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單元 單元綜合唯物史觀的角度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1.宋代對外貿易中,從東南亞等地進口香料、藥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從日本進口硫磺、水銀、沙金及扇子等工藝品,從高麗進口人參、綾布、文具等。這些物品的進口( )A.推動了國內民間貿易的發展B.反映了政府壟斷對外貿易的特征C.滿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費需求D.促進了傳統自然經濟的松動解析:選C 材料涉及宋代的對外貿易,并不能說明推動了國內民間貿易的發展,故A項錯誤;材料涉及對外貿易進口的商品種類,無法體現政府壟斷對外貿易的特征,故B項錯誤;據材料“從東南亞等地進口香料、藥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從日本進口硫磺、水銀、沙金及扇子等工藝品,從高麗進口人參、綾布、文具等”可知滿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費需求,故C項正確;材料涉及宋代對外貿易進口的商品種類,并不能說明促進了傳統自然經濟的松動,故D項錯誤。2.元代馬祖常詩云:“波斯老賈度流沙,夜聽駝鈴識路賒。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該詩歌( )A.記載了一段戰爭往事 B.表達了對疆土的熱愛C.反映元代中外交流通暢 D.反映元代桑麻質量較好解析:選C 該詩歌與戰爭往事、對疆土的熱愛無關,故A、B兩項錯誤;材料反映出元代與波斯的貿易往來,體現出元代中外交流通暢,故C項正確;桑麻是元朝與波斯貿易的商品,材料沒有反映出元代桑麻質量好壞,故D項錯誤。[深化提能]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特點和啟示1.特點(1)前期陸路為主,后期以海路為主:唐朝以前以陸路交通為主,唐朝時海陸貿易并重,不但有東西陸路交通,而且已開通向東、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時期,陸路貿易地位下降,海路貿易地位日漸上升。(2)官方貿易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是加強友好往來:不管是陸路,還是海路,帶去的都是我國最精美的工藝品、絲綢和瓷器,雖然暢銷,但有不少是贈送的,返航時不僅帶回貨物,而且常常有外國使臣搭船來中國訪問。(3)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西亞不少商人帶來了西方宗教,中國科技也相繼西傳。(4)對外貿易促進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國定居,長期與中國人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2.啟示(1)對外開放、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才能促進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只能造成國家、民族的落后。(2)加強聯系、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順歷史發展趨勢而行者存,逆歷史發展趨勢而行者亡。(3)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條件。(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國同外國交流的主流,說明我國古代人民是愛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兩個構建”論斷新中國外交的發展3.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文化體制,這種模式在國際上有著廣泛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即開始學習和借鑒蘇聯模式,這在當時產生的積極政治影響是( )A.推動了中國從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B.贏得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各國對新中國的支持C.促進建國初期工業增長奠定中國重工業的基礎D.使半殖民地中國成為真正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解析:選B 三大改造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故A項錯誤;新中國成立后推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學習和借鑒蘇聯模式,贏得了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各國對新中國的支持,故B項正確;促進建國初期工業增長奠定中國重工業的基礎屬于經濟影響,故C項排除;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成為真正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與學習和借鑒蘇聯模式無關,故D項錯誤。4.在國際關系中踐行正確的義利觀問題上,習近平強調,“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要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在國際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義。中國外交要做好對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義融利”。材料反映出,在習近平的外交思想中( )A.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B.始終把正確的義利觀放在第一位C.繼續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開始重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解析:選A 根據所學可知,習近平總書記“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的外交思想出自《大學》,這是一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自信與姿態,故A項正確;“始終把正確的義利觀放在第一位”,這種說法過于絕對,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獨立自主,故C項錯誤;“開始重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其中“開始”一詞顯然與所學不相符,故D項錯誤。[深化提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兩個構建”重要論斷的提出,彰顯了5 000多年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外交的核心價值。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了憲法,標志著“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被確立為全黨、全國人民的集體意志和奮斗目標。中國外交的發展指導方針 原因 外交成就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初) “一邊倒” 戰后世界形成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華采取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同蘇聯和歐亞人民民主國家建交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20世紀60年代末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 美國利用臺灣和越南戰爭威脅中國;蘇聯對華實行大國沙文主義政策;我國外交環境惡化;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國家脫離殖民枷鎖而獨立 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與亞非許多國家建交20世紀70年代 發展同美、日、歐洲的“一條線”外交 美蘇爭霸,美處于守勢,蘇聯陳兵邊境給中國造成巨大壓力,中美雙方都有改善關系的要求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20世紀80年代至今 不結盟政策 美蘇關系緩和,第三世界發展壯大等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開展多邊外交,積極推動各種國際交流與合作;維護世界和平認識 國家利益、國家實力和國際形勢影響著中國的外交政策,中國的外交政策日漸成熟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