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經歷了世官制、薦舉制、功勞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演變過程,選官方式由世襲、推薦轉變?yōu)榭荚嚕x官標準由血緣、門第轉變?yōu)榈赖隆⒉拍埽@標志著選官制度日益走向公平、公正。官僚制度的發(fā)展要求完善選官制度,選官標準的轉變是服務于統(tǒng)治階級需要的表現(xiàn),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體現(xiàn)。但明清時期科舉制發(fā)展為八股取士,科舉制度日益走向僵化。在官員管理上,古代中國不斷完善官員考核辦法,加強對官員的監(jiān)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監(jiān)督官員規(guī)范執(zhí)政,防止貪污腐敗,有利于吏治的清明,但專制制度決定了監(jiān)察制度的效能有限。知識梳理(一) 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官員選拔(1)西周至春秋:實行世官制。(2)春秋戰(zhàn)國時期:實行薦舉制和功勞制。(3)漢武帝時期:實行察舉制。選拔方式 先考察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xiāng)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選拔標準 常科為歲舉,有人數(shù)規(guī)定,有具體標準,有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等評價 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4)魏晉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①內容: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由中正官根據(jù)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本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由吏部授官。②評價:九品中正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后期中正選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2.官員管理(1)考核辦法:秦漢時期主要是上計制,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jù)。但魏晉南北朝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zhàn)亂頻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2)監(jiān)察制度:秦漢建立起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jiān)察體系。漢武帝時設置刺史,負責監(jiān)察地方高官。此后,巡視監(jiān)察制度一直延續(xù)下來。知識梳理(二) 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官員選拔:實行科舉制。(1)背景: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積極要求參政。(2)實行①隋唐時期:科舉分為制舉和常舉。制舉為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常舉每年舉行,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幾十種,其中以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②兩宋時期: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2.官員管理(1)考核辦法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②唐朝考核官員,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分為九等,依據(jù)考核結果確定官員的升降。③宋朝制定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2)監(jiān)察體系①隋唐御史臺為最高監(jiān)察機構,長官為御史大夫。②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jiān)察區(qū),委派監(jiān)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jiān)察。③宋朝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則劃分路作為監(jiān)察區(qū)。宋朝監(jiān)察制度的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御史擁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jiān)察權。知識梳理(三) 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官員選拔(1)元朝在1313年頒科舉詔,宣布次年開考,恢復了科舉制,但仍然時斷時續(xù)。(2)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三級,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3)鄉(xiāng)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考中者稱為“舉人”。會試由禮部主持,考中者稱為“貢士”。殿試名義上由皇帝主持,通過者稱為“進士”。2.官員管理(1)考核制度①明朝——考滿和考察。考滿 分為“初考”“再考”“通考”,考核結果分稱職、平常、不稱職三等,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jù)考察 包括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②清朝的考課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2)監(jiān)察機構①元朝的監(jiān)察機構嚴密,中央設有御史臺,地方設有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②明朝,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不僅負責糾察內外百官,還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給事中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官之事。③清朝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為皇帝“耳目風紀之司”監(jiān)察百官的職能沒有改變。主題一 古代選官制度的演化[析史料實證] 公選制——兩漢開國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廢俱興,尤其是建國十年、二十年之后,舊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補充吏員,察舉、征辟之事應時而興。察舉征辟就是從民間訪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諸鄉(xiāng)里,因有“鄉(xiāng)舉里選”之說。我稱此制為“公選”。公選的名目很多,有賢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摘編自張傳璽《秦漢中央集權制的“公天下”因素》[探究] 根據(jù)材料一及所學知識,說明漢朝推行察舉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作者為什么稱察舉制為“公選”制?[提示] 推行察舉制、征辟制的原因:國家建設需要對選拔新的官員提出了要求,武力功臣的凋零也為新的選官制度的推行創(chuàng)造了條件。被稱為“公選”制的原因:察舉人才來自民間,察舉的人才都是有德行、才能或專長的人,從理論上講人人都有被舉薦的機會,與出身沒有關系,因此被稱為“公選”。 顯而易見的是,科舉制改變了傳統(tǒng)選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權力下移的性質。再同以往的察舉、九品中正制相比,科舉是一種由中央確定標準、決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選官方式。比如說,唐代的“鄉(xiāng)貢”,已經完全不同于察舉制下的推薦,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薦的權力,只不過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規(guī)定的具體選官標準進行資格審查和預選而已。明清的“鄉(xiāng)試”,實際上已經成為全部由中央操辦的全國統(tǒng)一的分區(qū)考試。這種統(tǒng)一的選官標準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長官對政策的解釋權力,即自行解釋人才標準和按個人好惡取舍人才的因素。——摘編自劉文瑞、楊柯《試論科舉制對中央集權體制的歷史作用》[探究] 根據(jù)材料二說明,相對于察舉制,科舉制的變化是什么?以察舉制發(fā)展的事實說明這一變化的作用。[提示] 變化:察舉制選拔人才的權力掌握在地方,而科舉制選拔人才的權力掌握在中央。作用:察舉制到魏晉南北朝發(fā)展為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壟斷仕途,使得真正有才能,但出身低微的人,難以到中央和地方充任官職,嚴重影響到中央集權。由此看出,科舉制的實行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明歷史解釋]1.對科舉制的評價(1)利: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打擊了士族門閥,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促進了教育的發(fā)展和文學的繁榮。(2)弊:明清實行八股取士,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fā)展,是導致中國近代自然科學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3)對世界的影響:科舉制東傳日、朝,并為其效仿。16世紀以后傳入西方,被西方人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近代法、英、德、美受科舉制啟發(fā),先后建立了文官制。2.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選官標準 由家世門第逐漸發(fā)展為才學選拔方式 由推選逐漸發(fā)展為公開考試選官原則 逐步制度化、公開、公平、客觀選官基礎 日益擴大,官員的素質不斷提高[練經典小題]1.《舊唐書·王起傳》載:“貢舉猥濫,勢門子弟,交相酬酢;寒門俊造,十棄六七。及元稹、李紳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試之科。及起考貢士,奏當司所選進士,據(jù)所考雜文,先送中書,令宰臣閱視可否。”材料說明此時的科舉( )A.確立了中書省掌控考試地位B.減少了世家望族的請托風氣C.消除了官員結黨營私的現(xiàn)象D.殘存了豪門把控仕途的特點解析:選D 由題目中的信息“勢門子弟,交相酬酢;寒門俊造,十棄六七”可知此時的科舉制仍存在豪門把控仕途的現(xiàn)象,故D項正確;隋唐以來的科舉制一直由皇帝掌控考試,故A項錯誤;材料中并未體現(xiàn)出科舉制減少了世家望族請托風氣,更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結黨營私的現(xiàn)象,故B、C兩項錯誤。2.元仁宗1313年下詔:“第一場明經經疑二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復以己意結之,限三百字以上。”元仁宗此舉意在( )A.控制天下學人的思想 B.強化理學的崇高地位C.塑造標準化考試制度 D.選拔真正的文藝人才解析:選A 材料反映元仁宗對科舉考試在范圍、內容、字數(shù)上的限制,體現(xiàn)了對天下學人的思想控制,故A項正確;理學地位的提高是此舉的結果,并不是初衷,故B項錯誤;考試制度的標準化是客觀效果,不是元仁宗的主觀目的,故C項錯誤;封建帝王下詔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維護自身統(tǒng)治,并不是選拔真正的文藝人才,故D項錯誤。3.(2019·海南高考)五代時,有人贊揚科舉制度說,無論貧寒之家還是王孫公子,“莫不理推畫一,時契大同”。他強調的是,科舉考試( )A.實現(xiàn)王公子弟與百姓平等B.改變了社會階層結構C.體現(xiàn)了公平的選拔原則D.促成了國家統(tǒng)一解析:選C 材料“莫不理推畫一,時契大同”的意思是,在科舉考試中,無論是貧寒子弟還是王孫公子,是根據(jù)考試成績選拔官員,與出身地位沒有關系,這體現(xiàn)的是公平選拔的原則,故選C項。主題二 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演化[析史料實證] 唐宋時期的中央監(jiān)察制度由御史、諫官、封駁官三大體系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糾繩不法”,監(jiān)察百官;諫官掌“侍從贊相,規(guī)諫諷諭”,規(guī)諫皇帝;門下省掌審議、駁奏,監(jiān)督決策,正如唐太宗所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宋初曾仿唐設諫官,如諫議大夫、司諫、正言。那時諫官多出外任職,用以消弭藩鎮(zhèn)。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時,設專門機構置諫官六員,并規(guī)定三年內不得差出,并使之有專言事的責任。諫官的職務得以確定,使諫院初具規(guī)模,仁宗明道元年將門下省的舊址改建成諫院,諫院開始有了相對的獨立性。宋王朝分散監(jiān)察權,在中央和地方上設各級監(jiān)察機構,實行層層監(jiān)督。——摘編自賈玉英《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發(fā)展史》[探究] 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唐朝相比宋朝的監(jiān)察制度出現(xiàn)了哪些變化,并分析出現(xiàn)變化的原因。[提示] 變化:宋朝的監(jiān)察范圍進一步擴大,對地方的監(jiān)察力度進一步加強;對監(jiān)察官的要求日益嚴格,監(jiān)察官員日趨專業(yè)化;監(jiān)察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監(jiān)察制度日益完善。原因:吸取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的教訓;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陶后仲在福建任按察使時,懲治貪官數(shù)十人,盡除宿弊,撫恤軍民。朱元璋下令對其大力表彰。……朱元璋生性猜疑,加強了對大臣的監(jiān)視。……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大臣對自己和大明江山忠心無二,要他們知道恐懼,防止他們營私舞弊、結黨亂政。……編大誥共236條,其中懲治貪官污吏的竟達150條之多,而且極其嚴厲,共羅列有凌遲、梟首、夷族等懲罰,其嚴酷程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封建王朝。——摘編自《看明朝皇帝朱元璋如何反腐敗》[探究] 根據(jù)材料二,概括明代初年朱元璋在反腐敗方面的措施。[提示] 措施:樹立清廉官吏的典型以示范;實行特務統(tǒng)治對官吏以監(jiān)視;實行嚴刑酷法對官吏以威懾。[明歷史解釋]古代中國監(jiān)察制度的主要特征第一,御史是皇權的御用工具。監(jiān)察機構是“天子耳目風紀之司”,監(jiān)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持君權、維護君主專制,而不是伸張“民”權,抑制君權,防止專制獨裁。監(jiān)察的對象是各級官吏,而皇帝是不受任何形式監(jiān)督的。諫官雖責在“匡正君主”,但諫諍的前提是不允許觸動皇權。第二,皇帝握有最高的監(jiān)察權。整個監(jiān)察過程,從糾參到議復,核實到復劾都必須請旨進行,最后由皇帝裁決。因此,皇帝的喜怒哀樂對于監(jiān)察制度的存廢具有決定性影響。監(jiān)察的效果則取決于是“明君賢相”還是“昏君奸臣”。第三,監(jiān)察機構獨立,自上而下垂直監(jiān)察。自魏晉御史臺脫離少府后,中央監(jiān)察主體機構與行政機關分離,組成獨立的監(jiān)察機關。第四,監(jiān)察官秩卑、位尊、權重、賞厚。歷代統(tǒng)治者對監(jiān)察官員的地位處置十分微妙。為了使監(jiān)察機構具有震懾百僚的權威,首先給監(jiān)察機構或臺官以崇高的地位。[練經典小題]1.漢武帝時,刺史巡察郡國以“六條問事”考察郡縣長吏。第一條是詔問“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另外五條分別是打擊地方豪強“侵漁百姓,聚斂為奸”“怒則任刑,喜則淫賞”“茍阿所愛,蔽賢寵頑”“恃怙榮勢,請托所監(jiān)”“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等行為。這一舉措的根本目的在于( )A.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tǒng)一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強勢力C.阻止農民破產,增加政府收入D.防范官員腐敗,穩(wěn)定社會秩序解析:選A 由材料“考察郡縣長吏”“強宗豪右,田宅逾制”等信息可以看出,重點在打擊地方的豪強地主,以便加強中央集權,故A項正確;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強勢力的目的就在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tǒng)一,故B項錯誤;題干所涉及的舉措確實可以起到阻止農民破產,增加政府收入的作用,但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中央集權,故C項錯誤;無論是打擊豪強地主,還是為了防范官員腐敗,都是為了維護中央集權,故D項錯誤。2.“蓋朝廷紀綱之地,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為稱職,自非端勁特立之士,不當輕授。”由此可見此人主張( )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規(guī)建立完整的監(jiān)察體系B.要側重監(jiān)察吏治腐敗現(xiàn)象C.提高監(jiān)察機關官員的自身素養(yǎng)D.把監(jiān)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擊經濟犯罪上解析:選C 題目中的材料大意為:監(jiān)察機構比較重要,應選擇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人擔任監(jiān)察官員,故C項正確;其他三項材料未涉及,排除。3.(2019·浙江4月選考)史載,漢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有學者認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監(jiān)(御史)嬗變而成。秦時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監(jiān)。漢興,省監(jiān)不置。惠帝三年,“相國奏御史監(jiān)三輔”。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這說明( )①秦與漢在地方均設有專門負責監(jiān)察的官員②秦與漢監(jiān)察方向有別,一在中央,一在地方③秦漢監(jiān)察體制的實際效能有限④秦漢監(jiān)察機構的設置受到最高執(zhí)政集團的重視A.①④ B.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選A 材料“秦時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監(jiān)”、漢惠帝三年“相國奏御史監(jiān)三輔”、漢武帝時“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等表明①正確。秦漢都重視對中央和地方的監(jiān)察,故排除②。材料反映的是秦漢時期監(jiān)察制度的情況,未體現(xiàn)秦漢監(jiān)察體制的實際效能,故排除③。秦漢中央和地方監(jiān)察機構,都要向皇帝匯報,即都受到最高執(zhí)政集團的重視,故④正確。一、九品中正制的消極影響材料一 魏晉之際,寒門升上品已非易事。西晉時,品第高卑的依據(jù)主要是家世,“狀”即德,才的作用已不大,從而出現(xiàn)“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狀態(tài)。晉、宋之際,除軍功之外,寒門上升上品已經是絕無僅有了。——摘編自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卷材料二 九品官人法在西晉時代已呈現(xiàn)貴族化傾向。西晉篡魏,其間的變革是承認現(xiàn)狀型的革命,所以,魏朝的政治社會形態(tài)幾乎原本為晉朝所繼承。尤其是在高層,雖然有若干變動,但是,整個貴族式的官僚金字塔形態(tài)幾乎沒有受到動搖。在此社會背景下,中正評定鄉(xiāng)品發(fā)展到主要根據(jù)門閥。九品官人法的貴族化,指的就是這種狀態(tài)。居于上層者,獲得高品,擔任好的官職;相反,沒有背景的人,終日疲于奔走卻得不到官職,懷抱才干卻沉淪于下層,怨世不公。——摘編自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二、古代官員考核制度的影響材料一 自秦建立了官僚帝國以后,考課制度就成為官僚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考核官吏、任人授官、晉升職級、獎勵懲罰等方面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歷代考課制度的法規(guī)雖十分完備,可在實施的中后期,往往流于形式,考課功過與官吏晉職方面嚴重脫節(jié),考課的實際目的無法達到。從歷代考課制度本身的情況來看,可以明顯看出歷代考課優(yōu)劣與升遷晉級之間,往往缺乏具體的聯(lián)系與規(guī)定。同時歷代考課制度的具體條款與實施程序的復雜化,造成了考課在貫徹的實際過程中逐漸成為一紙空文。——摘編自曾小華《中國古代任官資格制度與官僚政治》材料二 中國古代考核制度的弊端1.只唯上、不唯實,導致官僚作風。春秋戰(zhàn)國、秦漢等朝代的上計制度規(guī)定,負責考課的官吏“取自上裁”。部分官吏為了能夠在考核中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獲得升遷的機會,不僅使上報的計簿、賬本的內容嚴重失實,而且形成了一種察言觀色、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官僚作風。相反,剛正不阿、直言善諫者往往遭到排擠、貶職。這是因為考核大權只由上級的少數(shù)人行使,上級考核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下級的升降獎懲,官吏的仕途掌握在考課官手中。2.考核指標雖然全面但所占比重不合理。特別是自宋代以后年資逐漸取代賢能成為官吏考核的主要標準。考核不看其實際工作績效和能力,反而重視為官年限和資歷的長短。這勢必使眾多官吏形成一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思想,挫傷了那些實干型官吏的積極性。官吏的升遷、獎懲遵循論資排輩的做法,其結果是使原本具有積極意義的考核制度逐步蛻變?yōu)檠?guī)蹈矩、因循守舊、抑制人才的消極腐朽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阻止我國封建社會后期繼續(xù)發(fā)展的桎梏。——摘編自岳海鷹《中國古代官吏考核制度之評介與借鑒》 [隨堂基礎鞏固]1.錢穆在《國史大綱》一書中評價南北朝時期的門第時說:“門第之在當時,無論南北,不啻如亂流中島嶼散列,黑夜中燈炬閃耀。北方之同化胡族,南方之宏擴斯文,斯皆當時門第之功。故不當僅以變相之封建勢力,虛無之莊老清談,作為偏狹之抨擊。”作者意在強調( )A.九品中正制促進了南北統(tǒng)一B.門第存在的合理性C.道教思想沖擊儒學正統(tǒng)地位D.人才選拔的開放性解析:選B 根據(jù)材料可知門第對于當時傳統(tǒng)文化之保存有其貢獻,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故選B項;材料主旨強調南北朝時期的門第,未涉及選官制度及儒學正統(tǒng)地位,排除A、C兩項;根據(jù)材料及所學可知,南北朝時期人才選拔以門第為依據(jù),具有封閉性,排除D項。2.宋太祖曾詔令說:“國家懸科取士,為官擇人……今后及第舉人不得輒拜知舉(少官)……如違,御史臺彈奏……兼不得呼春官為恩門、師門,亦不得自稱門生。”這一詔令( )A.防止了大官僚操縱科舉取士B.保證了科舉考試的客觀公正性C.阻斷了知舉官與考生的聯(lián)系D.旨在防止結黨營私以加強皇權解析:選D 據(jù)材料可知宋代把科舉取士的大權收歸皇帝親自掌握,變“恩歸有司”為“恩由主上”,使貢舉及第者成為“天子門生”,以防止知舉官與及第舉人結黨營私,從而鞏固和加強皇權,故選D項;“防止”說法過于絕對,當皇帝昏庸時,權臣便能操縱科舉取士,排除A項;材料強調宋代把科舉取士的大權收歸皇帝親自掌握,加強皇權,而不是保證科舉取士的客觀公正性,并且“保證”表述不當,排除B項;“阻斷”說法過于絕對,知舉官與考生還是有聯(lián)系的,排除C項。3.(2018·全國卷Ⅲ)下表據(jù)學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 )宋代宰相祖輩任官情況表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情況 宰相人數(shù)北宋(71) 南宋(62)高級官員 20 8中級官員 15 10低級官員 12 8無官職記錄 24 36A.世家大族影響巨大 B.社會階層流動加強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 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解析:選B 從材料圖表可以看出,北宋時期,宰相中祖輩無官職的占據(jù)三分之一以上,南宋時期,這一比重增加到一半以上,結合所學可知,這主要是因為宋代科舉制進一步發(fā)展,為平民身份的人能夠躋身社會上層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而導致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加強,B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宋代宰相中世家大族的比重降低,說明其影響減弱,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宰相的出身,沒有涉及宰相權力的大小問題,C項錯誤。科舉制的功能主要是選拔有利于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的人才,這一功能沒有弱化,D項錯誤。4.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yōu)樽杂赏犊肌⒉铑~錄用的科舉制。科舉制更有利于( )A.選拔最優(yōu)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解析:選D 題干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來源。出身卑微的讀書人為了入仕,刻苦讀書,從而有利于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故選D項。官員的文化素養(yǎng)和能力是兩個概念,故排除A項。題干信息與選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員道德沒有直接關系,故排除B項。自由投考與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項。5.唐代時期在中書省和門下省設有一批諫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優(yōu)越權。他們是左右散騎常侍、左右諫議大夫、左右補闕和拾遺,“左”隸屬中書省,“右”隸屬門下省。這一做法( )A.旨在加強專制皇權 B.提高了辦事效率C.利于防止決策失誤 D.加強了中央集權解析:選C 根據(jù)材料諫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優(yōu)越權”并結合所學可知諫官主要評議皇帝得失,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決策失誤,故選C項;三省六部制加強專制皇權,但與材料主旨諫官制度不符,排除A項;諫官的設置會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項;諫官是在中央設置的官員,并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D項。6.北宋的御史臺和諫院合稱“臺諫”,是中央最主要的監(jiān)察機構。臺諫官稱為“言官”,可直接參與決策、批評政事,既牽制宰相、又約束皇帝。宋太祖曾規(guī)定,“與士大夫治天下”“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宋朝的這一傳統(tǒng)( )A.保證了宋王朝長治久安B.助推了士人的參政熱情C.完善了古代的監(jiān)察制度D.有效地制約了君主權力解析:選B 材料分兩層信息,第一層是宋朝臺諫官“可直接參與決策、批評政事,既牽制宰相、又約束皇帝”,說明宋朝臺諫官權力大;第二層是宋太祖的規(guī)定“與士大夫治天下”“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說明宋朝文人地位大大提高,綜合兩層信息可知宋朝文官位高權重,這便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參政熱情,故選B項。7.東漢光武帝設立“舉謠言”制,將民謠納入行政監(jiān)督體系,以反映地方官吏為政善惡的歌謠來決定官吏的升黜,東漢出現(xiàn)了一系列因“謠言”而黜陟的官吏。這反映出東漢時期( )A.社會輿論決定官吏升黜 B.監(jiān)察體系臻于完備C.儒家思想影響政府決策 D.選官標準發(fā)生變化解析:選C 根據(jù)題干“將民謠納入行政監(jiān)督體系”,可知統(tǒng)治者尊重民意,以民為本,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的影響,故選C項;社會輿論對官吏升黜有一定的影響,“決定”說法絕對,故A項錯誤;“臻于完備”說法絕對,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選官標準,D項錯誤。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