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教科書內容分析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是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4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第1課,商路除了是商業活動的交換路徑,還兼有文化交流、物種交換等多種作用,是古代文明間交流的重要媒介。本課涉及的商路是以路上絲綢之路為主線,草原、西南、海上絲綢之路為支線,四條路線的形成、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而時間跨度大,相關地理概念多。作為本單元的第一課,了解絲綢之路的形成、發展的同時,還要注意結合當下“一帶一路”戰略,將歷史與當下有機結合。二、學情分析本課授課對象是高二歷史選考學生,在高一已經對中國古代史有了整體的學習,對漢匈關系、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法顯西行等已有初步的認知,因此對本課所學內容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同時,本課涉及地理知識較多,學生對絲綢之路的途經地位置相對陌生,且時間跨度極大,總體學習難度較大,因此要采取直觀的教學方式,選用相關地圖和對應文字史料,圖文結合,讀圖學史,立足于時空觀念,注重創設情境,構建邏輯框架,以實現核心素養的落地。三、教學目標1.課標要求:了解古代商路,深入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2.通過地圖、表格等形式,時空觀念了解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和衍生。3.以史料為補充材料,分析探究古代絲綢之路開辟的深遠影響。4.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地位,理解其現實意義,樹立文化自信,培養家國情懷。四、教學重難點重點:狹義絲綢之路的形成、發展和作用。難點:廣義絲綢之路的路線詳情。五、教學設計思路本課以梁啟超對張騫的評價導入新課,通過以學習任務的形式聚焦教學重難點,以期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為此,共設計如下四個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深入了解路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及其發展。學習任務二:掌握基于路上絲綢之路衍生而來的其他形式的絲路。學習任務三:了解絲路的多種意義。學習任務四:探討絲路對于當今中國的意義。六、教學過程【導入】以李希霍芬對絲綢之路的定義導入新課。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 。 ——德國 李希霍芬《中國》設問:是誰開辟了這條絲綢之路?展示張騫的圖片和梁啟超對于張騫的評價。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梁啟超設問:為什么梁啟超稱張騫為奇男子?如何理解世界史開幕第一人?【學習任務一】深入了解路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及其發展。展示地圖和材料材料1: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 ——《史記·大宛列傳》設問:基于材料指出漢武帝為何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教師: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交好月氏,希望能夠約為盟友,共擊匈奴。因而絲綢之路的開辟是基于軍事、政治目的的偶然行為。材料2: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隴西……乃封騫為博望侯……然張騫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此信之。 ——《史記·大宛列傳》設問:張騫之行為何被稱為“鑿空”?教師:經中國西北和中亞的貿易在張騫通西域之前雖已存在,但沒有形成固定的路線。張騫通西域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真正打開了雙方交流之路,絲綢之路也從此成為了國家的正規的中西通途,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稱為“鑿空”。雖未能達成最初的使命,但成功建立了中原與西域地區的聯系,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范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細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根據《絲綢之路路線圖》完成表格。展示材料材料3:敦煌太守李浩供給度沙河。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行十七曰,計可千五百里,得至鄯善(樓蘭)國。 ——《佛國記》設問:結合材料,在地圖上指出法顯西行時所走路線。教師:在材料中關注敦煌、鄯善(樓蘭)國兩個地方,結合圖片可知法顯經絲綢之路的南線前往天竺。設問:絲路三條路線形成時間的變化反映了什么?教師:西漢張騫開辟絲綢之路后,經過歷代行商、旅人的探查,絲路得到了拓展,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絲路的興盛和繁榮。展示材料:《絲綢之路發展示意圖》設問:絲綢之路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并結合時代背景說明原因。教師:絲綢之路興起于西漢,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時期再度興盛起來,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逐漸衰弱;兩宋時期陸上絲綢之路萎縮,河西走廊被西夏、遼、元等政權把持,中原與西域的交流相對有限,但海上絲綢之路卻呈現繁榮景象;直到元朝,隨著大一統王朝的重新建立,陸上絲綢之路再度興起;明清時期,絲綢之路日益衰落。【學習任務二】掌握基于路上絲綢之路衍生而來的其他形式的絲路。展示材料:《草原絲綢之路路線圖》《茶馬古道路線圖》材料4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用制羌、戎。——《明史·食貨志》設問:兩條路線出現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北方、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因生活習俗對中原的貨物有需求,尤其是作為生活必需品的茶葉,而中原地區同樣缺乏馬匹等物資。出于貨物交易的需要,由商人開辟而來。根據p52-53頁,完成表格。展示材料:《宋代海外貿易圖》材料5:宋朝與遼、西夏、金等政權長期對峙,政府轉而在廣州、泉州等12處設市舶司,專司外商貨物稅,并利用先進技術,從泉州和廣州等地南下海上,達東南亞和南亞,通今波斯灣、紅海至歐洲,也可至非洲東海岸。16世紀初,葡萄牙人開辟了從大西洋越過非洲自西而東進入亞洲的新航線后,海上絲綢之路愈加發達。最終綠洲古路遭到遺棄,失去了傳統價值。 ——據費正清《劍橋中國古代史》等整編設問:“海上絲綢之路”在宋明時期興盛的原因是什么?【學習任務三】了解絲路的多種意義。材料6: 中原地區的豐盛物產資源源源不斷地傳播到西域、中亞、波斯、阿拉伯和地中海歐洲區域……絲綢、瓷器、茶葉等輸入西方……草原民族的畜皮毛、毛織品,西亞的珊瑚、翡翠、珠寶、琉璃器等傳入中國。——李明偉《絲綢之路研究百年歷史回顧》結合教材p54,中原視角出發完成下列填空。設問:從梳理的商品上反映了絲路怎樣的特征?教師:絲路上的商業活動頻繁,絲路是一條通商易貨路線。材料7: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最重要的一條交流通道。隨著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開通,西方的動植物品種,源源不斷地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不僅增加了我國農作物種類,而且大大豐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趙陽陽《略論古代絲綢之路中西動植物物種的交流》設問:絲路上除了商品的交換外,還有哪些事物在交換?教師:東西方的物種也在經由這條道路互相傳播,絲路也是物種交流的途徑。材料8;絲綢之路的開發固然以絲綢貿易為初始驅動力,但它實質上促進了不同地區的交流,展現了文明之間的互動。除了絲綢和其他物質的交換,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交流其實對后世的影響更深遠。 ——張信剛《文明的地圖——一部絲綢之路的風云史》設問: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交流具體有哪些?【學習任務四】探討絲路對于當今中國的意義。材料9:在“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框架內,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不斷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這是我提出這一倡議的初衷,也是希望通過這一倡議實現的最高目標。——摘自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2017年5月15日)設問:結合所學談談今天的“一帶一路” 有何價值?七、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