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教學設計(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教學設計(表格式)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課題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授課類型 新授
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 預計課時 1課時
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學習建議 學習要點:安史之亂;唐朝滅亡。 學習提示:知道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
教材內容 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有三部分: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和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通過三部分內容闡釋出唐朝衰亡的過程,以及唐朝滅亡之后的社會亂象,凸顯了政治清明與國家興亡之間的關系。
學情分析
經過上一學期的學習,七年級學生對于歷史學科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通過學習唐朝的繁榮與開放,使學生對唐朝前期的發展有初步的了解,對我國唐初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面對為何盛極--時的唐朝迅速衰亡的原因,學生難免在理解上存在困惑。如何通過生動形象的敘述與史實呈現,幫助學生理解安史之亂的爆發及其影響,是本節課的難點。
教學目標
1. 了解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黃巢起義和唐朝滅亡的基本史實;把握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特點。 2.通過對唐玄宗統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較,讓學生體會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將直接導致不同的后果,培養學生對比辨析、以史為鑒的學習能力。 3.從唐末藩鎮割據到五代十國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讓學生理解維護國家大一統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唐玄宗后期統治的腐敗;唐朝的滅亡。 教學難點: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閱讀法。 教法 討論法、材料分析法、講解法。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通讀本課內容。 2.老師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問題,并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二次備課
導入新課 唐末的皇帝都是昏庸之輩,生活上極端奢侈,只管游樂揮霍,官僚們又貪污受賄成風,政治黑暗。由于對藩鎮和邊疆各族的支出,官僚機構膨脹以及統治集團生活奢侈等原因,致使府庫空虛。為了維持統治集團的需要,政府對人民不斷加稅,一些地主又把賦稅以各種形式轉嫁到農民頭上,加之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嚴重,至唐朝末年,已出現“富者有連阡之田,貧者無錐之地的局面。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大宗十三年( 859)十二月,浙東農民在裘莆的領導下發動起義,之后爆發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這次起義,轉戰南北,歷時十年,嚴重削弱了唐王朝的統治力量。 思考:唐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講授新課 預習檢測 1.安史之亂 (1)原因:A.政治腐敗:開元末年追求享樂,任人唯親。 B.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 C.勢力膨脹,形成外重內輕。 (2)領導人:、史思明。 (3)時間:755——763年。 (4)影響: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的轉折點,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2. 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黃巢起義:給唐朝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 (2)唐朝滅亡:907年,建立后梁,唐滅。 3. 五代十國 (1)含義: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五個政權,南方地區出現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 (2)評價: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實質),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合作學習 (一)安史之亂 1.引述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詩句,講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3)注意講清藩鎮割據的概念;結合《敦煌壁両中的節度使出行圖》,加強形象記憶。 4.評價唐玄宗 學生討論后得出:唐玄宗統治前期,重用賢人,勵精圖治,銳意改革,使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空前發展,把唐朝推向全盛,出現開元盛世的局面,這是他的功績。而唐玄宗統治后期,卻重用奸臣,貪圖享樂,荒于朝政,導致安史之亂,國家日趨衰落,這又是他無可爭辯的過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過。但總起來說,唐玄宗應該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 經驗教訓:完善人才選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備,任人唯親,姑息養奸,危害嚴重。 (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敗:藩鎮割據,混戰不已;宦官專權,把持朝政。 2.黃巢起義: (1)背景: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災荒,無以為生,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 (2)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統治以致命打擊。 學習此節內容時,可讓學生看《黃巢起義流動作戰》示意圖,自制《唐末農民戰爭》表。通過圖和表讓學生記住黃巢起義的主要內容: 原因土地兼并,租稅苛重,戰火連綿爆發875年,黃巢;山東、河南一帶特點流動作戰,轉戰大半個中國高潮進入長安,建立政權失敗884年,黃巢在泰山兵敗自殺作用瓦解了唐朝的統治
3.唐朝滅亡:原為農民起義軍將領的朱溫,后投降朝廷,被封為節度使,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他逐漸控制朝政,陸續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據勢力。907年,朱溫建立后梁政權,唐朝滅亡。 (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1.概念:唐朝滅亡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相繼統治黃河流域,合稱五代。那時,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現了十個割據政權,總稱為十國。 2.讓學生看“五代十國形勢圖”,了解五代十國的基本情況。 教師歸納: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繼續擴大,軍閥間的不斷混戰,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和廣大人民的愿望。 3.結合《知識拓展 周世宗改革》,了解到了五代十國后期,統一趨勢不斷加強。五代中的最后一個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他進行政治改革,經濟得到了恢復,疆土得以擴展,為后來結束分裂割據局面準備了重要條件,加快了統一的進程。
本課小結(思維導圖)
鞏固練習 1.唐玄宗統治后期,貪圖享樂,不理政事,最終導致邊將叛亂,唐朝從此日趨衰落。歷史上把這一叛亂稱為( C ) A.大澤鄉起義 B.隋末農民大起義 C.安史之亂 D.唐末農民大起義 2.安史之亂爆發的時間是( B ) A.618年  B.755年  C.763年  D.907年 3.下列不屬于安史之亂爆發原因的是( D ) A.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腐敗 B.社會上的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邊疆形勢日益緊張 C.各地的節度使逐漸集軍權、行政權和財權于一身,勢力膨脹 D.節度使權力越來越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4.生活在唐玄宗統治時期的百姓,可能經歷的事情有( A ) ①姚崇就任宰相②楊國忠、李林甫把持朝政③安史之亂爆發④唐朝進入鼎盛時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下列事件按發生的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D ) ①唐朝滅亡②唐朝打敗叛軍③黃巢建立政權④安史之亂爆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6.下列關于“五代十國”這一時期敘述錯誤的是( D ) A.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 B.北方政權更迭,政局動蕩不安 C.南方政局穩定,經濟有一定發展 D.后唐是這一時期最后一個滅亡的政權
教學總結 隋唐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期。隋朝結束了長期的國家分裂,開創了許多制度,而唐朝則在隋朝的基礎上繼承和創新了一系列制度,統治者又吸取隋亡的教訓,勤于政事,出現了盛唐景象。但在唐玄宗統治后期政治逐漸走向腐朽,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爆發后唐朝由盛轉衰,揭開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據勢力斗爭的序幕,藩鎮割據愈演愈烈,中央政府統治越來越腐朽,最終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土崩瓦解。唐朝滅亡后,在我國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現多個割據政權,中國進入五代十國亂世。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則是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各藩鎮為圖霸業,爭戰不斷,人民苦不堪言。隨著各地間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以及長期政治統一的影響,統一趨勢日趨加強,為國家的再次統一準備了條件。
教材習題 1.P24安史之亂造成“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杜甫詩《無家別》中有“寂寞天寶后,圓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亂各東西……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想一想,這場戰亂給人民造成了什么樣的災難? 安史之亂給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破壞,尤其使廣大北方地區田地荒蕪,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2.P26下列各項,哪些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請在□內畫√。 √□皇帝荒廢朝政 □發生嚴重災荒 □楊貴妃得寵 √□節度使勢力膨脹 □農民負擔過重 √□軍隊戰斗力薄弱 3.P26黃巢在青年時代寫了一首《不第后賦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想一想:作者在詩中表達了什么樣的愿望? 這首詩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畫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雄县| 华池县| 罗江县| 建始县| 绥滨县| 嫩江县| 兴化市| 磐石市| 开鲁县| 武宣县| 尤溪县| 托克逊县| 石门县| 铁岭县| 上饶县| 渭南市| 山西省| 三明市| 东至县| 武义县| 安达市| 肇源县| 襄垣县| 秦皇岛市| 响水县| 西贡区| 湟源县| 海阳市| 繁峙县| 湘潭县| 宁武县| 威信县| 阜南县| 嘉黎县| 鄂托克前旗| 泰和县| 潮州市| 平江县| 射洪县| 淄博市| 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