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課標要求從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產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的重要變化。教學目標1. 通過觀察圖片、分析材料,知道西歐墾殖運動和農奴人身束縛的松弛等原因推動了西歐經濟和社會發生新的變化。2. 通過比較西歐封建制莊園經濟的內容,了解西歐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在生產經營方式上的變化,體會西歐經濟和社會開始走入近代。3. 通過閱讀課本,分析材料,了解隨著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產生,西歐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他們成為新的政治力量。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租地農場、手工工場的出現。2.教學難點初步理解西歐社會經濟的變化標志著其開始走入近代。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 展示學習目標 整體了解所學內容。 通過展示,讓學生明確本課內容所需要掌握的內容點在哪里。展示前后幾個單元的標題 帶領學生找到幾個單元標題的關鍵詞,指出本單元的要旨“近代”,進而對其進行解釋,引出資本主義的幾個要素。 學生聽講。 本課為步入近代的起始課,非常重要。通過講解和分析單元標題,使學生明確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并為之后整個世界近代史的學習做好鋪墊。提問過渡:今天,我們就一起步入11世紀之后的西歐,看看有哪些新時代,也就是資本主義時代重要因素出現的痕跡?知識講解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1.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的變化 (1)教師出示材料和圖片,補充資料,講解歐洲農業的進步,特別是新工具的使用推動了土地的開墾。 (2)針對墾荒運動出示材料并提出系列問題:新開墾土地是如何管理的?新開墾區的農民是自由的,莊園里的農民或農奴是否有機會自由? (3)概括農奴自由、耕地面積擴大以及貨幣地租出現等共同推動了西歐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的變化。 (4)通過提問和繪制示意圖的方式,引導學生發現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的變化,進而從中尋找近代因素。 (5)展示材料,指出發生變化后的農業開始更多地轉向市場。 學生聽講。 學生閱讀材料和課本,進行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學生聽講。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如有條件,可以由學生分組畫示意圖,再集中展示比較。 通過提問,示意圖繪制等方式,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激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其唯物史觀。講述過渡:農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一方面,農產品的富余,足以養活更多的手工業者,于是手工業者逐漸脫離了農業生產,另一方面,脫離農業生產后,手工業者的生產開始更多面向市場,出售產品以換取家庭生活所需。2.手工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的變化 (1)教師出示材料——原來的手工業是什么樣的? (2)提問,這時候的手工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 出示材料,佐證學生的回答。 (3)展示圖片,綜合學生前面所說的變化,提出問題,手工業的變化中又展現了哪些向近代轉變的因素? 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回答問題。 在講述農業時已經帶領學生進行了一步步的分析,故此處主要是教師提問,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回答問題,鍛煉學生提取文本信息并按照一定邏輯進行重組、表述的能力。提問過渡:閱讀課本,結合材料,合作探究下列問題。知識講解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 (1)生產經營方式的變化,誕生了哪些新生社會力量? (2)新生階層開始掌握哪些權利? (3)他們如果想進一步發展,會和什么人產生沖突? 教師提問并出示相關材料,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學生根據課本和教師提供的材料,回答問題。 鍛煉學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以及史料解釋能力。同時,這部分內容還為以后學習資產階級革命做了鋪墊。隨堂練習1. 中世紀農奴可以通過哪些方式擺脫領主的人身束縛( B )① 武力反抗 ② 繳納遷徙稅 ③ 用貨幣購買勞役豁免權④ 逃往城市 ⑤ 參加墾殖運動 ⑥ 發動革命A. 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④2. 16世紀前后,西歐普遍出現了雇傭工人手工勞動,工人之間實行分工合作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是( B )A.小作坊生產 B.手工工場生產C.大工廠生產 D.個體戶生產3. 13、14世紀,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其中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的是( D )A. 資產階級 B. 商人巨賈 C. 手工業者 D. 富裕農民4. 歐洲中世紀城市中,有一個新的社會集團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享有新的契約關系賦予的權利,受到王室、教會的特許狀和城市法的保護。這個新社會集團是指( C )A. 封建貴族 B. 教會教皇C. 市民階層 D. 封建領主課堂小結布置作業有學者認為,租地農場的出現和14世紀中期歐洲黑死病的流行有重要關系。查閱資料,了解一下這種說法是否準確,黑死病對西歐經濟和社會又有哪些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