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教材分析《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從手工場和租地農場的產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的重要變化。本課是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中世紀晚期是歐洲社會的一個轉型期,這一時期政治、經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以及這一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所帶來的社會關系的變化,預示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強大,為文藝復興運動提供了經濟上的條件。教學目標1.了解中世紀晚期,農村墾殖運動的發展的史實,知道歐洲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的史實。2.了解租地農場的特點以及新的手工業經營的特點;通過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知道中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3.了解中世紀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及其意義。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歐洲莊園的衰落。【教學難點】租地農場、手工業的發展、商人地位的變化產生了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圖片:教師:中世紀的歐洲莊園經濟持續繁榮多年,但到了晚期,卻走向了衰落,歐洲社會進入一個轉型期。莊園經濟為何會走向衰落?這個轉型期有何新的現象出現?帶著這些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西歐社會和社會的發展》。(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教師的講解,使學生思考中世紀歐洲莊園制度的衰落和新現象的出現,以問題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活躍學生的思維,從而順利進入本節課的學習。【講授新課】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1.土地關系的變化展示圖片:展示材料:11世紀前后,西歐社會相對趨于穩定,人口持續增長。1050-1350年間,歐洲人口增加了3倍。隨著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原有的莊園所擁有的土地己不足以供所有人使用,莊園中出現許多無地或少地的人,流浪漢增加。教師:中世紀晚期,歐洲人口大幅度增長,那么,他們應該怎么解決這些多出來的人口的吃飯問題呢?學生回答:開發荒蕪的土地,増加耕種面積。教師:面對日益增加的人口,歐洲紛紛開展墾殖運動,以增加農業的產量。墾殖者成為這些新開發地區的主人,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耕種。這些新開發的地區成為具有獨立司法權和行政自治權的地區。展示圖片:展示材料:新墾區與舊莊園彼此不相干,就像兩個不同的世界一樣。居民幾乎全部都是自由農民,新墾區的治理模式不是人的依附關系,不需要交納捐稅,他們只需繳納一筆資金,盡可以獲得耕地和獲得房屋的居住權。新墾區對附近的莊園農奴頗具吸引力。1150年道恩斯修道院有36人,100年后增加到1248人。——亨利·皮朗《中世紀歐洲經濟社會史》教師:這些新墾區不需要交納捐稅,他們只需繳納一筆資金,盡可以獲得耕地和獲得房屋的居住權。新墾區對附近的莊園農奴頗具吸引力。農奴可以用貨幣購買勞役豁免權,不再為領主提供勞役,以此獲得對自己勞動力的自由支配;可以通過繳納遷徙稅,獲得離開莊園、擺脫領主人身束縛的機會。農奴對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越來越弱,農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強。自由勞動力大量的增加。這使得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教師: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歐洲莊園衰落了,在衰落的莊園上興起了租地農場。那么這些租地農場是如何建立的呢?展示圖表:展示材料:英國的租地農場出現的最早,也最典型。在租地農場,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有的提供一部分經營資本;經濟實力較強的實際經營者承租土地,提供種子、牲畜、農具和其余資本,使用少量雇傭工人來耕種土地。到16世紀末,英國已出現一個“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階層,土地所有者、租地農場主、雇工之間彼此簽訂契約,按規定的比例分配產品。據統計,16世紀,英國貴族從他的土地所得租金與同一塊土地承租者用農場經營所得收入的比是1:10。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領主通過轉讓、聯姻、繼承、買賣等方式,將土地集中在一起,土地集中成為一種趨勢。(2)14世紀,領主出租直領地,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3)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教師:租地農場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用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農產品推向市場。展示圖片:展示材料:馬克思說:“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支配者,成了他們的剩余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現在只和這種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發生直接關系,而且是單純的貨幣關系和契約關系。”教師:租地農場主與土地所有者一起瓜分剩余價值,共同剝削雇傭工人。租地農場主實質是按照契約規定向土地所有者繳納地租的農業資本家。2.經濟關系的變化教師:農產品的富余,加上城市需求的增加,使得更多的農產品和畜產品得以進入市場。一些商人將在鄉村市場收購的產品運到港口或更遠的地方。展示圖片:展示材料:當十五世紀羊毛工業迅速發展的時候,便有大批經商的工業家;他們采購羊毛,分配給梳毛工人、紡織工人以及其他各種工人;付給他們以工資,叫他們分別工作,制成成品,然后收集攏來,銷售于國內外各地。工作的人,都住在自己家里。教師:13世紀,隨著分工細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發展。為了繳納封建賦稅,農民也在家里用自己的生產工具從事手工生產。農村出現分散的手工工場。后來,這種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轉向集中的手工工場。教師:這些手工工場有什么特點呢?展示圖片和材料:毛紡織業……商人投資開辦作坊,控制原料采購和產品銷售兩個環節,雇用一些行會手工業者和零散工人工作。生產過程分成梳毛、紡線、染色、織布、平整等多道工序,由專門的手エ業作坊完成。這種生產直接面向市場,由“商人直接支配”,手工業者失去了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也不再與市場發生直接聯系。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剝削方式:雇傭關系;生產方式:分工合作;經營特點:面向市場。這些都說明這些手工工場具有了資本主義性質。展示圖片:教師: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設計意圖) 通過史料呈現和講授,使學生明白歐洲中世紀晚期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這些資本主義性質的變化,為歐洲走向資本主義社會奠定了基礎。過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業和手工業的變化,推動了歐洲社會階層的改變。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教師:伴隨生產方式的變革,歐洲社會結構的變化,歐洲社會階層新舊更迭。農村富裕農民、城市市民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1.富裕農民展示材料:有的富裕農民原先是某莊國的莊頭,負責替領主管理莊園生產和其他事務。他們有較強的管理能力,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由于農業發展、貨幣地租取代勞役地租,農民向領主繳納貨幣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在財富普遍積累的基礎上,一批富裕農民脫穎而出。他們是土地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法蘭西,他們占有的土地達到總面積的1/5,有的地區甚至達到1/3。教師:13、14世紀,歐洲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大多數貴族不重視或者沒有能力經營自己的地產,將其抵押或者變賣,富裕農民、騎士、鄉紳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并且逐漸建立自己的新型地產,以新的生產方式控制生產、交換等環節,他們還控制鄉村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展示圖片:2.市民階層展示材料: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業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約關系賦予的權利。材料二:市民中上層分子所掌握的財富十分可觀,經濟上他們是國王和大封建主依靠的對象。政治上他們操縱城市的政局,左右城市的政治傾向,并且以出席等級會議、擔任國王官吏。教師:從材料中,我們看到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叫城市居民。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契約的保護。這反映了市民階層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權利的擴大。教師:在城市中就是手工業者和商人成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約關系賦予的權利。他們需求政治利益,權利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因為他們的存在一種新的階級力量在發展,那就是早期資產階級,他們和教會的沖突在不斷加深。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和追求。13、14世紀,英國、法國等國的市民階層作為第三等級,出席國王召集的議會,不斷提出自己的主張。(設計意圖)通過對歐洲中世紀晚期,社會階層變化的講解,使學生明晰,新興的市民階層崛起,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到來提供了階級基礎。【本課小結】生產力的發展,新的生產方式出現,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代表著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產生。資本主義從冰封千年的封建土壤中露出了新芽,給西歐帶來了生機與活力,迎來了近代西方文明的曙光。西歐開始了脫胎換骨的社會變革,轉型后的西歐以全世界為活動舞臺,成為了世界歷史發展的持續引領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