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古代印度教材分析《課程標準》要求: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會。本課是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第三課,主要講述了古代印度文明。南亞的印度是人類文明的又一個發源地,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大約在公元前23世紀,這里出現了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等早期文明。公元前1500左右,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國家。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在印度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它人為地把印度社會自上而下分為四等,等級不同,權利義務不同。在反對種姓制度的斗爭中,喬達摩 悉達多創立了佛教。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能準確說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發源地、奴隸制小國興起時間、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時間及名稱和文明遺存。2.通過小組討論,在教師提示下,歸納總結大河文明的產生與其地理環境的關系,正確分析古印度成為文明古國的原因。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種姓制度、佛教。【教學難點】正確認識種姓制度。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圖片:教師:同學們,《西游記》的故事已經是家喻戶曉了。唐僧師徒四人到西天取經,那么“西天”是現在的哪里?為什么去“西天”取經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學習《古代印度》這一課。(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西游記》說起,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對此處的介紹不僅與本課內容緊密相關,而且也能引起學生對古代印度的興趣。【講授新課】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文明的起源——印度河展示圖片:教師:古代印度地理范圍要比現在的印度大。印度河是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古代印度河上游兩岸土地肥沃。那么,在這片土地上產生了哪些古代印度早期文明?學生回答: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展示圖片:展示材料:摩亨佐·達羅(位于今巴基斯坦)時間為公元前2400年-前1700年,占地260公頃,由衛城和下城兩部分組成。衛城四周建有高聳的塔樓。城內有大浴池、大糧倉、寬敞的會議廳以及其他許多公共建筑。古城還有寬闊的大道、合理配置的小巷、完整的排水系統和精致的汲水井等。城市總體規劃先進科學,在當時可謂土木工程中的一項偉大成就,很多人將其稱為“青銅時代的曼哈頓”。1980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教師:在大河的孕育下,印度河流域率先誕生了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城。這些今天看來并不起眼的土城墻、土坑,在當時來說可不簡單,這是當時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功能劃分比較精細的城市之一,而且還設有完整的下水系統,不得不說展現了古印度人民的聰明才智。但是這些早期的文明衰亡,至今原因不明。2.文明的發展——孔雀王朝(1)雅利安人入侵展示圖片:教師:雅利安人意為“出身高貴的人,是說印歐語的白種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為生。到公元前1500年,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并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了許多小國。孔雀王朝時古印度文明達到鼎盛。它的第三任國王阿育王基本統一印度。農業工商業也都得到發展,首都華氏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因此,阿育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居古印度帝王之首。孔雀王朝教師:孔雀王朝是怎樣發展的呢?展示材料:孔雀王朝為古印度摩揭陀的王朝,因其創立者旃陀羅笈多出身于孔雀家族而得名,首都為華氏城。約公元前324年,旃陀羅笈多率領當地人趕走了馬其頓入侵者,推翻了難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公元前4世紀中葉,在阿育王統治時期,孔雀帝國疆域達到最大,統一出印度半島南端外的印度全境。孔雀王朝后為巽加王朝所取代。展示圖片:教師: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過武力征伐擴大王朝的版圖,阿育王時代是孔雀王朝極盛時代。后來阿育王認識到依靠殺戮不能鞏固統治,必須征服人心,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皈依佛教,從此戒除殺生。除半島最南端外,孔雀王朝基本上實現了統一,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工商業中心城市;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所以,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3.文明的表現——阿拉伯數字圖片展示:教師:古代印度創造出了哪些我們熟知的成就呢?學生回答:阿拉伯數字。教師總結:阿拉伯數字最早由古印度人發明,后由阿拉伯人傳往世界。(設計意圖)關于印度國家的建立不是本課重點,掌握印度文明何時進入最繁榮時期即可,補充孔雀王朝相關資料加深學生印象。過渡: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等級制度是什么嗎?二、森嚴的種姓制度1.種姓制度的產生展示材料:當白膚色的雅利安人跨進一塊陌生的土地時,其中一個最顯著的標志把他們與當地的人分開,就是膚色。……從這一基本點出發,新的征服者把所有的人劃分為兩部分:雅利安瓦爾那和達薩瓦爾那。教師:種姓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呢?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雅利安人對原住民持有一種敵視、防備的態度,并且用皮膚的顏色來區分自己與原住民的不同,確立統治和被統治的地位。2.種姓制度的內容展示材料:材料一:“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羅門;彼之雙臂,生剎帝利;彼之雙腿,生吠舍;彼之雙足,生首陀羅。”——《原人歌》材料二:婆羅門編造說:從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羅門,從手生出剎帝利,從腿生出吠舍,從腳生出首陀羅。不可接觸者為賤民。展示圖片:教師總結: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膚色,品質”;第一等級婆羅門,即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政大權。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后者是國家的世俗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牧民、手工業者,要向國家納稅,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以奴隸為主。隨著主產和分工的發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最受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個等級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教師:請同學們結合材料,分析種姓制度的基本特點?展示材料:在實際生活中,瓦爾那地位較高的男子娶地位較低的女子為妾是被充許的,但嚴格禁止瓦爾那地位較低的男子娶地位較高的女子為妻。不同瓦爾那的人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高等瓦爾那的人傷害了低等瓦爾那的人,處罰輕:在相反的情況下,處罰就會非常嚴重。瓦爾那制度顯然是保護新產生的貴族剝削階級的工具。——吳于廑主編:《世界史·古代史》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不同等級的人法律地位不平等,等級世襲,職業固定。3.種姓制度的影響展示材料:那時,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理發師的兒子愛上了一個少女。他父親告誡說:“兒子,你不要把愿望寄托在辦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發師的兒子,屬于低級種姓(首陀羅)。而那個女孩屬于高級種姓(剎帝利)。剎帝利的女兒是不能與你結婚的。”結果,理發師的兒子在絕望中憂郁而死。教師:理發師兒子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社會問題?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發展有什么影響?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材料反映了當時不同種姓之間壁壘分明、等級森嚴的社會狀況。展示材料:材料一:印度大部分村落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各種姓分居不混。……種姓的這種空間隔離性,起著維持和強化種姓意識的作用。生活在同一個種姓區的成員,形成了一個穩定、封閉的社交圈子。因此,即便是那些地位最低的不可接觸者,由于有這個圈子的保護,也并不感覺種姓制度有什么不好。——尚會鵬《種姓與印度教社會》材料二:“種姓制度及其相關的許多東西是完全不協調的、反動的、拘束的,并且是進步的障礙。在它的體制之內是不可能有地位上和機會上的平等的,也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民主,更不可能有經濟上的民主。——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教師:上述材料反映了種姓制度什么樣的影響?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一方面有利于維持印度統治及社會安定。另一方面,隨著印度社會發展,造成種族隔離,下層群眾備受歧視,激化社會矛盾,延緩社會進步。(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和教師的引導,學生知道種姓制度最初是雅利安人為了更好的維護自己的統治而產生的。同時運用材料和相關小故事來加深學生對種姓制度的理解。過渡:伴隨著種姓制度不合理激化階級矛盾,處于底層人民急需獲得一種精神上的自由,而佛教中的相關教義,給予了他們希望。下面我們就具體了解一個佛教的相關內容。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1.佛教的概況教師:公元前6世紀,創立于古印度,創始人釋迦牟尼。展示圖片:【知識拓展】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是與我國孔子同時代的人。他本名叫喬達摩·悉達多,出身于印度北部,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凈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關于釋迦摩尼的出生,佛教中有這樣一段傳說。有一天夜里,45歲的摩耶夫人夢見一頭六牙白象,伴隨一道白光從摩耶夫人的右肋投入,摩耶夫人從而有孕。臨產前,摩耶夫人遵照習俗回娘家,走到藍毗尼花園時,在一棵無憂樹下休息,一陣和風吹過,喬達摩·悉達多從摩耶夫人的左肋誕生。釋迦摩尼一出生,便向前行走了七步,而且步步生出蓮花。悉達多出身貴族,他的父親對他寄予厚望。但是他卻有感于人世間的疾苦,想要尋找人生的真諦,在其29歲的時候便離開王城,走上修行的道路,后來在一棵菩提樹下,冥想七天七夜,終于悟得人生真諦,創立了佛教。展示材料:佛陀的教義和婆羅教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主張“眾生平等”……佛教認為神比人有大得多的神通,但是神作為眾生之一種也不能免除輪回之苦。神還必須從佛陀教義的啟示中求得最終解脫,祭神求福就完全是荒唐的事了。佛陀又駁斥婆羅門教的不同種姓從普魯沙身體不同部分產生的神話。……佛陀還說明,社會上的不同種姓只是由于不同職業分工形成的,而不是自然如此的。——吳于廑主編:《世界史·古代史》教師:教義:反對特權,眾生平等。原因:種姓制度不合理激化階級矛盾。2.佛教的傳播展示圖片:教師: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佛教是如何傳播的。展示圖片:教師: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外傳。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在傳入中國內地,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佛教往南經錫蘭,傳到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歸納總結】(設計意圖)本子目主要講述了佛教的創立與傳播。通過相關材料和圖片進行講解闡述,便于學生的理解。同時以知識拓展的形式介紹喬達摩·悉達多,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種姓制度之我見”活動。通過本活動,提升學生對種姓制度的理解。課堂小結南亞的印度是人類文明的又一個發源地。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大約在公元前23世紀,這里出現了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等早期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國家。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在印度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它人為地把印度社會自上而下分為四等,等級不同,權利義務不同。在反對種姓制度的斗爭中,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了佛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