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7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課題 偉大的歷史轉折 授課類型 新授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 預計課時 1課時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學習建議 學習要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學習提示:初步了解鄧小平對中國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學習延伸:初步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教材內容 1976年10月“四人幫”的粉碎從危難中挽救了黨和國家,但“文化大革命”遺留的政治、思想、組織和經濟上的混亂還極其嚴重。如何擺脫這種困境,打開新局面,是擺在全黨面前的歷史性課題。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全會形成的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承擔起了這個艱巨的歷史使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辟的;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后開始發展起來和逐步形成的。所以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學情分析從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來看,八年級學生個性比較突出,喜歡彰顯自我,所以應把課堂交給學生。但處于這一年齡段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對很多問題的分析和理解還不到位,這就需要老師對他們作出肯定的同時還更要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學生知學好學,寓學于樂。教學目標1. 掌握思想解放運動的簡要過程和黨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的背景、內容及意義;了解平反冤假錯案和正確評價毛澤東等撥亂反正的基本史實。 2. 分析真理標準討論是如何突破“兩個凡是”的禁錮從而掀起思想解放運動,培養歷史分析的思維能力;綜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理解其偉大的歷史意義,培養歷史綜合的思維能力。 3. 認識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黨的根本思想路線,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培養不迷信權威、求真務實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 教學難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及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性。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閱讀法。 教法 討論法、材料分析法、講解法。課前準備1.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通讀本課內容。 2.老師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問題,并制作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二次備課導入新課 正是由于小崗人解放思想、敢于“貼著身家性命干”,在實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崗村迎來了大豐收,村民不僅吃飽了肚子,還給國家和集體上繳了糧食, 一舉結束20多年吃國家救濟糧的歷史。這是因為黨心緊連著民心。盡管大包干在當時曾有過激烈爭論,但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把選擇權交給農民,由農民自己決定而不是代替農民選擇。 思考:“小崗村”的成功給我們哪些啟示?講授新課 預習檢測 1、關于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提出“ 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978年) 背景:粉碎“四人幫”以后,當時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了“ ”的方針,引起全國上下的不滿。 意義(影響):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 基礎。 2、偉大的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底、北京) 內容: ①(思想上)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確立了解放思想、 的思想路線;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 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③(組織上)形成了以 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集體。(第二代國家領導人) 意義: 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 的轉折。 ②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 ③從此,中國歷史進入 建設的新時期。 3、1980年為 恢復名譽,是黨的歷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合作學習 (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 1.教師講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 粉碎“四人幫”后,人們要求對“文革”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而黨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 2.引導學生討論:對“兩個凡是”方針,你們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是正確的,毛主席是偉大的革命領袖,這點我們不能否認,他確實為中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并不是他所說的、所做的都是正確的,比如說“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危害,那我們還要繼續進行下去嗎?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會遇見很多的新問題,我們不可能總是用舊的方法去解決新的問題,所以,對于“兩個凡是”的方針,我們是應該予以反對的。其實質就是“左”傾錯誤的繼續。 3.教師總結:針對“兩個凡是”的方針,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目的就是要反對“兩個凡是”的方針 4.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5.教師過渡: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1.播放紀錄片《偉大轉折》的片斷。 2.教師簡要介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基本情況。 3.引導學生思考:請從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三個方面找出會議的主要內容。 提示:(1)思想路線: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2)政治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3)組織路線: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 4.引導學生思考:這次會議的召開有何意義? 提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5.分組討論:為什么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遵義會議都是中共黨史上的偉大轉折? 提示:可從會議的背景、內容、領導核心的形成及影響等方面進行對比,進而說明兩者都是黨史上具有重要轉折意義的會議。這樣,既可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撥亂反正 1.教師簡要介紹:撥亂反正的背景。 2.教師講述:撥亂反正工作的主要內容。 “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級黨、政、軍機關干部陸續得到平反,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等也恢復了名譽。 3.提出問題:“文化大革命”中許多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被打成反革命,遭到迫害,我們黨的歷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是什么? 提示:劉少奇被誣陷為“叛徒、內奸、工賊”,開除出黨,迫害致死。 4.教師指出:1980年恢復劉少奇的各種名譽,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5.引導學生看課本,簡介:撥亂反正的結果。 6.教師總結:這是深得人心的舉措,徹底消除了“文化大革命”強加給廣大干 部、群眾的枷鎖,使他們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地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本課小結(思維導圖)鞏固練習 1.《人民日報》社論在評論某一次重大會議時指出:“雖然過去我們已經進行了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但是我們仍然有足夠的理由說,這是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開端。”這次會議是( C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D.中共十四大 2.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轉折”體現在( C ) A.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轉向新民主主義革命 B.黨的工作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 C.從“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D.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 3.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為開展撥亂反正工作提供前提的是( A ) A.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B B.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 C.工作重心轉移和實行改革開放 D.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領導 4.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以下關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敘述正確的是( C ) ①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③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偉大決策 ④確立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了中國社會最近三十年“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的基調。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指導思想是( B ) A.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B.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C.“一國兩制”的構想 D.三個代表思想 6. 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的事件是( C ) A.“兩個凡是”的提出 B.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 C.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D.撥亂反正的深入開展教學總結 體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歷史意義,我們可以聯系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國家的綜合國力以及在國際上的地位。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我們要掌握: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大會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拉開序幕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辟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后開始發展起來和逐步形成的。在教學中,我們不但要授“魚”,還要授之以“漁”;我們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其知其所以然。我們要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歷史知識生活化。教材習題 P36材料研讀 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實,你能說說為什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的歷史轉折嗎? 因為會議全面糾正了“左”傾的錯誤,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重新確立了正確的思想路線。 會議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束縛,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必將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變革。 所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的歷史轉折。 P37課后活動 1.列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 思想上——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 組織上——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2.結合歷史知識,談談材料中這一認識的重要歷史意義。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愿望,符合中國國情。只有堅定這樣的認識,才能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