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人教實驗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單元第六課的第二框題。本框題所在單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該問題也是《生活與哲學》整本書的核心問題之一。而對這一問題的解決,單元中最終是由“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來實現的。 本框題是所在單元的歸宿,是對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關系的整體呈現與深華,是如何正確看到我們周圍世界問題在世界觀上的升華,是單元的最基本的知識目標之一。二、學生分析1、知識基礎:學生已學習了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等內容,基本具備學習本框題的相關知識和經驗。 2、能力基礎:學生已基本具備自主、互動、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和經驗。但即興探究的能力較差,需要老師的適時啟發、引導和點撥。 3、學習障礙:學生喜歡熱鬧,但動機不夠明確,不太注重效率,在探究學習中有畏難心理;有的學生還習慣于“等、靠、要”。 4、學習難度:本節課實際上是對“實踐與認識關系”的再現和深華,因此,完全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學,在教師的點撥、誘導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個人的閃光點,挖掘他們的潛在力量,來活躍課堂,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但是,本節課的容量偏大,理論性較強,學習中難免會有學生在本節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上達不到應有的要求。三、設計思想以新課程理念和新課標為指針,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科探究理論和多元智力理論,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來組織實施本節課的教學。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構建者。通過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習積極參與、體驗、感悟,主動獲得新知,并逐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從課堂的主宰變為課堂的主導,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過程是一個發散式的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有多元選擇,激發他們的潛能,發展他們的個性。 四、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知識目標:①掌握真理的含義。②理解真理是客觀的、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理解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③應用具體的事例分析說明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和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進而懂得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的道理。能力目標:結合真理的概念,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和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1)教法: ①情境教學法: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經驗出發,通過直觀有趣的情境設置,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②問題探究法:以問題(任務)驅動學生學習,每一階段的學習都以問題帶出,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體現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新課程理念。 ③直觀教學法:充分利用漫畫、文字材料、動畫等多種媒體的有機結合,增強直觀感。 ④圖示法(板書用)(2)學法: ①合作探究法:分組開展學習探究活動,在探究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潛能得到發揮,個性得到突顯,生生之間的思維得到融合、交叉、提煉和升華。同時培養合作的精神,感受合作的快樂。 ②例證歸納法: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和經驗出發,通過對具體事例的分析、感悟,歸納出新的理念。 ③圖示法:化繁為簡,幫助理解、方便記憶,培養發散思維。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把漫畫、動畫、圖片等課件展示給學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通過探究式學習,培養合作精神。②通過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去認識真理。③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在實踐中不斷認識、豐富和發展真理的思想。④通過學習,使學生感悟到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從而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敗,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依據: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并有很強的德育功能)。 難點:真理的客觀性(依據:比較抽象,理論層面較高)。六、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活動設計意圖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創設情境引出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情景導入回顧上節課內容,從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入手,引出本框要上的內容復習舊知識,了解新知識,搞清兩者的關系1.本節課內容偏多,宜采用簡潔的、開門見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新的學習探究活動。2.創設形象情景,引起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一)、真理是客觀的?1.真理的含義創設情境1——激活課堂1.用PPT演示:實用主義者詹姆士的話: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圖文并茂)。2.設疑:①詹姆士關于真理的說法對不對?為什么?②在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中,什么樣的結論能夠被稱為真理? ③真理都是有用的嗎?為什么?3、思維點撥:(1)詹姆士關于真理含義的理解是錯誤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真理觀。(2)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3)真理是有用的,因為其具有客觀性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思考、辯論,結合各自的生活經歷各抒己見,選出一名代表發言,教師作為主持人。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感悟歸納“真理”的科學含義。通過辯論,學生質疑、釋疑,從而創設活潑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2、真理最基本屬性-----客觀性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創設情境2——自主探究1.用PPT演示:漫畫“下雨了好不好?”引出真理的客觀性并作講解2設問: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真理只有一個是否矛盾?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嗎?2.思維點撥,精講: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其中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認識則是謬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確的,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1.結合生活實際、自己的實際進行對照思考、學生自由討論交流,發言。2.閱讀課文,并舉一反三,獲得感悟,形成理念。結合本地的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用直觀生動的形式展現問題,通過發散思維,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分析問題,深化知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的主觀因素會影響人們的真理性認識,從而把握真理的客觀性。(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創設情境3——師生探究1用PPT展示:下雨是好是壞?說明真理是有條件的2設問:①新的科學發現是否表明歐幾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②是什么原因使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3、適時引導、點撥,歸納: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謬誤。1.閱讀課文,聯系舊知思考問題。2. 師生合作探究問題:師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后感悟,形成理念。以問題(任務)驅動學生學習,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沿著問題思路獲得探究結果: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從而突破難點。2真理都是具體的。創設情境4:用PPT展示:毛澤東提出的“造反有理”是真理還是謬誤?用PPT展示:中國和蘇聯革命時期的發展道路,近一步說明真理是具體的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運用已學知識分析新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得出結論。教學突出分析歸納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推出新知識,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突破難點。?(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1.認識具有反復性。2.認識具有無限性3、認識具有上升性??創設情境5看書48頁,展示哥倫比亞號事件設問: (1)當我們在實踐遭遇失敗時,應該怎樣看待已經獲得的認識?(2)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挫折呢?(3)我們對航天(地球月球認識)能不能一步到位?——不能,為什么呢?認識的這種反復性對應的方法論要求: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課堂探究:人類對火星的認識還會發展嗎?為什么?(見書本)3、適時引導、點撥、歸納,滲透德育。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1.閱讀課文,聯系舊知思考問題。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將課堂的學習與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引導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感悟哲學。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設置,學生逐漸深入學習探究,形成理念: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我們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同時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熱愛自然的情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并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進全面升華。知識構建精講:本節課主要是學習探究有關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的內容,首先強調了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然后講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最后得出結論: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應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做好相關的筆記,思考:1.上述知識點之間有哪些內在聯系,與你的生活有哪些聯系,請你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 2. 本框內容與前面所學的本課內容有哪些聯系,請把這些聯系歸納出來。師生共同進行課堂小結回顧本框內容和前面學過的有關內容,重溫知識,強調重點,建構本框和本框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鞏固新知1.出示練習題(見附錄)。2.評講習題,進行方法指導。討論完成練習檢驗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掌握情況。七、教學反思 略附錄:1、板書設計 2、鞏固新知: 1.“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恩格斯的這段話說明( ) A、由于條件的限制,人們在每一層次上的正確認識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B、人們認識事物所能達到的程度完全取決于客觀條件本身 C、人們并不能使每次獲得的認識都是正確的 D、人們在每一次對事物的認識上都具有終極的意義2.智利地震引發的海嘯波及環太平洋多個國家,引發巨大災難,但目前,人們還不能進行準確的預測( )A.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人們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應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認識B.有些自然規律是無法掌握的C.地震的出現是一種偶然現象,并無規律可循D.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預測到地震的發生辯析題:”有用即真理”1)真理是有用的.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由于真理正確的反映了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因此,它對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在此意義上,真理是非常有用的.(肯定題目中的可取觀點并分析)2)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的事物是指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理.(指出題目中的不足之處)3)”有用即真理”是一種實用主義真理觀,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是非常有害的.(小結題中觀點的實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