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信息技術必修一第二單元《編程計算》知識點回顧一、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1.算法: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描述算法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自然語言、流程圖、偽代碼等。自然語言描述算法是通常我們理解算法的第一步。用自然語言描述算法簡單且通俗易懂,但容易產生歧義,表示的含義往往不大嚴格。流程圖也稱為程序框圖,它是算法的一種圖形化表示方法。流程圖描述算法形象、直觀、更容易理解。名稱 符號 意義起止框 表示一個算法的開始和結束。輸入或輸出框 表示從外部輸入數據到計算機內部,或從計算機內部輸出數據到計算機外部。處理框 表示操作的內容。判斷框 表示判斷的條件。滿足條件,執行標識為“是”的路徑;不滿足條件,執行表示為“否”的路徑。流程線 指向算法運行的放向。連接符 表示流程圖的接續。算法的三種基本結構:順序結構、分支結構、循環結構。(特點:滿足條件執行循環太,不滿足條件跳出循環。)Python的基本語法1)縮進。縮進表示代碼的層級關系,縮進大小每一級必須一致。2)注釋。支持單行注釋用#開頭和多行注釋用“"”開頭,“"”結束,計算機不會對注釋進行解釋執行,比如下面的代碼。3)保留關鍵字系統內置了一些保留關鍵字,不允許作為變量名出現。常見的關鍵字【'False', 'None', 'True', 'and', 'as', 'as-sert', 'asyne', 'await', ' break', 'class', 'contin-ue', 'def', 'del', 'elif', 'else', 'except', 'finally, ' for', 'from', 'global', 'if', 'import', 'in', 'is', 'lambda','nonlocal', 'not', 'or', 'pass','raise’,return,try,while,with】。二、做出判斷的分支1.常量:在程序運行過程中值始終保持不變的量稱為常量。例如:π,一周的天數7,一年的月份12,性別的種類2等。2.變量:在程序運行過程中值允許改變的量稱為變量。變量創建時在內存中開辟一個存儲空間,變量名是內存中存放數據的存儲單元的標簽。存放的數據叫變量的值。在Python中,變量的命名需遵循以下幾條規則①必須以字母或下劃線開頭,后面可以是字母、數字或下劃線。②區分大小寫。③不能使用保留關鍵字。變量不用提前定義,可在定義的同時進行賦值操作,例如:>> > x=10#初始化(#開始的單行內容為注釋,程序運行時不會被執行)#輸出x>> > print (x)10>> > x=100 #賦值>> > print (x)100>> > y=3. 14>> > x*y314. 03.運算符和表達式表達式由一個或多個操作數通過運算符組合而成。例如:“2+3”“4*2”“5**3”等。Python中常見的運算符如下表所示:運算符 + — * ** / // %功能 加 減 乘 冪運算 除 整除 取模(求余)運算符功能加減乘冪除在Python shell的命令提示符(>>>)后,逐行輸入命令,回車后即可查看結果。4.賦值語句基本格式:變量=表達式,功能是將右邊表達式的值賦給左邊的變量。例如,賦值語句“n=n+1”,這個語句放在循環中,是一個典型的循環賦值語句。表達的含義是:先計算賦值號右邊的表達式,也就是計算“n+1”的值,然后將這個值“賦”給左邊的變量“n”。>> > age=17>> > age=age+1>> > print (age)運行結果:18a=b=c=1 #數值1賦值給變量a,b,ca,b,c=1, 2, 3 #數值1, 2, 3分別賦值給變量a,b,ca,b=b,a #交換a,b兩個變量的值c+=a #等效于c=c+a5.輸入、輸出語句(程序設計中兩個最重要的語句)使用“input()”從鍵盤土輸入數據,使用“print()”在屏幕上輸出數據。例如:>>>myname=input("請輸入 myname:")>> > print ("hello",myname)運行結果:請輸入 myname:Justinhello Justin代碼中的“hello”表示字符串,字符串就是文本,可以是字母、數字或符號。字符串兩端需加半角狀態下的引號(‘或”)界定,輸出時原樣顯示引號中的內容。6.數據類型為了便于數據的表示與處理,Python 提供了數據類型(data type)這一概念。數據類型表示數據的性質,有整數[int()型]、小數[float()型]和字符串[str()型]等多種常見類型。用type()函數可以查看數據類型。例如:>>> type (10)<class'int'>>>> type (2. 718)<class'float’>>>>type ("hello")<class'str'>7.分支語句當程序中需要根據不同的條件判斷來決定程序執行的走向時,可以使用if分支語句實現,其基本格式如下表:單分支 If 條件: 語句或語句組雙分支 If 條件: 語句或語句組A else: 語句或語句組B多分支 If 條件: 語句或語句組A elif: 語句或語句組B elif: 語句或語句組C …… else: 語句或語句組n8.關系表達式運算符 == > >= < <= !=含義 等于 大于 大于等于 小于 小于等于 不等于關系表達式的值有兩個:真(True)/假(False),成立時為真,否則為假。周而復始的循環Python中的循環分為兩種:一定次數的循環(計數循環)和重復到某種情況結束的條件循環(條件循環)。1.計數循環:循環要重復的次數一定時,我們通常稱為計數循環。1)在Python 中使用for語句來創建這類循環。格式如下表:For 循環變量 in 列表:語句或語句組例如,for i in [1"2', 'hello',world] :print (i)運行結果:12helloworldrange()函數它可以生成某個范圍內的數字列表。例如:range(1,6)會生成[1,2,3,4,5]這樣一個列表;而range(8)會生成[0,1,2,3,4,5,6,7]這樣一個列表。2.條件循環:條件循環一般用于循環次數未知的情況。只有當循環條件成立時,才執行循環體。在Python 中使用while 語句來創建這類循環。while語句的基本格式如下:While 關系表達式:語句或語句組例1:s=0while s <=30:s=s+10 #循環體Print(s)運行結果:10203040例2:s=0while s <=30:s=s+10 #循環體Print(s)運行結果:40總結:例1和例2告訴我們,在Python中縮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同的縮進會造成運行結果的差異。四、可以復用的代碼程序代碼中許多功能是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這時可以考慮用代碼復用的方法提高程序的效率。使用“函數”和“模塊”是代碼復用的常見方法。函數分為系統函數和用戶自定義函數兩種類型。前面使用過的print()和input()函數都是系統函數。前者用于將字符串按指定格式輸出到屏幕上,后者用于接收鍵盤的輸入,并存儲于相應的變量中。函數一般包括函數名、參數、返回值和函數體等四部分。其中函數名和函數體是必不可少的。其基本定義格式如下:def 函數名(參數):#函數說明語句或語句組return 返回值請看下面的例子,用函數來求n!def factorial (n) :#求n!s=1for i in range (2,n+1) :s=s*ireturn s#調用 factorial 函數total=factorial (4)print (total)運行結果:242.發布代碼章節練習選擇題1.在Python中想要輸出“Hello World”,用到的函數是( )A.print() B.input () C. Hello World() D.math ()2.下列哪個字符是Python中的注釋標識符( )A. @ B. $ C. # D. *3.任何程序都可以簡單的分成I、P、0三部分來理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IPO模型,其中P是指( )A. 程序的輸入過程 B. 程序的處理過程C. 程序的輸出過程 D. 程序的調試過程4.在Python中定義變量i=15,將i以浮點數形式輸出用到的語句是()A int (i) B.bin (i) C.float (i) D.str(i)5.在Python中運行如下程序,運行結果是( )a=11b=3**3a true B. false C.True D.False下列單詞不是Python中的邏輯運算符的是( )A.and B.or C.not D.no7.表達式int(3. 88)在Python中的運行結果是( )A.3 B. 3. 8 C. 3. 88 D. 48.下列結構中不是Python基本結構的是( )A. 順序結構 B. 并列結構 C. 分支結構 D. 循環結構9.如下語句在Python中運行后的結果是( )a=2b='y'a,b=b,aType(a)2 B.y C. D. )如下語句在Python中運行后的結果是( )n=5m=nn='abc'print(m)A.5 B.n C.m D.abc下列變量名字在Python中是合法變量名的是A.123_fristname B.fristname-123C.fristpame@123 D.abc_12312.在Python中執行如下代碼,結果是( )>>>fruit=[蘋果,桃子,10,香蕉,梨子]>>> del fruit [1]>>> fruit [1: 3]‘蘋果’,’桃子’,10 B.’桃子’,10,’香蕉’C.’桃子’,10 D.10,’香蕉’參考答案:ACBCCDABDAD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