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教材分析《歷史課程標準》要求:了解中華民國成立的基本史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本課是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本課共三個子目:中華民國的建立,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主要講述了中華民國的建立、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三部分內容。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標志著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的誕生。南京臨時政府建立之后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肯定了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但很快辛亥革命的勝利成果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從此開始了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教學目標1.了解中華民國建立的史實,結合南京臨時政府的改革措施,認識南京臨時政府建立的意義。2.通過史料閱讀與分析,了解清帝退位、臨時政府遷往北京的史實,理解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3.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具體內容,能夠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教學難點】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的意義。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圖片:教師:辛亥革命后不久,孫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這標志著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的誕生。中華民國的誕生有何意義?袁世凱是怎樣竊取革命果實的?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它的制定又有著怎樣的背景呢?今天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設計意圖)通過圖片的展示,使學生認識到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的創建者。再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設置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習興趣。【講授新課】中華民國的建立1.中華民國建立的背景展示圖片:教師: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支持革命。革命的基本問題是政權問題。資產階級革命派夢寐以求的就是推翻清朝封建專制政權,建立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武昌起義的勝利為這個共和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2.中華民國建立的經過展示材料:12月29日上午10時,各省代表齊集南京丁家橋原江蘇省諮議局,舉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首任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到會者……共17省45位代表。……選票為每省1票,共17票。獲三分之二以上選票者當選。投票結果,孫中山得16票,黃興得1票。孫中山當選為首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史(第一卷)》教師: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為國旗。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歷。展示圖片:展示材料: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教師:請同學們試著換算公元紀年和民國紀年。請民國38年是公元多少年?2020年是民國多少年?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912年為民國元年,民國38年為1949年。相應的,2020年是民國109年。(設計意圖)通過對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的講解,使學生明確辛亥革命的艱辛,為下文做鋪墊。同時讓學生了解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是如何換算的。過渡:然而這個無數革命志士用鮮血換來的中華民國并未能真正實現民主,因為它很快就被人竊取了,孫中山先生也被迫辭任大總統。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1.清帝退位展示材料:材料一:為維護在長江流域的經濟利益,各國駐華公使向南京臨時政府施加壓力,他們拒絕承認南京臨時政府的合法地位,聲稱必須由袁世凱“統一”南北,還出動軍艦在長江上示威,劫掠中國海關稅收,以加劇南京臨時政府的財政困難。——張豈之《中國歷史·晚晴民國卷》材料二:南京臨時政府內部矛盾重重,……以北洋新軍為主體的清軍在對武昌的進攻中所表現出來的軍事能力,大大震驚了革命黨人和立憲派人物。他們對如何抗擊袁世凱缺乏必要的信心,許多人表現出與袁氏談判的濃厚興趣;另一些人則希望利用袁世凱手中的軍隊脅迫清帝退位……。孫中山只好讓步,答應只要袁世凱迫使清帝退位,贊成共和,他“即可正式宣布解職”。——張豈之《中國歷史·晚晴民國卷》教師:請同學們根據材料分析,孫中山為什么要讓步的呢?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一是西方列強的壓力;二是南京臨時政府內部矛盾重重;三是北洋新軍的強大。展示圖片:教師: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帝宣布退位,至此,統治中國長達268年之久的清王朝宣告結束。2月13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并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展示圖片:2.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教師:孫中山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利,在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時,孫中山附有三個條件。展示材料:臨時政府地點設于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辭職后,俟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各員乃行辭職;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所制定,新總統必須遵循頒布之一切法制章程。——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第一卷)》教師:袁世凱以北方秩序不易維持等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參議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職。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4月,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展示圖片:(設計意圖)通過對清帝退位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講述,也使學生更清晰的明確民國建立的艱辛,知道反革命勢力的強大。輔以相關圖片和材料,既加深學生對本目的理解,又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過渡: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雖然被袁世凱竊取了,但它最偉大的成果就是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那么它是如何體現資產階級性質的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約法的內容教師: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那么,這個約法主要規定了哪些內容?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一找。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展示表格:展示材料:第一章《總綱》,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第二章《人民》,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第三章《參議院》,規定:“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第四章《臨時大總統副總統》,規定:“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第五章《國務員》,規定:“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第六章《法院》,規定:“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教師:從材料中,我們看出《約法》體現了哪些原則?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2.約法的意義展示圖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教師:從內容可以看出《臨時約法》是依據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而制定的。它集中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意志,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和愿望,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設計意圖)本目主要講解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相關知識。通過對《臨時約法》內容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加深學生對這一法律文件的理解。【本課小結】在中國近代歷史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是不可抗拒的潮流。經過孫中山和革命黨人的艱苦奮戰,最終創建了中華民國,推翻了清王朝。雖然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革命歸于失敗,但它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