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教材分析:《歷史課程標準》要求:簡述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的主要史實。了解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實。本課是部編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主要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第一次工人運動失敗后,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運動。國共兩黨通力合作,在反帝反封建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教學目標1.知道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的目的、主要對象、主要戰場、重要戰役;概述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2.分析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認識到北伐戰爭使中國各革命階級參加到反帝反封建的正義斗爭中,它的勝利是國共合作的重要成果,各革命階級的聯合與支持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前提和保證。3.中國革命的進程是在曲折中發展的,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堅持共產黨對革命的領導權。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國共合作;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教學難點】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圖片:教師:上圖是黃埔軍校的校門上引人注目的對聯,上聯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是“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這副對聯使人耳目一新,它體現了黃埔軍校的辦學宗旨。但后來卻有人將其改為“升官發財莫往他處;貪生怕死請入斯門!”這又是為什么呢?今天讓我們學習第15課《北伐戰爭》,了解那一段轟轟烈烈的革命時期。(設計意圖)通過黃埔軍校校門上的對聯以及講解,引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入本課。【講授新課】一、國共合作的出現1.國共合作的背景展示材料:材料一:20世紀20年代初,……在各派軍閥中,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閥實力最強。他們在英、美等國的支持下,與1920年的直皖之戰和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取得勝利,控制了中央政權。1923年3月,他們……再次挑起軍閥混戰。到1924年,參加混戰的兵力達45萬人,戰火燃遍了全國大部分省區。——《中國共產黨歷史》教師:從材料中,我們能看出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處于什么狀態?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學生回答:中國處于軍閥割據、四分五裂的狀態,致使中國經濟蕭條、生靈涂炭。教師:20世紀20年代初,帝國主義列強扶持其在華“代言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一方面各軍閥之間發生混戰,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另一方面各軍閥鎮壓中國人民的革命行動,使革命事業遭受重大打擊。展示材料:材料二:從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國罷工達180多次,……香港海員大罷工取得了勝利,但京漢鐵路大罷工卻遭到直系軍閥吳佩孚的血腥鎮壓,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這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工人階級孤軍作戰,不能打敗強大的敵人,要爭取革命的勝利,必須在國內找到自己的同盟軍,而在當時的中國國民黨是最革命的力量。——王矞鋒《論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材料三:孫中山從俄國和中國一些實際形勢中,看到了一定的曙光……1923年1月26日,發表了《孫文與越飛聯合宣言》。……標志著孫中山聯俄政策的確立,……當時國內共產黨的成就,也給了孫中山動力,……在他看來,中國共產黨是一支“非常崇拜新思想”的新生的社會力量,這種力量能提升國民素質,推動國民革命順利進行。——張沖《論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基礎》教師:從材料中,我們看出20世紀20年代初,當時的無產階級的力量尚弱,中國共產黨要尋找革命盟友。而中國國民黨也認識到依靠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不能拯救中國,要聯俄聯共。2.國共合作的概況教師:面對上面的情況,國共兩黨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展示圖片:教師:1923年召開的中共三大,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組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大會通過的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實現了。3.黃埔軍校的成立教師:1924年5月,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亦稱“黃埔軍校”。展示圖片:教師:黃埔軍校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隨后的北伐戰爭作了準備。(設計意圖)通過對國民黨一大、黃埔軍校建立情況的講解,使學生掌握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概況,北伐戰爭的背景,同時,為下面的講授做好基礎。過渡: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為北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么北伐的情況是怎樣的呢?二、北伐勝利進軍1.北伐的背景教師:北洋軍閥分裂,各派軍閥紛紛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他們對外依靠帝國主義,出賣國家主權和各種權益,充當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代理人”。對內,為了爭奪地盤和擴充勢力,連年混戰,民不聊生。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軍閥是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中國封建統治的代表,他們擁兵自重,統治著中國大部分富庶的地區,因此他們也是北伐的首要對象。展示表格:2.北伐的概況教師:1926年,為了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7月4日,在廣州,國民黨中央臨時全體會議通過《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介石任北伐軍總司令。展示圖片和材料:“國民痛苦,水深火熱;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總理遺命,炳若晨星。吊民伐罪,遷厥兇酋;復我平等,還我自由。嗟我將士,為民前鋒;有進無退,為國效忠;實行主義,犧牲個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蔣介石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和地圖,說一說北伐的過程。展示圖片: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北伐軍首先進軍湖南、湖北,經過葉挺的獨立團浴血奮戰,基本上消滅了吳佩孚主力;(2)北伐軍進軍江西,消滅了孫傳芳主力;(3)北伐軍沿長江東下,相繼攻占南京和上海。北伐軍從長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震動全國。展示圖片:教師:葉挺所率領的獨立團,所向披靡,屢破強敵,因此為稱之為“鐵軍”。主要有汀泗橋和賀勝橋戰役。【合作探究】為什么在短期內取得了這么大的成就呢?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北伐戰爭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正義戰爭;(2)作戰方針正確;(3)國共合作,形成革命統一戰線;(4)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5)廣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奮戰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3.工農革命運動的發展教師:隨著北伐軍的勝利進軍,各地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在農村,農民協會組織會員大量增加,農民運動發展急速。在城市,城市工會組織和工人運動得到重大發展。上海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后發動三次武裝起義,并取得勝利。展示圖片:教師:北伐戰爭的進行有力推動了工農運動的發展,工農運動的發展又在更大程度上促進了北伐的勝利進軍。(設計意圖)本目主要講解了北伐的背景、概況和工農革命運動的發展。這一目主要是結合地圖和相關圖片進行講解,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讀圖、用圖的能力。過渡:然而,正當北伐軍勝利進軍時,統一戰線卻破裂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發生什么事情呢?三、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1.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展示圖片和材料:1927年3月10—17日在漢口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人林伯渠、吳玉章、惲代英、毛澤東、董必武等33人。會議討論通過了“鞏固黨權,推翻軍事獨裁”的議案,重申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決定加強國民黨內的民主,廢除主席制代之以主席團制,免去了蔣介石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和組織部部長的職務,但仍保留了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一職。選舉尚在國外的汪精衛擔任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的主要領導人。會議決定進一步加強國共合作,支持正在興起的農民革命運動。展示材料: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國民黨內部發生了分化,以蔣介石為首的新右派迅速取得了國民黨最高領導權,使國民黨從由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組成的黨蛻變為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黨。——李衍增《從北伐戰爭分期看北伐戰爭的勝利與失敗》教師: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并在南京建立了“國民政府”。7月,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國民革命運動失敗。展示圖片:2.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教師:在“分共清黨”、鎮壓工農運動的同時,繼續北伐。1928年6月,北伐軍進至北京、天津一帶。1928年底,張學良發表通告,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至此,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了一全國。而面對國民黨右派瘋狂的屠殺,中國共產黨也舉起了反抗的大旗,從而使中國革命又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展示圖片:(設計意圖)本目主要講解了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和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兩個知識點。國民黨叛變革命致使國民革命走向失敗,緊接著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和東北易幟使得全國統一。這些都為下一課做了鋪墊。【本課小結】面對國難,國共兩黨立足于中國革命和自身的實際情況,意識到:中國革命要想取得勝利,就必須走向聯合。國民大革命取得了輝煌的革命成果。但是,由于國民黨右派的叛變,國民大革命宣告失敗。面對國民黨右派的屠殺,中國共產黨吸取教訓:無產階級必須要掌握革命的領導權,必須建立一支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開展武裝斗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