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教材分析《歷史課程標準》要求:知道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的史實;了解北洋軍閥混戰的黑暗局面。本課是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4課,本課有四個子目:二次革命、袁世凱復辟帝制、護國戰爭、軍閥割據。四個子目突出兩條主線:一是北洋政府對內逐步實現專制獨裁,對外投靠帝國主義;二是民主革命者和廣大人民逐步清醒,奮起反對袁世凱獨裁專制,維護民主共和。袁世凱上臺之后,為了建立獨裁統治,一再破壞責任內閣,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甚至公然復辟帝制。為了維護共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進行了“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與北洋軍閥展開不懈地斗爭。袁世凱死后,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教學目標1.了解北洋政府名稱的由來,認識北洋政府的性質。2.了解二次革命、護國戰爭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為了維護民主共和制度而采取的革命行動,認識到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3.通過圖表與數據分析,能夠認識到軍閥混戰給中國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同時提升維護國家和平與統一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二次革命、護國運動。【教學難點】袁世凱復辟帝制以及軍閥割據的影響。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圖片:教師:這幅漫畫描繪的是一只猿猴站在象征權力的天安門城樓上,手握長柄大刀,上面赫然寫著“刀大殺人多”,意在諷刺袁世凱實行專制統治。袁世凱上臺之后一再破壞共和,甚至公然復辟帝制。為了維護民主共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同全國人民一道,與北洋軍閥政府展開了不懈的斗爭。這中間的經過與情形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同來學習第11課《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設計意圖)本課以漫畫來引入,通過對漫畫的講解引發學生的興趣,進而思考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后對革命的影響。【講授新課】一、二次革命北洋政府:清朝的行政區劃中遼寧奉天省、河北直隸省、山東等沿海省份通稱為北洋,負責管理北洋地區事務的官員就叫做北洋大臣。這些省份都在京師附近,北洋大臣是朝廷重臣。1901年袁世凱被任命為北洋大臣,人們就把以袁世凱為首的軍閥集團稱為“北洋軍閥”。而以“北洋軍閥”統治的政府就叫做北洋政府。1.宋教仁案教師:袁世凱即位后種種意圖獨裁的行為很快引發了社會各界輿論的不滿,其中就有國民黨人宋教仁,他多次公開演講反對袁世凱。展示材料:材料一:1912年8月,宋教仁以同盟會為基礎,聯合統一共和黨等幾個小黨派,組成國民黨。材料二:改責任內閣之要義,即總統不負責任,而內閣代總統對于議會負責任是也。 ——宋教仁《國民黨歡迎會演說詞》材料三:1913年2月,依據臨時約法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在參眾兩院中,國民黨獲得議席最多,按約法精神應由該黨理事長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教師:宋教仁為什么要改組國民黨?宋教仁主張的責任內閣對誰造成了威脅?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宋教仁希望由國民黨參與國會競選,進而組織由革命派主導的內閣,從而限制袁世凱的權力。那么,他的想法又是怎樣付諸實踐的呢?展示圖表:《1913年國會中主要黨派構成統計表》教師:從表格當中,我們能看出當時黨派眾多,國民黨占多數,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而宋教仁的行動危及到袁世凱的獨裁統治,所以他要想法除掉宋教仁。于是宋案發生了。展示材料:殺一宋遁初(宋教仁)者,非殺人也,乃打擊平民政治、伸張專制政治也。——張百麟:《說明本黨國會期間之遭遇與態度》展示圖片:教師:袁世凱本想以重金收買宋教仁,但宋教仁不為所動。袁世凱便密令國務總理趙秉鈞策劃刺殺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遭歹徒槍擊,身中3彈,送醫院后不治而亡,年僅31歲。這就是民國初年震驚全國的“宋案”。2.二次革命概況教師:“宋案”發生后,袁世凱遭到國內輿論的譴責。他決定以武力鎮壓國民黨,下令罷免由國民黨人擔任的江西、廣東、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反動“二次革命”。展示圖片:展示材料:材料一:1913年3月,孫中山主張武力反袁。但是只有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等少數人擁護他的主張。……二次革命開始。雖有多省宣布獨立討袁。但革命黨人卻停留在觀望,猶豫的態度上,沒有把握形勢。材料二:在軍事行動上,他們不善用兵,各地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軍事指揮機構,使本來就不足的兵力更顯分散。材料三:當時由于北南雙方在軍力對比上敵強我弱,各地討袁軍又倉促應敵,作戰缺乏統一指揮和戰略協同,再加上一些國民黨議員和整個民族資產階級對這次討袁不予支持,結果“二次革命”的戰局很快就逆轉不利,兩個多月后即宣告失敗。——《中國近現代史》教師: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南北雙方軍事力量懸殊;(2)革命黨倉促應戰;(3)革命黨內部矛盾重重。(設計意圖)通過對宋教仁案的講解,明確袁世凱是如何一步步破壞共和,是如何確立其獨裁統治的。其次再對二次革命進行講解,雖然二次革命失敗了,但反映出國民黨人反對獨裁,維護民主共和的決心。過渡:以鎮壓二次革命為轉折點,袁世凱開始復辟帝制,進一步加強個人專制統治。二、袁世凱復辟帝制1.袁世凱的獨裁統治教師: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稱帝妄圖建立中華帝國。袁世凱為了稱帝做了哪些“努力”?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一找。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強迫國會選舉他正式大總統;(2)解散國民黨;(3)解散國會;(4)廢除《臨時約法》,頒布《約法》;(5)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6)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可無限期連任。至此,袁世凱相當黃帝的野心昭然若揭。展示材料:1913年10月6日,國會召開總統選舉會。這天,袁世凱命令京師警察廳和拱衛軍聯合派出軍警“保衛”國會。……議員們忍餓終日,從早8時至晚10時,連續投票三次,直至宣布了選舉結果之后,“公民團”才在一片“袁大總統萬歲”的呼嘯聲中撤走。2.袁世凱出賣國家主權教師:為獲得帝國主義國家支持,不惜犧牲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以換取日本的支持。展示圖片:展示材料:《二十一條》部分內容①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②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③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采。④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3.袁世凱稱帝展示圖片:教師:1915年末,袁世凱下令以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準備在元旦舉行登基大典。展示圖片:(設計意圖)通過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講解,明確袁世凱是如何一步步破壞共和,是如何確立其獨裁統治的。過渡:袁世凱的復辟活動,令全國嘩然。于是,護國戰爭爆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護國戰爭。護國戰爭護國戰爭的背景展示圖片:展示材料: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孫中山:《討袁檄文》教師: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愛國豪杰共同奮起,維護共和制度。梁啟超與他的學生蔡鍔先后離開北京,前往南方籌劃討伐袁世凱事宜。2.護國戰爭的概況教師:1915年,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咋云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展示圖片:教師:云南護國戰爭的爆發震動了全國。那么袁世凱復辟帝制能否能夠成功?展現材料:在護國戰爭興起地區的人民,或積極投軍,走上護國戰爭前線;或籌餉擔糧,支援前線;或自發武裝,配合作戰。北洋軍閥統治地區的人民則抗捐抗稅,反對清丈地畝,形成一次次的民變。海外華僑熱情地為各反袁武裝認捐輸財,直接回國參加討袁斗爭。——張憲文《中華民國史(第一卷)》展示圖片:展示材料: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孫中山教師:1916年3月23日,袁世凱被迫下令廢止洪憲年號,前后稱帝不過83天。袁世凱復辟帝制不僅使自己陷入了全國人民捍衛民主共和的怒潮之中,他賴以起家的北洋軍閥集團也發生了嚴重的分裂,對他產生了越來越大的離心傾向。1916年6月袁世凱在絕望中病死。護國戰爭結束。(設計意圖)通過對護國戰爭的講解,明確袁世凱復辟帝制是不得人心的,民主共和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過渡: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群龍無首,陷入分裂狀態。四、軍閥割據1.軍閥割據形勢教師: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割裂。展示圖片:教師:展示表格:2.軍閥割據影響展示材料:教師:北洋軍閥的割據局面對中國社會造成哪些不利影響?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軍閥割據混戰,導致中國社會動蕩不安,民眾流離失所,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2)日益增長的軍隊人數和軍費開支,使中國人民的負擔不斷加重。(設計意圖)通過對北洋軍閥統治的講解,明晰軍閥割據是軍閥割據混戰,導致中國社會動蕩不安,民眾流離失所,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日益增長的軍隊人數和軍費開支,使中國人民的負擔不斷加重。為北伐戰爭的進行做鋪墊。【本課小結】袁世凱竊取權力之后,為了加強獨裁統治,一再破壞責任內閣,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甚至公然復辟帝制,倒行逆施。為了維護民主共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進行了“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與北洋軍閥展開不懈地斗爭。正如孫中山臨終時所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