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尚書》看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教學設計1.教學理念、指導依據說明教學理念:本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通過對文化傳承中的學校教育、報刊出版、翻譯以及圖書館與博物館的作用等內容的學習尋找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未中斷的原因,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 指導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了解歷史上學校教育、留學、書刊出版、翻譯事業以及圖書館、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課標對本課知識點的要求有:①知道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②知道西方學校形式的發展③理解近代以來教育形式的變化④知道書籍作為文化載體的不斷演變與發展及其對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⑤知道圖書館與博物館的演變及其意義這些知識點的聯系是:學校教育、印刷書、圖書館與博物館都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與載體。2.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選擇性必修三是圍繞“文化交流與傳播”設置的專題史,本課屬于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這 一主題下的子課題,主要講述了學校教育、印刷書刊、圖書館、博物館四大文化傳承載體的發展歷程。通過多種形式,得以了解世界聞名尤其是中華文明的成長與發展。這一節課與第15課息息相關,正是因為有了文化傳承的載體,使得文明得以延續,因此就必須重視對文化載體的保護。因此本單元內的這兩節課的主題分別是“傳承”與“保護”。3.學情分析(1)初中歷史、綱要(上)中涉及了部分學校教育與印刷術的發展。(2)高二學生抽象思維快速發展,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開始形成辯證邏輯思維。已經能夠獨立自覺掌握教材和多種學習方法。力求理解教材的內容和內在聯系,力求抓住主題,分出重點。因此對于本課的內容容量大,細小知識點多的情況下,需要在設計本課時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建構知識。4.學術動態備本課時,我瀏覽了以下書籍與文章: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李偉榮 李 林《<尚書>諸問題及其海外傳播》劉波: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唐寫本《尚書》栗洪武 陳 磊《中國古代學校教育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的歷史規律》李效杰《唐代私學教育考論》李兵《科舉應試:北宋前期書院教學的主要指向》栗洪武《民國初年由學堂向學校嬗變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斷層及其補救》葉修成《近十年來《尚書》熱點研究綜述》邢文《達慕思—清華“清華簡”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10.劉立壹《古史“層累”與典籍譯介 -理雅各的<尚書>譯本及其中國古史觀》 這些書籍與文章可以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及其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起到的核心作用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且通過借鑒其他老師的一些教學設計的反思,在上這節課時,更加利用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古代的尚書的傳承作為典型加以解讀。5.教學目標分析(1)通過對中國古代到近代各個時期學校教育的史料解讀,以及尚書的傳播情況的分析,知道古代到近代的學校教育在文化傳承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2)通過對尚書的竹簡、抄本以及印刷書形式的解讀,理解印刷書對文化普及及其傳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根據尚書竹簡、抄本、印刷書的保護與保存,感受圖書館與博物館對文化傳承以及大眾服務的巨大價值。(歷史解釋) (3)通過《尚書》的海外傳播情況的解讀,理解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巨大影響,感受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家國情懷)重點為:印刷書的誕生難點為:印刷書的誕生6.教學方法分析1.采用“史料解讀”的方法4.采用“情境創設”法7.設計思路本節課以《尚書》為線索貫穿全課,通過《尚書》從古至今的流傳情況,分析古代到近代的學校教育對文化傳承的作用;分析尚書現存的幾種形式以及對珍貴《尚書》載體的保護的圖書館與博物館的作用;以及通過《尚書》海外傳播情況分析,理解翻譯對中華文化在世界傳播的重大意義。最終理解中華文化傳承四千年不中斷的重要方式。8.教學過程設計(一)導入教師:同學們,梁啟超先生曾經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書中說,四千余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中華文化傳承千年,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文化從未中斷的國家。那中華文化究竟是如何傳承前年的呢?梁啟超先生又說,今世界所稱古書……皆無能及《尚書》者。上世史時代之學術思想,我中華第一也;中世史時代之學術思想,我中華第一也!以《尚書》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究竟是如何傳承下來的呢 中華文化傳承千年的秘密究竟何在?今天就要我們一起學習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 【設計意圖】本課以中華文明的最古老著作《尚書》為代表,探究其傳承前年而不中斷的原因,因此以此來導入即可以通過快速融入學習情境,又可以通過設置懸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重難點(1)尋中華文化之“傳”教師:相比于更為早期的《墳》、《典》、《索》、《丘》,其書更古,為何只有《尚書保》存下來,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文化的最早經典呢?教師呈現材料1:相傳《尚書》為孔子編定。孔子晚年……將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時期秦穆公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匯集在一起,經過認真編選,選出100篇,這就是百篇《尚書》的由來。相傳孔子編成《尚書》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 --《尚書》百科“尚者,上也”,被尊奉為儒家“六經”中最重要的一經。 --李偉榮 李 林《<尚書>諸問題及其海外傳播》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尚書》流傳的原因與孔子編定整理有很大的關系,最關鍵的是孔子在教授學生時主要講授了包括尚書在內的六經。據傳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這也是《尚書》能流傳下來的重要原因。孔子編定六經,私學教授,促進了《尚書》的廣泛傳播。教師設問:那在春秋戰國私學興起之前,學校教育的情況如何?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在春秋戰國以前,主要是學在官府。教師敘事:然而秦始皇統治時期,焚書坑儒以吏為師,使《尚書》等儒家經典遭遇了前所未有之困境,那到了漢代,《尚書》又會是怎樣的流傳情況呢?請同學們根據漢代學制系統圖以及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漢代的學校構成以及漢代《尚書》的流傳情況。教師呈現材料2:開門受徒者,編牒不下萬人。--范曄《后漢書》臣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班固 《漢書·董仲舒傳》《尚書》經過秦代焚書和秦末戰火,漢初由伏生傳下來的,僅有28篇。此后又有古文《尚書》出土。(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墻壁時,發現了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體書寫的,人們稱之為古文《尚書》。) --劉波: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唐寫本《尚書》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通過材料,我們知道了,漢代的《尚書》是從墻壁保存中以及伏生等人記憶中珍貴保存下來的。同時從漢代其,中央設置了太學,地方也有“學”“校”“庠序”等官學,除此之外,私學也興盛起來。而官學與私學的主要學習內容便是儒家經典,《尚書》因而得以幸存并繼續傳播,雖然關于墻壁中得到的古文尚書與伏生等人的今文尚書有不斷爭議,但不管如何,《尚書》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傳承。教師敘事,到了唐代,《尚書》又會如何傳承呢?教師呈現材料3唐代的中央官學……“凡博士、助教,分經授諸生,未終經者無易業……凡《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詩》、《周禮》、《儀禮》為中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谷梁傳》為小經。--栗洪武 陳 磊《中國古代學校教育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的歷史規律》思考:唐官學的主要形式有哪些?主要教授什么內容?根據唐會昌五年(安史之亂以后)明經、進士人數,分析唐代的官學與私學情況,并分析原因。理解其對文化傳承的意義。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根據材料來看,安史之亂以后,官學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取士的人數要遠遠少于地方私學舉送的人員,唐朝私學彌補了官學的衰微,為文化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唐私學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唐代私學又會有什么特點呢。教師呈現材料4:滑州人王恭做官之前在鄉里講學時,有弟子數百人。廬鴻在嵩山建立學館講學,聚徒至五百人……唐高祖時,中央官學的國子學、四門學生員總數只有二百七十人,在唐太宗擴大國子學、四門學規模后,也才只有生員三千二百六十人。 -- 歐陽修《新唐書》 元稹曾在南方平水市中見到幾位放學的兒童,竟然能背誦白居易的詩,這讓元稹感到十分驚訝,詢問后才知道,是教書先生“教我樂天、徽之篇”。 --李效杰《唐代私學教育考論》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從材料中我們看到了唐代私學的規模已經非常大,同時私學的形式也較多,有村學、蒙學與學塾,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唐代私學使得中下層讀書人擁有了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機會。那宋元以后的私學教育又會如何?《尚書》又會通過什么方式流傳下來?教師呈現材料5: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無所于學,往往擇勝地,立精舍,以為群居講習之所。 --朱熹《朱熹集》(《衡州石鼓書院記》) 北宋前期各地新建和修復的書院為33所。這些書院從創建或修復的時間而言,早于乾興元年(1022)創建的書院有20所,占總數的74%,也就是說大部分書院都早于官學設立。 --李兵《科舉應試:北宋前期書院教學的主要指向》教師呈現材料6:宋元時……在中央官學仍設置《五經》為主要專業。 --栗洪武 陳 磊《中國古代學校教育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的歷史規律》(明清)“博士掌分經講授,而時其考課。凡經,以《易》、《詩》、《書》、《春秋》、《禮記》,人專一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兼習之”。 --張廷玉《明史·志(職官二)》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從材料中我們我們理解了宋代書院作為私學興起的原因,也與宋初期官學數量少有關系,同時也理解了宋代一直到明清《尚書》流傳的形式,主要就是通過官學與私學的學校教育傳播。《尚書》作為儒家經典,是科舉制度考察的重要內容,因而也便成了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設計意圖】通過豐富的歷史史料以及圖表的分析,理解從孔子整理《尚書》等六經以來,《尚書》是如何通過官學與私學的教育形式以及在科技考試的要求下一直傳承下來的。理解學校教育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通過探究史料,解讀史料,落實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教師敘事:到了晚清與近代,中國在列強的不斷入侵下,傳統文化又會遭遇什么情況?《尚書》還能繼續傳承嗎?從近代新式學堂到新式學校,傳統文化傳承出現了什么困境?從近代到現代,《尚書》的傳播情況又如何?教師呈現材料7:洋務運動后期,西學課程和學習時間……一般均占到 80—90% 以上……“近年各省所設學堂,且名為中西兼習,實則有西而無中。”……民國元年,改學堂為學校,以經學為主要內容的“中學”被徹底趕出學校教育的大門之外……新文化運動一開始,首先就從教育思想和教育文化上反對尊孔讀經與舊禮教舊道德……“九一八”事變后,社會的主流意識對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持一種認同和維護的態度。 -- 栗洪武《民國初年由學堂向學校嬗變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斷層及其補救》隨著 2008 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的逐漸刊布,學界掀起了新的一輪《尚書》研究熱潮。 --葉修成《近十年來《尚書》熱點研究綜述》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已經整理出版了三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邢文《達慕思—清華“清華簡”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學生回答,教師小結:近代以來,為了學習西方,中學的地位越來越弱,《尚書》也面臨無人學習與傳承的困境,但是九一八以后國家傳統思想與文化便有了重視與傳承,因此到了現代諸多大學都仍然肩負起傳承教育傳統文化與深入研究傳統文化的重任。清華大學重新利用新發現的戰國竹簡研究《尚書》便是《尚書》傳承的最佳證據。當然我們也要知道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在近代以來的發展,以及到了現代,學校教育有了怎樣的變化。學生完成表格梳理:新中國成立初期背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收回了教育主權,接管了各級各類學校。內容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決定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提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影響中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文革時期教育事業受到很大破壞改革開放時期內容1.“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高考制度恢復,教育事業重新走上正軌。2.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3.20世紀90年代,國家開始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影響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進,每個人的受教育權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設計意圖】通過對近代到現代學堂到學校的轉變中中國傳統文化遭遇的困境與補救的學習,理解中華文化傳承的不易。理解學校教育在近代以來承擔的中華傳統文化延續的重擔。通過表格的梳理與歸納,能夠知道近代以來的學校教育的發展與國家對學校教育的重視。睹中華文化之“載”教師敘事:從古至今《尚書》在流傳過程中是以什么形式在官學與私學中流傳呢?教師呈現圖片與材料8: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尚書》從竹簡到抄本再到印刷。我們也看到了印刷書的誕生,堪稱具有革命性的轉變,掌握書籍的不再是少數人。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有利于《尚書》的傳播,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除了這些尚書的直接書籍,還有很多引用尚書較多的珍貴竹簡也是尚書流傳的重要途徑。比如今天在上海博物館的楚國簡。這些珍貴的竹簡與書籍,今天保護與修復的核心工作就在博物館與圖書館,博物館與圖書館就擔任了文化載體傳承的重要使命。通過視頻了解一下圖書館與博物館的作用。完成表格梳理歸納,知曉中國圖書館與博物館的發展概況。古代官府藏書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圖書文獻的保存,朝廷設有專門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私家藏書私家藏書伴隨私學的出現也得到發展。明清兩代尤其突出,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書家和藏書樓。近代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1916年起,凡在內務部立案的出版圖書均交京師圖書館收藏,國家圖書館的職能開始體現。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改稱“國家圖書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建立各級各類的圖書館。近代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院,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英國亞洲文會在上海設立了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1905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1912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國子監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25年,為保護清朝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珍品,在北京故宮紫禁城內設立的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1933年,蔡元培等倡議在南京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立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國立中央博物院改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院”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1959年建成,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1960年8月,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央革命博物館更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史料的解讀,理解《尚書》從竹簡到抄本再到印刷書的演變過程,理解印刷書的出現對文化傳承、文化普及的重要意義。通過表格的梳理歸納,知道中國在博物館與圖書館的發展過程。譯中華文化之“盛” 教師敘事:近代以來,隨著中西方的聯系,中華文化也通過傳教士的翻譯,傳播到全世界。以尚書為例,請同學們根據材料,分析《尚書》在世界的流傳情況。 教師呈現材料9:對《五經》的研究最早的外籍學者是利瑪竇, 他在《天主實義》多次提到中國思想家的著作……其中共 18次引用《尚書》……《尚書》于 1626 年譯成拉丁文后,相繼出現法文、英文和德文譯本 在西方國家流傳。《尚書》最普遍使用的英譯本有理雅各(1815— 1897)和高本漢(1889—1978)的譯本。 --李偉榮 李 林《<尚書>諸問題及其海外傳播》理雅各試圖厘清《尚書》學史的流變……德國漢學家夏德在書中大量引用理雅各《尚書》等《中國經典》的英譯本和法國漢學家沙畹的《史記》法譯本……理雅各的《尚書》譯本也傳播到日本,隨著清末民初大量日文著作的漢譯,吸收了理雅各《尚書》譯本中古史觀念……日文著作也轉而間接影響了國內的古史界。 --劉立壹《古史“層累”與典籍譯介 -理雅各的<尚書>譯本及其中國古史觀》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通過史料,我們看到了《尚書》的翻譯本已經有英、法、拉丁、日等,全世界都領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精髓。通過翻譯,讓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成為世界文化。同時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中華文化的傳播也是相似的,西方文化的傳播,基本也是通過學校教育、印刷書以及博物館與圖書館。學校教育古代古希臘產生歐洲最初學校形式近代法國:“大學區”制度,確立了國民教育制度。德國:促成大學職能轉變。美國:大學走向 世俗化與商業化書籍古代埃及紙草書卷近代德國古登堡《圣經》采了活字印刷術 圖書館古代修道院藏書近代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古代埃及“亞歷山大博物館”人類歷史最早的博物館。近代牛津大學、 阿什莫林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設計意圖】通過對《尚書》的世界傳播情況的分析,知道翻譯也是文化傳播的一種形式,同時,翻譯使得中華優秀文化傳播全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強大精神與魅力,體現中華文化的強盛與優秀,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對世界文化傳承方式的梳理,簡單理解其概況。總結提升教師敘事:同學們,學完本課我們最后重新思考一下,中華文化為什么歷經千年卻從未中斷?【設計意圖】通過對中華文化傳承方式的重新梳理,完成對整節課知識體系的建構,將零散的知識結構化。9.板書10.教學反思本課特色:(1)整體設計思路:確定了本課的課魂(主題)便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尋找中華文化從未中斷的原因。以《尚書》流傳為線索貫穿全課,完成在主題引領下的整體性知識構建。(2)史料解讀、創設情境。(4)核心問題的設置:1.為什么中華文化中最早的書籍只有《尚書》流傳下來?2.根據漢代學制系統圖以及所學知識,分析漢代的學校構成以及漢代《尚書》的流傳情況3.唐官學的主要形式有哪些?主要教授什么內容?4.北宋書院因何而起?北宋官學與私學的教學內容都是什么?《尚書》流傳如何?5.中華文化如何傳承千年從未中斷?(5)教學中大量的環節滲透了歷史核心素養。(6)激勵性評價,讓學生得到適當又有激勵的反饋與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7)總結圖表,歸納到位,知識體系、框架線索與知識點都有了很好的呈現。(8)課堂提供了很多核心的學術觀點。存在問題:存在問題:(1)問題設置過多,時間的分配上需要把控。(2)本課容量還是太大,還要進行適當取舍。(3)問題層次的設計還可以更加優化。(4)對學校教育部分設計很多,圖書館與博物館以及印刷書部分涉及太少未來的解決思路:加強專業書籍的閱讀,拓展學術視野;更好地處理教材;(2)加強教學理論的研究與學習(3)加強對課標和課本的研讀;(4)多次嘗試,多次修改找到合適的取舍方法。南宋初年編刻,世稱“八行本”。此本后長期流落日本,(1884)始由楊守敬購歸中土。善本。今藏國家圖書館。敦煌唐寫本《尚書》長卷(編號BD14681)。20世紀90年代,國家圖書館開展敦煌遺書的搶救性修復,得到妥善的保護。就被埋入地下,未經“焚書坑儒”影響,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尚書》的原貌。中國最早的貨幣——貝幣 秦統一前的貨幣和 北宋的交子 明清銀元寶統一后的圓形方孔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