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1.地球的自轉是指地球繞著地軸的旋轉運動,其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周期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自轉帶來的現象是:①晝夜更替,②時間的差異,③日夜星辰的東升西落。其中白天與黑夜的交界是晨昏線,在下左圖中找出來。2.在上右圖中,甲乙線(經過C點)為晨昏線中的晨線,A、B兩點都在夜半球,但是隨著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因為B在東方,所以B比A點先看到日出;E、D兩點在晝半球,同理,D點先到達黃昏。3.地球自西向東轉,從北半球上空看,地球呈現逆時針轉;從南半球上空看,地球呈順時針轉;從正面看地球,呈自左向右轉(從正面看地球,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來定方向)4.不同視角看地球自轉,其自轉方向及標示如下圖箭頭所示:正面看地球 正面看地球 北極上空看地球 南極上空看地球5.書第13頁活動題3.答案:姨媽和暢暢互致問候時,雙方出現時間差異的原因是:二者所處的經度差異大,由于地球的自轉出現了時間的差異。6.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著太陽不停地公轉,公轉方向與自轉是一致的,也是自西向東,周期是一年。7.在下圖中,找出自轉與公轉的方向(箭頭)。春分、秋分在近日點,夏至、冬至在遠日點。8.地球在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這樣,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陽照射的情況也就不完全相同,各地出現了直射或斜射,造成各地獲得熱量的多或少,便產生了四季。9.太陽光線到達地球時都是平行光線,直射是指光線和地面交角(太陽高度角)是900,斜射交角(太陽高度角)小于900。如下左圖所示:10.在上右的地球的光照圖中,找出直射點。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在確定直射或斜射時,必須先找出光線與地面的切線即地平面,然后看光線與地平面交角是否90度。直射時,太陽高度角為90度,離直射點越近的地方,太陽高度角越大,反之則越小。11.直射與斜射的區別:直射時,陽光能照入深井底,且人或旗桿沒有影子,陽光與熱量比較集中;斜射時,陽光不能照入深井底,且人或旗桿有影子。越斜射,影子越長,陽光與熱量比較不集中。12.在如下的地球公轉示意圖中,每年3月21日前后,陽光直射赤道,赤道地帶光熱最集中,南北半球中緯度地帶距離赤道適中,該日被稱為春分。春分之后,直射點向北移動,并在6月22日前后直射23.50N,該緯線附近獲得光熱最多,北半球是夏季,而南半球遠離直射點,獲得光熱是一年中較少的,所以南半球是冬季,由此可看出,南北半球季節相反。該日以北半球的角度來命名,被叫做夏至。夏至之后,陽光直射點轉而往南運動,并在9月23日前后,又直射赤道,此時被稱為秋分。秋分之后,直射點繼續往南運動,并于12月22日前后直射23.50S,此時23.50S地帶獲得光熱最多,南半球是夏季,但北半球卻遠離直射點,較斜射,獲得光熱是一年中最少的,所以,該日被稱為冬至。冬至之后,陽光直射點轉而往北運動,并于次年的3月21日左右又回到赤道,并進行下一輪的運動。13.太陽直射點的往返運動及二分二至的節點也可如下圖所示:14.二分二至的命名都是以北半球角度來命名,無論南、北半球,3月21日前后固定被稱為春分,6月22日前后被稱為夏至,9月23日前后被稱為秋分,12月22日前后被稱為冬至。另外,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15.每年夏至日,太陽直射在23.50N,這是太陽光線能夠垂直照射的最北位置。此后太陽直射位置南移,每年冬至日,太陽直射在23.50S,這是太陽光線能夠垂直照射的最南位置,此后太陽直射位置北移,太陽直射位置在23.50N和23.50S之間來回移動,因此我們把23.50N和23.50S這兩條緯線稱為回歸線,23.50N稱為北回歸線,23.50S稱為南回歸線。16.極晝和極夜是南、北兩極及其附近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一天24小時都是白天,稱為極晝,一天24小時都是黑夜稱為極夜。南、北緯66.50是出現極晝、極夜現象的最低緯度,所以把這兩條緯線稱為極圈,66.50N稱為北極圈,66.50S稱為南極圈。17.回歸線、極圈用虛經表示。18.極晝極夜的產生及其變化過程:(1)每年的春分(包括秋分),陽光直射在赤道,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從南北兩極點連線,地球一半是白晝,另一半是黑夜。12小時之后,由于自轉,白天與黑夜交替。即春(秋)分時全球晝夜平分,無極晝、極夜,光照圖如下左圖所示(南北兩極地地區一半是白晝,一半是黑夜)。(2)春分之后,直射點北移,從北極點出現極晝,且不斷擴大;同時從南極點出現極夜,且不斷擴大。并于夏至,直射點到達北回歸線時,北極地區極晝范圍最大,達66.50N,南極地區極夜范圍也最大,達66.50S,晨昏線從66.50N連到66.50S,光照圖如上右圖所示(整個北極地區都為晝半球所覆蓋)。(3)夏至之后,直射點往南運動,極晝極夜同時縮小,并于秋分時直射赤道,此時全球晝夜平分,無極晝極夜,如下左圖所示(與春分光照圖一樣)。(4)秋分之后,直射點繼續往南運動,從北極點出現極夜,并不斷擴大,同時從南極點出現極晝,并不斷擴大。并于冬至時,直射點到達南回歸線,此時北極地區極夜范圍達最大,達66.50N,南極地區極晝范圍也最大,達66.50S,晨昏線從66.50N連到66.50S,光照圖如上右圖所示(整個北極地區都為夜半球所覆蓋)。(5)冬至之后,直射點往北運動,極晝極夜同時縮小,并于次年的春分,陽光直射點重回赤道,又晝夜平分,全球無極晝極夜。19.綜上所述:(1)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全球無極晝極夜,晝夜都為12小時,都是6點日出,18點日落);(2)直射點所在的半球的極地地區出現極晝,另外半球的極地地區出現極夜;(3)陽光直射北回歸線時(夏至)= 北極地區極晝最大,極晝范圍從北極點達北極圈;南極地區則極夜最大,極夜范圍從南極點達南極圈;(4)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時(冬至)= 北極地區極夜最大,極夜范圍從北極點達北極圈;南極地區則極晝最大,極晝范圍從南極點達南極圈。20.北半球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情況及變化全程:春分秋分,晝夜平分;春分之后,晝變長,且比夜長,在夏至時達最長(北極地地區可達24小時,即極晝);夏至之后,晝變短,并于秋分時,晝夜平分(夏至到秋分時晝比夜長);秋分之后,晝繼續縮短,并比夜短,在冬至時晝最短(北極地區無白晝,即極夜);冬至之后,晝開始增加,并于次年春分時又晝夜平分。南半球情況剛好相反。21.綜上,北半球的地方:(1)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夏至時晝最長,冬至時晝最短;(2)晝夜長短情況:春分到秋分,晝比夜長;秋分到次年的春分,晝比夜短;(3)晝夜長短變化情況:夏至到冬至,晝不斷變短;冬至到次年的夏至,晝不斷變長。22.不同地方的晝夜長短情況比較:離極晝近的地方,白晝較長。如,6月1日,北京與福州的晝夜長短情況比較,此時極晝在北極地區,北京離極晝近,所以北京白晝比福州長。23.下圖為北半球某地區不同時刻的太陽高度變化照片(此影像為多次曝光而成),它表示一天24小時太陽均在地平線上,也就是極晝,該處為北極地區。24.下圖為極地地區太陽光照圖,從地球的自轉方向(逆時針)來看應為北極地區的俯視圖,陰影部分為夜半球,弧EDC為晨昏線,該線切過北極圈,此時北極地區為極晝,說明陽光直射點在北回歸線,為夏至日。25.由于陽光直射點最北只能到達北回歸線,因而在23.50N以北地區的任何一天的正午時,直射點始終在其正南面,也可以說我國大部分地區包括福建省正午太陽在正南,影子在正北(實際生活中可利用這個來定方向)。所以,為了方便采光,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建筑都座北朝南;另外,曬衣服時,也要在南面的窗戶,不宜在北面的窗戶。在南半球的中高緯度的地區,這種情況剛好相反。26.通常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山脈的南坡光照較充足,適合喜光喜溫的農作物生長,山脈的北坡較陰涼,適合喜陰涼的農作物生長。太陽能熱水器的面板也要朝南,光照效果才好。27.不同的緯度地帶獲得太陽的光熱有多有少,冷熱就有區別,人們根據各地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和南寒帶。其中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是23.50N和23.50S;北溫帶和北寒帶的分界線是66.50N,南溫帶和南寒帶的分界線是66.50S。28.在下圖中找出這五個溫度帶以及分界線,另外,回歸線和極圈這四條都用虛線表示。29.在熱帶,正午的太陽高懸空中,即太陽高度角大,氣候終年炎熱。溫帶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這里四季分明(四季變化明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寒帶陽光斜射得厲害,即太陽高度角較小,會出現極晝、極夜,氣候終年寒冷。30.公轉產生的現象:季節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極晝極夜現象、正午日影長短的變化。公轉產生現象與自轉產生現象的區別之一:公轉產生現象是以一年為周期,自轉產生現象是以一天為周期。31.書第15頁活動題答案:2.(1)一年中,北半球的夏季正午太陽升得高,直射或比較直射,即太陽高度角大;冬季正午太陽升得低些,比較斜射,即太陽高度角較小。(2).一年中,北半球夏季白晝時間較長,冬季白晝較短。(3).一年中我國中午太陽升得高、白晝時間長的季節是夏季。此時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是冬季。3.我國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