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教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期,是一種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
里的等級君主制;從戰國時起一直到鴉片戰爭,則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形態。夏商西
周為我國早期的三個奴隸制王朝,實行世襲制,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屬于
典型的貴族政治,最高統治者并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秦朝開創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制度,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圍繞著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兩條線索,中國古代政治
制度不斷走向完善,至清朝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知識梳理(一) 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體制
(1)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禹打破禪讓政治傳統,建立夏朝,實行世襲制。
(2)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內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是王畿四周地區。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
2.西周政治體制
(1)管理體制:實行分封制。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王畿以外的地區分封給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受封諸侯雖享有受封土地的統治權,但要服從周天子的政令,承擔對周王室的義務。
(2)基本特征: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
3.商周時期王權的特點
君主權力不是絕對的,其中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
知識梳理(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1.歷史背景
(1)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宗法血緣關系的瓦解,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
(2)戰國時期,為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各國在政治上進行重大改革,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體制開始產生。
(3)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戰爭的混亂局面。
2.主要內容
(1)中央制度
皇帝制度 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權都在皇帝手中
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長,秉承皇帝旨意,統領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樞所在;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管圖籍、文書,是最高監察官。九卿是分掌國家各種政務和皇室事務的卿
決策方式 廷議制度。國家重大事務往往由公卿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斷
(2)地方制度:推行郡縣制。
①郡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設監御史掌監察。
②郡下設縣或道,置縣令(長)、縣丞、縣尉;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3)其他制度: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還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
知識梳理(三) 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
1.君主專制的演化
(1)漢朝
①西漢:漢武帝時設立中朝,削弱了外朝丞相的權力;西漢晚期,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
②東漢: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
(2)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標志著中央行政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①內容
中書省 是受命于皇帝的決策機構
門下省 是審議封駁朝廷政令的機構
尚書省 是執行機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
三省長官分別為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與尚書仆射并稱宰相
②特點: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樞。
(3)宋朝:宋朝最高行政長官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之職。但宋太祖唯恐宰相權力過大,設樞密院掌管軍政,三司掌握財政大權,分割宰相的權力。
(4)元朝:實行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的中樞制度。
(5)明朝
①1380年,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宰相,親理政務,秦漢以來綿延1 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終結。
②設立內閣制,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大量政務,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
(6)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由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軍機處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
2.中央集權的演化
(1)漢朝
①實行郡、縣二級制,郡設太守為一郡最高長官,郡下設縣。
②漢初地方行政制度中還包括王國和侯國。景帝、武帝后,諸侯國的權力被不斷削弱,不再對中央構成威脅。
③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
(2)魏晉南北朝:主要是州、郡、縣三級制。
(3)隋唐
①隋至唐初實行州、縣二級制,唐朝的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后來,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
②唐中期以后,設節度使統兵征戰,部分節度使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
(4)宋朝:形成路、州(府)、縣三級制。
(5)元朝:實行行省制,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化,形成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
(6)明朝:廢行中書省,其權力分別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割。后來,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
(7)清朝:承明制,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明清時期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
主題一 從早期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轉變
[析史料實證]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因為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完成了社會的轉型。在此之前中國社會仍然是血緣社會,在此之后雖然仍有濃重的血緣色彩,但轉向了地緣社會;在此之前是封建諸侯、貴族分權的時代,在此之后是專制獨裁、皇帝集權的時代。
——摘編自辛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探究] 根據材料一,歸納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前后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提示] 相同:保留了血緣色彩。
不同:從血緣社會到地緣社會;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從分權到集權。
 顧炎武:“知封建之以變為郡縣,則知郡縣之弊而將復變。然則將復變而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劉紹玢:“封建郡縣,均有善不善焉。”“行郡縣之制,師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茍得其人,則必任以數十年之久。”
——據《清人對柳宗元〈封建論〉的批評》整理
[探究] 根據材料二,概括顧炎武和劉紹玢對“封建”與“郡縣制”的認識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時代訴求。
[提示] 認識:郡縣制與分封制各有弊端;調和郡縣制與分封制矛盾。時代訴求:順應潮流改革創新;批判君主專制。
 有事請毆(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
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脣(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
——摘自《睡虎地秦墓竹簡》
[探究] 在秦朝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治理中,文書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析文書行政在秦朝推行全國的歷史條件。
[提示] 條件:郡縣制的全面推行;秦統一后,統一車軌,修馳道,形成以咸陽為中心的交通網,秦朝建立了以郵驛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秦朝以法治國,文書行政管理制度十分嚴密。
[明歷史解釋]
早期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及其歷史作用
(1)轉變
①先秦時期的貴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祿制基礎之上的,由貴族掌握政權的政治制度。貴族世襲官職,世卿世祿。
②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之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權力體系,包括有關官僚機構的組織運作與官僚的活動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規定。
③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貴族制,地緣政治組織取代血緣政治組織,一種新型的國家形態和國家管理方式及政治體制由此建立起來。
(2)歷史作用
①政治: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奪,維護中原地區的農耕經濟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擾。
②經濟:有利于維護小農經濟的穩定。同時,中央集權制有利于國家調動全國的人力、物力興修大型工程。
[練經典小題]
1.商朝疆域由國王直轄區與區域外的方國構成,商王與方國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周初封邦建國,各封國視周王為“共主”,定期朝覲和提供賦役。這表明(  )
A.西周的封國缺乏自主權力
B.西周國家結構相對穩定
C.周王與諸侯矛盾得以解決
D.周天子的權力高度集中
解析:選B 材料僅涉及西周各封國視周王為“共主”,并未說明西周的封國缺乏自主權力,且與史實不符,故A項錯誤;據材料“商王與方國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和“周初封邦建國,各封國視周王為‘共主’,定期朝覲和提供賦役”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分封制較商朝政治制度更有助于國家結構的穩定,故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周王與諸侯矛盾得以解決,故C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周天子的權力高度集中,且與史實不符,故D項錯誤。
2.《尚書·大傳》中載:“古者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孫雖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孫賢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謂興滅國,繼絕世。”材料反映了(  )
A.封地是諸侯世代不變的私有財產
B.嫡長子并非封國唯一的繼承人
C.宗法血緣是維系分封制的紐帶
D.安土重遷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礎
解析:選C 分封制下諸侯世代只有封地的使用權,而無所有權,并非其私有財產,故A項錯誤;分封制下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是封國唯一的繼承人,故B項錯誤;“以祠其始受封之人”,反映出繼承人與最初受封者的宗法血緣紐帶,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受封者安土重遷,故D項錯誤。
主題二 中國古代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
[析史料實證]
 郡舉賢良,對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對,由是獨擢助為中大夫。后得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并在左右。……屢舉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起徒步(平民),數年至丞相。開東閣,延賢人與謀議,朝覲奏事,因言國家便宜。上令助等與大臣辯論……大臣數詘。
——摘自《漢書·嚴助傳》
[探究] 據材料一,歸納漢武帝為削弱相權所采取的舉措。
[提示] 舉措:任用賢良文學之士為身邊近臣;讓他們參與議政、奏事;令其詰難大臣。
 垂拱三年,或誣告(宰相)祎之……(武)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審問)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經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何名為敕?”則天大怒,以為拒捍制使,乃賜死于家。
——摘自《舊唐書·劉祎之傳》
[探究] 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劉祎之為何不認可王本立宣讀的“敕書”。
[提示] 說明:詔敕須由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議,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詔令被認為是違制的。
 萬歷后期內閣首輔葉向高言:“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之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取禍。”
葉向高在請補閣臣疏里曾說:“祖宗設立閣臣,不過文學侍從,而其重亦止于票擬。其委任權力,與前代之宰相絕不相同。夫以無權之官,而欲強作有權之事,則勢固必敗;以有權之事,而必責于無權之官,其望更難酬。此從來閣臣之所以無完名也,抑亦所居之地使之然哉!”
——摘自《明神宗實錄》
[探究] 內閣首輔葉向高是如何看待內閣閣臣(首輔)職責的?
[提示] 葉向高認為內閣閣臣只是皇帝的顧問、文學侍從,止于票擬,不是宰相。
[明歷史解釋]
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
(1)皇帝通過不斷壓抑、侵奪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步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展演變。
(2)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久而久之逐步發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
(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壓縮。
(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實權的相對集中,彌補分權效率低下的弊端。
[練經典小題]
1.(2018·北京高考)乾隆繼位之初,曾裁撤軍機處,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兩路軍務尚未全竣,且朕日理萬機,亦間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須就近承辦”,將其恢復。此后軍機處“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內閣宰輔名存而已”。這表明(  )
A.清朝內閣權力得到加強 B.清朝中央集權遭到削弱
C.軍機大臣獲得宰相職位 D.軍機處有助于加強皇權
解析:選D 乾隆帝對軍機處先是裁撤,后又將其恢復,此后“軍機處‘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可知軍機處權力很大,而軍機處又完全聽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裁決,這有利于加強皇權,D項正確。A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根據材料“內閣宰輔名存而已”可知內閣名存實亡。B項不符合史實,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得到加強。明初朱元璋廢除宰相后,以后歷代不再設宰相職位,C項錯誤。
2.日本學者內藤乾吉認為:“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獨裁政治,而是綜合天子和貴族意志實行的貴族政治。”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形成了最高統治者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B.這種觀點是基于唐代皇權與三省分權的關系而言
C.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D.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已基本解決
解析:選B A項表述明顯錯誤,唐代仍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排除;抓住題干中“并非是君主獨裁政治”“是綜合天子和貴族意志實行的貴族政治”的信息,可知日本學者內藤乾吉認為唐代皇權受到了制約,故B項正確;C項與材料信息相反,排除;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仍然存在,故D項錯誤。
主題三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演變
[析史料實證]
 歷史上的中央與地方關系就像鐘擺一樣,一時擺向這邊,一時擺向那邊。中央集權過大了,地方運轉不好,那就要放一點權;放權放得太厲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為政,中央管不了,那就要收權。……而在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權力分配方面,則是從宋代起中央集權就高度發達了,其地方分權最弱。……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兩千年來一直都在變化,都在不斷地調整。
——摘編自周振鶴《歷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就像鐘擺一樣》
[探究] 材料一論述了古代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權力分配問題。根據材料一,分析北宋調整“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權力分配”的背景。并說明北宋主要是通過哪些官制的變化來實現“中央集權就高度發達”的。
[提示] 背景:吸取唐代藩鎮割據而造成五代分裂的教訓。
變化:派文官任州郡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設轉運使,將賦稅權收歸中央。
 行省雖然“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牽制與制約,故“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
——摘自《歷代名臣奏議》卷二七三
[探究] 材料二闡述了元朝行省管轄權力的變遷。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行省“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的表現并作簡要評價。
[提示] 表現:行省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呈報樞密院;行省官員不得更改賦稅制度,不得調動軍隊;行省官員定期覲見皇帝并述職。
評價: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
[明歷史解釋]
漢至元地方管理體制的特點、影響及認識
(1)特點
①強化對地方的領導、監督、制約,地方則要求獨立的自主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始終存在。
②多層次管理,在分權基礎上加強對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權力逐漸被分割、削弱,集權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經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郡縣制→郡國并行制→行省制)。
(2)影響
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在征發徭役、兵役,征收田賦和租稅,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②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證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一和封建經濟的發展。
③中央集權過度強化,造成了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地方沒有相應自主權,也難以發揮管理的實效。
(3)認識: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要統籌兼顧;中央集權可以有效維護國家統一,地方權力過大則不利于國家統一與安定;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等。
[練經典小題]
1.(2017·全國卷Ⅰ)下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表。據此可知(  )
皇帝紀年 公元紀年 郡級政區
漢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漢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漢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國
漢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國
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
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D.王國控制的區域日益擴大
解析:選C 結合表中信息可知,從漢高帝到漢武帝時期,郡級政區由15郡發展為108郡、國,這一變化反映了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后,王國越分越小,地方郡、國數量增多,意味著封國勢力被削弱,中央集權得到加強,為解決邊患危機創造了條件,C項正確。諸侯國與中央矛盾在漢武帝時期得到基本解決,A項錯誤,排除;材料未體現“中央行政體制”的變化,排除B項;D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
2.元朝設立陜西行省,將一直屬于巴蜀故地的漢中地區劃入陜西行省,使漢中進入以西安為中心的文化輻射圈。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今漢中地區雖然仍保留一些蜀地舊俗,但其西北關中氛圍也更加明顯了。對以上材料解釋最合理的是(  )
A.區域文化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重要原則
B.行政區劃有利于增強行政區內的文化認同
C.區域內的文化趨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擴大元朝的統治疆域
解析:選B 題干沒有反映古代行政區劃的原則問題,故A項錯誤;題干反映了原屬于巴蜀的“漢中”由于被納入陜西行省,漢中地區的西北關中文化氛圍更加明顯,體現了行政區劃有利于增強行政區內的文化認同,故B項正確;材料體現了行政區劃的改變推動區域文化的趨同,故C項錯誤;材料與元朝的統治疆域擴大無關,故D項錯誤。
一、關于中國古代中樞權力機構的演變
中國在歷史上產生過九個統一全國的大朝代,我們可稱秦漢為“第一帝國”,隋唐宋為“第二帝國”,明清則為“第三帝國”。第一帝國的政體還帶貴族性質,世族力量強大。第二帝國則大規模和有系統地科舉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若將第二帝國和第三帝國比較,則可以看出第二帝國“外向”“開放”,帶“競爭性”。與明清之“內向”“保守”及“非競爭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國帶擴張性,而第三帝國則帶收斂性。
——摘編自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二、關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樞機構
材料一 魏晉南北朝是個制度紊亂的年代,但又是各種制度創新初現的時代。后來在隋唐時期定型的三省六部制,實際上在魏晉已經出現雛形,只是還不夠穩定。同時,原來的三公九卿制依然存在。雖然更多地成為一種名譽官銜,但由于各自的機構不撤,所以,不排除特殊情況下,舊體制重新掌握實際權力的可能。但總的來說,新的三省實現制度替代的趨向還是明顯的。雙軌制的存在,是制度變遷過渡時期的一大特色。
——摘編自張鳴《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
材料二 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出現,把皇帝下面的最高政務核心(以丞相為首的三公),分割成決策、審議、執行三個職能比較明確的系統,即三個官僚集團。三省制的形成,既可以抑制權臣專橫,又可以較充分地發揮君主專制政體下各官僚機構的效能,從而減少決策和執行過程中的某些失誤,有利于鞏固中央皇權。
——摘編自白鋼《中國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三 魏晉時期(220~420年),世家大族在政治上日益顯赫,被人稱為士族,控制了各級政府的主要官職。西晉時,皇帝要依賴士族統治社會,制約宗室,駕馭官僚隊伍。到了東晉,門閥勢力的膨脹使其與皇權有了一定矛盾。民謠稱“王與馬,共天下”,就反映了作為士族的代表王氏家族與皇帝司馬氏在國家權力中的關系。南北朝時期(420~589年),士族與皇權的沖突加劇。皇帝有意識地拔擢寒門,執掌機要,排斥士族。在中央,決策中樞中書省和門下省的最高長官中書令、侍中依然還是士族擔任,但其中實際掌握政務的中書舍人和給事中,卻基本上都是由寒族充當,門閥政治逐漸衰落。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三、關于宋代路的設置
漢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代的行省、明清時期的三司和督撫皆為中央派出機構,并具有準地方行政層級的性質。但就功能而言,宋代之后的路、三司、督撫顯然與漢州、唐道不同,漢州、唐道在制度設置之初只是一個監察機構,負責對轄區內的官員和地方行政進行監督,至于其最后演變為權力集中的正式地方行政層級,則不是制度設計者的初衷。而宋代的路,則自設立之初,便具有行政與監察的雙重功能,漕、憲、倉、帥四司的職責涉及民、財、刑、軍及監察等方面,其目的除了對州縣進行監督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收州縣之權。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派駐地方的最高軍政機關……明清的三司分掌行政(包括財政)、軍事與監察,督撫分掌行政(包括財政)和軍事。可見,宋代之后的中央派駐地方最高機構的功能已經由監察轉向收地方行政、財、軍等各項權力,加之,其本身又實行分權體制,地方各項權力的最終去向便都指向中央。換言之,地方分權體制的最終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而中央集權的結果便是地方無權。……就此而言,宋代所創的路級體制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個重要轉換點,是中國古代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換點,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地方行政制度設計。
——摘編自張小穩《宋代的路:劃時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設計》
             
[隨堂基礎鞏固]
1.(2019·全國卷Ⅰ)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這反映出(  )
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   B.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
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 D.血緣紐帶關系的弱化
解析:選B 由材料“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到“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并結合所學知識,西周實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可以得出由商朝多為兄終弟及到西周嫡長子繼承制反映出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B項正確。夏朝時世襲制已經取代了禪讓制,當時的王位繼承注重父子、兄弟之間的傳承,這是宗法世系觀念加強的表現,不是受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A項錯誤。C項不符合史實。西周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因此血緣紐帶關系是強化而不是弱化,D項錯誤。
2.(2019·全國卷Ⅲ)“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這一思想產生的制度淵源是(  )
A.宗法制 B.禪讓制
C.郡縣制 D.察舉制
解析:選A 材料中強調的“孝”“悌”等思想是受宗法觀念的影響,其產生的制度淵源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A項正確。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部族聯盟首領產生的方式,郡縣制是對地方實行有效統治的行政管理制度,察舉制是漢代開始實行的選官制度,均與材料中“孝”“悌”等思想的產生無關,B、C、D三項錯誤。
3.(2019·全國卷Ⅱ)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  )
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   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
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 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
解析:選D 戰國后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國力增強,并且在地方實行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因此材料中秦國能夠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為國家組織能力強大,D項正確。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土地私有制逐漸發展起來,公田制瓦解,A項錯誤。春秋時期,鐵制農具開始出現,戰國時,鐵制農具使用范圍擴大,“普及”的說法與史實不符,B項錯誤。秦朝建立后,在全國修建馳道等,戰國時期秦國并未實現交通運輸網絡的通暢,C項錯誤。
4.(2019·全國卷Ⅰ)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許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朝廷這種做法(  )
A.加強了貨幣管理 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
C.削弱了諸侯實力 D.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
解析:選C 由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的“千戶侯”參加獻禮時,必須購買40萬錢一張的“皮幣”用來置放禮物,朝廷的這種做法會使諸侯王的經濟實力受到極大削弱,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對貨幣的管理情況,A項錯誤。B項與材料反映的史實不符。朝廷這種做法是加強而非“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D項錯誤。
5.(2019·浙江4月選考)有學者認為:“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變化中,治理天下與君臣關系的處理,尤以相權的調整為要。下列項中屬于相權調整的舉措是(  )
A.建立世官制 B.增設“參知政事”
C.強化“外朝” D.實行察舉制
解析:選B A、D兩項是選官制度,與相權調整無直接關系,故排除。B項是宋代分相權的措施之一,故B項符合題意。漢朝實行中外朝制度,目的是牽制、弱化“外朝”,故C項排除。
6.(2019·江蘇高考)《史記》載:“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出現這種現象是由于漢初(  )
A.實行察舉制度 B.獨尊儒家學說
C.實行郡國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縣制
解析:選C 由材料“漢定百年之間”“諸侯或驕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并聯系所學可知,這是因為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諸侯王勢力強大后,對中央構成威脅,C項正確。察舉制是選官制度,與材料無關,A項錯誤。獨尊儒家學說是漢武帝時期加強思想控制的舉措,與材料主旨不符,B項錯誤。D項“全面推行”的說法與史實不符,因為漢初在地方實行郡國并行制。
7.(2019·北京高考)明萬歷十五年,顧憲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內閣擬票重罰。內閣首輔申時行等只擬罰俸,神宗震怒,令“還改票來!”申時行只得遵旨。這說明,明代內閣大學士(  )
A.僅作為侍從顧問,不參決政事
B.萬歷年間開始參與軍國大事決策
C.按照皇帝的傳諭來票擬和批紅
D.掌握票擬權力,但仍需服從君權
解析:選D 由材料中對顧憲成等人忤旨事件的處理始末可以看出,內閣首輔申時行首先是酌情修改了皇帝意旨,在皇帝震怒之后,“只得遵旨”,說明明代內閣大學士雖掌握著票擬權力,但最終決定權仍在皇帝手中,D項正確。A項與材料申時行等“只擬罰俸”,修改皇帝意旨的做法不符。明成祖時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B項錯誤。C項與材料內容不符。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德县| 仁怀市| 土默特左旗| 遂川县| 敦化市| 江门市| 江孜县| 兴城市| 盘山县| 萨嘎县| 咸宁市| 永仁县| 河津市| 来安县| 华蓥市| 白银市| 文水县| 瓦房店市| 荆门市| 汝南县| 韶山市| 望城县| 绩溪县| 临汾市| 西青区| 麟游县| 乐业县| 新巴尔虎左旗| 祁门县| 青海省| 东乡族自治县| 八宿县| 兴化市| 石门县| 江华| 永年县| 呼和浩特市| 平顶山市| 雷山县| 阳新县| 永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