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西歐莊園教材分析《歷史課程標準》要求:了解西歐莊園生活,知道莊園是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基礎。本課是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莊園是歐洲中世紀經濟的基礎。由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開始計算,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53年)之后,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莊園內部的關系是領主壓迫、剝削依附農民或農奴的關系。這一時期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莊園法庭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也有利于維護佃戶的權益,同時莊園也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教學目標1.通過本課的學習,知道西歐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是莊園;知道領主和佃戶之間的關系;莊園法庭相關的知識。2.通過西歐莊園里領主和佃戶之間的關系以及莊園的管理,分析西歐莊園的特點。通過本課學習分析,莊園法庭的作用、實質。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莊園形成、領主和佃戶的關系。【教學難點】西歐莊園的特點,莊園法庭。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材料:農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節選)在領主自營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頭六臂。他駕著一隊耕牛穩步行走,把土地犁成整齊的田壟、田溝。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氣爽,但阿布拉黑頭腦中經常出現管事和他的助手,他們可以處罰他,甚至會鞭笞他,如果認為他偷懶的話。阿布拉黑腦海里也會浮現修道院長和其手下僧侶的形象,他們穿戴著干凈的襯衣、襯褲、兜帽、長襪、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侶每年都領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卻沒有衣服可換,依舊穿著污跡斑斑的長上衣和綁腿,甚至它們破舊不堪。教師:這是中世紀農奴一天的生活。通過材料,我們了解了農奴生活的困苦。那么,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生活?當時西歐鄉村的組織形式又是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西歐莊園》。(設計意圖)通過中世紀農奴一天的生活這個小材料,來引出本課的相關話題,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思考,又能為后面的教學做鋪墊。【講授新課】一、莊園的領主與佃戶1.莊園的興起與發展展示材料:8世紀時,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改革,實行采邑制度(國王封賞給臣屬終身享有的土地),奠定了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基礎。此后,封建莊園在西歐普遍興起。教師:從材料上看,莊園的產生和什么制度有關?學生回答:采邑制。教師:采邑是國王封賞給臣屬終身享有的土地,一個領主可享有若干采邑,采邑也可以分為若干莊園,莊園是西歐中世紀農業經濟經營的實體。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莊園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又是怎樣發展的呢?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9世紀開始,中世紀西歐的農村里出現了莊園。11世紀,封建莊園遍布歐洲各地。12、13世紀發展到了鼎盛。展示圖片:2.莊園的性質展示圖片:展示材料:莊園的面積有大有小,大多以村莊為基礎,有住房、作坊、耕地、草地、林地、荒地、池塘;以農業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自給,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莊園還有鐵匠、金銀匠等。大的莊園往往成為地方經濟的中心。小的領主可能只有一個莊園,而大貴族可以擁有十幾個甚至更多莊園。莊園的主要工作是農業,同時也有手工業,有木匠、鐵匠,莊園自己釀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師,總之,莊園生產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產品。西歐莊園主在自己的莊園內還具有司法權、審判權、行政權。教師:從上面的材料中,我們看出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西歐莊園以農業生產為主,在莊園里,各項生活所需都可以自給自足。莊園大多以村莊為基礎,一個莊園基本上就是一個村莊,中世紀的西歐90%的人都生活在農村。莊園的面積有大有小,大的莊園往往成為地方經濟的中心。小的領主可能只有一個莊園,大貴族可以擁有十幾個甚至更多莊園。3.莊園居民構成教師:西歐莊園里面都是居住著哪些人群呢?學生回答:領主、領主管家、佃戶(農民/農奴)。教師:領主指受封領地的封建主,領地內的人民在經濟上依附于領主,直接向領主繳租。領主擁有莊園的經營權、行政權、司法權。領主管家是對莊園生產、生活秩序進行管理的人員。農民獨立的小生產者,有生產工具、財產和份地保有權,土地權受到法庭保護,領主不能隨意沒收他們的土地。需交付實物地租和什一稅。農奴依附于領主,沒有人身自由,可以隨土地一起出售。農奴提供勞役、耕作、繳稅;領主在莊園中設置的生產設施,如磨坊、烤爐與榨酒設備,農奴必須付費使用。展示材料:材料一:佃戶除了每周三天為莊園主耕種土地,還有做不完的勞役,交不完的“磨坊費、釀酒費。”等各種費用。材料二:14世紀詩人蘭格倫在作品《農夫皮爾斯》中描述到:“帶上他的犁隊去翻耕土地”,“我開溝、挖地,按他的吩咐干活,時而播種耘田,時而收割打曬”,“還要幫他犁地,松土或播種”,“人人都將紡線施肥,埋頭苦干”,“既為他種地,又為他飼養牲畜”。教師:通過材料可以看出,領主和佃戶之間是什么關系?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領主與佃戶之間是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關系。佃戶有義務為領主勞動,領主也不能隨意沒收佃戶土地,他們之間具有一定的契約關系。在莊園里就形成了“領主與佃戶”的生產關系。4.莊園土地狀況展示圖片:教師: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稱為“公用地”,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按照規定共同使用。展示表格:教師:領主直領地主要由農奴耕作。領主派出總管以嚴密監視農奴的勞作,甚至不惜動用暴力或其它威脅方式。為了提高直領地所得,領主會修建馬廄、倉庫、磨房,他會研究先進的耕作技術方式。莊園的耕地呈條田狀插花分布,領主自營地、各戶農奴份地互相交錯在一起,實行強迫輪種。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稱為“共用地”,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共同使用。(設計意圖)通過對西歐莊園的深度剖析,明確西歐中世紀莊園的特點、本質及其構成。本目知識點邏輯順序較為明顯,便于學生掌握其清晰的發展脈絡。過渡:那么如果莊園里領主和佃戶之間、佃戶與佃戶之間發生矛盾是怎樣解決的呢?二、莊園法庭1.莊園法庭的概況展示圖片:教師:莊園還具有司法權,設有莊園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莊園法庭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也不像現代法院那樣隨時開庭,一般是每隔一段時間為解決一批問題而開庭一次。法庭開庭的地點也不固定。2.莊園法庭的作用展示材料:材料一:佃戶因為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田地,被罰款6便士;佃戶的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被罰款6便士;只要領主的磨坊能夠磨面粉,就不得到莊園以外磨面粉,違者罰款20先令材料二:下列諸人無權享用公共牧場,但仍在牧場內放牧,侵犯了全體村民的權益,判令他們從牧場牽走他們的牲畜,從此不得占用牧場,違者還要罰款。不按規定價格賣酒,也要罰款。教師:莊園法庭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基本手段主要就是罰金。像材料中佃戶在勞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勞役、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到莊園以外磨面粉、侵犯全體村民權益的行為等都會受到莊園法庭的制裁。那么西歐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是什么?學生回答:習慣法或村法。教師:由此,領主憑借法庭奴役佃戶;佃戶利用法庭維護自己的權益,甚至有權參與案件的審理。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合作探究】西歐中世紀莊園與中國古代莊園的區別展示材料:“據族而居,賓客相附。 東漢地主田莊經濟往往以宗族為核心,聚族而居,田莊主既是占有整個莊園的大地主,又是宗族長。宗族、賓客、徙附、部曲、奴婢,雖然在莊園里所處的地位不同,但都對莊園主有極強的依附關系,有嚴格的長幼尊卑之序。”——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教師總結:相同點:都是獨立的小生產者,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和財產;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都受到封建主的剝削不同點:西歐莊園的農民主要以勞役的方式受領主剝削;而中國古代的農民則主要以實物地租的形式向地主交租。西歐農民的土地權利受到法庭的保護,佃戶可以利用法庭維護自己的權益,領主與佃戶之間存在契約關系,而中國古代的農民幾乎沒有土地,對地主的依附性極強。(設計意圖))通過具體事例,講解、剖析莊園法庭的特點、明確其最終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最后再以合作探究的形式來比較中國古代和西歐莊園的區別,加深學生對西歐莊園的理解。【本課小結】莊園是歐洲中世紀經濟的基礎,是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莊園的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莊園內部的關系是領主統治、剝削依附莊園的農民或農奴的關系。這一時期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莊園法庭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也有利于維護佃戶的利益,同時莊園法庭也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隨著城市的成長,領主逐漸失去對莊園的控制,城市成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相對獨立的社會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