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課標要求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知道冊封達賴和班禪與設置駐藏大臣;知道西北邊疆的鞏固。認識臺灣、西藏、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學目標1.知道清王朝的建立,通過閱讀課本,概括說出清王朝鞏固自身統治的兩方面措施;依據課本和教師提供的圖文及視頻材料,了解清朝在東南、西南、西北、東北方向上安定邊疆,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所做出的努力,提高材料概括和分析能力。2.觀察秦朝、唐朝、明朝、清朝疆域的變化,體會中國歷史上疆域版圖的變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時空發展觀念。3.體會鞏固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是歷史趨勢,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當為之努力的目標。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清朝在東南、西南、西北、東北方向上安定邊疆,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所做出的努力。2.教學難點理解在西藏的管理措施體會到鞏固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是歷史趨勢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展示學習目標 展示學習目標 展示學習目標 整體了解所學內容 通過展示,讓學生明確本課內容所需要掌握的內容點在哪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熱點導入 教師通過“新疆棉花”引發一系列熱搜事件的時政熱點,引入本課提到的新疆、臺灣、西藏等領土問題,由以上幾處“自古以來都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順利過渡到本課教學內容。 學生觀看相關熱搜截圖。 活躍課堂氣氛,學生體會到歷史就在身邊,學習歷史對于現在是有意義的。導入過渡:實際上,新疆、西藏、臺灣,這些年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時不時就會提及我國這幾處邊疆領土,并試圖將他們從中國分裂出去。而我國政府經常強調的一句話則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自古以來的依據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清王朝的疆域版圖。那么,清王朝又是怎樣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奠定近代中國疆域版圖的呢?知識講解一、清朝對全國的統治 清朝對全國的統治 教師出示《中國歷史朝代歌》。 學生跟隨教師閱讀《中國歷史朝代歌》,提取出清朝是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的信息。 回顧以往朝代,認識到清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中的時空位置。教師提問:作為元朝之后第二個統一的少數民族王朝,為避免元朝不足百年的命運,清朝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自身的統治? 學生閱讀課文,找到清朝加強統治的兩方面措施。 鍛煉學生閱讀文本,培養提取、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問題過渡:清王朝繼承了明朝的疆域,也繼承了明王朝的邊疆問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清王朝是怎樣解決邊疆問題,鞏固國家統一的?知識講解二、清政府鞏固邊疆的舉措 1.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 (1)鄭成功收復臺灣 ①出示圖片,《荷蘭船隊》和《赤崁樓》。聯系明朝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的歷史,點出在新航路開辟的背景下,荷蘭侵占臺灣。 ②提出問題:大家還記得歷史課本上第一次提到臺灣是在什么時候嗎? ③介紹鄭成功簡單情況,出示視頻《鄭成功收復臺灣》 ④出示文字及圖片材料,講述鄭成功在臺灣的建設,在中國歷史中地位。 (2)清朝在臺灣的建制 ①出示鄭經及康熙對臺灣的不同說法,提問學生兩個說法有什么不同? ②出示圖片《清朝在臺灣建制》,提問:設立臺灣府的意義? 學生認識到荷蘭侵占臺灣的世界背景。 回顧歷史,回答問題。 觀看視頻,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過程。 認識到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受到民眾愛戴 閱讀材料回答 學生回答 聯系明朝歷史,指出世界背景,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 前史回顧,體會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直觀展示,提高學生興趣。 提取圖文材料中信息的能力,對民族英雄的認同 閱讀及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認同國家統一,臺灣是中國領土 幫助學生認識行政機構設立是臺灣屬于我國領土的一個重要標志,加強學生對臺灣是我國領土的認識。2.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 引入 ①由西藏與臺灣一樣元朝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過渡提問:同學們還記得在元朝之前,中原王朝和西藏的關系是怎樣的嗎? ②提問:清政府實行了哪些措施管理西藏呢? (1)冊封達賴和班禪 ①指出西藏最高領袖是達賴和班禪,出示《順治會見五世達賴》圖,提問:能從圖中發現什么有價值的信息。并帶領學生分析此圖的信息,進而指出冊封達賴和班禪(出示班禪金印)是尊重當地風俗因俗而治,也體現了清政府管轄西藏的權威性 (2)設置駐藏大臣 (3)《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出示駐藏大臣及《欽定藏內善后章程》漢文本節選材料,帶領學生分析清政府通過設置駐藏大臣,頒布《章程》進一步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4)金瓶掣簽 ①簡單介紹金瓶掣簽的由來,出示圖片,提問:金瓶掣簽有什么好處? ②出示避暑山莊圖片,講述清朝對西藏管理的成功,再次強調其因俗而治 回顧所學,回答問題。 閱讀課本,回答問題。 學生參與回答,及時做好筆記。 聽講,閱讀材料,記筆記 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聽課 學生聽課 前史回顧,體會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閱讀文本,培養提取、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培養歷史圖畫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過教師的講解,認識到冊封達賴和班禪為什么意味著對西藏的有效管轄 考慮到這兩個問題結合緊密,所以放在一起,幫助學生了解設置官員,頒布法規,都標志著清政府對西藏加強管理 此問題較難,更多地是培養學生有意識去思考這個問題,幫助其了解這項措施的意義 通過現存歷史建筑,加強對本課的認識3.清政府鞏固西北邊疆的措施 引入 ①回顧新疆地區的歷史 ②提問:清政府做了哪些事情鞏固西北邊疆呢? (1)教師在學生閱讀過本部分內容的基礎上,簡單概括康熙三征準噶爾和平定大小和卓、設立伊犁將軍的內容。在此強調清政府對于分裂國家的叛亂鐵血鎮壓,順利過渡到妥善安置維護國家統一,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 (2)補充關于土爾扈特回歸的圖文材料,并加以講述 學生閱讀課本回答問題 學生看圖文材料,聽講,體會清王朝在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方面的努力 由于本部分內容比較簡單,且前面有西藏管理的詳細學習,所以這一部分設計略講,且由教師主講為主4.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 (1)雅克薩之戰 聯系前面兩次提到沙俄過渡到本部分,出示雅克薩之戰的地圖,簡單介紹兩次戰斗,強調清朝果斷采用武力捍衛國土,迫使沙俄同意談判 (2)《尼布楚條約》 ①出示《尼布楚條約》俄、滿、拉丁三種文本圖片 提問:為什么還有一個拉丁文本?并請學生課后自己查閱資料 ②要求學生提煉條約關鍵知識點 ③講解條約幾個關鍵點,強調條約的意義。 觀看圖文材料 聆聽教師講解 閱讀課本 回答教師問題 幫助學生簡單了解雅克薩之戰的情況,知道清朝捍衛國土的史實 課堂留白,吸引學生課后的學習 第一次涉及條約,故引導學生提煉條約的關鍵點,并分析此條約的意義,進而呼應之前清王朝奠定中國近代版圖的說法總結過渡:《尼布楚條約》中,從法律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國是一個主權國家,確認了中國這個主權國家的邊界在哪里。正如著名歷史學家劉大年先生所說“清代以前的封建王朝,從來沒有在這樣廣袤的版圖上長期有效的統一”,所以我們在本課的開頭說清朝奠定了中國近代版圖。。知識講解三、清朝的疆域 清朝的疆域 教師出示清朝疆域圖,和學生一起指出疆域四至,并展示在圖片上。 學生讀書,跟隨教師在圖片上找出四至 左圖右史的歷史學習習慣培養。隨堂練習1.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關于臺灣的史實,敘述正確的是( A )①三國時,臺灣稱“夷洲”②元朝時,加強對臺灣管轄③明朝后期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⑤1684年,清政府設臺灣府,歸屬廣東省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2.清朝為加強對西藏的管理,設置了是( C )A.軍機處 B.西域都護 C.駐藏大臣 D.伊犁將軍3. 清朝實行的民族政策特點是( D )A.武力鎮壓為主 B.和親政策 C.妥協退讓為主 D.恩威并重4.下列屬于清乾隆帝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史實是( )A.冊封五世達賴 B.平定大小和卓叛亂C.設臺灣府 D.在雅克薩抗擊沙俄侵略5. 請大家根據課本,完成一幅清朝疆域方位圖課堂小結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在建立后通過政治及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加強了統治。清朝前期,為安定邊疆,實行了一系列舉措。東南海疆,鄭成功趕走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后,清朝在康熙時期統一臺灣,設置了臺灣府;西南邊疆,清政府通過冊封達賴和班禪、設置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實行金瓶掣簽等措施加強對西藏的有效管理;西北邊疆,康熙帝三征準噶爾、乾隆平定大小和卓、設立伊犁將軍、妥善安置回歸的土爾扈特,恩威并施,加強管理;東北地區,果斷打響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簽訂了歷史上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在清王朝努力下,其疆域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南至南海諸島,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西跨蔥嶺、西北至巴勒喀什湖,成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力強大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板書設計布置作業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其中非常有名的一部分景觀被稱為 “外八廟”,是漢、蒙、藏文化交融的典范,也是民族大團結的象征。本課中所說的須彌福壽之廟就是其中之一,你知道圖片上展示的是其中哪一座寺廟嗎?外八廟中還有哪些重要寺廟與本課內容有關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