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教材分析《歷史課程標準》要求:簡述七七事變的史實,認識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全民族抗戰的意義。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罪行為例,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1937年夏,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七七事變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中國由局部抗戰轉變為全民族抗戰。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社會各階級、各政治派別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戰的洪流中。國共兩黨再度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人民最終團結起來,進行了一場抗擊日寇侵略的全民族抗戰。面對日軍的挑釁和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表現出了頑強不屈的精神。淞滬會戰作為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第一次重大戰役,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14年戰爭,日本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殺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教學目標1.了解日本侵華的史實:七七事變、攻陷平津和上海、南京大屠殺(時間、原因、經過、結果、意義)。2.認識中國抗日的史實:北平保衛戰、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培養歷史時空素養和愛國主義精神。3. 認識日本對華戰爭是一場殘酷的侵略戰爭,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淞滬會戰中中國守軍的抗戰;南京大屠殺。【教學難點】國共第二次合作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圖片:教師:2014年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2015年12月13日,7時整。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舉辦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進行升國旗和降半旗儀式。紀念館廣場中央巨大黑色“災難墻”墻上,映襯著“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白字。中國第二次以國之名義祭悼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同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9課《七七事變和全民族抗戰》。(設計意圖)通過視頻直接展示南京大屠殺中日軍的罪行,給學生震撼,同時直接引入考本課,使學生對那段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導入新課】七七事變1.背景教師:九一八事變,日本在四個多月的時間就吞并了相當于日本國土面積三倍的中國東北地區,這大大刺激了日本的侵略胃口。展示圖片:教師:日軍侵占華北早就預謀已久,為什么要先制造“盧溝橋事變”?展示地圖:教師:盧溝橋橫跨永定河,背靠宛平城,扼平漢鐵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那么,盧溝橋事變是怎樣發生的呢?2.過程教師::1937年7月7日,日軍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國守軍嚴詞拒絕。日軍便炮轟宛平城和盧溝橋。展示圖片和材料:教師:面對日軍的瘋狂侵略,中國軍隊是怎樣應對的呢?展示圖片和材料:七月八日……日軍以大炮轟城,我軍傷亡數十人,群眾傷亡亦多。入夜,戰斗更為激烈。我為爭取主動,命令吉星文組織一個加強營,每人一把大刀,不準放槍,乘夜黑強襲龍王廟之敵,展開白刃戰,不到兩個小時我們即收復了龍王廟附近陣地。——谷淑良《盧溝橋抗敵簡記》(河北省保安第一旅參謀長)教師:駐守盧溝橋的29軍219團團長吉星文,率軍打響了北平地區反抗日軍侵略的第一槍。面對日本法西斯的瘋狂侵略,愛國將士“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日軍調集大量軍隊,入侵中國。7月底,北平、天津相繼失陷。在北平保衛戰中,趙登禹、佟麟閣兩將軍壯烈殉國。今天北京有佟麟閣路和趙登禹路,就是為了紀念這兩位烈士。展示圖片:3.影響展示材料:材料一:(七七事變后)北平中共地下組織立即動員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北平學聯等救亡團體,組織戰地服務團……還有許多社會團體和個人匯來一批批的款項,作為支援抗戰和慰勞前線作戰官兵之用。——何基灃等《七七事變紀實》材料二:自從“九一八”以后,我們愈忍耐退讓,他們愈兇橫壓迫,得寸進尺,了無止境,到了今日,我們忍無可忍,退無可退了!我們要全國一致起來,與倭寇拼個你死我活。——蔣介石《告抗戰全軍將士書》(1937年7月31日)教師:七七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全面侵略的開始。面對日軍的瘋狂侵略,中國軍民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抵抗意志。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全國民眾都行動起來了,中華民族的全民族抗戰由此開始。(設計意圖)本目主要闡述了七七事變的背景和過程。通過地圖展示,使學生明白七七事變爆發的背景。同時在講解七七事變過程中對抗日英雄事跡的講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過渡:面對日本的步步緊逼,中華民族要做出怎樣的選擇?二、第二次國共合作1.建立教師:面對日寇大舉入侵,國共兩黨有何反應?展示材料和圖片:材料一: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中共中央《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 (1937年7月8日)材料二: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蔣介石7月17日廬山談話教師:從這兩則材料中,我們看出共產黨和公民黨都支持全民族抗戰。在民族生死存亡關頭,國共兩黨堅決抵抗日軍侵略,再度攜手,領導全民族抗戰。教師:國共兩黨是如何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教師: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公布由中國共產黨提交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在民族生命危急萬狀的現在,只有我們民族內部的團結,才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展示材料和圖片: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并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展示課件:教師:經過協商,在西北的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后又改名為第18集團軍,但八路軍的稱謂也一直沿用。八路軍下轄三個師,115師、120師、129師。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參謀長葉劍英,副參謀長左權,政治部主任任弼時,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三個師的師長分別是林彪、賀龍和劉伯承。八路軍組建時總兵力約4.6萬人。另外,南方八省抗日游擊隊(即未參加長征的南方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軍長葉挺,政委兼副軍長項英。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司令員分別為陳毅、張鼎丞、張云逸和高敬亭。新四軍組建時兵力1萬余人。2.意義展示材料:中國共產黨共赴國難的宣言和蔣委員長對于這個宣言所發表的重要談話,是全國團結御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是國難愈益嚴重以來的數年間,全國憂心外患的人們不避艱險以企求的重要主張之一……無疑地是全國愛國的同胞們所熱烈歡迎的。——鄒韜奮《全國團結的重要表現》(1937年9月26日)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材料總結歸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何意義。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國共第二次合作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團結御辱、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抗日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是動員并團結全民族力量展開長期抗戰的根本保證,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拓展延伸】 比較兩次國共合作(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和圖片的展示,使學生明確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的背景,同時通過教師的講解,使學生明白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歷史意義。最后再以拓展延伸的方式比較兩次國共合作,加強學生對兩次國共合作的理解。過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提供了巨大動力。那么,中國軍民是如何抗戰的呢?三、淞滬會戰1.過程教師:為了迫使國民政府投降,日軍于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挑起事端。八一三事變直接威脅到南京,局勢愈發嚴峻,為此國民政府迅速下達總動員,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斗,即淞滬會戰。展示圖片和材料:教師:1937年8月13日日軍借口一名軍官在上海被中國守軍擊斃,大舉進攻上海,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淞滬會戰爆發。展示材料和圖片: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動下,國民政府第二天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教師:淞滬會戰中,中國軍地先后出動70余萬兵力擊退日軍的進攻。姚子青率全營守衛寶山,與日軍苦戰3天,全營官兵壯烈犧牲。謝晉元率部堅守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陣地,與日軍展開血戰,消滅日軍200多人,后奉命撤出。展示圖片:教師: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2.意義教師:淞滬會戰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后中日第一場海、陸、空全方位的決戰。雙方投入兵力之多,對決之慘烈,絕無僅有。淞滬會戰的歷史意義是什么?展示材料:此次兩軍作戰,雙方傷亡慘重,但十周之英勇抗戰,已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之榮譽,此前所未聞者。須知若干華軍器械,猶未充分,但一般所認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種奇跡,自屬難能可貴。上海一隅之抵抗,對于整個中國均有極大之影響。——倫敦《泰晤士報》教師:淞滬會戰消滅日軍6萬多人,粉碎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史料展示中國軍人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事跡,使學生對淞滬會戰的歷史意義有深刻的了解。過渡: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但是并沒有阻擋助侵略者的鐵蹄,之后日軍占領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四、南京大屠殺1.日軍暴行鐵證教師:日軍進攻上海后不久,就向南京進犯。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日本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日軍占領南京后,對南京人民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犯下了滔天罪行。展示材料和圖片:時任上海派遣軍參謀長的飯沼守,在1937年12月21日的日記中也寫道:“山田支隊用刺刀分批處置一萬數千名俘虜時,因為是在幾日內將相當多的人押送到同一地點,因此俘虜發生騷亂,最后我軍用機關槍掃射,致使我軍若干官兵也一同被打死。”——張憲文《南京大屠殺》教師: 日軍對被俘的中國士兵先打算“用刺刀分批處置”,而后“用機關槍掃射”,而數據是“一萬數千名”,這完全是違背國際法的野蠻行經。根據日本《東京日日新聞》記載了兩名日軍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進行的所謂“百人斬”游戲。日軍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期間的屠殺,造成了南京城超過30萬中國人失去生命。展示圖片:2.歷史不容遺忘展示材料:日軍在南京城的屠殺、縱火、奸淫、搶掠充分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完全喪失人性的瘋狂與野蠻。南京大屠殺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和感情上的傷痛是永遠抹不掉的。日軍這一亙古罕見的暴行,是日本民族的恥辱,是對人類性靈的褻瀆。——張海鵬等《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教師:日軍這一亙古罕見的暴行,是日本民族的恥辱,是對人類性靈的褻瀆。南京大屠殺是抗戰時期中國遭受日軍暴行最為嚴重的事件。展示圖片和材料: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認南京大屠殺慘案這一事實,歷史不會答應,30萬無辜死難者的亡靈不會答應,13億中國人民不會答應,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民都不會答應。——習近平南京大屠殺公祭日講話教師: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習近平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于當年12月13日出席了在南京舉行的公祭,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此后,每年12月13日,我國都會舉行公祭活動。對這段歷史,中國人民永遠不會遺忘。(設計意圖)本目主要闡述了南京大屠殺的相關內容。通過圖片和史料,使學生對南京大屠殺有深刻的體會,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本課小結】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是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開始。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國共兩黨團結御侮,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30萬——南京成了一個慘絕人寰的人間地獄。法西斯的暴行激起了中國和世界人民的憤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