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章 生命的發生和發展知識點一、生命的起源1.生命起源的假說(1) 自然發生論——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隨時自發地發生的。(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螢)(2)生生論——生物只能來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質絕對不能隨時自發地產生新生命。(3)宇宙生命論——宇宙中其他星球可能有生命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來源于其他星球。2.化學進化論3.米勒實驗密閉裝置內充入的氣體模擬的是原始大氣,其中沒有游離的氧火花放電過程可以為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提供能量米勒實驗結果表明,在類似于原始地球的條件下,無機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機小分子知識點二、生物的進化生物進化的證據化石為生物進化提供直接證據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和生活痕跡。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分布規律:化石記錄顯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層中,化石生物種類少,結構簡單而低等;形成晚的地層中,化石生物種類多,結構復雜而高等。2.地球進化史(1)地質年代主要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2)前寒武紀時期——細菌、藻類時代;(3)古生代時期——高等的藻類植物、無脊椎動物、裸蕨類植物、魚類、蕨類和兩棲類時代;(4)中生代時期——裸子植物和爬行類時代;(哺乳動物和鳥類開始出現)(5)新生代時期——被子植物、哺乳類和鳥類時代、人類時代。]3.生物進化的原因: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1)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競爭實現的,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學說:主要內容是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變異是不定向的,環境的選擇是定向的,環境的定向選擇作用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2)農作物、家禽家畜品種的多樣性是人工選擇的結果。知識點三、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現代類人猿包括:長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現代類人猿和人類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直立行走是人類祖先與猿分界的重要標志人類進化的歷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現代人可劃分為4個人種:蒙古利亞人(黃種人)、高加索人(白種人)、尼格羅人(黑種人)和澳大利亞人(棕種人)22章 物種的多樣性知識點一、生物的分類1.分類依據:生物的性狀差異的程度和親緣關系的遠近2.分類等級(1)從高到低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2)最基本的分類單位:種(3)分類等級與親緣關系 生物的分類單位越大,物種間的共同點越少,親緣關系越遠生物的分類單位越小,物種間的共同點越多,親緣關系越近(4)生物命名的方法:瑞典科學家林奈的雙名法(第一個詞為屬名,第二個為種名)(5)生物的五大類群: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動物界知識點二、原生生物的主要類群1.原生生物:結構簡單,整個身體由一個細胞構成。如:草履蟲、變形蟲。2.藻類(1)結構:沒有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都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能進行光合作用。(2)與人類關系:大氣中氧的重要來源;食用;工業用;水域是否污染的指示植物;大量繁殖引起赤潮現象等。 (3)舉例:衣澡、石莼、海帶等知識點三、植物的主要類群植物類群 主要特征 作用 常見植物孢子植物 苔蘚 有莖和葉、假根,無輸導組織, 監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 地錢、葫蘆蘚、墻鮮蕨類 有根、莖、葉的分化,出現輸導組織 食用;藥用;做綠肥和飼料;與煤炭形成有關 腎蕨、貫眾、滿江紅種子植物 裸子 體內出現維管組織-----韌皮部和木質部;能產生種子并用種子繁殖。 裸子植物種子外無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種子外有果皮包被 綠化樹種、優質木材 松、柏、銀杏被子 食用、觀賞、木材、藥用 大豆、水稻知識點四:動物的主要類群根據動物體內有無脊柱,可以把它們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柱動物兩大類。無脊椎動物各類群類群 代表動物 形態結構特征 與人類關系腔腸動物 水螅、水母、 身體呈輻射對稱;身體由兩層細胞組成;有口無肛門 觀賞;食用扁形動物 渦蟲、血吸蟲 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 部分寄生在人或動物體內,可使人患病線形動物 蛔蟲、鉤蟲 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 寄生在牲畜體內使人患病軟體動物 河蚌、扇貝 身體柔軟,體外有外套膜,大多數具有貝殼 作為食物,家禽和家畜的飼料;傳播疾病環節動物 蚯蚓、沙蠶 身體分節,無附肢 藥用;食用;改善土壤結構節肢動物 蟋蟀、蜘蛛 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 食用;傳粉;傳播疾病昆蟲是唯一能飛行的節肢動物類群,身體一般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3對足,多有2對翅。2.脊椎動物各類群魚①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體表覆蓋鱗片;用鰓呼吸;體外受精;卵生;變溫動物。②魚類適于在水中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身體呈流線型,體表覆蓋鱗片,鱗片表面有黏液,起保護和減小阻力的作用;魚在游泳時,靠尾部和軀干的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鰭保持身體平衡;用鰓呼吸;測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兩棲動物①代表動物:青蛙、蟾蜍、大鯢、蠑螈②特征:皮膚裸露;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成體在水中和陸地生活,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體外受精;卵生;變溫動物。爬行動物①代表動物:蜥蜴、龜、鱉、蛇等②特征:體表覆蓋有鱗片,防止體內水分散失;用肺呼吸;體內受精,卵生,受精卵有卵殼保護;變溫動物鳥①主要特征:身體被有羽毛;用肺呼吸,氣囊輔助呼吸;體內受精;卵生;變溫動物②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身體呈流線型,減小飛行時空氣的阻力;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胸肌發達;骨干中空;雙重呼吸,氣囊輔助呼吸。哺乳動物①主要特征:體表長有毛;用肺呼吸;體內受精;胎生,哺乳;恒溫動物;第二十三章 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考點一 生物的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1、水是任何生物體都不可缺少的組成成分,其過多或者過少都會對生物的生長發育有明顯的影響2、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溫度范圍之內,溫度限制生物的分布,決定生物群落在地球表層分布的總體格局的是溫度和降水。3、生物之間存在著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前者是指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或群體之間的關系,既有種內互助也有種內斗爭,后者是指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包括捕食、競爭、共生、 寄生等。考點二 生態系統概述1、生態系統:在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環境共同構成生態系統。2、生態系統的組成:由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組成(1)非生物成分——陽光、空氣、水、土壤、溫度等(為生物提供必要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綠色植物、自養細菌):利用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2)生物成分 消費者(動物、寄生性微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為食。分解者(腐生性微生物、腐食性動物):分解動植物的遺體并利用其中的有機物和能量。3、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應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生產者,最不可缺少的成分是生產者和分解者。考點三 生態系統的結構1、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基礎——食物鏈和食物網2、食物鏈: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通過吃與被吃形成了食物關系,這種不同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鏈條式聯系。(食物鏈書寫應注意:A、從生產者開始,每條食物鏈寫至最后一個營養級 B、箭頭指向捕食者 C、沒有分解者)3、食物網:許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形成復雜的網狀聯系,就稱為食物網。生態系統的營養關系結構愈復雜,生態系統愈穩定,自我調節能力越強。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考點四 生態系統的功能1、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太陽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起點:生產者(進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流向:沿著食物鏈傳遞(生產者流向分解者和消費者,消費者流向分解者)能量流動的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傳遞效率為10-20%。愈向食物鏈的后端,生物體數量愈少,儲存的能量愈少,有毒的物質積累得愈多(生物富集作用),形成能量金字塔。3、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主要形式—碳循環): 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循環,二氧化碳轉變成為含碳有機物的過程—光合作用;在生物與生物之間,碳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進行循環,含碳有機物轉變成為二氧化碳的過程—呼吸作用、燃燒,含碳有機物在生物中的傳遞—食物鏈;特點:往返流動,循環利用。考點五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2、有些生態系統能維持一定的穩定性,是因為該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當外來干擾因素超過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失去自動調節能力,導致生態系統被破壞。[來源:21世紀教育網]3、生態系統的結構與調節能力的關系:生物種類越多,食物鏈、網越復雜,調節能力越強;反之其調節能力越弱4、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因素:(1)自然因素:火山爆發、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濫等 (2)人為因素:人類在生產、生活活動中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過度開發、環境污染、過度放牧、破壞植被、修建大型工程等)(3)外來物種入侵引入新的區域缺乏天敵的制約,使其能夠迅速繁殖、擴張,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二十五章 生物技術考點一 發酵技術1、發酵的條件:水分、適宜的溫度、有機物用于制作食品的主要菌種:酵母菌、乳酸菌、霉菌(曲霉、毛霉黑根霉)原理 : 氧氣充足時:分解葡萄糖,產生二氧化碳、水酵母菌缺氧時:分解葡萄糖產生酒精、二氧化碳乳酸菌:無氧時,分解葡萄糖,產生乳酸(在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的時候,接種后的容器必須保持密閉狀態,創建無氧環境)在食品制作中的應用酵母菌可用于釀酒、做面包;乳酸菌可用于制酸奶、泡菜醋酸菌可用于制醋;霉菌可用于制面醬、醬油、釀酒、腐乳、豆豉等。5、嘗試自制酸奶(1)清洗容器并消毒(去除雜菌)) (2)純牛奶加適量糖、煮沸后蓋瓶蓋并冷卻到35~38°C(煮沸后馬上加入酸奶會殺死乳酸菌) (3)加兩勺酸奶(接種)、攪拌后蓋上瓶蓋(目的是創建無氧環境、避免空氣中雜菌進入) (4)置于20~30°C(適宜的溫度)的條件下培養1~2天 (5)品嘗考點二 食品腐敗和保存1、食品腐敗原因:細菌、真菌以食品中的有機物為有機物來源,在食品中生長、繁殖。2、防腐的原理和措施:(1)抑制食物中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冷藏冷凍、脫水、真空包裝、煙熏、曬制等(2)殺死食物中的微生物:高溫高壓滅菌、巴氏消毒和加防腐劑3、果蔬低溫保鮮的原理:抑制新鮮蔬果的呼吸作用,緩解有機物的消耗。考點三 現代生物技術1、轉基因技術 :把一個生物體的 基因 轉移到另一個 生物體DNA 中的生物技術. 2、應用:①利用乳房生物反應器生產凝血因子、白蛋白;②利用大腸桿菌生產胰島素、人生長激素、干擾素和凝血因子等藥物;③基因治療;④培育抗蟲作物知識點四 克隆技術1、克隆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無性繁殖,克隆個體在遺傳上與原生物保持一致。包括植物克隆和動物克隆,如植物扦插、嫁接、組織培養等;動物中的克隆羊、克隆牛等。克隆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屬于無性生殖2、克隆羊“多莉”的培育過程。(1)采用了 核移植 、細胞培養和 胚胎移植 等現代生物技術。 (2)克隆羊“多莉”的性狀表現:與母羊 B 相同,因為重組卵細胞的 細胞核 來自此母羊,它們的遺傳物質完全相同。 3、克隆技術對拯救瀕危動物,防止家禽和家畜 良種的退化 ,以及醫療上的 器官移植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考點五 現代生物技術引發的社會問題1、轉基因產品的 安全性 。 2、克隆技術引起 倫理 之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