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材分析:《歷史課程標準》要求:了解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史實,知道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知道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這一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解放戰爭)的最后一課,人民解放戰爭是國共兩黨的最后決戰,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迅速走向勝利的階段,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教學目標1. 知道《中國土地法大綱》和土地改革總路線;知道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的基本史實;分析理解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與三大戰役勝利進行的關系以及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原因。2. 通過對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原因的探究分析過程,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初步掌握歸納、分析的學習方法,形成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識與能力。3. 通過學習三大戰役的勝利,使學生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樹立責任擔當意識。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三大戰役。【教學難點】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與三大戰役順利進行的關系、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圖片:《大眾日報》淮海戰役打響后,由于戰斗需要,需要架設浮橋,但是浮橋沒有橋腿,不穩固,加上國民黨軍的猛烈射擊,此時必須保證部隊快速通過。時間緊迫,為了不誤戰機,副排長范學福在緊急的關頭帶領部隊跳入冰冷的水中,用自己的身軀和肩膀,架起了一座用血肉之軀支撐的“人橋”。“人橋”的故事發生在解放戰爭期間,現在繼續學習解放戰爭的相關內容——第七單元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設計意圖)從故事十人橋說起,故事真實感人,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學生興趣,迅速導入新課。【講授新課】一、解放區的土地改革1. 土地改革的背景展示材料:教師:同學們結合以上材料,一起來思考一下,當時的土地制度合理嗎?農民的生活狀況如何?學生:不合理,土地占有情況不均衡;農民生活艱難困苦。過渡:抗日戰爭時期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已經無法滿足農民的需要,現有的土地政策可以怎樣調整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土地改革的內容。首先,讓我們一起來完成幾個小問題。2. 土地改革的內容教師:結合教材內容,說出在解放區實行什么土地政策?具體措施有哪些?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政策: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2)措施: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制定土地改革總路線。教師: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土地改革的內容。展示圖片:教師:1947年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主要內容是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隨后,中共制定了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過渡:土地改革給大致知道了解放區實施的土地改革的具體內容,那么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3. 土地改革的作用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老百姓高呼的口號“前方打老蔣,后方挖蔣根”,“支援大反攻,參加勝利軍,打倒蔣介石,拔掉老禍根”。材料二:解放區的農民送親人參軍教師:根據上述材料,說一說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學生:教師歸納:(1)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2)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想一想】教師:依據所學知識回憶中共農村土地政策的變化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設計意圖)本目知識首先從土地改革的背景講起,學生明白抗日戰爭后原有的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不再符合國情,為改革開展做鋪墊;然后通過完成表格的方式明確土地改革的內容,最后出示材料分析土地改革帶來影響,這里從不同主體——解放區、解放區的農民、解放戰爭,一一分析影響,強調形成論從史出的意識。過渡:土地改革后,解放區的農民紛紛以實際行動支援前線,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前線戰況。二、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1. 挺進大別山教師:我們來一起對比1946—1947 雙方軍力實力,中共實力增強,19247年夏戰略反攻時機成熟。教師: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和材料,說一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概況。展示材料和圖片:“蔣介石兩個拳頭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拖住,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毛澤東學生回答略:(1)時間:1947年夏(2)部隊(人物) :晉冀魯解放軍(劉鄧大軍)(3)意義: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教師: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隨后,各戰場的人民解放軍也相繼轉入反攻,共消滅國民黨軍精銳200多萬,迫使國民黨進入被動防御作戰。1948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發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展示地圖:《三大戰役示意圖》教師:人民解放戰爭經歷了三大階段:戰役防御、戰略進攻、戰略決策。教師:結合地圖和教材內容,完成表格2. 遼沈戰役教師:閱讀教材回答,填寫遼沈戰役的相關知識。展示地圖:《遼沈戰役示意圖》,動畫呈現遼沈戰役的經過。學生回答:開始時間 1948年9月-11月地 點 東 北作戰軍隊 東北人民解放軍指 揮 員 林彪、羅榮桓意 義 解放了東北全境過渡:遼沈戰役后,國共實力對比開始扭轉。3. 淮海戰役教師:閱讀教材回答,填寫淮海戰役的相關知識。展示地圖:《淮海戰役示意圖》,動畫呈現淮海戰役的經過。學生回答:開始時間 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地 點 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作戰軍隊 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指 揮 員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意 義 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4. 平津戰役教師:閱讀教材回答,填寫平津戰役的相關知識。展示地圖:《平津戰役示意圖》,動畫呈現平津戰役的經過。學生回答:開始時間 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地 點 華北(北平、天津、張家口)作戰軍隊 東北解放軍、華北解放軍指 揮 員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意 義 華北全境基本解放過渡: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5. 渡江戰役展示地圖:《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示意圖》教師:閱讀教材回答,填寫渡江作戰的相關知識。學生回答:時 間 1949年4月經 過 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意 義 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教師歸納: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想一想】教師:思考人民解放軍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和平民主是當時大勢所趨、民心所向;(2)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古跡和文物不受破壞;(3)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進一步瓦解敵人。【合作探究】教師:閱讀材料,分析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展示材料:材料一:遼沈戰役先打錦州,截斷了東北敵軍逃回關內的退路,實行“關門打狗”的方針。淮海戰役采取“中間突破、分段殲敵”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平津戰役采取分割包圍殲滅的方針,實現了“甕中捉鱉”的戰略。材料二: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陳毅材料三:1948年5月,為配合即將開始的遼沈戰役和華北戰場楊羅耿兵團東進,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縱隊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帶領爆破組的戰友們一鼓作氣炸掉了敵人的四個炮樓和個碉堡,順利地完成了掃除隆化中學外圍工事的任務。材料四: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他指給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領導中國走向光明——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戰略戰術正確;(2)人民群眾的支持;(3)解放軍作戰勇敢;(4)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設計意圖)本目知識從挺近大別山開始,把學生拉入到戰爭中來。教師利用動態地圖,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分析解放戰爭的重要戰役,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最后,又通過想一想、合作探究鍛煉學生史料信息歸納提取能力、比較能力、表達能力,全方位提高學生水平。【本課小結】解放戰爭進行了一年多,解放區首先進行了土地改革,中共共產黨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劉鄧大軍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三大戰役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渡江戰役迫使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國共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但是中國共產黨能發起戰略反攻和戰略決戰,并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定的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