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2016部編版)歷史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我說課的內容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教材分析1. 地位和作用 本課教材在本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原始的農耕生活是中國古代經濟繁榮的基礎。本課以半坡、河姆渡文化遺址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六千年的遠古歷史。在此期間,一方面,我國遠古居民活動足跡不斷擴大,中華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們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原始農業逐步發展,并成為主要經濟形態,人們逐步擺脫了完全依賴自然的采集和漁獵生活,過度到比較穩定的農耕生活,從而奠定了我國農耕文化的基礎。我國地域廣闊,存在著多處經濟文化區域,而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兩個最主要的區域,半坡反映了黃河流域的狀況,河姆渡又是長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讓同學們明白我國南北共同發展,共同構筑遠古中華農業文明的基礎的歷史事實。同時對促進學生民族自豪感有著重要作用。2.教材的內容分析: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用四個子目展開敘述。第一目是原始農耕的發明;第二目是河姆渡居民種水稻;第三目是半坡原始居民栽培粟;第四目是房屋式樣各不同。3.學情分析:本課的教學對象為初一學生,他們天真活潑、好動好奇好問,喜歡直觀有趣的歷史故事,并且樂于參與教學,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聯系現實生活,通過收集資料、觀察圖片、情景模擬、體驗交流等環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讓他們在體驗中感知歷史、認識歷史。第二部分教學目標: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2.過程與方法: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4.教學重點、難點、關鍵: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把握好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種植農業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不同時間里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創造了長江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水田農業,雖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種;半坡原始居民創造了黃河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粟種植為主的旱地農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別是廣泛用于農業生產中;第三,注意原始農耕生產對家畜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業的帶動作用,對定居生活的影響;第四,注意原始農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漁獵經濟。教學難點是:對原始農耕文化特征的概括在教學中,最后通過小結列表的形式解決這一難題。第三部分:教學設計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初中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要因材施教,正確選擇教法,我主要運用三種教法。1. 直觀演示法 通過播放有關原始農耕生活的圖片、音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2. 活動實踐法 在教師的教導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參加農耕生產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3. 集體討論法 對本課中存在的疑問難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集體討論,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團結合作互助精神。第四部分:學習指導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我主要讓學生運用三種學法。 1. 自主探究學習法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實施啟發式教學,利用成就動機的原理,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主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 合作學習法 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男女比例,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使小組共同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3. 比較學習法 教師指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在比較中了解他們的異同。第五部分:教學過程根據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組織原則,把教學過程分為四步:1. 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興趣導入。2. 講授新課 在教師的指導下,本著自主、互助的原則,讓學生從整體上迅速把握本節課的四部分內容:第一目是原始農耕的發明;這部分教學中,可通過課件和圖片展示古人類在采集植物中發現植物春生、夏長、秋實的規律,使學生通過觀看明白古代先民發明原始農耕的過程,體會發明創造的艱辛。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期的文化遺址分布圖”提問:有何特點?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歸納為:一是星羅棋布,遍布全國;二是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遺址密布。第二目是河姆渡居民種水稻;通過幾組多媒體圖片展示,讓學生用眼睛、耳朵和頭腦去思考有關河姆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是學生初步了解考古與人類歷史發展的關系,使學生明白我們書寫的人類歷史,一部分來自科學推理,更多的來自考古實物。重點強調第一組圖片,它主要提示學生:農耕是河姆渡居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國家。可將第四目房屋式樣各不同分別穿插到二三目中講解。第三目是半坡原始居民栽培粟;通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閱讀教材,自主學習回答一系列問題:生產工具、農作物(重點:我國是最早種植粟地國家)、飼養動物、食物種類、房屋建筑、原始手工業、文化藝術幾個方面,最后教師總結。探究比較:1組織學生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進行比較,了解他們的異同。 2.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建筑為什么會不同?3.為什么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而半坡居民種植的是粟?3. 課堂小結 探究完成后,鼓勵學生在教師板書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圍繞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設計列表 ,概括出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突破本課教學難點。4. 布置作業 讓學生課后通過上網、查看報紙、資料等手段,了解原始農耕生活的其它知識,并相互交流。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