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29張PPT。關注學生 關注情境 關注熱點—以“國情”為例,略談2013中考復習策略··一、關于“國情”教學的思考 二、關于“國情”復習的建議三、關于“國情”熱點的把握 主要內容一、關于“國情”教學的思考“亮”度——教學目標的明確“軟”度——教學環節的自然“熱”度——教學主體的激活“效”度——教學目標的達成 維度一:“亮”度——教學目標的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決定著教學行為。(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與態度) 一、教材的特點——適合內容的實際情況 二、學生的學情——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維度二:“軟”度——教學環節的自然一節流暢、自然的好課一定有一條清晰、自然的主線 環節:關注學情、創設情境、符合邏輯、銜接自然 (板塊)維度三:“熱”度——教學主體的激活學生:主體、主人、主角“解放學生的眼睛 解放學生的嘴巴 解放學生的頭腦 解放學生的雙手 解放學生的時間 解放學生的空間” ——陶行知學生:觸動、感動、行動維度四:“效”度——教學目標的達成 衡量教學目標的達成(“效”)度? 1、◆預設適切的文本+動態生成的課堂; 2、◆不唯教案、不唯教師,只唯學生。學的輕松、學得快樂、學有所得 二、關于“國情”復習的建議策略一——基礎知識考點化策略二——考點梳理問題化策略三——基礎知識體系化策略四——考點解析情境化策略一——基礎知識考點化 哪些基礎知識是屬于當年度中考的考點? 在復習過程中這些基礎知識又分別要被掌握到什么程度? 堅持基礎知識考點化,嚴格遵循《考試要求(說明)》所規定的考試內容,不超綱,不越位;清楚界定每個考點的不同考試要求,不拔高、不降低。 a—“了解”:指對有關事實、概念、原理和觀點的再現或再認,包括再認或回憶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舉出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征等。 b—“理解”:指在了解的基礎上對有關概念、原理和觀點進行轉換或解釋、推理,包括把握內在邏輯聯系;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系;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收集、整理信息等。 c—“應用”:指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有關知識使用于新情景、新材料、新問題之中,分析和解決那些教師未曾講過或幫助解決過的問題,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則;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系等。 策略二——考點梳理問題化 對考點作問題化的處理,有助于我們深入把握每個考點的內容。如對上表“國情教育”中考點22“知道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這一考點。如不進行問題化的處理,有些考生就會簡單地認為只要知道“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內容”即可。其實,結合人教版九年級《思想品德》教材,可以將這個考點分解為如下四個小問題:(1)知道制定黨的基本路線的依據和根本出發點分別是什么?(2)知道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具體內容是什么?(3)如何理解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及其重要性(地位)?(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偉大實踐的經驗,集中到一點是什么? 策略三——基礎知識體系化 “把握好重點知識,歸納整理關鍵性、總結構的知識,構建好知識網絡,做到知識的體系化?!? “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圓滿的結構把它連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遺忘的知識。” —美·布魯姆 以“國情”為原點,“國情教育”主干知識體系以“國家根本任務”為原點,“社會主義建設”主干知識體系策略四——考點解析情境化 綜合性、人文性、開放性和時代性是近年來中考命題的基本要求。 “人文性”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從內容上看,試題應該生活化、個性化、有地方特色等;從形式上看,試題應該圖文并茂、題型多樣、語言富有親和力等。 “時代性”就是要結合時政熱點,貼近社會實際。特別是非選擇題應根據當前形勢,與時政熱點、社會實際緊密相結合,強調學以致用、分析解決現實問題。 “應特別注重考查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在復習教材基礎知識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編制相關的熱點習題,這樣,既可以有效檢測學生對教材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又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在親自編制習題的過程中有效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整合力、領悟力和創造力。 【美麗中國】 美麗中國,一個傳統而又嶄新的名字。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br/> 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集中論述,是黨的十八大報告的一大亮點。 根據材料,回答相關問題。(1)什么是生態文明?為什么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 (2)生態文明建設符合和諧社會的什么基本特征?要求我們樹立怎樣的意識?(3)為了更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我們必須推動整個社會走一條怎樣的文明發展 道路?(4)為什么說“美麗中國”是一個傳統而又嶄新的名字?(5)建設美麗中國,關鍵在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哪些基本 國策和戰略?體現了什么發展觀? (6)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根本的一條是什么? (7)實現美麗中國的美好藍圖,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條是什么? (8)建設美麗中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體現了人類發展過程中什么永恒的主題?(9)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的物質基礎和最根本途徑是什么?(10)十八大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應包括哪幾方面的建設?它們的奮斗 目標分別是什么?(11)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政治基石和活力源泉是什么? (12)如何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請你談談自己的建議和想法。(至少3個方面) (13)“美麗中國”,不僅僅體現在生態文明上,也體現在傳統美德上。請簡要列舉兩 例“最美中國人”的感人故事。 (14)我國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有哪些?對經濟社會發展有何影響? (15)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體現了我國什么戰略的需遵循的哪項原則?(16)建設美麗中國,從建設美麗校園開始,請你為創建美麗校園獻計獻策。 (17)為建設美麗中國,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說說我們青少年應怎么做? (18)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需要你我一起行動。我們青少年能為 建設美麗中國做些什么? ………………“情境搭臺、觀點唱戲;題在書外,理在書中” “源頭活水”:扎實的基礎知識!“依綱”(考試說明) “據本”(教材) “以不變應萬變” 、“游刃有余”! 三、關于“國情”熱點的把握(1)何謂時政熱點 時事政治事件(側政治層面) + 現實熱點問題(側社會層面) (2)把握時政熱點 首先,把握時政熱點內容 其次,把握教材重點內容 最后,把握兩者結點內容 (3)例舉時政熱點 最美國人,感天動地; 航母入役,羅陽精神; 釣魚黃巖,維護主權; 莫言諾獎,開辟時代; 異地高考,公平正義; 網絡反腐,依法治國; 天神對吻,蛟龍深潛; 白酒塑化,食品安全; 朝鮮射星,東亞危機; 校園安全,世界關注; 反對邪教,崇尚科學; 憲法卅年,依憲治國; 福利中國,民生優先; 表彰先進,學習模范; 中東動蕩,威脅和平; 金義都市,田園智城; 兩富浙江,科學發展; 中共十八,開啟未來。…… 例舉:十八大報告對現階段中國國情的十二個方面的 新提法、 新觀點、新理論: 第一,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 ;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第二,全面小康社會——從“建設”到“建成”; 全面建設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 第三,科學發展觀——從“深入貫徹”到“指導思想”;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第四,中特社會主義—從“兩個(特色)內容”到“三個(特色)內容”; 中特社會主義道路、中特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第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五個內容”到“三個倡導”; 五個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特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愛國主義 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 三個倡導: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層面); 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層面); 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個人層面) 第六,收入分配結構———提出“兩個倍增”和“兩個同步”; “兩個倍增”:國內生產總值的倍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倍增; “兩個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 勞動報酬增長和生產率提高同步。第七,完善經濟體制—提出“兩個關系”和“一個發展戰略”; 兩個關系:政府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 一個戰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 第八,治國理政——提出“文化強國”和“海洋強國”; 文化強國 :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 ,增強中國文化在國際 社會的影響力 ; 海洋強國: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生態文 明建設、海洋權益維護 ; 第九,反腐倡廉依法治國——提出“一個目標”和“三條路徑”; 一個目標: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 ! 三條路徑:一是政治體制改革; 二是社會民主監督; 三是反腐倡廉制度的法制化。 第十,公平保障體系——提出“三個公平” ; 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 第十一,保護農民利益——提出“改革征地制度” ; 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讓農民得到更多土地增值收益 。這是“中國現行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 。 第十二,奪取中特新勝利——提出“三個自信”和“八個必須”。 三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 八個必須: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 必須堅持和平發展;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衷心感謝您的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