二:(1894年11月)孫中山說:“乃以庸奴(指清政府)誤國,涂(荼)毒蒼生,一蹶不興,如斯之極。方今強鄰環(huán)列,蠶食鯨吞……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指國家)之將傾。”教師:1894年11月,孫中山認為清政府誤國,是清政府令國家處于被列強蠶食的局面。展示材料:材料三:“革命為惟一法門。”“我們必須傾覆滿洲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孫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戲院的演說》,1903年教師:1903年孫中山開始主張進行革命,推翻清政府,實行共和。“共和制度”是一種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體形式。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并有一定的任期(如美國)。面對腐敗的清政府,孫中山從改良走向了革命。3.“起義”到“流亡”(1)興中會教師:1894年11月,孫中山聯(lián)合一些愛國華僑共20多人,在美國的檀香山建立了革命團體興中會,從此開始了他領導民主革命的偉大歷程。請同學們閱讀課文,說出興中會建立的時間、地點、宗旨、口號。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時間:1984年;地點:檀香山;宗旨:振興中華;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意義:標志著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誕生。展示圖片:教師:韃虜是歷史上是漢人對內方的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這里的“韃虜”指什么?”學生回答:指清政府。教師:興中會提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合眾政府的主張,可見它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2)廣州起義教師:興中會成立后,孫中山等人領導發(fā)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以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展示材料:為了實現(xiàn)“振興中華”這一宗旨,1895年1月底,孫中山回到香港,聯(lián)絡老朋友陸?zhàn)〇|、鄭士良、陳少白等人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并秘密開展籌款、聯(lián)絡會黨和軍隊等工作,準備在廣州發(fā)動武裝起義。但沒想到的是,1895年10月,起義消息泄漏,陸?zhàn)〇|等人被捕犧牲,起義宣告失敗。而孫中山也被迫流亡海外,發(fā)展革命組織,為繼續(xù)革命作準備。教師:時間:1895年;地點:廣州;人物:孫中山、陸?zhàn)〇|等人;結果:陸?zhàn)〇|被捕犧牲,起義失敗。【知識拓展】共和革命犧牲第一人陸?zhàn)〇|,是孫中山的同鄉(xiāng)、幼年的同學。他曾把父親的遺產用來資助在海外活動的孫中山。1895年他協(xié)助孫中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并決定武裝起義襲取廣州為革命根據(jù)地。他親手繪制青天白日旗,作為起義旗幟,起義消息暴露后,陸?zhàn)〇|怕被清政府發(fā)現(xiàn),一個人回去銷毀相關資料,結果被清政府逮捕并殺害了。孫中山后來稱他為“共和革命犧牲第一人”。就在陸?zhàn)〇|被殺害的第7天,孫中山憤然地剪去了自己的發(fā)辮,脫下長袍,以示自己與清政府斗爭到底的決心。展示圖片:(設計意圖)通過對相關材料的分析和解讀,了解到孫中山從“醫(yī)人”到“醫(yī)國”、從從“改革”到“革命”、從“起義”到“流亡”的轉變,突出孫中山的愛國之心,為下文的講解做好鋪墊。過渡: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被清政府通緝,他又怎樣進行他的革命活動呢?二、同盟會與三民主義1.同盟會的創(chuàng)立教師:流亡海外后孫中山仍為革命積極奔走,于1905年8月,聯(lián)合主要革命團體的成員建立了中國同盟會。那么,同盟會創(chuàng)立的背景是什么呢?請同學們結合材料,從政治、經濟、思想、組織等方面思考。展示圖片:《提線人偶》展示材料:材料一: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比較迅速的發(fā)展。1901年至1911年,全國新設立的廠礦有320多家,資本總額1億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兩倍多。材料二:為了……緩和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舊樣式統(tǒng)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內容有獎勵實業(yè);興辦新學堂,派遣留學生;改革舊軍制,編練新軍等。——人教版《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冊)展示材料:展示圖片: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同盟會建立的背景:(1)政治: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后清政府淪為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民族危機空前嚴重。(2)經濟: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隊伍不斷發(fā)展壯大。(3)思想: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人著書立說,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4)組織:各地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為同盟會的建立提供了組織基礎。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了解同盟會成立的相關概況。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展示圖片:2.三民主義教師:同盟會的革命綱領被總結成“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展示圖片:展示材料:驅除韃虜:今之滿洲,本塞外東胡。昔在明朝, 屢為邊患 滿政府窮兇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彼政府,還我主權。其滿洲,漢軍人等,如悔悟來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殺無赦!恢復中華: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驅除韃虜之后,光復我民族的國家。教師: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滿族貴族對中國的專制統(tǒng)治,所以具有反封建的意義,民族革命。展示材料:創(chuàng)立民國: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tǒng)由國民共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教師:民權主義:“創(chuàng)立民國”就是推翻封建專制統(tǒng)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如果說民族主義是要推翻滿族皇帝,那民權主義就是要推翻一切皇帝。展示材料:平均地權:當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xiàn)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肇造社會的國家,俾家給人足,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其所。敢有壟斷以制國民之生命者,與眾棄之!教師: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就是要改革土地制度,土地國有,讓耕者有其田,使勞動者擺脫貧困,為消滅封建土地制度、發(fā)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合作探究】 為什么稱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孫中山早年從“醫(yī)人”轉向“醫(yī)國”,從要求改革到投身革命推翻清朝統(tǒng)治,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2)孫中山創(chuàng)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3)孫中山建立了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4)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成為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設計意圖)同盟會的創(chuàng)立和三民主義是本課重點,通過史料的分析使學生明確孫中山的革命目標,認識孫中山為革命所做的努力。最后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對孫中山被稱為民主革命先行者有個更清晰的認識。【本課小結】孫中山先生為推翻在中國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實現(xiàn)“三民主義”,矢志不渝、百折不撓,即使失敗直到臨終之際,他說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中山先生和革命黨人的不懈奮斗的革命精神、催人淚下的奮斗歷程,穿透了百年的時光,依然振聾發(fā)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