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教材分析《歷史課程標準》要求了解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并對由此形成的一次大戰后資本主義世界國際關系的基本格局有初步的認識。本課是第三單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第3課,通過對戰后帝國主義各國為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爭奪的分析,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和《九國公約》實質的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教學目標1. 巴黎和會召開的時間和操縱國家、《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容及對德國的影響。2. 華盛頓會議召開的時間和背景及內容對中國的影響。3. 理解“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實質。4. 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對中國的危害。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巴黎和會與《凡爾賽和約》、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教學難點】正確分析和認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實質。講授新課【導入新課】展示圖片:《五四運動》教師:同學們,上面這幅圖,我們都知道是五四運動。而五四運動的導火索就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第一次世界大戰歷經四年終于畫上了句號,戰勝國圍繞著如何處置戰敗國,以及戰敗國在全世界的殖民地,展開了新一輪的爭奪,各國打著和平的旗號共同導演了一場分贓的盛宴。那么,除了巴黎和會外,還召開了哪些會議?這些會議上又提出了哪些條約?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學習今天的新課。(設計意圖)以圖片和問題的形式導入生動直觀,同時利用學過的中國史內容進行復習導入,不僅能讓學生對世界史和中國史相聯系,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了解巴黎和會的沖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也可以使用體系化資源中“【課程引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情境導入”情境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的概況后再講解新課。《凡爾賽條約》1.巴黎和會的召開展示圖片:教師:一戰深刻地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一些帝國主義戰勝國尤其是英、法、美要求按照各自的意圖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統治秩序。在這樣的情況下,巴黎和會召開了。展示圖片:《凡爾賽宮》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巴黎和會召開的時間地點、目的和參加會議的國家。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時間:1919年1月,協約國集團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和會。(2)召開目的:懲治戰敗國德國,重新瓜分世界。(3)參加會議國家:巴黎和會參加會議的國家有27個。蘇維埃俄國被剝奪了參加會議的權利,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亞被排斥在和會之外。教師:英、法、美、日、意5國在準備會議時擅自制定了和會的議事規則。規定英、法、美、日、意5大國為有普遍利益交戰國,可參加和會一切會議。比利時、中國、塞爾維亞等國為有個別利益交戰國,只能出席與其本國有關的會議。而事實上有權對和會決策的,真正起操縱作用的只有英、美、法三個大國。展示圖片:【知識拓展】教師:那么這次會議上到底確定了哪些內容?請同學們在教材中找一找。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協約國及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條約》;(2)決定建立國際聯盟。展示圖片:《國際聯盟所在地》展示材料:1919年4月28日,巴黎和會通過了《國際聯盟盟約》。盟約宣稱國際聯盟的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的和平與安全”。1920年1月,國際聯盟正式成立,是世界上第一個政治性的國際組織,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過積極作用。但是作為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重要支柱,美國沒有參加,實則被英法操縱,是帝國主義對戰后殖民地進行再分割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國際聯盟名存實亡。教師:戰敗國和蘇俄被排斥在外。美國因為奪取世界領導權的野心未能實現,既不批準《凡爾賽條約》,也不加入國際聯盟。過渡:那么《凡爾賽條約》具體包含哪些內容?我們再來看一看。2.《凡爾賽條約》的內容教師:在領土方面,①重新劃分德國疆界,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②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軍隊占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德國不得設防;③承認奧地利、波蘭獨立。展示圖片:教師:結果德國喪失了近 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但避免了被肢解的命運。教師此處可帶領學生演示“【歷史地圖】《凡爾賽和約》規定的德國疆界”動畫,直觀了解《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疆界的知識點。同時在軍事上,禁止德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不許德國擁有空軍,限制德國陸軍的人數,只準保留陸軍10萬人。規定的雙重目的,既防止德國軍事力量威脅協約國,又為德國保留鎮壓國內革命力量的相當兵力。在殖民地方面,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展示圖片:教師:除上述條約以為,《凡爾賽條約》還涉及了中國的相關內容。展示圖片:《中國近代外交家顧維鈞》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凡爾賽條約》如何限制中國的嗎?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凡爾賽條約》規定,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全部轉給日本,實際上,日本已經擁有了在山東的權益。這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最終爆發五四運動。最終,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也拒絕在條約上簽字。【合作探究】談談你對《凡爾賽和約》的看法。展示材料:誰要是簽署這樣的條約,他的手就會爛掉!——德國總理謝爾曼這不是和平,這不過是20年的休戰。——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靠《凡爾賽和約》來維持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列寧教師:假如你是德國人,你是如何看待《凡爾賽和約》?假如你是美國人,你認為美國收獲最大嗎?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對巴黎和會作出的決定滿意嗎?學生討論回答略。教師總結:德國人肯定對這個條約極度不滿;美國人也會不滿意,畢竟沒得到什么好處;而作為中國人肯定是充滿憤怒、認為該條約不公平。從這里可以看出,《凡爾賽條約》是戰勝國妥協分贓的產物。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的關系;但戰爭的根源在于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它不僅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還加深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為“二戰”埋下了禍根。教師: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同時,確立了凡爾賽體系。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說一說凡爾賽體系的構成。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919—1920年,協約國在同德國簽訂《凡爾賽條約》后,又先后同戰敗的奧、保、匈、土簽訂和約。這些和約和《凡爾賽條約》構成的對戰敗國領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體系即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統治新秩序。(設計意圖)托爾斯泰說:“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才是關鍵。在本環節通過圖片、史料、視頻和動畫等形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教師此處可帶領學生觀看“【知識解析】中國在巴黎和會外交上的失敗”視頻,直觀了解中國在巴黎和會外交上失敗的知識點。過渡: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但他們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仍然矛盾重重,尤以美、日最為尖銳。在這樣的情況下又召開了華盛頓會議。二、《九國公約》1.華盛頓會議的概況展示材料:材料一:美國海軍部長丹尼爾斯宣稱將在五年內建造一百三十七艘軍艦,“建設一支世界上最強大、最優秀的海軍。”材料二:英國不甘示弱,首相勞合·喬治表示:“大不列顛寧愿花盡最后一分錢,也要保持海軍對美國或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優勢。”材料三:日本為了與美英一爭高下,雄心勃勃地制定了八八艦隊計劃,即擁有兩支強大的艦隊,每支艦隊有主力艦八艘,每八年更新一次。展示圖片:教師:請同學們結合上述材料,分析為什么在召開巴黎和會后,還要召開華盛頓會議?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但它們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仍然矛盾重重。(2)日本實力增強,幾乎獨霸中國,英、美對此極度不安,力圖遏制日本的擴張,三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海軍軍備賽。教師:為了協調帝國主義國家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矛盾,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國等9個國家的代表華盛頓舉行會議。展示圖片:《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九國代表》《華盛頓會議會場》2.華盛頓會議的內容教師:這次會議主要內容有哪些?通過了哪些條約?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華盛頓會議主要就是九國代表簽署了《九國公約》等條約。展示圖片:教師:《九國公約》是針對中國問題而簽署的條約。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但是,公約所標榜的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只是表面文章。列強對中國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權、關稅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義要求,都予以拒絕。展示材料:1922年美國召集的華盛頓九國會議簽訂了一個公約,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在中國已經形成獨占地位,才放棄“門戶開放”政策。 ——毛主席《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教師:通過上述材料,我們可以看出《九國條約》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最終實現,阻止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教師:除了《九國公約》外,英、法、意、日、美五國還簽訂了《五國公約》,也就是《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展示材料:教師:《五國公約》使美國取得了與英國對等的制海權,又達到了抑制日本的目的。3.華盛頓會議的影響教師: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在這兩個會議的基礎上,戰后國際秩序得以重建,這一秩序通常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合作探究】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展示材料:材料一:美國1923—1929年,整個工業生產率提高40%;法國1924年工業生產總量超過戰前水平;英國1929年的工業常量也達到1913年水平。材料二:列寧:“華盛頓會議為太平洋兩岸大國的下一場戰爭,埋下了第一批火種。”日本代表:“這哪里是什么談判,這簡直就是對日本的審判!”展示圖片:《德國人游行反對<凡爾賽和約>》學生討論回答略。教師總結:(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2)它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為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的和平和繁榮局面創造了條件。(3)但它建立在宰割戰敗國和犧牲弱小國家利益基礎上,隱含了許多矛盾,埋下了新世界大戰的禍根。(隨著帝國主義各國實力對比變化而日益尖銳,新的爭奪不可避免),這就決定這個體系不可能持久。(設計意圖)本目主要圍繞華盛頓會議的基本概況、內容和影響來逐一闡述。在講解的過程中,通過圖片和史料的展示與分析,培養學生的運用史料解釋歷史的能力。最后利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加深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理解。教師此處可帶領學生演示“【歷史地圖】華盛頓會議”動畫,直觀了解華盛頓會議的知識點。課堂小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勝國力圖重建被戰爭打亂的世界秩序,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相繼召開,由此確立起“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維持了短暫的和平。而中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在戰后召開的兩次會議上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這兩次會議體現了強烈的大國強權的色彩。作為中國,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敗之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