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教學設計一、教學立意古代戰爭對于地域文化的演變有著很大的影響。不同的文化因戰爭而相互碰撞、交匯、傳播,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古代重大的戰爭對于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為不同文化的發展所帶來的新的契機。二、教材分析本課是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五單元第11課《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本課通過兩個子目(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講述了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的概況。這個單元按照時間順序講述古代戰爭、近代戰爭以及現代戰爭對于文化所產生的影響,但是對各個時期的戰爭對于文化的影響側重點不同。三、學情分析本節課內容涉及世界古代歷史相關背景知識,如“亞歷山大遠征”、“蒙古西征”,對于高二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四、課標要求了解亞歷山大遠征和蒙古西征;理解亞歷山大遠征和蒙古西征對人類文化的破壞,認識戰爭對不同文化的碰撞產生的影響。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認識亞歷山大遠征、“希臘化時代”和蒙古西征的歷史影響,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通過互聯網查閱資料、情境再現等方法,識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史料、設置懸念,先了解亞歷山大遠征以及蒙古西征的古城,再探究古代戰爭對于地域文化所產生的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通過探究古代戰爭對地域文化的影響,學會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待歷史問題,認識古代著名戰爭對地域文化不僅帶來了破壞還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古代著名戰爭對東西方的影響,培養家國情懷。六、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亞歷山大遠征與蒙古西征的過程2.教學難點:古代戰爭對于地域文化帶來的影響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過程第一部分 圖片導入師:從這幾幅圖片來猜這一批文物是從哪一地區出土?生:希臘?師:雖然這些文物有著很明顯的希臘化特征,但是它們卻是在阿富汗阿伊哈努姆城址出土的。那么大家通過閱讀課本思考一下,為什么在遙遠的中東地區卻出現了這么多的與希臘文化相似的文物?新課1、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師:公元前4世紀,隨著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征,古希臘文明在歐亞非廣泛傳播。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位于歐亞文明十字路口的阿富汗出現了一座希臘化城市——阿伊哈努姆。阿伊哈努姆城的建立就與亞歷山大大帝遠征直接相關。那我們我們先來學習亞歷山大遠征的過程:(1)時間:公元前334年。(2)過程: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波斯,歷經10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師:我們剛剛說到了阿伊哈努姆城是一座希臘化的城市,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何為希臘化?生:被亞歷山大征服的的地區文化都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師: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滅亡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托勒密王朝為止的一段中近東歷史時期,這段時期內地中海東部原有文明區域的語言、文字、風俗、政治制度等逐漸受希臘文明的影響而形成新的特點。那么我們接著來看看希臘化時代下阿伊哈努姆城文化特點。展示圖片:師:從阿伊·哈努姆遺址的整體面貌上看,該城具有希臘式城市的主要特征。它的城市布局與希臘的城市相似。像一般的希臘城市那樣,周圍建有防御性的城墻下城則主要是宮殿群、劇場、體育館以及主神廟、祭所、軍械庫等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這樣的選址與布局實則是對希臘本土城市結構的模仿。從我們開頭看到的科林斯式柱頭,說明城中的希臘式造型藝術突出了它的希臘文化特征,以及出現的希臘語的銘文、格言、哲學手稿的遺跡顯示了阿伊·哈努姆文化與希臘本土文化的一脈相承。從這些我們能看出阿伊·哈努姆城的文化受希臘很大的影響,處處透露著希臘文化氣息。但是這并不是全部,大家看下面的圖片:師:銀盤上方是希臘的太陽神赫利奧斯(Helios)和月亮神塞勒涅(Selene)。畫面右方是祭壇和祭司。左邊乘坐由獅子牽引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樣式的戰車,戴著典型的希臘風格帽子的是自然女神西布莉(Cybele,中國常翻譯為“庫伯勒”)。右邊駕車的是有翼的勝利女神妮姬(Nike),戰車后為身著東方服飾撐著傘蓋護佑女神的仆從。另外一位女神東方式的,正面直立、體形粗壯呆板,從臉形到服飾與希臘式神像毫無相似之處。在極具希臘特征的劇場觀眾席上,也出現了一些包廂式的座位,這無疑是給城中的重要人物,或許是王室成員設立的。這表明在新的政治環境中,古典時代希臘城邦公民平等民主的傳統已受到嚴重削弱,不大可能延續,融入了西亞的某些當地貴族統治的一些因素。師:通過了解這兩幅圖,大家思考阿伊·哈努姆城文化另外的特點還有什么?生:受到東方傳統文化的影響。師:從阿伊·哈努姆城這座希臘化的城市我們可以看出在客觀上把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也滲入到希臘文化當中,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是希臘文化與西亞、北非等地文化相互影響的產物。師:大家閱讀課本,歸納亞歷山大遠征后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的發展的表現還有哪些? 卡利馬庫斯等人整理和研究了《荷馬史詩》和古典希臘的悲劇、史學、地理學作品。b. 歐幾里德編寫的《幾何原本》流傳后世。c. 阿基米德提出了浮力定律和杠桿定律等定律。d. 埃拉托斯提尼精確地計算出了地球的周長。e. 醫生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進行了基礎研究。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師:我們繼續把目光放在阿富汗這片土地上,大家先來看這幅《絲路山水圖》的一部分,絲路山水地圖》(又名《蒙古山水地圖》)是明代中后期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該圖描繪了東起嘉峪關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伊斯蘭圣城麥加)的遼闊地域范圍。那么大家看到黑樓城這個地方,他是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樞紐,也叫赫拉特或者哈烈,位于現在的阿富汗。絲綢之路由于各地區戰爭不斷曾一度中斷,赫拉特也在戰火中幾乎淪為廢墟,那么是什么使得赫拉特又延續了絲綢之路路上昔日的輝煌。追其原因還是蒙古西征。13世紀 ,由蒙元王朝與四大汗國組成的大蒙古帝國橫亙歐亞大陸,蒙古人的征服對中亞等地區造成了災難 ,但同時又在客觀上保證了中亞絲綢之路的再次暢通 ,歐亞大陸形成了更為廣泛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蒙古西征過程:⑴第一次:1218年后,成吉思汗發動第一次西征,滅掉花剌子模國,蒙古軍隊直抵黑海北岸。⑵第二次:滅亡金朝之后,蒙古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⑶第三次:13世紀中葉,蒙古以西亞地區為目標,攻占巴格達。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了四大汗國,它們在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師:那么我們接下來重點來看看蒙古西征給地域文化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展示圖片:師:大家先看赫拉特書封漆器上的圖案,這些圖案大家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生:很像中國的圖案師:確實,這個漆器上就是鮮明的中國龍紋、鳳紋、麒麟,中國的漆器深深影響了阿富汗的漆器手工業。清漆書封上的“中國圖案”,也被當時歐洲人稱為“波斯圖案”。十五至十六世紀里,清漆書封曾在西方多國掀起熱潮,圖中威尼斯的清漆書封就具有很明顯的赫拉特風格。直到十七世紀時,隨著中國沿海貿易的繁榮,它的地位才被正宗的中國漆器取代。除此之外,由于蒙古帝國的統治,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可以說是不得不交流,阿拉伯地區的天文、數學、建筑等成果就傳入中國,而中國的歷史、算術、醫學,也通過阿拉伯人,傳入西方,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西方的社會變革。由此可見蒙古西征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生: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展示圖片:師:大家看看圖片上的這兩個人,來判斷是哪國人?師:這兩個人的面部特征是不是跟我們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呀,如今阿富汗境內的第三大民族哈扎拉人,大約130萬余人,他們是蒙古人西征版圖擴大后留在阿富汗的混血后裔,是成吉思汗征服阿富汗后,派軍駐扎的結果。由此可見蒙古西征還對什么有影響?生:引發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師:蒙古西征對于中國民族的構成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蒙古西征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由東向西遷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軍隊,14世紀后,他們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由西向東遷徙的移民:大批移民自西向東遷,進入中國中原地區。他們來自不同地域,說著不同的語言,被稱為“色目人”。他們中的大部分后來融入漢族和蒙古族。師:經過我們剛剛的學習,大家了解到了,在阿富汗歷史上出現了多種文明,我們這節課就講了兩個,阿富汗位于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屬中亞國家,它溝通東西方,連接中亞、西亞和南亞,在歷史上被稱為通向南亞大陸的“鎖鑰”。阿富汗在古代是東西方陸路交通上的樞紐地區,被稱為古代東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在歷史上居魯士大帝遠征時將它并入波斯;亞歷山大東征在這里建立了希臘化城邦;從印度來的佛教也到傳入這個地方;漢代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到達了此地,將漢文化傳入阿富汗,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環。蒙古西征再次打通此地的絲綢之路,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由此可見阿富汗歷史上多種文化在此交融戰爭是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戰爭雖然給阿富汗的帶來了破壞,但是也同樣給他的地域文化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第三部分課堂檢測1.在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地中海地區以及其他地區。之后的幾個世紀里,羅馬人開始借用希臘詞匯中的“Y”和“Z”字母,將它們放在自己字母表的末尾。這表明A.腓尼基字母深受阿拉馬字母的影響 B.拉丁字母進--步演化出希臘字母C.武力征服對文明交流具有--定影響 D.希臘字母是羅馬字母的唯-~源頭2.據記載,東征之時,亞歷山大就抱有一種把“已知人類居住世界”聯合為一體,建立大同社會的愿望。他不僅隨軍帶有專家學者,而且還資助他們進行科學研究工作,亞歷山大的所作所為A.使亞歷山大帝國長治久安 B.世界開始從分散聯合為一體C.開始打破區域文明的界限 D.為東西方文明交流創造條件3.蒙古建國后,于1219年至1260年,先后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既深且遠。下列不屬于西征影響的是 ( )A.有利于促進民族交融 B.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C.建立橫跨亞歐非的世界性帝國 D.改變了一些地區的民族分布4.亞歷山大的遠征,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但橫貫亞歐大陸絲綢古道上的商隊來往,聯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下列對這段敘述的理解有誤的是A.和平往來促進了各地經濟文明交流B.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交往的要道C.暴力沖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絕的狀態D.暴力沖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傳播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