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近代科學與文化教材分析《歷史課程標準》要求:通過牛頓、達爾文、巴爾扎克和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學和文化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本課是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中的第七課,主要講述以牛頓、達爾文為代表的科學家、以巴爾扎克、列夫 托爾斯泰為代表的文學巨匠以及以梵高和貝多芬為代表的音樂美術大師作品及成就,使學生對西歐近代科學文化的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教學目標1.了解近代科學、文學、音樂、美術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2.通過引導學生思考牛頓、達爾文、巴爾扎克、托爾斯泰、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學和文化上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樹立學生勤于探索、謙虛謹慎、敢于捍衛真理的精神品質;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牛頓、達爾文、巴爾扎克、列夫 托爾斯泰、貝多芬等人在科學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教學難點】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梵高藝術畫派特點。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材料:《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第2位:牛頓——歷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他建立了宏偉的力學體系,奠定科學理論的基礎,微積分的創始人之一。第16位:達爾文——創立了自然選擇生物進化論,改變了我們對人類在世界上的位置的看法。第45位:貝多芬——音樂史上超乎時空的最杰出的音樂家。他為自己和理想的未來聽眾而作曲。教師:同學們,相信這幾個人咱們都認識,但是你們可能對他們排行如此之高存有疑慮,下邊,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答案吧!(設計意圖)本課以《影響人類進程的100位名人》中牛頓和達爾文以及貝多芬的排名說起,以高排名為學生設立疑問,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更加順利的進入新課的學習。教師也可以使用體系化資源中“【課程引入】近代科學與文化情境導入”情境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近代科學與文化的概況后再講解新課。【講授新課】科學家1.牛頓——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展示圖片:《三個蘋果改變世界》展示材料:據說,有一天傍晚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乘涼,忽然一個蘋果從樹上掉落在他身邊。牛頓看見后,反復思考蘋果掉落的原因。在“蘋果落地”的啟發下,經過專心研究,他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教師:請同學們通過閱讀教材,找出牛頓的國籍和主要貢獻。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國籍:英國。(2)貢獻:①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 微積分學(三大成就);②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使物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教師: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牛頓的科學發現,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因此也牛頓也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展示圖片:《牛頓》【拓展延伸】教師:同學們,除了上面,我們提到的貢獻,牛頓在其他領域也有不同的成就。在天文學方面:發現萬有引力;力學方面:牛頓發現了三大定律:慣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以及發作用定律,這就構成了經典力學的完整體系;光學上:他研究發現了三棱鏡的色散原理,發明出反射式望遠鏡;數學上:他發現二項式定理,創立了微積分;物理學上:他發表的《自然科學的哲學原理》,使物理學成為一門單獨的學科。正是因為他的不朽成就,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了一大步。過渡:科學總是在進步,人們所思考的問題越來越深入,對于封建神學所推崇的“上帝創造萬物”的神創論,有一位科學家勇敢的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他就是達爾文。2.達爾文與進化論展示圖片:《英國神學主教諷刺達爾文》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說說達爾文的相關貢獻。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達爾文的貢獻: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提出“進化論”的觀點。展示材料: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非常有意義,這本書可以用來當做歷史上的階級斗爭的自然科學根據。——馬克思1859年成為劃分科學史前后兩個"世界"的界限。《物種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場革命如同馬克思主義登上歷史舞臺一樣,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達爾文遠離大城市的繁囂,在他寧靜的莊園里準備著一場革命,馬克思自己在世界囂嚷的中心所準備的也正是這種革命,差別只在杠桿是應用于另一點而已。——李卜克內西教師:通過閱讀上述材料,請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會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物種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來“上帝創造萬物”的神創論,在生物科學領域掀起一場偉大的革命。展示圖片:教師:達爾文是近代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那么到底什么是進化論?《物種起源》這本書到底講了什么?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進化論的內容:(1)物種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2)生物的發展和進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決定的,而是遺傳變異、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的結果;(3)人類也是進化來的,不是上帝創造的。教師此處可帶領學生觀看“【知識解析】達爾文和《物種起源》”視頻,直觀了解達爾文和《物種起源》的知識點。【想一想】教師:同學們根據以往學過的知識,想一想近代科技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學生討論回答略。教師總結:(1)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根本原因(2)啟蒙思想的傳播,促進了人們思想解放。——重要因素(3)科學家的個人努力,辛勤探索。——個人因素(設計意圖)近代科學家的講解主要通過圖文資料的分析展開,培養學生的運用史料解釋歷史的能力。牛頓介紹從三個蘋果改變世界開始,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最后再以一個問題使學生思考科技迅速發展的原因所在,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把握。過渡:牛頓和達爾文在各自研究領域的理論與發現是世界科學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二人雖相差兩百多歲,但在死后都葬于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科學家用理性改造世界,文學家用人文關懷世界。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近代,同樣涌現出一批杰出的文學家。巴爾扎克和列夫·托爾斯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文學巨匠1.巴爾扎克展示資料:《歐也妮·葛朗臺》片段……他的全部生命都退居到他的那雙眼睛里去了,等他一有力氣睜開眼睛,便把眼珠轉向密室房門,那里面藏著他的金銀財寶。他問女兒說:"它們還在嗎?還在嗎?"那聲調透出一種驚恐萬狀的焦慮。“在,父親。”“看住金子,去拿一些來,放在我面前。”歐也妮在桌上放開幾枚金路易,老頭兒就像剛學會看的孩子傻盯著同一件東西,定睛看那幾枚金路易,一看就是幾個小時;他也像孩子一樣,不時地露出一個吃力的微笑。“這東西暖我的心窩,”他喃喃說道,偶爾上還露出一種無比舒坦的表情。教師:這本書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巴爾扎克,下面請同學們通過課本找出以下知識:巴爾扎克國籍、著作和小說特點。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國籍:法國。(2)著作:《人間喜劇》,經典之作《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等。(3)小說特點:再現了法國19世紀早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圖景,給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變遷史。教師:19世紀的法國正處在資本主義發展的社會轉型時期,他將所見所聞全部記錄下來,將觀察到的社會現象細致描繪,塑造出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因此,巴爾扎克被稱為“現代法國小說之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展示圖片:展示材料:……他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卻非常充實……他進入了墳墓,但也進入了榮譽境界,他將繼續在飄浮于我們頭頂的云層上面,在我們祖國的眾星中間閃耀光芒……——維克多·雨果為巴爾扎克獻上悼詞過渡:比巴爾扎克稍晚一些,世界文壇又出現了一位巨匠——列夫·托爾斯泰。2.列夫·托爾斯泰展示圖片:教師:閱讀課本知識,找出列夫·托爾斯泰的國籍和著作。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國籍:俄國。(2)著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展示材料: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列寧教師:為什么托爾斯泰的作品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他的作品一方面深刻抨擊了俄國的沙皇專制統治和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另一方面有否定暴力革命,宣揚道德上的博愛。反映了在社會轉型時期俄國農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狀態。(設計意圖)通過閱讀作品片段和作家的人物圖片,讓學生近距離的感受近代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認識到資本家的貪婪,幫助學生全面、客觀的理解文學家們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廣闊社會。教師此處可帶領學生觀看“【知識解析】托爾斯泰與他的三部世界巨著”視頻,直觀了解托爾斯泰與他的三部世界巨著的知識點。過渡:一個個激昂的文字能夠表達文學家們的喜悅與憤怒、明了與困惑。在音樂美術領域,也涌現出了一批偉大的藝術家。下邊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樂圣——貝多芬吧!音樂美術大師1.音樂大師——貝多芬展示圖片:展示材料:貝多芬出生音樂世家,8歲登臺表演,22歲到維也納學習音樂,逐漸名聲大噪。28歲患耳疾,后來兩耳完全失聰。為克服失聰帶來的困難,他曾將一支小木棒的一端插在鋼琴箱里,一端咬在牙齒中間,在作曲時用來聽音。這個特別的辨音器,至今還保存在德國波恩的貝多芬博物館內。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貝多芬的國籍)、代表作品和作品的特點。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國籍:德國。(2)代表作:《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等。(3)作品特點:他創作的音樂充滿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展示材料:要是沒有聽過這部壯麗的作品的話,那么你這一生可以說是什么作品也沒聽過。——德國思想家恩格斯只有通過它,我們才能調動一切激情,迸發出全身心的吶喊,我們才能堅定地活下去,成為靈魂的守望者。——德國文學家霍夫曼教師:上述材料描寫的是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完成于1804年,氣勢磅礴,是一部反映重大社會題材的作品,表達出作曲者對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渴望,標志著貝多芬在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成熟。【拓展延伸】《英雄交響曲》:應法國大使的邀請,1804年,貝多芬為拿破侖譜寫了《英雄交響曲》,即《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交響曲第一樂章描繪了英雄在戰斗中成長;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亦是貝多芬獨創;第三樂章是諧謔曲;第四樂章是凱旋進行曲式的終曲。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莊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曲宏偉壯闊。但當他得知拿破侖稱帝時,憤然改寫成“為紀念一個偉大的人物而作的英雄交響曲”。教師:從貝多芬的這一做法,我們可以看出貝多芬對自由、平等的向往。那么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聽見聲音可以說是最關鍵的事情,可是貝多芬在創作這首恢弘的樂曲時已經幾近失聰,他克服了幾乎可能克服的困難,為我們留下了傳世巨作。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同學們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我們應該向貝多芬學習,不向困難屈服。過渡:伴隨著恢弘的音樂,繪畫藝術也在蓬勃發展。荷蘭畫家梵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2.美術大師——梵高展示圖片:展示材料:文森特·威廉·梵高,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是后印象主義先驅,深深影響了20世紀藝術。梵高27歲才開始畫畫,在短暫的藝術生涯中,創作了大量油畫、素描和版畫。由于風格獨特,梵高的作品在他生前不為人所重視,很少能賣出去。梵高生活十分困窘。他生前最后二年深陷于精神疾病中,37歲自殺。梵高去世之后,部分作品躋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貴的藝術作品行列。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梵高的國籍、代表作及其作品特點。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國籍:荷蘭。(2)代表作:《夜間的咖啡館》《星夜》《向日葵》等。(3)作品特點:作品畫面色彩強烈,色調明亮。他的筆下一切似乎都在運動和旋轉著,充滿了激情和生命力,精神和世態達到最完美的統一。展示圖片:展示材料:“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面這句話是真實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鉆研,而不要投機取巧、嘩眾取寵。”——梵高教師:梵高是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是表現主義的先驅,并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被譽為“用生命作畫的人”。梵高生前,他的作品不受人重視,很少能夠賣出去,靠弟弟的接濟才得以勉強度日,但他從未放棄自己的夢想。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也要永不言棄,因為辦法總比困難多。【合作探究】這些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們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學生分組討論回答略。教師總結:刻苦鉆研、勤于思考、敢于創新、追求真理、熱愛生活等。(設計意圖)根據本學段學生特征,他們對生動、具體的歷史現象更為關注,通過對梵高與貝多芬作品的解讀,讓學生能夠更真切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通過對貝多芬的描述,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精神。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合作探究能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也鍛煉了其分工合作的能力。利用小獎品的方式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引導學生在競爭中成長。教師此處可帶領學生演示“【歷史地圖】近代文化藝術成就”動畫,直觀了解近代文化藝術成就的知識點。課堂小結: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在物理學、生物學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推動整個科學的發展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巴爾扎克、貝多芬等這些大家的共同點就是追求真、善、美,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同學們應該向這些科學家和藝術家學習,樹立敢于捍衛真理,為了科學事業不計個人得失、樂于奉獻的敬業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