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9張PPT)第4課 亞非拉地區的發展新課講解本課小結隨堂即練新課引入學習目標1.了解殖民體系瓦解的過程。2.掌握獨立后亞非拉國家召開的亞非會議和成立的七十七國集團 。3.掌握二戰以后到70年代間中東地區四次戰爭的概況以及目前中東地區的形勢。學習目標1994年5月11日 曼德拉總統和副總統德克勒克曼德拉和德克勒克共獲諾貝爾和平獎新課引入亞洲民族獨立運動興起印度作為最大的殖民地國家,它的獨立對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產生了巨大沖擊。今天我們結束了一個厄運的時代。 印度再次發現了自己。 ──尼赫魯(印度國父)尼赫魯的話反映了印度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一變化有何意義?新課講解殖民體系的瓦解印度、巴基斯坦獨立路易斯·蒙巴頓Louis Mountbatten1900.6.25~1979.8.27英國東南亞盟軍總司令 曾任印度總督“印度獨立法案”(蒙巴頓方案)為印巴日后的長期沖突埋下了伏筆 印、巴獨立標志著英國對印度長達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殖民統治終結,加速了英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國旗印度共和國國旗 印巴原本是一個國家,根據英國1947年6月3日的“蒙巴頓方案”分成兩個自治領。一個是以信仰印度教為主的印度(8月15日成立);一個是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的巴基斯坦(8月14日成立)。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改自治領為共和國,定國名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兩國在獨立后曾爆發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特別是在未明確歸屬的克什米爾地區領土爭奪的小型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國徽印度共和國國徽蘇加諾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國旗印尼國徽 公元3~7世紀建立了一些分散的封建王國。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在爪哇建立了印尼歷史上最強大的麻喏巴歇封建帝國。 15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先后侵入。1596年荷蘭侵入,1602年成立具有政府職權的“東印度公司”,1799年底改設殖民政府。1942年日本占領印尼,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爆發蘇加諾領導的“八月革命”,8月17日宣布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1947年后,荷蘭與印尼經過多次戰爭和協商,于1949年11月簽訂印荷《圓桌會議協定》。據此協定,同年12月27日成立聯邦共和國,參加荷印聯邦。1950年8月印尼聯邦議院通過臨時憲法,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菲律賓共和國國旗菲律賓國徽 菲律賓人祖先是亞洲大陸移民,14世紀前后出現了由土著部落和馬來族移民構成的一些割據王國,其中最著名的蘇祿王國。 1521年,麥哲倫率領西班牙遠征隊到達了菲律賓群島。1565年,西班牙侵占菲律賓統治了菲達300多年。 1898年6月12日,菲律賓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宣布獨立,將國名改為菲律賓共和國。同年,美國依據對西班牙戰爭后簽訂的《巴黎條約》占領菲律賓。1942年,菲律賓被日本占領。二戰后,菲律賓重新淪為美國殖民地。 1946年7月4日,美國被迫承認菲律賓獨立,國名仍稱為“菲律賓共和國”。曼努埃爾·羅哈斯·阿庫納緬甸聯邦共和國國旗緬甸國徽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后,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 英國于1824~1885年間先后發動3次侵略戰爭,并占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上緬甸”和“下緬甸”,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37年緬甸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占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 后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甸獨立法案,承認緬甸獨立。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吳努 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并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 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 二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占領。戰后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 1957年8月31日英國承認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并組成馬來西亞(1959年6月英國同意新加坡為自治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李光耀馬來西亞聯邦國旗馬來西亞國徽新加坡共和國國旗新加坡國徽非洲主要語系歐洲人在非洲的勢力(1913年) 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希臘文為陽光灼熱),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面積約3020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5,為世界第二大洲,僅次于亞洲。在地理上分為北非、東非、西非、中非和南非。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非洲爭取民族獨立的浪潮席卷南北,勢不可當。非洲的獨立運動 1952年7月23日,以穆罕默德·納吉布和迦瑪爾·阿卜杜勒·納賽爾為首的89名中下層青年軍官——埃及“自由軍官組織”發動反帝反封建的“七月革命”。趕跑法魯克國王,推翻英國庇護的埃及君主統治,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政權。埃及自由軍官組織政變“七月革命”1953年6月18日 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國埃及共和國國旗埃及國徽 埃及(Egypt)全稱阿拉伯埃及共和國(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位于非洲東北部,面積100.2萬平方千米。人口7471萬(2003年),主要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科普特人占11.8%,信奉基督教。蘇伊士運河在埃及東北部,全長173千米。它于1859年開挖,1869年竣工。這條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使西歐到印度的航程比饒過非洲好望角縮短了5500—8000千米。 運河建造在埃及國土上,是埃及的國家資源,埃及人民為修建這條運河付出了12萬人的生命,然而,運河權利卻被英法長期占有。運河的收入絕大部分流入英法資本家的腰包。蘇伊士運河號稱“東方偉大的航道”,在戰略上和經濟上都具有極大價值。因此,收回這條運河是埃及人民的正當要求,事關埃及主權和國家權益。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 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納賽爾獲得了埃及人民和阿拉伯世界人民的一致愛戴,被尊稱為“雄獅”納賽爾。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于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 英國企圖通過控制蘇伊士運河,控制埃及,進而控制地中海和整個中東地區。 納賽爾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 至1960年,非洲獨立26國,面積占非洲總面積2/3,人口約占非洲總人口3/4。僅在1960年,就有塞內加爾、尼日利亞、剛果(利)、馬達加斯加等17個國家相繼獲得獨立。1990年3月21日,非洲最后一塊殖民地納米比亞從南非統治下獨立,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徹底瓦解。塞內加爾共和國國旗馬達加斯加共和國國旗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國旗納米比亞共和國國旗1962年7月3日,阿爾及利亞獨立,結束了法國長達132年的殖民統治。 1990年3月21日,出任納米比亞第一任總統的努喬馬在獨立慶典上發表就職演說。 1990年3月21日,非洲大陸最后一塊殖民地納米比亞宣告獨立,人們載歌載舞歡慶。納米比亞獨立非洲國家為什么能在“二戰”后普遍贏得獨立?1、非洲民族意識普遍覺醒;2、英法等西方殖民帝國在二戰中遭到嚴重打擊和消弱;3、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力量的壯大,對老牌帝國主義起了牽制作用;4、美國與老牌帝國主義有矛盾,希望取而代之;5、亞洲和北非民族獨立運動的勝利,起了鼓舞作用。古巴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uba) 古巴面積為110860平方公里。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東與海地相望,南距牙買加140公里,北離美國佛羅里達半島頂端217公里。由古巴島和青年島(原松樹島)等1600多個島嶼組成。是西印度群島中最大的島國。在戰后拉丁美洲國家維護主權的斗爭中,古巴革命具有重大的意義。巴拿馬收回運河拉美國家維護國家權益的斗爭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革命背 景:1952年美國支持巴蒂斯塔建立獨裁任 務:反對美國的控制和巴蒂斯塔的獨裁統治意 義:推翻了巴蒂斯塔的獨裁統治,完成了民 主革命任務;趕走了美帝國主義勢力,實現了民族獨立;通過土地改革和國有化,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菲德爾·亞利桑德羅·卡斯特羅·魯斯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1926.8.13~古巴第20任總統勞爾·摩德斯托·卡斯特羅·魯斯Raul Modesto Castro Ruz1931.6.3~菲德爾·卡斯特羅之弟弗亨希奧·巴蒂斯塔·伊·薩爾迪瓦Fulgencio Batista Y Zaldivar1901.1.16~1973.8古巴獨裁者 總統古巴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① 促進古巴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② 打擊美國霸權政策;③ 鼓舞拉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為什么說巴拿馬運河區是“國中之國”?巴拿馬運河使兩大洋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麥哲倫海峽縮短5000~1.4萬千米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示意圖 巴拿馬運河是通過巴拿馬地峽溝通大西洋與太平洋的通航運河。全長約82公里,寬152~304米。工程前后歷時30年,1914年正式開通后,美國霸占了運河及其兩岸狹長地帶的運河區,變成“國中之國”。巴拿馬運河與蘇伊士運河同樣具有世界戰略意義,因此素有“世界橋梁”之稱。建設中的巴拿馬運河(1910年)美國發行的巴拿馬運河郵票 1903年,美國取得單獨開鑿運河的權力和運河區的永久租讓權。在控制運河的60余年(1914~1977年)間,美國共獲利500多億美元,而巴拿馬僅得11億美元。美國付給巴方的所謂“租金”,僅相當于所收取的運河船只通過費的1%。為此,巴拿馬人民一直堅持進行收回運河區主權的斗爭。巴美雙方簽訂關于巴拿馬運河的新約 受古巴革命影響,巴拿馬掀起要求收回運河區主權的斗爭。1977年11月,巴美雙方簽訂關于巴拿馬運河的新約。根據新約,美國被迫同意在1999年前將運河區的主權和管轄權全部交還巴拿馬。1999年12月31日,巴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結束美對此長達85年的殖民統治。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發言 萬隆會議(Bandung Conference 1955.4.18~4.24),是部分亞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共29國在印度尼西亞萬隆進行,討論與亞非各國有關重大問題的國際會議,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這也是亞非國家首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與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 會議由印度尼西亞、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和巴基斯坦五國發起,主要目的是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或新殖民主義活動。1955年4月22日周恩來同印尼外長蘇納約萬隆會議(第一次亞非會議)亞非拉國家的發展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受到各國代表的熱烈歡迎 亞非會議的召開是戰后國際形勢和亞非地區形勢變化,民族獨立運動蓬勃興起的產物。針對某些原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破壞,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保證了會議成功進行。會議反映的團結反帝、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增進各國人民之間友誼的精神,被稱為“萬隆精神”。 20世紀50年代后期,美蘇爭霸的國際格局日益明朗,“北約”、“華約”對峙加劇。許多新興民族國家為維護自己的主權和獨立,不愿介入美蘇間的爭斗,紛紛宣布奉行不與大國結盟的中立外交政策。1956年,鐵托、納賽爾和尼赫魯舉行會談,掀起不結盟運動(The Non-Aligned Movement)。約瑟夫·布羅茲·鐵托前南斯拉夫總統迦瑪爾·阿卜杜勒·納賽爾埃及第2任總統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印度首任總理不結盟運動不結盟國家或政府首腦會議會場 1961年9月1日~6日,第一次不結盟25國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Beograd)舉行,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這是自萬隆會議后的第二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反映了新興民族國家團結反帝反霸,維護獨立的愿望,實際上是新興民族國家間的“結盟”。不結盟運動標志(1)七十七國集團的組織目標是什么?(2)七十七國集團的斗爭,表達了發展中國家對什么的追求?補充:七十七國集團動蕩的中東中東何以動蕩爭奪水源爭奪石油地理位置宗教紛爭巴勒斯坦問題巴勒斯坦問題——影響中東和平的最大問題——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矛盾的根本癥結所在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①巴勒斯坦地區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居住過;②一戰后英國獲得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英國支持猶太人的復國主義運動,大批猶太人遷往巴勒斯坦;③二戰后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地區“分治”,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的決議;④1948年,猶太人國家以色列建立,而巴勒斯坦未能建國。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以色列巴勒斯坦以色列(1948年5月14日)坦斯勒巴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不遲于1948年8月1日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在此后兩個月內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阿拉伯國的面積為1.1萬平方千米,占總面積40.7%,猶太國面積為1.585萬平方千米(其中含9500平方千米的內格夫沙漠),占總面積58.7%,耶路撒冷(158平方千米)作為“特殊國際政權下的獨立主體”,由聯合國管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一個祖先兩大民族三度流散五次戰爭材料:“中東地區幾乎毗鄰接壤的國家都有邊界領土糾紛。除些之外,還有宗教和教派的斗爭,各國對石油資源、水源、交通要道的爭奪。冷戰期間,兩個超級大國對中東國家的爭奪,促使中東各國之間舊矛盾激化和新矛盾叢生。所以戰亂頻繁。其中最有突出影響的是阿以沖突。”---《當代世界知識200題》爭奪領土、資源和交通要道民族糾紛、教派斗爭美蘇的插手阿以沖突中東戰爭時間 戰爭 情況1948—1949 第一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宣布建國,外約旦、伊拉克、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1956—1957 第二次中東戰爭 埃及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后,英、法、以進攻埃及1967 第三次中東戰爭 埃及封鎖亞喀巴灣,以色列進攻埃及、敘利亞、約旦1973 第四次中東戰爭 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失地,進攻以色列1982 第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出兵占領黎巴嫩領土襲擊境內巴解組織和敘利亞軍隊五次中東戰爭中東戰爭給中東地區和世界形勢帶來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僅中東戰爭中就有約3萬以色列人在戰爭中傷亡,十多萬阿拉伯人傷亡,數百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戰爭使阿拉伯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軍費負擔,債臺高筑,民生凋敝,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以色列全民皆兵,其國防支出在政府預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更為嚴重的是威脅了中東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里,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阿拉法特“我夢想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和平地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拉賓中東和平之路1993年,在當時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斡旋下,拉賓同阿拉法特簽署了“奧斯陸協定”,中東和平出現了曙光。1994年12月10日,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左)、以色列外長佩雷斯(中)和以色列總理拉賓一起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想想有哪些辦法能繼續推進中東和平進程???1、以和平的手段解決問題(以土地換和平),而不是使用武力解決巴以爭端;2、合理分配水資源;3、尊重各民族、種族的風俗習慣:4、發揮聯合國的作用;5、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6、維護和平、促進發展。中東問題的未來地理位置“中東”一般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主要是亞洲西部一帶。該名稱來源于過去人們以歐洲為中心,按距離遠近把東方各地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現在一般說的 “中東”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包括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科威特、伊朗等國家??偯娣e為700萬平方千米,人口一億多。各民族遷移的通道、東西方交流的要道宗教紛爭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部,面積176平方公里,由東部舊城和西部新城組成。它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在阿拉伯語和猶太語中,意思都為“和平之城”。不同宗教信仰文化傳統民族糾紛和沖突頻發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發源地爭奪水源中東的水源很少,氣候干燥,這對中東各國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所以,有關河流、湖泊等水資源的分配和爭奪,成了中東地區動蕩的一個重要原因。氣候炎熱干燥,降水稀少水資源極其匱乏爭奪石油政治、經濟和軍事的最敏感地區大國爭奪的焦點掌握二戰以后到70年代間中東地區四次戰爭的概況以及目前中東地區的形勢1. “今天我們結束了一個厄運的時代,印度再次發現了自己”,這是印度領導人慶祝獨立時說的話,這位印度領導人是( ?。?br/>A.甘地 B.丘吉爾 C.莫迪 D.尼赫魯2. 20世紀60年代對于非洲來說是一段值得紀念的歷史,因為就是在其中的一年中有17個國家取得獨立,這一年也被稱為“非洲獨立年”,這一年是( ?。?br/>A.1960年 B.1970年 C.1962年 D.1964年DA隨堂即練3.2017年6月13日,外交部長王毅同巴拿馬共和國副總統兼外長德圣馬洛在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拿馬共和國決定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1999年巴拿馬人民取得了捍衛民族主權斗爭的重大勝利,主要表現在( ?。?br/>A.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B.廢除了封建大莊園制C.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全部主權D.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4.北京時間2017年12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將正式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特朗普的決定使中東問題更加復雜化,中東問題的關鍵是( ?。?br/>A.埃以沖突 B.敘以沖突C.約以沖突 D.巴以沖突CD(共23張PPT)第3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新課講解本課小結隨堂即練新課引入學習目標1.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知道戈爾巴喬夫改革和蘇聯解體。2. 以匈牙利為例,了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運動。學習目標這幅圖片反映了什么信息?新課引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斯大林體制軍事實力、國際威望空前提高為勝利付出巨大代價,百廢待興戰后蘇聯如何發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①片面發展重工業的影響 ②農業集體化的消極影響新課講解蘇聯的發展與改進赫魯曉夫改革政治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批評平反冤假錯案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秘密報告經濟農業:擴大農民自主權農產品收購制墾荒和種植玉米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擴大地方權力。尖端科技1954年6月27日,蘇聯科學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郵票)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已經制成由蘇聯發射成功 。加加林在蘇聯“東方一號”宇宙飛船內人造地球衛星原子能發電站載人宇宙飛船1964年 赫魯曉夫被迫下臺體制未變,小修小補無濟于事赫魯曉夫改革收效甚微失敗赫魯曉夫改革失敗的原因①改革沒有結合國情,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②改革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和路線③改革并未根本上改變僵化的高度集中體制(根本原因)掘墓(作用):赫魯曉夫是第一個向斯大林模式提出挑戰的蘇聯領導人,為了解決農業問題,他親自狠抓農業,改變了舊體制下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些環節,為蘇聯的農業發展注入了一股活力,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有了很大提高,農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守墓(局限):但是,赫魯曉夫的改革從整體上來說,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范圍內,對斯大林模式明顯不適應的部分進行了改革,從宏觀上看,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繼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有人說“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說明理由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項目 年份 美國 蘇聯洲際導彈 1968 1054 8581978 1054 1400潛射導彈 1968 656 1211978 656 1015戰略轟炸機 1968 545 1551978 432 135核彈頭 1968 4300 13001978 11000 4500現役武裝部隊 1968 350 3401978 210 440坦克 1968 8500 324001978 10500 50000戰術飛機 1968 5100 40001978 4500 4600水面戰艦 1968 360 3201978 172 240蘇聯為在軍事上趕上美國,扭轉在軍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軍費開支。70年代軍費開支都保持在每年超過美國20%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幾乎每兩位科學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導彈,軍工生產差不多占國民生產的40%。——《世界現代史》在軍事上成為與美國并列的超級大國莫斯科市民排隊購買日用品軍備競賽造成巨大壓力,生活必需品長期短缺,社會矛盾加劇蘇聯發展處于停滯狀態戈爾巴喬夫改革背景①蘇俄人民生活水平從1917年的歐洲第5, 1985年跌至世界第88。民用工業品技術非常落后,質量低劣。②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干部任命制、職務終身制使蘇聯形成了一個官僚精英集團……思想僵化,貪污受賄。人民群眾對共產黨不滿的情緒日增。③俄國靠擴張起家,民族眾多,且發展極不平衡。蘇聯都對少數民族實行同化的高壓政策。斯大林時期采取鎮壓和強制遷徙的政策。④ “二戰”后出于與美國爭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進行軍備競賽,致使軍費開支達到國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政 治:經 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政治生活僵化發展速度下降民族矛盾尖銳關系緊張,急需緩和舊體制的束縛(1985-1991)1、內容:A.1985—1988年,經濟改革,實施“加速發展戰略” →片面發展重工業;B.1988年后,政治改革①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②改革方式:民主化、公開性,縱容自由化思想;③改變黨的地位: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總統制;④1991年8月,公布《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2、結果:戈爾巴喬夫改革C.對外關系經濟改革失敗導致經濟衰退;政治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道路,加劇了民族分離;根本上動搖了蘇共在國家的領導地位。“新思維”外交,緩和與西方關系,主動從東歐撤軍,鼓勵變革背景東歐各國二戰中多數被蘇聯解放,戰后深受蘇聯的影響和控制斯大林模式不符合東歐各國自身國情,妨礙自主發展一些東歐國家進行改革,未取得顯著成效,受到蘇聯指責干涉80年代,大舉外債,財政赤字劇增,危機加劇東歐劇變1.劇變表現:執政黨短時間內紛紛喪失權力,社會制度根本性變化3.劇變過程:經濟困難導致政治危機執政黨妥協退讓,反對派勢力大張反對派奪權4.奪權方式:自由選舉的和平方式突發性事件和流血沖突(羅馬尼亞)2. 時間:1989年到1990年實質:東歐各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了社會主義制度1991年,華約組織也隨之解散歷史原因:內部原因:外部原因:長期照搬蘇聯模式,政治、經濟體制存在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導致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壞,并滋生了官僚主義和腐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推動和西方長期推行“和平演變”戰略東歐劇變的原因:和平演變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于社會主義國家所采取的一種"超越遏制戰略",以促使社會主義國家崩潰瓦解。 “和平演變”就是一種非暴力的衍生變化過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將社會主義國家消滅的情況下,通過采用技術交流、文化 交往等方式影響社會主義國家人們的心理、行為方式,進而使社會主義國家的生活方式、國家運行變成資本主義式的,從而在不動聲色中消滅社會主義國家。戈爾巴喬夫改革造成混亂局面《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公布(1991年)“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蘇聯解體《阿拉木圖宣言》,11國獨聯體,蘇聯解體(1991年12月21日)戈爾巴喬夫辭去總統(1991年12月25日)1991年12月25日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悄然降下,俄羅斯國旗緩緩升起,標志著蘇聯時代的結束。蘇聯解體,宣告兩極格局下的冷戰落幕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重要原因歷史原因外部原因政治經濟體制的僵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名族沖突迭起霸權主義和與美國的軍備競賽拖垮經濟西方的“和平演變”以史為鑒是歷史學習的主要目的,請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成就及當前的社會問題,談談中國應該從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中吸取哪些經驗教訓?1、針對本國具體情況深化改革,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精神文化和物質生活水平。2、繼續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依照本國的具體國情開創自己的發展道路。3、把國外的成功理論和經驗與本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增強抵御西方的“和平演變”。蘇聯解體,從中我們得到了哪些認識?①社會主義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具有曲折性、復雜性;②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也需要不斷的改革來逐步完善;③此次劇變僅說明蘇聯模式的失敗,并不是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1.1991年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體,加速蘇聯解體的改革是( ?。?br/>A.新經濟政策 B.1861年改革C.赫魯曉夫改革 D.戈爾巴喬夫改革2. 1991年12月25日,飄揚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的蘇聯國旗徐徐降下,取而代之的是白、藍、紅三色的俄羅斯國旗。這表明( )A.俄羅斯聯邦的地位在不斷地上升B.蘇聯解體C.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了D.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趨勢更加明顯了DB隨堂即練3.“就在戈爾巴喬夫交出核按鈕的一瞬間,聚集在電視機前的人……都知道這是那座聳立了69年的紅色帝國大廈在忽然間徹底倒塌了?!睂τ谔K聯解體這個重大歷史事件,能夠得出的結論有( )①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②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與各國實際相結合③社會主義建設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④社會主義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共12張PPT)綜合探究五 聚焦文化軟實力新課講解本課小結隨堂即練新課引入學習目標○ 為什么各國越來越強調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重要性?歷史上人們是如何認識一國國力的?新課引入一、衡量國力,什么更重要廢井田,開阡陌閱讀教材第30頁的論點1和論點2,討論:○《管子》與商鞅在探討國力的論點上有什么共同之處?○ 結合史實,說一說商鞅判斷國勢盛衰的依據與其變法的內容有什么關系。新課講解○ 回顧已學知識,討論一下,馬漢關于海權的觀點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 你是如何認識這一觀點的?○ 綜合國力論的觀點又是何種時代背景下出現的?它闡述了怎樣的一種觀點?○ 綜合以上所有論點,總結它們各自評估國力的依據有什么不同。閱讀教材第31頁的論點3和論點4,探究合作完成:二、從“漢江奇跡”看文化的力量1.初識韓國韓國的工業區首爾的夜景○ 閱讀教材,了解韓國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人口與經濟狀況。2.“漢江奇跡” 資料1:日本在朝鮮半島殖民統治時期,推行“北工南農、北重南輕”的政策。當時南部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均占半島的2/3,素稱“谷倉”地帶。同時,紡織、食品工業產值分別占半島工業產值的87%與65%。1948年的工、農業產值分別只及1940年的21%和70%。 資料2:韓國自1962年起,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經濟發展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現代化事業。韓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62年的87美元增長至1996年10 548美元。1962—1979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為9.3%,20世紀80年代為8%,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為7.6%。○ 從資料1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資料2說明了什么問題?通過比較,你有什么樣的發現?3.文化的力量○ 根據教材中的資料描述,說一說文化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在韓國的現代化過程中,有哪些實例可以說明文化的作用。○ 請你談一談,你對文化提升韓國綜合國力的認識。 以三星、LG等為代表的韓國科學技術在某些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使韓國國家競爭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斷上升;以電影、電視劇和流行音樂為代表的韓國流行文化風靡亞洲甚至世界,增強了韓國的文化吸引力;等等。新加坡魚尾獅像三、文化軟實力面面觀○ 新加坡的文化軟實力表現在哪些方面?新加坡的學校美國好萊塢好萊塢環球影城好萊塢制作的電影資料1:一位歷史學家曾總結道:“軍事力量和政治許諾為美國在歐洲獲得冷戰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但真正贏得人心的是美國經濟和文化的魅力?!?br/>——【美】約瑟夫·奈《軟實力》資料2:一位挪威人認為,美國文化正成為每個人的第二文化。它并不一定排斥當地傳統,但它確實激活了某種文化雙語現象。——【美】約瑟夫·奈《美國霸權的困惑》資料3:美國大戰文化的全球影響主要通過潛移默化的市場主導而非通過政府操控來進行的。有數字表明,美國目前已經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的廣播節目的生產和制作,“美國文化工業的產值占GDP的近1/5,其音像制品出口超過航空航天業,是全美第一大出口貿易產品,占據40%以上的國際音像市場份額”,以至于人們越來越擔心美國人通過市場搞文化侵略,包括歐洲發達國家在內。——郭小聰《守夜人與夜鶯——國際關系領域的文化思考》○ 資料1表明了什么樣一種觀點?○ 資料2和資料3又說明了怎樣一種現象?○ 通過上述資料,你如何認識美國的文化軟實力?○ 結合本單元各國現代化歷程,舉例說明文化軟實力如何提升綜合國力。結合圖片和資料探討:(共38張PPT)第2課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新課講解本課小結隨堂即練新課引入學習目標1.了解二戰后美國經濟政策的變化和調整的過程。2. 認識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模式。3.比較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日本的經濟運作模式。學習目標這兩幅圖片反映了什么信息?新課引入一、繁榮的表現閱讀教材P6—7頁相關內容,完成思考:美國經濟的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投資高漲消費旺盛股市牛市跨國公司最重要的投資國家大量消費近60%美國家庭進入中產階層美國與西歐經濟的發展新課講解閱讀教材P6—7頁相關內容,完成思考:二戰后,美國經濟為什么為持續繁榮?二、繁榮的原因政府行為科技發展戰爭破壞資本積累其他……歐洲美洲亞洲二戰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遠離戰場,雖受牽連,但損失相對較小戰爭破壞美國大發軍事橫財資本積累政府行為繼承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加強政府對經濟的調控增加工人就業機會改善居民住房條件擴大教育援助扶植農業發展等科技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20C四五十年代開始 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兩極分化種族歧視三、經濟危機時間:原因:表現:影響:20世紀70年代中期1973年,中東石油輸出國聯合起來大幅度提高油價經濟停滯、通貨膨脹美國經濟遭受巨大打擊,雖克服危機走出低谷,但經濟增速大不如前由于美國雄厚的經濟基礎,至今仍是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也是目前唯一的超級大國。70年代美元身價大跌,歐洲各國的許多人都拒絕要美元。在倫敦,一位來自紐約的旅客說:“這里的銀行、旅館、商店都一樣,他們看到我們手里的美元時流露出的神情,好像這些美元成了病菌攜帶物一般?!痹诎屠瑁鲎廛嚿蠏熘安辉俳邮苊涝钡呐谱樱踔疗蜇ひ苍谧约旱拿弊由蠈懼安灰涝薄?br/>美元危機: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布雷頓森林體系)西歐的復興與聯合西歐,在自然地理概念上是指歐洲的西部,主要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等國。在國際政治地理概念上,主要是指二戰后除蘇聯和東歐國家之外的24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戰后的西歐…………元氣大傷,滿目瘡痍,生活物資極度匱乏1950年的西歐…………聯邦德國、法國等西歐各國的經濟基本恢復到戰前水平西歐經濟為什么得以基本恢復?發展經濟歐洲煤鋼共同體1951年歐洲經濟共同體1958年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58年歐洲共同體1967年歐共體的形成過程(1)經濟:六國間的工業品關稅全部取消,農產品方面除實現關稅同盟外,還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 ,統一價格,設立農業基金。歐共體籌備建立歐洲經濟和貨幣同盟。(2)科技:加強科技合作。(3)成員:其成員國的數量也逐漸擴大。地毯式擴張一體化的發展第二課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歐共體建立后,發揮了什么作用呢?(1)經濟上的一體化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實力的增強,歐共體的優勢越來越明顯。(2)歐共體的發展,使西歐在經濟上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引起了美國的注意。美國開始調整對西歐的政策,宣布1973年為“歐洲年”,希望借此表示對西歐的重視,承認其伙伴地位。1950——197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年平均增長率的比較日本經濟為什么能夠崛起?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躍居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化強國的是哪個國家?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福利國家的出現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日本天皇裕仁(右)到美國駐日使館拜訪麥克阿瑟將軍美國放棄懲罰性措施,鼓勵日本經濟復興和政治重建,清除日本的封建殘余勢力和軍國主義因素,使日本成為資本主義民主制的國家。社會民主改革1947年日本新憲法生效(美國主導)日本在憲法中被迫放棄戰爭權,以后又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美國的“核保護傘”,致使其軍費開支相當少,能夠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經濟的發展。非軍事化政策美國從1945年下半年開始陸續頒布指令,命令日本軍隊立即交械投降和迅速復員,廢除大本營、參謀本部等一系列軍事法令,禁止與軍事有關的生產及科學研究。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為美軍修理戰車的日本工廠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日本成為美軍的后方基地,美國對日本的軍事訂貨大幅度增加,在1950—1953年這一期間,日本得到軍事訂貨(特需)收入超過24.7億美元。美國扶持美國為什么要大力扶持日本經濟?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日本積極引進外國最新的研究開發成果,科研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2.5%,90年代上升為3.0%左右,達到世界最高水平。引進科技,創新科技日本的新干線戰后初期的露天教室要使日本復興,除教育以外別無他途。我們由于進行戰爭而使國家荒蕪,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留給子孫后代,可是至少希望他們受到卓越的教育。——吉田茂《激蕩的百年》二戰后,日本高度重視教育事業,教育經費占政府行政費用的1/5左右,這一比重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高的。1950年—1972年,教育經費由1599億日元增加到40244億元,增加近25倍。日本是缺乏資源的國家,是教育作用于開發人的腦力、心中的智慧資源和文化資源的,這是今天日本在經濟上、生活上獲得發展的原動力。——1984年日本文部大臣在北京大學的演講發展教育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日本采取了“傾斜生產方式”、“傾斜減稅”、“傾斜金融”等對策,即在日本政府主導下,優先發展能源和重工業。恰當經濟政策東京奧運會開幕式東京奧運會獎牌奧運會刺激經濟發展日本經濟發展狀況時間 概況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20世紀70年代后20世紀80年代高速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化強國經濟危機,發展減緩,較為穩定增長一度“繁榮”;經濟泡沫破裂,經濟發展停滯日本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社會問題“老年人自殺、中年人蒸發、青年人犯罪”環境污染戰后西歐(聯邦德國)與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同異(1)社會改革(2)非軍事化(3)美國援助和扶植(4)政府的宏觀指導(5)重視教育(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7)社會的相對穩定日本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因素,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聯邦德國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如歐洲共同體).找出西歐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共同原因,你覺得其中哪些經驗值得中國借鑒?都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或扶持都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都大力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都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要善于抓住機遇,加強國際間經濟聯系;要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積極引進先進科技,大膽創新;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社會福利的利與弊弊利免除普通民眾的后顧之憂提供提高技藝和就業的機會讓人們產生安全感,社會趨于穩定為經濟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①使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緩解了社會矛盾;②擴大了社會消費。國家財政開支過大、財政赤字部分民眾工作積極性下降國家生產和國民收入增長緩慢③國家財政支出擴大,造成財政赤字;④培植社會惰性(“養懶人”),降低人們的工作積極性。熱點直擊:艱難的“福利瘦身”工會:明明是政府的錯誤,為何要民眾買單?!政府:削減公共開支,減少福利… …高達12.7%的政府財政赤字和114.9%的公共債務比例迫使希臘政府必須實行緊縮政策,消減工資、加重賦稅、降低福利,這些做法卻 激怒了民眾,引發大罷工。希臘政府陷入兩難。借鑒與發展 我們的探索編織一張覆蓋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網如果說政府也是民生政府的話,就要重點保障基本民生,來編織一張覆蓋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網。其中包括義務教育、醫療、養老保險、住房等,努力逐步把短板補上。還要堅守網底不破,通過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體的基本生活。這些人如果陷入生存的窘境,很容易沖擊社會的道德和心理底線,所以政府要盡力,并且調動社會的力量,保障人們的基本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李克強答中外記者提問1、社會福利水平必須與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2、以法律的形式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3、擴大社會保障的服務對象,健全社會保障的項目。啟 示4、在資金的籌集上,可采取國家、集體、個人共同負擔的辦法,同時加強對社會保障資金的監管。1.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過程正確的是( ?。?br/>A.繁榮--危機--持續穩定發展B.危機--繁榮--持續穩定發展C.繁榮--持續穩定發展--危機D.危機--持續穩定發展--繁榮2.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撕殺,淪為二、三流國家的西歐諸國……政治家們清醒地認識到,如此下去,歐洲將不再是歐洲人的歐洲。為改變這種狀況,1967年,歐洲國家( ?。?br/>A.接受馬歇爾計劃 B.成立歐洲共同體C.成立歐洲聯盟 D.統一使用歐元AB隨堂即練3.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其原因不包括( )A.朝鮮戰爭中美軍軍事訂貨的刺激B.“科技立國”政策的推動C.大力發展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D.大量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4.二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迅速恢復與發展的共同外部因素是( )A.制定正確的發展政策B.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C.美國的援助和扶持D.國家對經濟的干預AC(共28張PPT)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新課講解本課小結隨堂即練新課引入學習目標第1課 兩級格局的形成1.讀圖比較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世界格局的變化,概括這一 時期國際格局的特點。2. 列舉美蘇“冷戰”的具體表現和特點,解釋“冷戰” 的含義。3.分析“冷戰”背景下的美蘇關系以及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學習目標“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丘吉爾蘇英美新課引入英英國贏得了戰爭,輸盡了財富。它在戰爭中損失兵力120萬,消耗大量資金,外貿瀕于停頓,黃金儲備幾乎枯竭,海外投資也大部分變賣。戰爭結束債臺高筑。法國在二戰中淪亡,元氣大傷。盡管戴高樂將軍領導“自由法國”運動,組建軍隊,建立法國政權,但它的力量不被盟國重視,直到戰爭結束才依靠盟國的力量恢復了作為大國的政治地位,國際威望急劇下降。法二戰極大改變了世界各國政治力量的對比新課講解軍事上,1945年美國軍隊人數達1200多萬,擁有30艘航空母艦。戰后初期,美國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建立了近500多個軍事基地。此外,還壟斷了原子彈。美國軍事躍居世界第一。經濟上,美國擁有資本主義世界總產量的60%,黃金儲備的75%,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和債權國。美國憑借巨大經濟優勢,掌握了國際金融控制權。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美戰爭的勝利,使蘇聯的軍事力量空前強大,政治威望空前提高,到1945年,蘇聯擁有軍隊1140萬人,軍事工業僅次于美國。在亞洲,蘇軍進駐中國東北和北朝鮮,占領了日本北方四島。在蘇聯影響和幫助下,東歐和亞洲一系列國家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權。但蘇聯在戰時損失慘重。蘇聯成為政治軍事大國。蘇二戰后,一些歐亞國家相繼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權,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意識形態矛盾國家利益姓“資”還是“社”世界霸權美蘇兩國在國家利益、對外戰略、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戰”政策鐵幕演說——揭開“冷戰”的序幕杜魯門主義——“冷戰”開始的標志馬歇爾計劃——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北約和華約——兩極格局形成鐵幕演說——揭開“冷戰”的序幕“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溫斯頓·丘吉爾:《和平砥柱》“冷戰”政策“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1)提出: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2)內容:美國能夠在世界各地“承擔義務”,援助“自由” 國家,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確保美國的安全和繁榮。(3)實質: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4)影響:杜魯門主義是“冷戰”開始的標志,是美國外交政策的轉折點,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的終結,美國進入全球擴張階段。——“冷戰”開始的標志馬歇爾計劃(1)提出:1947年,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也叫“馬歇爾計劃”。(2)影響:幫助西歐各國和土耳其迅速恢復經濟,防止了革命的爆發;美國通過援助打開西歐的門戶,從而控制西歐;促進了西歐經濟的復蘇,鞏固了美國在西歐的勢力,在經濟上遏制了蘇聯。(4)地位: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第一次大規模應用。在政治上是杜魯門主義的延伸,是美國“冷戰”政策的一個重要步驟。“冷戰”政策——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3)實施: 1948年至1952年,美國用于馬歇爾計劃的實際撥款達l32億美元,其中90%是贈予,10%是貸款。“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有人說:“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是一個胡桃的兩半?!薄?br/>思考:“馬歇爾計劃”和“杜魯門主義”有什么聯系和區別?聯系: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在經濟上的運用,二者的實質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稱霸世界。區別:杜魯門主義是在政治上公開的反共反蘇,而馬歇爾計劃是采用隱蔽的經濟手段控制西歐,聯合西歐各國共同反共反蘇。(手段不一,目的一致)“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對峙北約組織華約組織1.北約:1949年,建立北約組織。(西歐、北美12國,針對蘇聯)2. 華約:1955年,蘇聯等8國締結《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華沙條約》),華約組織。(蘇聯、東歐8國,抗衡北約)“冷戰”政策北約和華約————兩極格局最終形成《北大西洋公約》:各締約國同意對于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如果在歐洲發生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對一個或幾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每一締約國應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的權利。以一切它認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裝部隊,立即對遭受這種進攻的某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給予援助。北約和華約成員的分布有什么特點?北約和華約成立的目的是什么?分別針對的是哪些國家和地區?1.概念:二戰后期,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美,英,蘇等過討論了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和戰后和平問題,達成了若干協議,形成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2.基礎:美蘇均勢3.實質:美蘇兩分天下4.作用:奠定了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基礎)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初步形成——雅爾塔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兩極格局的基本框架最終形成——北約和華約的建立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1)主要特征(2)主要事件①歐洲:德國的分裂(1949)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社會主義國家)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分裂的主要標志—— 柏林墻的修筑(1961)②亞洲:朝鮮的分裂(1948)③美洲: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1)全面“冷戰”: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世界總體保持較長時間的和平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相交織,世界局勢長期動蕩不安美蘇爭霸美、英、法三國占領區先后合并,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蘇占區單獨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①歐洲:德國的分裂(1949)日本投降后,美蘇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進駐朝鮮,形成了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美蘇兩個占領區。②亞洲:朝鮮的分裂(1948)1948年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③美洲: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1962年,蘇聯為了改變在美蘇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開始向古巴運動中程導彈。美國發現后,開始武裝封鎖古巴,美蘇軍隊隨之進入戒備狀態。經過兩國談判,蘇聯最終從古巴撤走導彈,古巴導彈危機結束。。美蘇爭霸優勢在美國(2)局部熱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朝鮮戰爭(1950—1953)越南戰爭(1961—1975)“冷戰”擴大到亞洲二戰后以美蘇冷戰為背景的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二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大規模局部戰爭美國的霸權地位相對衰落,蘇聯軍事上趕上美國“冷戰”時期美、蘇參加的或在背后支持的戰爭:戰爭名稱 交戰雙方 背后的支持者 結果朝鮮戰爭 美國、朝鮮 蘇聯、中國支持朝鮮 《朝鮮停戰協定》越南戰爭 美國、越南 蘇聯、中國支持越南 美國被迫撤軍阿富汗戰爭 蘇聯、阿富汗 美國支持阿富汗 蘇聯被迫撤軍兩伊戰爭 伊朗、伊拉克 美國支持伊拉克、蘇聯支持伊朗 雙方人員財產巨大損失被迫停戰1.積極影響:在冷戰的背景下,美蘇雙方勢均力,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長期共存,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科技的發展);促進了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不結盟運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2.消極影響:兩極對峙引發了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和在世界范圍內的爭奪,戰后世界長期不得安寧,造成國際局勢的緊張,惡化國家關系,給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了不安定的因素。兩極格局形成的影響(或“冷戰”的影響)概念辨析:雅爾塔體系與“冷戰”、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是指美蘇兩國按照二戰后期召開的雅爾塔等一系列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實質是劃定美蘇兩分天下“冷戰”是指二戰后美蘇采取的除戰爭之外的一切對抗形式兩極格局是指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對抗。從時間上,先有雅爾塔體系(初步形成于二戰后期雅爾塔會議召開),再有“冷戰”(開始于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最后才有兩極格局(形成標志是1955年華約組織的建立)兩極格局瓦解意味著冷戰局面的結束,雅爾塔體制的瓦解【比較】比較近現代三大國際格局比較項 維也納體系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雅爾塔體系背景時間會議組織演變實質評價拿破侖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1915年1919~1922年1943~1945年維也納會議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開、德、雅、波等會議神圣同盟、四國同盟國際聯盟聯合國形成:1915年動搖:30年代崩潰:1848年革命形成:兩會動搖:德日法西斯崛起 崩潰:二戰爆發形成:二戰后期瓦解:蘇東劇變維護封建秩序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美蘇兩分天下、大國強權①違背了社會進步潮流②客觀上促進了國際關系發展①分贓反蘇,強盜聯盟②維護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相對穩定①符合和平發展潮流②世界中心轉移③大國強權政治本課小結1.下列哪一事件成為美蘇“冷戰”正式開始的標志( )A.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 B.杜魯門主義C.馬歇爾計劃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兩極對峙局面形成的標志是( ?。?br/>A.蘇聯的成立B.杜魯門主義的提出C.“北約”和“華約”兩大組織的建立D.馬歇爾計劃的實施BC隨堂即練3.(2017 山東臨沂)如圖所反映的事件被看作是冷戰的頂峰和轉折點,在世界史上人類從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場核戰爭的邊緣,這個事件是( ?。?br/>A.中東戰爭 B.古巴導彈危機C.科索沃戰爭 D.蘇聯占領阿富汗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1兩級格局的形成.pptx 5.2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pptx 5.3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pptx 5.4亞非拉地區的發展.pptx 綜合探究5 聚焦文化軟實力.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