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課標要求《歷史課程標準》要求:知道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本課是第五單元的第二課,本課主要講述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新中國建立后美蘇對中國的外交態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內容和影響;萬隆會議的概況和“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周恩來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成就。教學目標1.通過材料解讀,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與意義,認識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知道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的外交成就。2.通過閱讀、分析材料,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提高學生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3.通過學習,了解外交政策的作用,樹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意識。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萬隆會議。2.教學難點(1)新中國成立初期,美蘇對華政策的不同;(2)理解“求同存異”的含義。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 展示學習目標 整體了解所學內容 通過展示,讓學生明確本課內容所需要掌握的內容點在哪里。圖片導入 展示《時局圖》和周恩來的一段話; 教師設問:新中國成立,我們是如何改變這種外交局面的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以圖片和材料為導入,幫助學生回顧所學,并進行設問,進而順利導入本課的學習。知識講解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 教師展示開國大典上毛澤東的一段話,引出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那么怎么才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呢? 學生思考后回答。2.新中國初期的外交狀況 教師展示二戰后的世界形勢 學生思考二戰后,我們面臨著怎樣的外交環境。 通過圖片引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外交環境。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教師講解:為了打破美帝國主義的孤立封鎖,我國與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交的史實。并展示相應的圖片資料 學生思考這些建交為我國帶來怎樣的影響。 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教師展示材料和圖片說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 教師講述,1953年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首次提出。教師展示外交部檔案館保存的周恩來總理親筆書寫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圖片 學生閱讀教材和圖片說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內容。 培養學生讀圖和提取教材信息的能力。教師展示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的圖片,重申該原則。教師展示兩則材料,讓學生思考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 學生根據材料進行作答。 通過史料,形成學生一定的史料意識,提取關鍵信息,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總結過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標志。為了進一步打破美國的封鎖,新中國積極參加一些重要的國際會議。萬隆會議就是新中國團結亞非各國的一次重要會議。知識講解二、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 1.萬隆會議的背景 教師展示二戰后亞洲和非洲獨立國家的形勢圖。教師講解,新中國積極發展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 通過兩張歷史地圖,學生對二戰后的亞洲和非洲國家形勢有個大概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2.萬隆會議的經過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萬隆會議的相關內容。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 培養學生閱讀教材和關鍵信息提取的能力教師講述周恩來代表中國參加此次會議,以及美國對中國參加這次會議的態度和“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使學生知道中國代表參加萬隆會議的艱辛。教師展示部分代表在會上對中國及共產黨的態度。 學生理解材料的關鍵內容。教師展示周恩來總理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的補充發言的部分內容。 學生提取出關鍵語句。教師提問什么是“求同存異”。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根據周恩來總理的講話來概括“求同存異”的內容,提高學生概括史料的能力。3.萬隆會議的影響 教師呈現周恩來總理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的合影。 學生總結出萬隆會議對中國的意義。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片的能力。隨堂練習1.我國重視發展睦鄰友好關系。1954年,周恩來出訪印度、緬甸,三國總理共同倡導( C )A.和平統一八項主張 B.獨立自主和平外交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求同存異”方針2.“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既沒有去刻意爭取共產黨主義的支持,也沒有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論。但他達到了此行的重要的目的……使人相信中國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來取得成功主要原因( C )A.周恩來的人格魅力 B.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C.倡導“求同存異”方針 D.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結束了舊中國的屈辱外交,以嶄新的姿態步入國際舞臺,奉行獨立的和平外交政策。請問20世紀50年代我國外交取得的成果是( A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合法席位萬隆會議日內瓦會議A. B.C. D.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