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課標要求《歷史課程標準》要求:了解海峽兩岸關系改善的史實,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本課是第四單元的第三課,本課主要講述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為解決臺灣問題采取的方針政策;改革開放后,海峽兩岸交往的史實;兩岸密切交往的意義。教學目標1.了解海峽兩岸關系改善的史實和海峽兩岸日益密切的交往情況。2. 通過觀察圖片、閱讀史料文獻等,提取有關信息,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3.認識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共同心愿,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增強對祖國統一的堅定信念。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2.教學難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 展示學習目標 整體了解所學內容 通過展示,讓學生明確本課內容所需要掌握的內容點在哪里。導入 展示2012年感動中國人物高秉涵,及其頒獎詞,引發學生思考。 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回家的路如此艱辛?為了早日回家,兩岸同胞都做了哪些努力? 以2012年感動中國人物高秉涵為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兩岸關系產生一定的考,進而順利導入本課的學習。知識講解一、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1.臺灣及其問題由來 教師展示臺灣省地圖和相關的介紹。 使學生對臺灣有個整體的認識。教師讓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列舉歷史上大陸與臺灣交往密切的重大事件。 學生思考并回答。 回歸舊知,加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連貫性。教師展示三張圖片,闡述臺灣問題的由來及臺灣問題的實質。 關于臺灣問題的實質,學生需要明白其與港澳問題的區別。2.黨和政府對臺的基本政策 教師以時間軸的方式呈現從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黨和政府對臺基本政策的變化。 學生根據時間軸對“黨和政府對臺的基本政策”有個初步的感知 使學生對黨和政府對臺基本政策的變化有個初步感知,加強學生的時間觀念。3.推進兩岸關系發展的措施 教師請學生閱讀教材,按照時間順序梳理兩岸關系發展的事件。 學生根據教材按照時間順序,說出兩岸關系發展的重大事件 培養學生對教材的提取能力和時間觀念。教師再請學生思考這些事件的實施主體是什么。 然后逐一對這些事件進行講解。 學生通過這些不同主體對兩岸關系的推進,加深對兩岸關系理解。 通過不同主體對兩岸關系的推進,使學生明白海峽兩岸關系的變化和祖國統一是歷史的必然。總結過渡: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海峽兩岸的交往在不同領域又有著怎樣的發展呢?知識講解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日益密切的交往 教師通過時間軸和圖片展示海峽兩岸在經濟、文化等領域交流的 讓學生從不同方面了解海峽兩岸的交往的日益密切。知識講解三、影響兩岸關系的因素 影響兩岸關系的因素 教師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思考促進兩岸關系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回顧所學和提升學生歷史作答能力。教師展示兩則材料,讓學生思考影響兩岸關系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學生根據材料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史料運用和有效信息的提取的能力。隨堂練習1.據統計,1979年海峽兩岸貿易額僅為0.77億美元,到2007年已達到1245億美元,增長超過1616倍。這組數據( A )A.反映兩岸經貿往來越來越頻繁B.說明兩岸已遏制住“臺獨”勢力C.表明兩岸尚未實現通郵、通航D.體現“一國兩制”的構想已實現2.下列關于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重大事件,按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 )①舉行“汪辜會談” ②“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方針的形成 ③江澤民“八項主張”的提出 ④臺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3.2015年,習近平和馬英九的會面預示兩岸關系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最根本的前提是( B )A.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B.堅持資本主義道路C.堅持國共兩黨平等對話 D.堅持社會主義道路4.由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祖國大陸與臺灣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以及港澳回歸的成功范例,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B )A.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B.大國干預是阻撓統一的外部因素C.武力解決是實現統一的唯一途徑D.臺獨勢力是祖國統一的內部阻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