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三輪沖刺資料】高中生物教材隱性知識匯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三輪沖刺資料】高中生物教材隱性知識匯總

資源簡介

高中生物教材隱性知識匯總
——考前拾遺,教材挖掘,命題剖析
1.必修1《分子與細胞》
(1)營養與健康
①有8種氨基酸是人體細胞不能合成的嬰兒有9種,比成人多的一種是組氨酸。因此,在評價各種食物中蛋白質成分的營養價值時,人們格外注重其中必需氨基酸的種類和含量。 ——摘自必修1 P21“與生活的聯系”
②當人過多地攝入脂肪類食物又缺少運動時,就有可能導致肥胖。體內脂肪過多將增加內臟器官尤其是心臟的負擔。因此,脂肪類食物的攝入應適度。 ——摘自必修1 P32“與生活的聯系”
③膽固醇在許多動物性食物中含量豐富。飲食中如果過多地攝入膽固醇,會在血管壁上形成沉積,造成血管堵塞,危及生命。因此,膳食中要注意限制高膽固醇類食物(如動物內臟、蛋黃等)的過量攝入。
——摘自必修1P33“與生活的聯系”
④新宰的畜、禽,如果馬上把肉做熟了吃,這時候的肉比較老,過一段時間再煮,肉反而鮮嫩。這可能與肌細胞內哪一種細胞器的作用有關?請利用所學生物學知識解釋其原因。
——摘自必修1P58“自我檢測·知識遷移”
提示:這與溶酶體的作用有關。細胞死亡后,溶酶體破裂,各種水解酶釋放出來,分解細胞中的蛋白質,這時的畜、禽肉烹飪后更鮮嫩。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
⑤某些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質,長期食用容易導致細胞癌變。發霉的、熏制的食品,烤焦的以及高脂肪的食品都含有較多的致癌因子。當然,也有很多食物中含有抑制癌變的物質。例如,動物肝臟中富含維生素A、很多蔬菜水果中富含維生素C、胡蘿卜素和纖維素。此外,食物中的維生素E和綠茶中富含的多元酚,這些都是抗癌物質。 ——摘自必修1P127“資料分析”
(2)鹽析:在雞蛋清中加入一些食鹽會出現白色絮狀物,高溫加熱后雞蛋清會呈現白色固態狀,導致蛋白質出現這兩種情況的原理相同嗎?說明理由。 ——摘自必修1 P23“與生活的聯系”
提示:不同。在食鹽作用下析出蛋白質,蛋白質本身的結構沒有改變,仍維持原有的生物活性;高溫加熱后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發生了改變,喪失了原有的生物活性。
點睛:鹽析一般是指溶液中加入無機鹽類而使某種物質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的過程,原理是物質在不同濃度的鹽溶液中溶解度不同。蛋白質在高濃度鹽溶液中析出,而DNA是在低濃度鹽溶液中析出;鹽析為可逆反應。
(3)水鹽平衡與生命健康:患急性腸炎的病人脫水時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同時也需要補充體內丟失的無機鹽,因此,輸入葡萄糖鹽水是常見的治療方法。大量出汗會排出過多的無機鹽,導致體內的水鹽平衡和酸堿平衡失調,這時應多喝淡鹽水。 ——摘自必修1P36“與生活的聯系”
點睛:患急性腸炎的病人因為小腸的吸收功能受到了影響,不能將喝進去的水吸收進入血液,所以容易造成脫水。另外,吸收功能降低,而體內細胞生命活動不斷消耗能量,分解體內葡萄糖,因此還要及時補充葡萄糖,滿足機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供給,為維持體內水鹽平衡,在補水的同時,也要相應補充無機鹽。
(4)癌細胞膜成分:癌細胞的分散和轉移與癌細胞膜成分的改變有關。細胞在癌變的過程中,細胞膜的成分發生改變,有的產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質。因此,在檢查癌癥的驗血報告單上,有AFP、CEA等檢測項目。如果這些指標超過正常值,應做進一步檢查,以確定體內是否出現了癌細胞。
——摘自必修1P41“與生活的聯系”
(5)細胞骨架:真核細胞中有維持細胞形態、保持細胞內部結構有序性的細胞骨架。細胞骨架是由蛋白質纖維組成的網架結構,與細胞運動、分裂、分化以及物質運輸、能量轉換、信息傳遞等生命活動密切相關。
——摘自必修1P47“小字內容”
點睛:應注意細胞骨架與其他“骨架或支架”的本質區別,如:多聚體的單體均以“碳鏈”為基本骨架;細胞膜以“磷脂雙分子層”為基本支架,DNA分子雙螺旋結構中以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
(6)脂質體靶向給藥系統:利用生物膜的特性將磷脂小球包裹的藥物運輸到患病部位,通過小球膜與細胞膜融合,將藥物送入細胞,這一過程體現了細胞膜的什么特點? ——摘自必修1P49“相關信息”
提示:體現了膜的結構特點——一定的流動性。
點睛:在水中磷脂分子親水頭部插入水中,疏水尾部伸向空氣,攪動后形成雙層脂分子的球形脂質體,直徑大小不等。脂質體可用于轉基因,或利用脂質體可以和細胞膜融合的特點,將藥物送入細胞內部。
(7)模型:模型是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的描述,這種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體的實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則通過抽象的形式來表達。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數學模型等。——摘自必修1P54“模型建構” 拍攝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顯微照片就是建構了細胞的物理模型。(×) ——摘自必修1P56“練習基礎題1(2)”
點睛:①常見的概念模型:細胞結構概念圖;物質出入細胞方式概念圖;光合作用示意圖;中心法則圖解;免疫過程圖解;過敏反應機理圖解;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解釋模型;血糖平衡調節圖解等。
②常見的物理模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用塑料、紙片等制作的細胞結構模型;用橡皮泥等制作的減數分裂染色體變化模型;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細胞結構模式圖;食物鏈和食物網模式圖等。
③常見的數學模型: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含量餅狀圖;酶的活性受溫度、酸堿度影響的曲線;隨光照強度、溫度、CO2濃度等條件變化時光合作用強度的變化曲線;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以及DNA數量的變化規律的曲線;堿基與氨基酸數量的對應關系圖表;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圖表模型;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曲線及柱狀圖;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的影響曲線及柱狀圖;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反應曲線;“J”型和“S”型種群增長曲線;生態系統能量、數量、生物量金字塔等。
(8)磷脂結構:磷脂是一種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組成的分子,磷酸“頭”部是親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摘自必修1P66“思考與討論”
命題預測:①解釋生物膜為何以“磷脂雙分子層”作骨架。②辨析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被用丙酮提取其脂質后在空氣—水界面上為何能鋪展成單分子層,且測得其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③解釋脂溶性分子(如固醇類激素、甘油等)為何能自由通過生物膜。
(9)胞吞和胞吐是跨膜運輸:物質進出細胞,既有順濃度梯度的擴散,統稱為被動運輸;也有逆濃度梯度的運輸,稱為主動運輸。此外還有其他運輸方式。 ——摘自必修1P70“正文”
(10)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是一類跨越細胞膜磷脂雙分子層的蛋白質。它包含兩大類:水通道蛋白和離子通道蛋白。水通道與人體體液平衡的維持密切相關,例如,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都與水通道的結構和功能有直接關系。離子通道是由蛋白質復合物構成的。一種離子通道只允許一種離子通過,并且只有在對特定刺激發生反應時才瞬時開放。離子通道與神經信息的傳遞、神經系統和肌肉方面的疾病密切相關。 ——摘自必修1P74“科學前沿”
點睛:通道蛋白 ≠ 載體蛋白。①相同點:化學本質均為蛋白質、分布均在細胞的膜結構中、都有控制特定物質跨膜運輸的功能。②不同點:通道蛋白參與的是被動運輸,在運輸過程中并不與被運輸的物質結合,并且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運輸,所以運輸時不消耗能量;載體蛋白參與的有主動運輸和協助擴散,在運輸過程中與所運輸的物質結合,在主動運輸過程中由低濃度側向高濃度側運輸,且消耗能量;在協助擴散過程中,由高濃度側向低濃度側運輸,不消耗能量。
(11)鹽酸催化淀粉水解:無機催化劑催化的化學反應范圍比較廣。例如,酸既能催化蛋白質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還能催化淀粉水解。 ——摘自必修1P83“學科交叉”
20世紀60年代以前,醫院里用的葡萄糖是用鹽酸催化淀粉水解的方法來生產的,生產過程需要在245 kPa的高壓和140~150℃的高溫下進行,并且需要耐酸的設備。60年代以后改用酶法生產。
——摘自必修1P85“與社會的聯系”
命題預測:探究酶活性的影響因素時,可否用淀粉、淀粉酶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
(12)溶菌酶與抗生素:溶菌酶能夠溶解細菌的細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在臨床上與抗生素復合使用,能增強抗生素的療效。 ——摘自必修1P87“科學·技術·社會”
點睛:關注三類細胞壁:①植物細胞細胞壁:成分主要為纖維素和果膠,可用纖維素酶、果膠酶水解之。
②原核細胞細胞壁:成分主要為肽聚糖,需用蛋白酶去除。③真菌細胞細胞壁:成分主要為幾丁質類,需用幾丁質酶水解。
命題預測:可設置新情境題,給予相關信息,結合中心法則考查溶菌酶或抗生素殺菌原理或干擾素抗病毒原理或詮釋為何不能“濫用抗生素”。例如,環丙沙星能抑制細菌解旋酶活性并促進DNA螺旋化,“利福平”可抑制RNA聚合酶活性,紅霉素能阻止核糖體功能,某些抗艾滋病病毒的藥物可抑制RNA的逆轉錄等。
(13)對比實驗: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組,通過對結果的比較分析,來探究某種因素與實驗對象的關系,這樣的實驗叫做對比實驗。在本節課的探究活動中,需要設置有氧和無氧兩種條件,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氣條件下細胞呼吸的方式,這兩個實驗組的結果都是事先未知的,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氧氣條件對細胞呼吸的影響。對比實驗也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摘自必修1P93“小框內容”
點睛:對比實驗中兩組都是實驗組,兩組之間相互對照。教材中對比實驗的實例有: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魯賓和卡門的同位素標記法實驗;赫爾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14)可見光的波長范圍:光是一種電磁波。可見光的波長范圍是
390~760 nm。不同波長的光,顏色不同。波長小于390 nm的光是
紫外光,波長大于760 nm的光是紅外光。一般情況下,光合作用所
利用的光都是可見光。 ——摘自必修1P99“學科交叉”和圖5-10
(15)同位素標記法:科學家通過追蹤同位素標記的化合物,可以
弄清化學反應的詳細過程。這種方法叫做同位素標記法。 ——摘自必修1P102“小框內容”
點睛:同位素示蹤法即同位素標記法,包括穩定性同位素示蹤法和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在實踐中運用較廣,因為其靈敏度高,且容易測定。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3H、14C、32P、35S、131I、42K等。如卡爾文的放射性同位素14C實驗、赫爾希和蔡斯用32P、35S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用3H標記氨基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與運輸實驗等。但如對孕婦及兒童的某些疾病診斷中,要將食物或藥物成分用示蹤劑標記,就不能使用具有毒副作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而只能使用對人體無害、使用安全的穩定性同位素。常用的穩定性同位素有2H、13C、15N和18O等。教材中涉及的魯賓和卡門研究光合作用氧氣來源的實驗中,就是用18O分別標記CO2和H2O。還有梅塞爾森和斯塔爾做的半保留復制實驗中,是用15N標記親代的DNA分子。
(16)松土:花盆里的土壤板結后,空氣不足,會影響根系生長,需要及時松土透氣。
——摘自必修1P95“資料分析”
松土是許多地方農作物栽培中經常使用的一項措施。分析農田松土給農作物自身的生長、當地的水土保持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等方面可能帶來的影響,并指出如何盡量減少可能出現的不利影響。
——摘自必修1P108“自我檢測·知識遷移”
提示:松土是我國農業生產中一項傳統的耕作措施。松土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氣性,促進土壤中枯枝落葉、動物遺體和糞便等有機物的分解,從而有利于農作物生長。但是,松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可能成為沙塵暴的一種誘發因素。科學研究表明,產生沙塵的地表物質以直徑為0.005~0.06 mm的粉塵為主,這些粉塵主要來自農田。由于松土促進了土壤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產生和排放,從而使溫室效應和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變得更加嚴重。此外,松土還增加了農業生產的成本。為此,農業生產上應當提倡免耕法。免耕法又叫保護性耕作法,是指農業生產中平時不用或盡量少用松土措施(能保證種子發芽出土即可),收獲時只收割麥穗或稻穗等部位,而將經過處理后的農作物秸稈和殘茬保留在農田地表,任其腐爛,以便盡量恢復土壤的自然狀態并保護土壤,避免水分過度蒸發。對于農業病蟲害和農田雜草,則主要通過使用農藥和除草劑來解決。免耕法有利于水土保持,能減少沙塵暴的發生,并能提高土壤的肥力。
(17)端粒與端粒酶及細胞衰老機制兩學說:端粒學說:每條染色體的兩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稱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細胞分裂后會縮短一截。自由基學說:在生命活動中,細胞不斷進行各種氧化反應,以及輻射和有害物質入侵等會刺激細胞產生自由基。自由基產生后,即攻擊和破壞細胞內各種執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 ——摘自必修1P122“細胞衰老的原因”
點睛:端粒酶可以把DNA復制損失的端粒填補起來,即把端粒修復延長,可以讓端粒不會因細胞分裂而有所損耗,使得細胞分裂的次數增加。其作用機理是用它自身攜帶的RNA作模板,以dNTP為原料,通過逆轉錄催化合成后延長鏈5′端DNA片段或外加重復單位。當自由基攻擊生物膜的組成成分磷脂分子時,產物同樣是自由基。這些新產生的自由基又會去攻擊別的分子,由此引發雪崩式的反應,對生物膜損傷比較大。此外,自由基還會攻擊DNA,可能引起基因突變;攻擊蛋白質,使蛋白質活性下降,致使細胞衰老。
命題預測:可以聯系細胞的衰老、癌變、遺傳信息的表達等知識進行考查。
(18)單一基因突變是否會引發癌癥:根據大量的病例分析,癌癥的發生并不是單一基因突變的結果,至少在一個細胞中發生5~6個基因突變,才能賦予癌細胞所有的特征,這是一種累積效應。因此,生活中的致癌因子很多,但是癌癥發生的頻率并不是很高,而且易患癌癥的多為老年人。——摘自必修1P126“小字內容”
2.必修2《遺傳與進化》
(1)淀粉遇碘變藍色嗎?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對相對性狀,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為直鏈淀粉,遇碘變藍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是支鏈淀粉,遇碘變橙紅色。 ——摘自必修2 P8“練習·基礎題”
點睛:碘與碘液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物質組成卻相差甚遠。碘為單質,碘液為將碘和碘化鉀按一定比例溶于水形成的液體;檢驗是否存在淀粉時滴加的是碘液,與淀粉反應變藍的是碘單質。直鏈淀粉遇碘變藍黑色,支鏈淀粉遇碘變橙紅色。
(2)多年的山柳菊研究為何讓孟德爾一無所獲?孟德爾對雜交實驗的研究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曾花了幾年時間研究山柳菊,結果卻一無所獲。
主要原因是:①山柳菊沒有既容易區分又可以連續觀察的相對性狀;②當時沒有人知道山柳菊有時進行有性生殖,有時進行無性生殖;③山柳菊的花小,難以做人工雜交實驗。 ——摘自必修2 P11“思考與討論”
命題預測:可將山柳菊與豌豆作對比,明確孟德爾選擇“豌豆”做雜交實驗的好處,強化實驗研究中“選材”的重要性。
(3)孤雌生殖:自然界中,有些動植物的某些個體是由未受精的生殖細胞(如卵細胞)單獨發育來的,如蜜蜂中的雄蜂等。這些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雖然減少一半,但仍能正常生活。如何解釋這一現象?
——摘自必修2P31“練習·拓展題”
提示:這些生物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雖然減少一半,但仍具有一整套染色體組,攜帶有控制該種生物體所有性狀的一整套基因。
(4)性反轉:“牝雞司晨”是我國古代人民早就發現的性反轉現象。原來下過蛋的母雞,以后卻變成公雞,長出公雞的羽毛,發出公雞樣的啼聲。從遺傳的物質基礎和性別控制的角度,你怎樣解釋這種現象出現的可能原因?雞是ZW型性別決定,公雞的兩條性染色體是同型的(ZZ),母雞的兩條性染色體是異型的(ZW)。如果一只母雞性反轉成公雞,這只公雞與母雞交配,后代的性別會是怎樣的?
——摘自必修2P40“自我檢測·思維拓展”
提示:性別和其他性狀類似,也是受遺傳物質和環境共同影響的,性反轉現象可能是某種環境因素,使性腺出現反轉現象,但遺傳物質組成不變,即這只公雞性染色體組成仍為ZW,其與一只母雞(ZW)交配,子代雌雄之比是2∶1。
點睛:性反轉是指有功能的雄性或雌性個體轉變成有功能的反向性別個體的現象。性反轉是由生物的生理性狀、環境變化或激素處理等因素引起的,只發生在生殖腺性別水平及由此引起的表型性征的變化,不涉及染色體與遺傳物質的變化,性反轉個體的有性生殖仍然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
(5)突變果蠅的變異類型驗證:按照遺傳規律,白眼雌果蠅(XwXw)和紅眼雄果蠅(XWY)交配,后代雄果蠅都應該是白眼的,后代雌果蠅都應該是紅眼的。可是有一天,摩爾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發現白眼雌果蠅和紅眼雄果蠅雜交所產生的子一代中出現了一個白眼雌果蠅。大量的觀察發現,在上述雜交中,2000~3000只紅眼雌果蠅中會出現一只白眼雌果蠅,同樣在2000~3000只白眼雄果蠅中會出現一只紅眼雄果蠅。你怎樣解釋這種奇怪的現象?如何驗證你的解釋? ——摘自必修2教材P38拓展題
提示:雌果蠅卵原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在2000~3000個細胞中,有一次發生了差錯,兩條X染色體不分離,結果產生的卵細胞中,或者含有兩條X染色體,或者不含X染色體。如果含XwXw卵細胞與含Y的精子受精,產生XwXwY的個體為白眼雌果蠅,如果不含X的卵細胞與含XW的精子受精,產生OXW的個體為紅眼雄果蠅,這樣就可以解釋上述現象。可以用顯微鏡檢查細胞中的染色體,如果在上述雜交中的子一代出現的那只白眼雌果蠅中找到Y染色體,在那只紅眼雄果蠅中找不到Y染色體,就可以證明解釋是正確的。
(6)為何用35S和32P分別標記T2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在T2噬菌體的化學組成中,60%是蛋白質,40%是DNA,對這兩種物質的分析表明:僅蛋白質分子中含有硫,磷幾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摘自必修2P45“相關信息”
點睛:T2噬菌體是一種專門寄生在大腸桿菌細胞內的病毒。T2噬菌體在侵染大腸桿菌時,進入大腸桿菌體內的是噬菌體的DNA,而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卻留在大腸桿菌的外面。
(7)兩生物親緣關系遠近的判斷:DNA分子雜交技術可以用來比較不同種生物DNA分子的差異。當兩種生物的DNA分子的單鏈具有互補的堿基序列時,互補的堿基序列就會結合在
一起,形成雜合雙鏈區;在沒有互補堿基序列的部位,仍然是兩條游離
的單鏈(如圖)。形成雜合雙鏈區的部位越多,說明這兩種生物的親緣
關系越近,這是為什么? ——摘自必修2P60“自我檢測·思維拓展”
點撥:形成雜合雙鏈區的部位越多,DNA堿基序列的一致性越高,說明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DNA堿基序列發生的變化越小,因此親緣關系越近。
(8)瘋牛病:1982年,科學家發現一種結構異常的蛋白質可在腦細胞內大量“增殖”引起疾病。這種因錯誤折疊而形成的結構異常的蛋白質,可能促使與其具有相同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質發生同樣的折疊錯誤,從而導致大量結構異常的蛋白質的形成。 ——摘自必修2 P69“資料分析”
(9)細胞質基因與母系遺傳:線粒體和葉綠體中的DNA,都能夠進行半自主自我復制,并通過轉錄和翻譯控制某些蛋白質的合成。為了與細胞核的基因相區別,將線粒體和葉綠體中的基因稱作細胞質基因。對人的線粒體DNA的研究表明,線粒體DNA的缺陷與數十種人類遺傳病有關。這些疾病很多是與腦部和肌肉有關的。例如,線粒體肌病和神經性肌肉衰弱、運動失調及眼視網膜炎等。這些遺傳病都只能通過母親遺傳給后代。
——摘自必修2P70“細胞質基因”
思考:線粒體基因控制的性狀遺傳實驗中,正交和反交的結果相同嗎?為什么?
提示:線粒體基因控制的性狀遺傳,不論正交還是反交,子一代總是表現為母本性狀。因為受精卵中的細胞質(線粒體)基因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母方)。
(10)鏈孢霉生長實驗:野生型鏈孢霉能在基本培養基上生長,而用X射線照射后的鏈孢霉卻不能在基本培養基上生長。在基本培養基中添加某種維生素后,經過X射線照射的鏈孢霉又能生長了。請你對這一實驗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 ——摘自必修2P96“技能應用”
提示:野生型鏈孢霉能在基本培養基上生長,用X射線照射后的鏈孢霉不能在基本培養基上生長,說明X射線照射后的鏈孢霉可能產生了基因突變,使其不能合成某種物質,基本培養基中的營養成分已不能滿足其生長所需。在基本培養基中添加某種維生素后,經過X射線照射的鏈孢霉又能生長了,說明經X射線照射的鏈孢霉不能合成該種維生素。
(11)基因治療:基因治療是指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補病人細胞中有缺陷的基因,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基因治療是否需要對機體所有細胞進行基因修復?試說明原因。 ——摘自必修2P94“科學·技術·社會”
提示:不需要。由基因的選擇性表達可知,有缺陷的基因只在特定的細胞中表達,所以基因治療只需要對特定的細胞進行基因修復。
(12)“精明的捕食者”策略:關于捕食者在進化中的作用,美國生態學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論”: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 ——摘自必修2P123“小字內容”
點睛:對問題的分析應強化多角度“科學思維”,謹防“想當然”。針對捕食者的存在,人們往往關注的是其可造成被捕食者死亡、對被捕食者“有害無利”,從而忽略了捕食者“收割”的目標恰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客觀上起到了促進種群發展的作用,而且,經其“收割”后,恰恰可避免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形成騰出空間——這必將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
預測:“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對人類利用資源有什么啟示?
提示:“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可啟發人們對資源利用應做到“合理”,當某種資源過于繁盛時,應適當“收割”,這不僅有利于該資源自身發展,也必將有利于為“其他資源”騰出生存或發展空間,從而有助于人們獲得更豐富的資源。
3.必修3《穩態與環境》
(1)溶液滲透壓的大小:所謂溶液滲透壓,簡單地說,是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Na+和Cl-。
——摘自必修3P5“正文”
點睛:對于滲透壓大小的理解,“數目”是核心,即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若轉化成溶液的濃度,則為物質的量濃度。
拓展:近年高考多次以注射一定量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溶液(均為哺乳動物血漿的等滲溶液)等為背景,綜合考查細胞外液某一組分含量的變化對滲透壓等的影響以及相應的調節機制等。
①給人體注射一定量生理鹽水后,機體血漿量增加,但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幾乎無變化,如果短時間內注射大量生理鹽水,則血漿蛋白被稀釋,導致血漿膠體滲透壓(由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形成)降低,尿量增多。
②給人體注射一定量5%葡萄糖溶液后,短時間內血漿滲透壓幾乎無變化;但隨著血漿中葡萄糖不斷進入組織細胞被利用,細胞外液滲透壓會降低,尿量增多。
(2)生物學中的穩態:近幾十年來,生物科學飛速發展,使人們能更詳細地揭示穩態的機制。現在認為,機體的調節系統主要有三個,即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三者具有共同的“語言”——信息分子。這三大調節系統互相聯系,形成完整的調節網絡,共同維持機體的穩態。隨著科學的發展,穩態概念也在不斷發展。人們發現,許多生命活動都有類似于內環境穩態的特性。例如,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達的穩態;在器官水平上,存在心臟活動(血壓、心率)的穩態等;在宏觀水平上,種群數量的消長存在穩態現象,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也存在穩態。可見在生命系統的各個層次上,都普遍存在著穩態現象。穩態已經成為生物科學的一大基本概念。 ——摘自必修3P11~P12“科學史話”
點睛:生命系統是一個穩態和平衡的系統,穩態和平衡是通過調節來實現的。具體體現在:細胞生活在一個液體環境中,液體環境中的各種物質的含量及理化因子是處于動態平衡之中的;人體的穩態是通過神經—體液—免疫的調節來實現的;植物體內各種激素的調節共同維持了植物的生長和發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分為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3)反射弧與神經元:膝跳反射和縮手反射的反射弧所包含的神經元個數相同嗎?如何證明脊髓是上述兩種反射的神經中樞? ——摘自必修3P17“思考與討論”
提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包含2個神經元,縮手反射的反射弧包含3個神經元。通過實驗破壞脊髓,若膝跳反射和縮手反射不存在,說明脊髓是這兩種反射的神經中樞,反之,則說明脊髓不是這兩種反射的神經中樞。
(4)神經遞質種類:目前已知的神經遞質種類很多,主要有乙酰膽堿、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5-羥色胺、氨基酸類(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等)、一氧化氮等。 ——摘自必修3P19“相關信息”
點睛:神經遞質的化學本質并不都是有機物,神經遞質的釋放方式屬于胞吐,胞吐過程需要線粒體提供能量,同時體現了生物膜的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需要注意的是神經遞質在突觸間隙內的擴散及其與突觸后膜上受體的結合不需要消耗能量。突觸后膜不一定是神經細胞膜,也可為肌肉細胞或腺體細胞的細胞膜。
(5)腎上腺素:腎上腺的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動受內臟神經的直接支配。在恐懼、嚴重焦慮、劇痛、失血等緊急情況下,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表現為警覺性提高、反應靈敏、呼吸頻率加快、心率加速等特征。請分析這個例子中,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之間的聯系。 ——摘自必修3 P33“拓展題”
提示:在緊急情況下,緊急信號通過交感神經作用于腎上腺髓質,一方面促進腎上腺素的合成,另一方面促進它的釋放。腎上腺素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可以提高其興奮性,使機體警覺性提高,反應變靈敏;同時作用于其他組織,使肺通氣量增加,心臟收縮力加強,心率加快,血液重新分配到骨骼肌和肝臟,促進糖原和脂肪分解以提供能量等。在這一過程中,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的作用(即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很難區分,它們相互配合,有利于機體應付緊急的情況。
(6)植物激素與動物激素的比較:植物激素與動物激素都稱作“激素”,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提示 ——摘自必修3P48“知識鏈接”
植物激素 動物激素
合成部位 無專門的分泌器官 內分泌腺或內分泌細胞
作用部位 沒有特定的器官 特定的器官、組織
運輸途徑 極性運輸、非極性運輸和橫向運輸 隨血液循環(體液)運輸
化學本質 有機小分子 蛋白質類、固醇類、氨基酸衍生物等
(7)預實驗: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有時需要在正式實驗前先做一個預實驗,這樣可以為進一步的實驗摸索條件,也可以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設計不周,盲目開展實驗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預實驗也必須像正式實驗一樣認真進行才有意義。 ——摘自必修3P51“探究”內容
點睛:預實驗不能縮小實驗誤差。
(8)黑光燈誘捕昆蟲:對于有趨性的昆蟲,還可以用黑光燈進行燈光誘捕的方法,調查它們的種群密度。
——摘自必修3P62“正文”
解讀:用黑光燈誘捕具有趨光性的昆蟲不屬于樣方法,而是屬于去除取樣法,是用相對估計法估計種群的絕對量。 思考:黑光燈誘捕昆蟲和性外激素誘殺害蟲的原理相同嗎?分別屬于生態系統中的何種信息傳遞?
提示:原理不同。前者利用了昆蟲的趨光性,后者利用了昆蟲之間通過化學物質傳遞信息的通訊。前者屬于物理信息,后者屬于化學信息。
(9)立體農業:立體農業是運用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為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農業生產模式。如果樹—草菇結構、桉樹-菠蘿結構。 ——摘自必修3P77“科學·技術·社會”
(10)物質循環及能量流動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生態農業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起來的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生態系統中能量多級利用和物質循環再生是生態學的一條基本原理。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主要是通過食物鏈來完成的。食物鏈既是一條能量轉換鏈,也是一條物質傳遞鏈,從經濟上看還是一條價值增值鏈。因此,遵循這一原理,就可以合理設計食物鏈,使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被分層次多級利用,使生產一種產品時產生的有機廢棄物,成為生產另一種產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廢物資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轉化效率,減少環境污染。
——摘自必修3P99“科學·技術·社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林县| 九寨沟县| 沈阳市| 高阳县| 正镶白旗| 遵义市| 铜鼓县| 柯坪县| 土默特左旗| 襄垣县| 连南| 靖西县| 丹江口市| 西峡县| 乌拉特前旗| 普安县| 泊头市| 宁乡县| 乌兰县| 天镇县| 紫阳县| 四子王旗| 宁明县| 马公市| 花莲县| 克拉玛依市| 修武县| 无棣县| 凭祥市| 扎囊县| 聂荣县| 南华县| 荣昌县| 芦溪县| 荔浦县| 丰原市| 湖口县| 武隆县| 张家界市| 米脂县| 张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