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第12課 民族大團結課題 民族大團結 授課類型 新授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 授課班級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學習建議 學習要點:民族區域自治;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 學習提示:初步理解民族區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榮。教材內容 本課包含兩個子目,即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共同繁榮發展。本課主要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區共同繁榮發展的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根據我國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中國共產黨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而這一政策成功地解決了我國的民族問題,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少數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隨著西部大開發等優惠政策的實施,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得到極大的發展。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對國家的大政方針了解的比較少。且很多學生不喜歡這部分內容,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其認識到了解國家的發展方向,我們祖國的強大。需要更多的關注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會自主學習。教學目標1. 了解民族大團結的概念;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內容、概況和意義;國家實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措施;西部大開發。 2. 培養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教材中插圖的講解,使學生逐步形成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3. 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形成積極進取、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態度,并逐步樹立為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做貢獻的人生理念。 教學重點: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人民政府實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 教學難點:國家實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措施。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閱讀法。 教法 討論法、材料分析法、講解法。課前準備1.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通讀本課內容。 2.老師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問題,并制作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二次備課導入新課 1840年以來,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關頭,中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御外侮,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 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盡管在舊的社會制度下各民族之間不可能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平等關系,但是,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針對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現實,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區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思考:我國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講授新課 預習檢測 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根據我國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中國共產黨將 確立了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 2、在 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 。 3、 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4、1949年通過的《共同綱領》將實行 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后來,被載入憲法。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頒布實施。 5、實施: (1)1947年 自治區成立,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 (2)目前,全國已經建立 、 、 、 、 5個民族自治區。 6、意義: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對維護 、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實現各民族 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共同繁榮發展 1、新中國成立前,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國各民族發展 ,很多少數民族的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 2、舉措及成效: 1)進行了一系列的 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廢除了剝削和壓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邁進了 社會。 2)國家采取許多 政策,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 ,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3)國家重視 的保護與發展,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 ,為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 5)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與 的聯系,促進了 的經濟社會發展。合作學習 (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一項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在自治區域內,由當地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樣確立下來的? 提示: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后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載入憲法。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 4.強調: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政治制度,同學們可以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討論一下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國歷史上長期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符合中國國情和歷史傳統;各民族長期的經濟文化聯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適宜于合作互助,不適合分離的民族關系;近代以來,各民族在共御外敵、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革命斗爭中,建立了休戚與共的親密關系,形成了相互離不開的政治認同 5.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充分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對維護國家統一和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二)共同繁榮發展 1.同學們閱讀教材。 2.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在少數民族地區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進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廢除了剝削和壓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邁入社會主義社會。 3.強調:對少數民族地區因地制宜地進行政治改革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前提。那么,黨和政府為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采取了哪些政策? 提示:國家采取許多優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員,還通過技術、物資、資金等多種方式,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 4.教師過渡:各民族共同繁榮包括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繁榮,那么黨和政府是如何對待少數民族文化的? 提示:國家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國家按照自愿原則,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創造條件;國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保護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國家還有計劃地進行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等。 5.史料展示: 材料:西部地區由于受歷史、自然和區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總體發展水平與東部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近十幾年來,這種差距還呈拉大趨勢。 6.、在20世紀末,國家針對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大量欠發達的自治州和自治縣提出了一項什么發展戰略? 提示:西部大開發戰略。 7.、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我國東部地區發展較好,現階段我國在繼續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于逐步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加速實現全國各地區的共同繁榮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會穩定,將發揮重要作用。西部大開發包括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水利樞紐、青藏鐵路、交通干線等重大項目。而其中最讓西部人動心的是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兩大世紀工程,這是讓西部人走向富裕、為東部建設貢獻力量的工程,令國人翹首。對人數較少的少數民族實行興邊富民行動,帶領他們全面脫貧。本課小結(思維導圖) 興邊富民行動鞏固練習 1. 中國是由 56 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長期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民族分布格局是( B ) A.大雜居、大聚居 B.大雜居、小聚居 C.小雜居、小聚居 D.小雜居、大聚居 2. 我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 A ) A.西部地區 B.西南和中部 C.東部和中部 D.東部地區 3. 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產業是( A ) A.農牧業 B.輕工業 C.重工業 D.工商業 4. “到1998年,我國已有先后成立的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5個民族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這說明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 C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政治協商制度 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一國兩制” 5. 1949年,中國共產黨提出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的建議;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綱要》公布實施;1954年,《綱要》的內容被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一過程反映出(C ) A.各地區的少數民族基本實現自治 B.少數民族地區跨入到了社會主義社會 C.民族區域自治成為一項基本國策 D.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 6. 2017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以下有關民族區域自治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D ) A.根據我國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而實行的 B.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C.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 D.五個省級自治區以外其它地區沒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教學總結 我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榮的政策合乎國情,順乎民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必將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教材習題 P61材料研讀 談談你對民族區域自治的認識。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對發揮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積極性,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促進全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都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時,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有利于推動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P63問題思考聯系中國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談談你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識”,沒有“民族認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可結合具體例證展開討論。) P64課后活動 1.列舉我國建立的五個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2.請搜集有關資料,了解孔繁森為當地發展作出的貢獻。 孔繁森曾于1979年、1988年兩次赴西藏工作,與西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93年,孔繁森任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赴各地進行考察,為阿里地區的發展付出了極大心血。在孔繁森的努力下,阿里經濟得到較快發展,阿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