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明朝的滅亡教材分析:明朝大力加強君主專制,一度出現(xiàn)強盛局面,但明朝中后期政治上的僵化和腐朽,導致統(tǒng)治危機不斷加深,明朝最終在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進逼的雙重夾擊下崩潰。清兵入關后,清朝確立了對全國的統(tǒng)治,成為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本課內容包含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三個部分。這三部分內容邏輯清晰,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由于政治腐敗,引發(fā)農民起義,與此同時滿洲興起從外部對明朝造成很大的壓力,最終在兩者的雙重打擊下,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后,清朝確立了對全國的統(tǒng)治,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明朝曾經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文化繁榮,國力強盛。然而到了中后期,隨著種種社會矛盾的不斷凸顯,使它逐漸走向滅亡。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可以認識到明朝為什么會衰敗以致走向滅亡。教學目標:1.了解明朝中后期朝廷政治腐敗的表現(xiàn)。2.了解明朝中后期農民生活困苦的原因。3.理解明朝末年農民起義爆發(fā)的原因及影響。4.了解滿洲興起的過程。5.正確理解李自成起義失敗和清兵入關的關系。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明朝末年的腐敗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統(tǒng)治。【教學難點】明末農民起義的原因。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這是明末流行的歌謠。這首民謠反映了什么事件?該事件爆發(fā)的原因有哪些?結果如何?明朝是怎樣走向滅亡的?滿洲是怎樣崛起的?為什么清兵能入關?今天,讓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吧!一、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教師播放視頻“【知識解析】《明朝末年面臨的內憂外患》”,讓學生了解明朝末年社會面臨的嚴峻形勢。1. 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教師展示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覽表歸納政治腐敗表現(xiàn):①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明宣宗:好斗蟋蟀,史稱“蟋蟀皇帝”。明武宗:喜好豹房,并自封將軍。明世宗:好煉丹(丹藥中毒身亡)。明神宗:懶政,史無前例(20年不上早朝,不理朝政)。明熹宗:擅長木工,自比魯班第二。正是由于明朝后期的皇帝沉迷享樂,不理朝政,使得大權交于和他們比較親近的宦官。宦官專權,使得明朝陷入顛倒是非的無序狀態(tài)。典型代表,時稱“九千歲”在朝廷內外遍布心腹,各地官員甚至還給他修建生祠。可實際上這個人人敬畏的“九千歲”,出生于市井無賴,目不識丁,素質極低。這個人就是:魏忠賢。②皇室內部勾心斗角,紛爭不已;③大臣結黨營私,爭權奪利;④法紀松弛,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2.農民生活困苦,社會動蕩教師展示明代周臣《流民圖》局部歸納社會動蕩表現(xiàn):①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②皇室貴族、宦官、官僚、地主等(地主階級)瘋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3.自然災害頻仍教師介紹自然災害頻仍史料:17世紀開始的中國氣候,此時的明朝處于明朝小冰河時期,萬歷后期至天啟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業(yè)收成銳降”。與此同期,中原氣溫與北方農牧帶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漢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氣候持續(xù)下降,天下大亂,狼煙蜂起。4.滿洲興起,威脅明朝統(tǒng)治教師出示努爾哈赤、皇太極圖像,簡要介紹滿洲興起過程1616年,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知識拓展,介紹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努爾哈赤在統(tǒng)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屬人員編為八個旗,將生產、行政、軍事三種功能結合在一起,實行“兵民合一”,軍政一體,旗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大大提高了戰(zhàn)斗力,推動了滿族社會經濟發(fā)展。清朝建立起對全國的統(tǒng)治以后,旗人享有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許多特權。直到清朝后期,旗人還享有官俸,但他們早已沒有了當年的勇猛善戰(zhàn),而是養(yǎng)尊處優(yōu),敗落無能。后來,人們還把享有特權而又不務正業(yè)的人稱為“八旗子弟”。過渡;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正是明朝中后期皇帝的荒政,導致了一系列政治腐敗現(xiàn)象的發(fā)生,而這些腐敗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使明王朝統(tǒng)治更加的動蕩不安。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加重對農民的剝削,階級矛盾異常尖銳,這種形勢勢必會引起農民的反抗。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教師播放視頻“【知識解析】《農民起義與滿清雙重打擊下的明王朝》”,讓學生了解明朝末年內憂外患的艱難局面。1.起義原因①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賦稅苛重。(根本原因)②天災導致農民無以為生,紛紛發(fā)動起義,反抗朝廷的統(tǒng)治。(當時陜西北部一帶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饑民遍野,官府不顧民眾死活,摧征如故。災難深重的廣大農民再也無法忍受下去。(直接原因)2.起義經過教師出示《明末農民戰(zhàn)爭》示意圖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下面是史書記載的1628年陜西北部遭受旱災后的情形: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 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陜西通志》卷八六材料中當時受災的農民處在什么樣的狀況下?材料所記錄的歷史事件與李自成起義有什么關系?陜西北部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饑民遍野,官府不顧民眾死活,催征如故。災難深重的廣大農民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紛紛發(fā)動起義。——李自成起義的直接原因歸納: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李自成起義的根本原因補充:李自成出身于陜西米脂縣的一個農民家庭,童年時給地主牧羊,長達后當過兵。陜西爆發(fā)農民起義后,他投奔義軍。由于他英勇善戰(zhàn),被稱為“闖將”。后來他成為起義隊伍的領袖,人稱“李闖王”。3、明朝滅亡崇禎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后,即向北京進軍。二月入山西,僅在寧武一戰(zhàn),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師城下。十七日,官軍三大營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監(jiān)開門獻城,十九日,破皇城,崇禎帝自縊,明王朝的統(tǒng)治被農民起義推翻。材料研讀: 當時流行著這樣的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想一想: 廣大民眾為什么歡迎和擁護李自成的起義軍?(1)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深得民心。(2)李自成規(guī)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枉殺一人。嚴禁搶掠,還向貧苦民眾發(fā)放錢糧。(3)李自成的政策與明政府政治的腐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明朝政府腐敗,還不斷征收各種賦稅,民心盡失,這是根本原因。)過渡:曾經強盛一時的明王朝,在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最終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在明朝謝幕的同時,中國的命運又將由誰來主宰呢?三、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教師播放動畫“【歷史地圖】交互動畫:滿族興起和清軍入關”,讓學生從宏觀上了解清朝建立過程。教師復習講述:女真族,同學們應該不陌生,在講述宋朝歷史的時候,部分女真族曾南下建立金朝,滅亡北宋,與南宋對峙而立。金朝被蒙古人滅亡后,女真族一部分被同化,一部分又分散為部落,接受元朝的統(tǒng)治。那么到了明朝,東北的女真族又有什么變化呢?明朝時女真族分為三大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每大部又分各小部,其中建州女真的封建化程度最高。明朝為管理建州部,實施“分而治之”和鎮(zhèn)壓的政策,保持女真各部實力平衡。明末遼東軍備廢弛,努爾哈赤所在的建州左衛(wèi)部逐漸強大起來,著手統(tǒng)一女真各部。學生制作大事年表:努爾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建立后金,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25歲時起兵統(tǒng)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大金,史稱后金,割據(jù)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努爾哈赤以少勝多擊潰明軍,為加強對明軍的攻勢和對新占區(qū)的統(tǒng)治,1621年遷都沈陽。之后席卷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余城。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后,皇太極即位。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皇太極完成了統(tǒng)一東北的大業(yè),并繼續(xù)對明朝用兵,積極做好舉兵入關的準備。1. 吳三桂降清,引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后,正當李自成力圖推進全國統(tǒng)一時,駐守重鎮(zhèn)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降清,引清軍入關。教師講解: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即遣將前往山海關招撫吳三桂,許以“封侯之賞”,同時遣降將唐通等率軍往取山海關。吳三桂原以大勢所趨決計歸降。但當他率軍抵達永平以西的沙河驛時,得知其父吳襄在京城被大順軍拘捕索餉,愛妾陳圓圓為李自成部將劉宗敏所奪,遂怒而中改,執(zhí)轡而東,擊敗李自成所遣守關鎮(zhèn)將唐通,返回山海關。李自成得知吳三桂降而復叛,于四月中親率大順軍主力10萬余人進兵山海關。吳三桂權衡之下,決意向清軍乞援。——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元明清卷》2.清軍入關,李自成兵敗在吳三桂與清軍的聯(lián)合打擊下,李自成軍戰(zhàn)敗,退回北京。隨即離京西行,轉戰(zhàn)各地,最后失敗。合作探究1:清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是偶然的嗎?談談你的看法。答:是必然的。明朝后期的腐朽不堪以及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的局限性都注定了他們的失敗,滿洲貴族的清政權正是蒸蒸日上,充滿生機,不斷發(fā)展。或者回答:是偶然的。吳三桂為了個人利益而投降,打開山海關讓清軍入了關。合作探究2:明末農民起義失敗的原因?答:一是由于清兵入關,滿漢地主聯(lián)合鎮(zhèn)壓;二是起義軍內部嚴重的流寇主義;三是政策的失誤,缺乏遠大的戰(zhàn)略眼光,進入北京后,軍事首領滋長了腐化思想,政治上處理不當,軍隊紀律松弛,戰(zhàn)斗了下降,在明清軍隊進攻下功敗垂成。合作探究3:明末農民起義影響?答:明末農民起義軍和明清軍隊經過30余年的反復較量,推翻了明朝,打擊了清朝,在中國農民戰(zhàn)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農民軍將士不怕犧牲、前仆后繼的革命精神,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jié),都激勵著后人。李自成領導的農民革命失敗了,但他的偉大歷史功績是永垂史冊的。它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遏止了土地高度集中的發(fā)展,使得農民對地主階級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起義中提出的“均田”口號,是唐宋以來農民戰(zhàn)爭的一個新發(fā)展,它直接觸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這在中國農民戰(zhàn)爭史上是第一次,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戰(zhàn)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明末農民起義,為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教師可根據(jù)時間需要,組織學生進行“【活動設計】農民起義簡表整理”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本課小結: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使階級矛盾更尖銳化,最終引發(fā)了多地的農民起義,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摧毀了腐朽的大明王朝,建立了“大順”政權。但由于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最終在明朝殘余勢力和清軍的聯(lián)合夾擊下失敗,清軍順利入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